1. 程式人生 > >隱私換便利:無奈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隱私換便利:無奈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近日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百度李彥巨集語出驚人。

有網友直指:

“你們竊取使用者的隱私,把黑心的醫院推送給病人牟利,這就是你們在乾的事。 ”

李彥巨集的話遭遇群嘲,一方面是令網友感到“被代表”,另一方面和百度的“黑歷史”有關,先前的“莆田系”、“黃金眼”等事件已經透支了使用者對百度的信任,但是反觀李彥巨集的這番話,我們也能看到國內網際網路產品的一大現狀——無視使用者隱私。

也許正是因為國內使用者“好騙”、“無所謂”,過度獲取使用者隱私成為國內網際網路產品市場的通病。

  • 使用者協議瞞天過海

安裝軟體時,使用者協議總會在你急迫想使用軟體時跳出來,長串的小字讓人懶得看,實際關於隱私獲取的內容和產品免責宣告就暗藏其中。

今年年初刷屏的支付寶賬單裡,就藏著螞蟻服務協議,在你一張張翻看賬單時,不小心就同意了協議內容,協議之所以藏得深,多是涉及有關使用者隱私和多項許可權的。

  • 過度獲取隱私許可權

從上圖可看出,大部分APP需要10-30個許可權,如“將系統恢復為出廠設定”、“關閉所有後臺應用程式”、“在出廠測試模式下執行”這樣的危險許可權甚至“請求能夠禁用裝置”這樣的終極許可權都在列,而“開機啟動”更是家常便飯。

很顯然,絕大多數app根本不需要如此之多的許可權,app們之所以探求更多的許可權,目的還是為了更全面地掌握使用者資料。

  • 越權監聽

監聽這種行為聽起來似乎離普通使用者很遙遠,實際可能就發生在身邊,今日頭條就曾曝出“麥克風竊聽”醜聞,使用者稱只是和朋友聊到某個美食,平臺很快就推送相關廚具和商家。

竊聽行為廣泛存在,Google Play商店的250多款遊戲APP存在監聽使用者的行為,國內市場也一樣,在一次檢測中,受檢的100多個APP,有23個APP可直接向聯絡人傳送簡訊,14個APP可以監聽電話和結束通話電話。

然而APP不用也不行,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現狀呢?

1、檢查手機中的APP,關閉沒用的許可權;

2、使用有效軟體對敏感資訊開啟保護;

3、不裝未知來源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