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React Hooks 深入不淺出

React Hooks 深入不淺出

這個標題可能不太好,但此文章確實不是一篇使用教程,而且也不會覆蓋太多點,建議時間充裕的還是應該完整地看下 官網文件

React Hooks 對於部分人來說可能還是陌生的,但還是阻止不了它成為了當前 React 社群裡「最」熱門的一個詞彙。

一開始瞭解到這個還是 Dan Abramov 在十月底的時候發了一個推,是一篇文章 Making Sense of React Hooks,建議沒看過的先看下。看完第一感受就是:React 本就應該是這樣的啊!

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可以從整體上對 Hooks 有個認識,並對其設計哲學有一些理解,希望看的過程不要急,跟著我的思路走。

如果你想自己跟著文章一起練手,需要把 react

react-dom 更新到 16.7.0-alpha 及以上,如果配置了 ESLint,記得新增對應的 Plugin

插曲

長期以來很多人會把 Stateless ComponentFunctional Component 混為一談,我會試著跟他們解釋這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個維度),但當時 Functional Component 裡確實無法使用 state,我無論怎麼解釋都會顯得很無力。難道這冥冥之中都預示著會有類似 React Hooks 的東西出現?

React Hooks 的本質

稍微複雜點的專案肯定是充斥著大量的 React 生命週期函式(注意,即使你使用了狀態管理庫也避免不了這個),每個生命週期裡幾乎都承擔著某個業務邏輯的一部分,或者說某個業務邏輯是分散在各個生命週期裡的。

而 Hooks 的出現本質是把這種面向生命週期程式設計變成了面向業務邏輯程式設計,你不用再去關心本不該關心的生命週期。

一個 Hooks 演變

我們先假想一個常見的需求,一個 Modal 裡需要展示一些資訊,這些資訊需要通過 API 獲取且跟 Modal 強業務相關,要求我們:

  • 因為業務簡單,沒有引入額外狀態管理庫
  • 因為業務強相關,並不想把資料跟元件分開放
  • API 資料會隨機變動,因此需要每次開啟 Modal 才獲取最新資料
  • 為了後期優化,不可以有額外的元件建立和銷燬

我們可能的實現如下:

程式碼完整演示地址

class
RandomUserModal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user: {}, loading: false, }; this.fetchData = this.fetchData.bind(this); } componentDidMount() { if (this.props.visible) { this.fetchData(); } } componentDidUpdate(prevProps) { if (!prevProps.visible && this.props.visible) { this.fetchData(); } } fetchData() { this.setState({ loading: true }); fetch('https://randomuser.me/api/') .then(res => res.json()) .then(json => this.setState({ user: json.results[0], loading: false, })); } render() { const user = this.state.user; return ( <ReactModal isOpen={this.props.visible} > <button onClick={this.props.handleCloseModal}>Close Modal</button> {this.state.loading ? <div>loading...</div> : <ul> <li>Name: {`${(user.name || {}).first} ${(user.name || {}).last}`}</li> <li>Gender: {user.gender}</li> <li>Phone: {user.phone}</li> </ul> } </ReactModal> ) } } 複製程式碼

我們抽象了一個包含業務邏輯的 RandomUserModal,該 Modal 的展示與否由父元件控制,因此會傳入引數 visiblehandleCloseModal(用於 Modal 關閉自己)。

為了實現在 Modal 開啟的時候才進行資料獲取,我們需要同時在 componentDidMountcomponentDidUpdate 兩個生命週期裡實現資料獲取的邏輯,而且 constructor 裡的一些初始化操作也少不了。

其實我們的要求很簡單:在合適的時候通過 API 獲取新的資訊,這就是我們抽象出來的一個業務邏輯,為了這個業務邏輯能在 React 里正確工作,我們需要將其按照 React 元件生命週期進行拆解。這種拆解除了程式碼冗餘,還很難複用

下面我們看看採用 Hooks 改造後會是什麼樣:

完整演示地址

function RandomUserModal(props) {
  const [user, setUser] = React.useState({});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React.useState(false);

  React.useEffect(() => {
    if (!props.visible) return;
    setLoading(true);
    fetch('https://randomuser.me/api/').then(res => res.json()).then(json => {
      setUser(json.results[0]);
      setLoading(false);
    });
  }, [props.visible]);
  
  return (
    // View 部分幾乎與上面相同
  );
}
複製程式碼

很明顯地可以看到我們把 Class 形式變成了 Function 形式,使用了兩個 State Hook 進行資料管理(類比 constructor),之前 cDMcDU 兩個生命週期裡乾的事我們直接在一個 Effect Hook 裡做了(如果有讀取或修改 DOM 的需求可以看 這裡)。做了這些,最大的優勢是程式碼精簡,業務邏輯變的緊湊,程式碼行數也從 50+ 行減少到 30+ 行。

Hooks 的強大之處還不僅僅是這個,最重要的是這些業務邏輯可以隨意地的的抽離出去,跟普通的函式沒什麼區別(僅僅是看起來沒區別),於是就變成了可以複用的自定義 Hook。具體可以看下面的進一步改造:

完整演示地址

// 自定義 Hook
function useFetchUser(visible) {
  const [user, setUser] = React.useState({});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React.useState(false);
  
  React.useEffect(() => {
    if (!visible) return;
    setLoading(true);
    fetch('https://randomuser.me/api/').then(res => res.json()).then(json => {
      setUser(json.results[0]);
      setLoading(false);
    });
  }, [visible]);
  return { user, loading };
}

function RandomUserModal(props) {
  const { user, loading } = useFetchUser(props.visible);
  
  return (
    // 與上面相同
  );
}
複製程式碼

這裡的 useFetchUser 為自定義 Hook,它的地位跟自帶的 useState 等比也沒什麼區別,你可以在其它元件裡使用,甚至在這個元件裡使用兩次,它們會天然地隔離開。

業務邏輯複用

這裡說的業務邏輯複用主要是需要跨生命週期的業務邏輯。單單按照元件堆積的形式組織程式碼雖然也可以達到各種複用的目的,但是會導致元件非常複雜,資料流也會很亂。元件堆積適合 UI 佈局,但是不適合邏輯組織。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 React 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解決方案,我認知裡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Mixins

壞處遠遠大於帶來的好處,因為現在已經不再支援,不多說,可以看看這篇文章:Mixins Considered Harmful

Class Inheritance

官方 很不推薦此做法,實際上我也沒真的看到有人這麼做。

High-Order Components (HOC)

React 高階元件 在封裝業務元件上簡直是屢試不爽,它的實現是把自己作為一個函式,接受一個元件,再返回一個元件,這樣它可以統一處理掉一些業務邏輯並達到複用目的。

比較常見的一個就是 react-redux 裡的 connect 函式:

(圖片來自 這裡

但是它也被很多人吐槽巢狀問題:

(圖片來自 這裡

Render Props

Render Props 其實很常見,比如 React Context API

class App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ThemeProvider>
        <ThemeContext.Consumer>
          {val => <div>{val}</div>}
        </ThemeContext.Consumer>
      </ThemeProvider>
    )
  }
}
複製程式碼

它的實現思路很簡單,把原來該放「元件」的地方,換成了回撥,這樣當前元件裡就可以拿到子元件的狀態並使用。

但是,同樣這會產生 Wrapper Hell 問題:

(圖片來自 這裡

Hooks

Hooks 本質上面說了,是把面向生命週期程式設計變成了面向業務邏輯程式設計,寫法上帶來的優化只是順帶的。

這裡,做一個類比,await/async 本質是把 JS 裡非同步程式設計思維變成了同步思維,寫法上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原來的 Callback Hell 被打平了。

總結對比:

  • await/async 把 Callback Hell 幹掉了,非同步程式設計思維變成了同步程式設計思維
  • Hooks 把 Wrapper Hell 幹掉了,面向生命週期程式設計變成了面向業務邏輯程式設計

這裡不得不客觀地說,HOC 和 Render Props 還是有存在的必要,一方面是支援 React Class,另一方面,它們不光適用於純邏輯封裝,很多時候也適合邏輯 + 元件的封裝場景,雖然此時使用 Hooks 也可以,但是會顯得囉嗦點。另外,上面詬病的最大的問題 Wrapper Hell,我個人覺得使用 Fragment 也可以基本解決。

狀態盒子

首先,React Hooks 的設計是反直覺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可以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 Hooks 只能在其它 Hooks 的函式或者 React Function 元件裡?

在我們的認知裡,React 社群一直推崇函式式、純函式等思想,引入 Hooks 概念後的 Functional Component 變的不再純了,useXxx 與其說是一條執行語句,不如說是一個宣告。宣告這裡放了一個「狀態盒子」,盒子有輸入和輸出,剩下的內部實現就一無所知,重要的是,盒子是有記憶的,下次執行到此位置時,它有之前上下文資訊。

類比「程式碼」和「程式」的區別,前者是死的,後者是活的。表示式 c = a + b 表示把 ab 累加後的值賦值給 c,但是如果寫成 c := a + b 就表示 c 的值由 ab 相加得到。看起來表述差不多,但實際上,後者隱藏著一個時間的維度,它表示的是一種聯絡,而不單單是個運算。這在 RxJS 等庫中被大量使用。

這種宣告目前是通過很弱的 use 字首標識的(但是設計上會簡潔很多),為了不弄錯每個盒子和狀態的對應關係,書寫的時候 Hooks 需要 use 開頭且放在頂層作用域,即不可以包裹 if/switch/when/try 等。如果你按文章開頭引入了那個 ESLint Plugin 就不用擔心會弄錯了。

總結

這篇文章可能並沒有一個很條理的目錄結構,大多是一些個人理解和相關思考。因此,這不能替代你去看真正的文件瞭解更多。如果你看完後還是覺得廢話太多,不知所云,那我希望你至少可以在下面幾點上跟作者達成共鳴:

  • Hooks 本質是把面向生命週期程式設計變成了面向業務邏輯程式設計
  • Hooks 使用上是一個邏輯狀態盒子,輸入輸出表示的是一種聯絡;
  • Hooks 是 React 的未來,但還是無法完全替代原始的 Class。

參考

文章可隨意轉載,但請保留此 原文連結。 非常歡迎有激情的你加入 ES2049 Studio,簡歷請傳送至 caijun.hcj(a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