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
簡介:
這是一本有一定學術性的書籍,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之父。
來源
【先天】 你知道阿德勒的童年嗎?他四歲的時候,才開始學著走路,從小患有先天性佝僂病,身材矮小成年後也不到1米6,正是他有過這樣親身的感受,他能夠懂得先天性的身體的缺陷,會給一個孩子形成怎樣的心理,如果有專門的人正確的疏導,就像霍金,就像海倫凱勒,他們一樣可以有正常的心理,成就自己。但事實上還有有很多人,接受不到這樣的疏導,這是阿德勒提出的第一點自卑感產生的原因。 【後天】 除了這些先天的,也有後天逐漸形成的,比如父母親人從小給予的寵愛過多,覺得自己所說的話或者想要得到的都必須被滿足,不顧及他人的任何想法和感受;還有就是不被關注的孩子,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就要拼命去爭搶,所有的東西都是靠自己爭取搶過來的。這正好是兩個極端的情況。
定義
那麼書中明確定義了,什麼是自卑感:當個體沒有對面臨的問題做好恰當的準備或者應對,而且他對自己覺得無法解決時,自卑情結就出現了,同時帶有緊張的情緒,傾向於優越感,但不在指向和麵對問題,盡力的避開失敗,而不是想辦法成功,會在困難面前猶豫或者後退。 簡單解釋一下:如果他對於這個東西不會,如果有別人在做他為了尋找某種關注或者說優越感,他會選擇搗亂,他不會主動參與到積極的討論和合作中去,不在解決問題,而在避免失敗,不前進。
超越
【原因】
所以,他不能很好的進行合作交流,不能和這個社會接軌,他也就很難找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和價值。書中提出,所有的失敗者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不會合作,從來沒有參與過合作。合作其實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開始和自己的親人開始建立,除了家庭,還有學校,有部分學校只注重競爭,排名,不注重合作。這樣就會形成還自己只會追逐個人利益,與他人不能建立起聯絡,找不到當前所做的事情的意義。
【how】
所以怎麼超越,可能童年或者先天都是被動的不可控的,但是現在有很多可控的因素要做的第一點:尋找真正的意義,這個意義絕對不是完全個人化的,它可以成為解決他人問題的一個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對於他人有益,就很難自卑下去。
第二點:學會合作,社會中的我們所擔任的任何一個階段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合作,不管是職業,還是家庭。
【拓展】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前三個從依賴到獨立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