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歷任校長
復旦大學歷任校長
1.馬相伯 (1840~1939) (1905~1906)、(1910~1912)
馬相伯(1840~1939) 原名志德,又名欽善、建常、紹良,改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薌伯,以字行,別署求在我者,晚號華封老人。祖籍江蘇丹陽,清道光二十年三月十八日(1840年4月17日)生於丹徒(今鎮江),褓間即受天主教洗禮,洗名若瑟,亦作若石。5歲入塾讀書,喜探詢天象執行奧祕。12歲來滬,入法國耶穌會辦聖依納爵公學(後改稱徐匯公學,今徐匯中學),繼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清咸豐八年(1858年),全家從鎮江輾轉至滬定居。清同治九年(1870年),獲神學博士銜,加入耶穌會,授司鐸神職。同治十三年,調任徐匯公學校長兼教務,講授經史子集;併兼耶穌會編撰,繼續研究哲學、數理及天文,譯著《數理大全》等書百餘卷。清光緒二年(1876年),因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反遭教會幽禁“省過”,憤而脫離耶穌會還俗(但仍信仰天主教),從事外交和洋務活動,曾先後去日本、朝鮮、美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日本維新、高麗(朝鮮)守舊,在對照中使他深受啟迪,認識到國家富強之術,在於提倡科學,興辦實業,屢屢-朝廷獻策,都似泥牛入海。光緒二十五年辭官回滬,住佘山,潛心於天文度數的研究和譯著,並與弟建忠合著《馬氏文通》,只署弟名。他深感“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決定毀家興學。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將祖遺己產青浦等地的熟田3000畝捐給教會,親立字據,規定該產業供作中西大學建成後的學生助學金。光緒二十八年初冬,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發生“墨水瓶事件”(參看《大事記》),學生集體退學。蔡元培曾介紹部分學生向馬相伯求學,他遂於次年租用徐家彙老天文臺餘屋,創辦震旦大學院(徐彙區第二中心小學是其舊址),自任院長,二月初三(3月1日)開學。他曾號召:“欲革命救國,必自研究近代科學始;欲研究近代科學,必自通其語言文字始。有欲通外國語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學而為革命救國準備者,請歸我”。親編《拉丁文通》、《致知淺說》等教材親自授課,實行學生自治。肄業於此的學生有于右任、邵力子、李青崖、徐郎西和張鼎丞等名人。前此,于右任因諷刺時政,遭清廷緝拿,潛逃至吳淞,馬相伯聞訊,親自駕舟接到校中進行掩護。光緒三十一年春,耶穌會欲變震旦為教會學校,以讓馬相伯“養病”為由,委任法國神父南從周(Perrin)為總教習,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學生大譁,摘下校牌,全體退學。馬相伯看到退學學生簽名簿時,老淚縱橫,決意站在學生一邊,並得到張謇、嚴復和袁希濤等名流的支援,在江灣另行籌建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於中秋節(1905年9月13日)正式開學。馬相伯任校長兼法文教授,聘-任教務長。光緒三十四年,由耶穌會接辦的震旦大學擬遷址盧家灣,馬相伯仍以辦學為重,不計前嫌,捐現銀4萬元,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地基8處(當時價值10萬多元),以購置呂班路(今重慶南路)土地100畝,建造新校舍(今為第二醫科大學)。
辛亥革命前後,曾在東京任《政聞社》總務員,在南京任都督府外交司司長並代理都督,在北京曾代理北京大學校長,任北京政府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平政院平政等職。在這期間,曾與章太炎、梁啟超等發起創辦“函夏考文苑”,與英華(字斂之。後為輔仁大學校長)創辦輔仁社(即後來的輔仁大學)和培根女校。民國3年(1914年),馬相伯子君遠病故,學生們鑑於馬公毀家興學,家無餘資,遂籌集萬元為其寡媳、幼孫作教養費,馬相伯卻託人將該款移作啟明女子中學(今第四中學)教育經費。袁世凱稱帝后,他痛加抨擊,認為“天下之大盜,莫大於君主”。民國6年南歸,隱居徐家彙土山灣(後名其居所為綠野堂、樂善堂),著書談道,不問世事。
九·一八事變時,馬相伯已屆91高齡。他深感國難深重,為救亡呼號奔走,發表《為日禍敬告國人書》,主張“立息內爭,共禦外侮”。他親自揮毫作榜書、對聯義賣,共得10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他先後發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在他家裡召開救國會第二次執委會時,他特地寫了“恥莫大於-,戰雖死亦猶生”聯語,與與會者共勉。
民國26年11月上海淪陷,日本侵略軍逼近南京,馮玉祥、李宗仁勸馬相伯移居桂林風洞山。次年,應于右任請,入滇、蜀,道經越南諒山,因病留居。民國28年是他百歲誕辰,4月6日全國各地和有關團體都舉行遙祝百齡典禮。國民政府對他頒發褒獎令,中共中央特致賀電,稱他為“國家之光,人類之瑞”。他給上海復旦同學會的親筆信有“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語。他以前方將士浴血抗戰勞苦為念,把各方贈與的壽儀移作犒慰傷兵之用。他在病重時,憂國憂時之情更深。他說:“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10月20日,他得知湘北大捷,興奮異常,夜不能寢,病勢加劇,11月4日溘然長逝。噩耗傳出,舉國哀悼。
1952年,陳毅市長派員陪同馬相伯親屬去越南諒山迎回靈柩,安葬於當時新涇區(今長寧區境內)息焉公墓。“0”中被毀,1984年4月6日,遷葬於宋慶齡陵園內。其著作大部被編入《馬相伯先生文集》。
2.嚴復 (1854~1921) (1906~1907)
嚴復(1854~1921年),曾名傳初、體乾、宗光,字又陵、幾道,晚號疒俞壄老人,侯官縣(今福州市區)陽岐村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藝局(後改船政學堂)學習駕駛,五年期滿畢業,先後到“建威”船和“揚武”艦實習。光緒三年(1877年),為船政局派出第一批留英學生,先入抱士穆德大學肄業,後轉格林威治海軍學院。在英期間,除學習海軍專業知識外,留意觀察英國的社會制度,研……[詳細]
3.夏敬觀 (1875~1953) (1907~1909)
夏敬觀(1875年-1953年),近代江西派詞人、畫家。字劍丞,一作鑑丞,又字盥人、緘齋,晚號吷庵,別署玄修、牛鄰叟,江西新建人。生於長沙,晚寓上海。人物簡介光緒十七年(1891)入新建縣學,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以詩詞名播南北。1895年入南昌經訓書院,隨著名經學家皮錫瑞治經學。1900年後在上海隨文廷式學詞。1902年入江寧布政使李有棻幕府,並受兩江總督張之洞之邀辦兩江師範學堂,任江蘇提……[詳細]4.高鳳謙 (1870~1936) (1909~1910)
高鳳謙(1870—1936),福建長樂人,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他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和翻譯家鄭振鐸的岳父,曾任漸江大學堂總教習、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等職。他對翻譯事業猶為關注,曾為一些譯著作序,闡述他對翻譯的看法。1897年5月12日,他在《時務報》上發表譯學論文《翻譯泰西有用書籍議》,很為譯學界看重,《整合報》等刊物均做了轉載。論文針對譯界0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剖析,並提出了切中的解決方案。此時的中國……[詳細]
5.李登輝 (1872~1947) (1913~1936.7)
李登輝(1872-1947),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復旦大學老校長(1913年~1936年),字騰飛,福建同安人,出生於荷屬爪哇島(今印尼),印尼第七代華裔,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他為復旦大學所培養的學生多學有所成,其中擔任大學校長的至少有二十六人,這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極為罕見,他被世人譽為“人倫師表”,為維持和發展復旦大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人物生平1883年,赴新加坡讀……[詳細]6.郭任遠 (1898~1970) (1924. 7~1925. 3)
郭任遠(生於1898年,逝於1970年8月14日),廣東潮陽縣銅鉢盂村人,早期激進的行為主義者。郭任遠在20世紀20年代挑起了關於本能問題的論戰,轟動了美國心理學界。此後他提出心理學應該以人類或動物的行為或動作為研究物件,堅決主張拋棄心理學中一切主觀性的名詞術語,被稱為“超華生”的行為主義者。1922年回國後致力於中國心理學啟蒙和發展活動,被稱為“中國的華生”。勤奮少年他於1898年出生於廣東潮陽……[詳細]
7.錢新之 (1885~1958) (1936. 8~1940. 5)
錢新之(1885-1958),名永銘,字新之,以字行,晚號北監老人。原籍浙江吳興(今湖州),生於上海。民國時期-財閥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期銀行生涯錢新之早年在育才學堂讀書, 1902年入天津北洋大學學習財經學。1903年得官費赴日本留學,入神戶高等商業學校,學習財經及銀行學。宣統元年(1909)回國後,曾在南京高等商業學校任教。辛亥革命後,在上海都督府財政部任事。1912年,被派往北京參加接收農工商……[詳細]
8.吳南軒 (1893~1980) (1940. 5~1943. 2)
1931.4~1931.6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1940.5~1943.2吳南軒任國立復旦大學校長。
吳南軒,男,漢族,原名冕。江蘇儀徵人。1919年復旦大學預科畢業,同年赴美國留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1923年獲碩士學位,1929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中央政治學校、中央黨部、-等處任職。1942年任--監察委員、-監察委員。1949年去臺,……[詳細]
9.章益 (1901~1986) (1943. 2~1949. 7)
章益(1901~1986),字友三,生於滁州一個小康之家,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父親章心培是清末拔貢。章益16 歲到上海考進聖約翰大學附中,將畢業時因參加愛國反帝運動,被學校開除。5 月下旬回到家鄉,聯絡旅外學生聚會,舉行--,散發傳單、講演、貼標語,通電支援北京學生鬥爭,並與其他人共同創辦《清流聲》刊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暑期快結束時回到上海,藉助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詳細]10.張志讓 (1894~1978) (1949年7月 - 1952年9月)
張志讓(1894~1978)號季龍,生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武進人,世居青果巷貞和堂。民國4年(1915年),張志讓畢業於復旦大學,隨後就學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德國柏林大學攻讀法學。民國10年回國後,先後任北京大學及上海東吳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民國15年,國民革命軍北伐,經族弟張太雷介紹,到武漢國民政府最高法院工作。在張太雷的引導啟發下,對中國共產黨有了認識,並積……[詳細]
11.陳望道 (1889~1977) (1952年9月 - 1966年12月)
陳望道 (1889~1977)筆名雪帆、曉風。浙江義烏人。中共黨員,民盟成員。大學畢業。1919年在浙江第一師範任教,1922年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任書記,後歷任上海大學教務長,安徽大學教授,廣西大學中文科主任,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長,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上海市語文學會會長,華東作協理事,《辭海》總主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詳細]
12.蘇步青 (1902~2003) (1978年7月 - 1983年1月)
蘇步青(1902.9.23-2003.3.17),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數學系(東京大學),後入該校研究生院,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後……[詳細]13.謝希德 (1921~2000) (1983年1月 - 1988年11月)
謝希德,物理學家 1921年3月19日生於福建泉州。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51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0年被選為美國文理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3月4日逝世。 曾任復旦大學教授、副校長、校長,上海市政協主席。主要從事半導體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論研究,是我國這兩方面科學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之一。領導……[詳細]
14.華中一 (1931~2007) (1988年11月 - 1993年11月)
華中一(1931—2007)男,中國共產黨黨員,1931年2月生,江蘇省無錫市人,教授。195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物理系。曾任復旦大學校長。曾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真空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電子學會理事長、上海市真空學會理事長,國際真空科學技術與應用協會(IUVSTA)執行委員。他早在50年代就係統地研製成功近30種高真空器材,其中2項獲1963年國家科委四新獎;……[詳細]
15.楊福家 (1993年至1999)
楊福家,核物理學家 1936年6月11日生於上海,籍貫浙江鎮海。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監(校長),復旦大學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校長。領導、組織並基本建成了“基於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 給出複雜能級的衰變公式,概括了國內外已知的各種公式,用於放射性廠礦企業,推廣至……[詳細]
16.王生洪 (1998年12月 - 2009年1月)
王生洪,我國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等獎。江蘇南通人。他曾先後擔任上海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校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並且是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上海市第六、第七次-會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第七屆、第十屆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青聯委員,第五屆上海市青聯副主席,第五屆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理事會副會長,香港特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委員,新加坡教育……[詳細]17.楊玉良 (2009年1月14日-2014年10月24日)
楊玉良,高分子科學家 1952年11月14日生於浙江海鹽。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1984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86~1988年在德國馬普高分子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復旦大學教授,連續兩次“973”專案——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效能化的基礎研究,聚烯烴的多重結構及其高效能化的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高分子凝聚態物理的研究,將分子軌道圖形理論中的唐-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