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演算法】:希爾排序的實現
希爾排序我感覺並沒有什麼用 = =因為希爾排序事實上是對插入排序的一個複雜化,在插入排序的基礎上引入了一種分組機制,所以這種排序事實上是複雜了。
並且這種排序和插入排序的實現機制非常相似,只要稍微增加一點分組的程式碼,然後再進行分組插入即可 = =
參考我上篇文章的插入排序:http://blog.csdn.net/qq_23100787/article/details/50054773
下面是對希爾排序原理的介紹:
希爾排序的實質就是分組插入排序,該方法又稱縮小增量排序,因DL.Shell於1959年提出而得名。
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將整個待排元素序列分割成若干個子序列(由相隔某個“增量”的元素組成的)分別進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後依次縮減增量再進行排序,待整個序列中的元素基本有序(增量足夠小)時,再對全體元素進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因為直接插入排序在元素基本有序的情況下(接近最好情況),效率是很高的,因此希爾排序在時間效率上比前兩種方法有較大提高。
以n=10的一個數組49, 38, 65, 97, 26, 13, 27, 49, 55, 4為例
第一次 gap = 10 / 2 = 5
49 38 65 97 26 13 27 49 55 4
1A 1B
2A 2B
3A 3B
4A 4B
5A 5B
1A,1B,2A,2B等為分組標記,數字相同的表示在同一組,大寫字母表示是該組的第幾個元素, 每次對同一組的資料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即分成了五組(49, 13) (38, 27) (65, 49) (97, 55) (26, 4)這樣每組排序後就變成了(13, 49) (27, 38) (49, 65) (55, 97) (4, 26),下同。
第二次 gap = 5 / 2 = 2
排序後
13 27 49 55 4 49 38 65 97 26
1A 1B 1C 1D 1E
2A 2B 2C 2D 2E
第三次 gap = 2 / 2 = 1
4 26 13 27 38 49 49 55 97 65
1A 1B 1C 1D 1E 1F 1G 1H 1I 1J
第四次 gap = 1 / 2 = 0 排序完成得到陣列:
4 13 26 27 38 49 49 55 65 97
然後通過上述原理的介紹,我們就應該明白了,增加的分組gap大小其實就是插入排序的一種累贅,這就能夠很簡單的寫出程式碼了,附上程式碼如下:
// 希爾排序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insert(int a[],int n){
for(int gap =n/2;gap>0;gap/=2){
for(int i=gap;i<n;i++){
for(int j=i-gap;j>=0 &&a[j]>a[j+gap];j-=gap){
swap(a[j],a[j+gap]);
}
}
}
}
void swap(int *a,int *b){
int temp = *a;
*a = *b;
*b = temp;
}
int main(){
int a[] = {2,7,8,9,3,6,5,1};
insert(a,8);
for(int i=0;i<8;i++){
cout<<a[i]<<" ";
}
}
仔細看就會發現,和上篇文章的插入排序就差那麼一點點的分組機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