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http快取機制
前言
Http 快取機制作為 web 效能優化的重要手段,對於從事 Web 開發的同學們來說,應該是知識體系庫中的一個基礎環節,同時對於有志成為前端架構師的同學來說是必備的知識技能。
但是對於很多前端同學來說,僅僅只是知道瀏覽器會對請求的靜態檔案進行快取,但是為什麼被快取,快取是怎樣生效的,卻並不是很清楚。
在此,我會嘗試用簡單明瞭的文字,像大家系統的介紹HTTP快取機制,期望對各位正確的理解前端快取有所幫助。
在介紹HTTP快取之前,作為知識鋪墊,先簡單介紹一下HTTP報文
HTTP報文就是瀏覽器和伺服器間通訊時傳送及響應的資料塊。
瀏覽器向伺服器請求資料,傳送請求(request)報文;伺服器向瀏覽器返回資料,返回響應(response)報文。
報文資訊主要分為兩部分
1.包含屬性的首部(header)--------------------------附加資訊(cookie,快取資訊等)與快取相關的規則資訊,均包含在header中
2.包含資料的主體部分(body)-----------------------HTTP請求真正想要傳輸的部分
http報文中與快取相關的首部欄位
我們先來瞅一眼RFC2616規定的47種http報文首部欄位中與快取相關的欄位,事先了解一下能讓咱在心裡有個底:
1. 通用首部欄位(就是請求報文和響應報文都能用上的欄位)
2. 請求首部欄位
3. 響應首部欄位
4. 實體首部欄位
快取規則解析
為方便大家理解,我們認為瀏覽器存在一個快取資料庫,用於儲存快取資訊。
在客戶端第一次請求資料時,此時快取資料庫中沒有對應的快取資料,需要請求伺服器,伺服器返回後,將資料儲存至快取資料庫中。
HTTP快取有多種規則,根據是否需要重新向伺服器發起請求來分類,我將其分為兩大類(強制快取,對比快取
在詳細介紹這兩種規則之前,先通過時序圖的方式,讓大家對這兩種規則有個簡單瞭解。
已存在快取資料時,僅基於強制快取,請求資料的流程如下
已存在快取資料時,僅基於對比快取,請求資料的流程如下
對快取機制不太瞭解的同學可能會問,基於對比快取的流程下,不管是否使用快取,都需要向伺服器傳送請求,那麼還用快取幹什麼?
這個問題,我們暫且放下,後文在詳細介紹每種快取規則的時候,會帶給大家答案。
我們可以看到兩類快取規則的不同,強制快取如果生效,不需要再和伺服器發生互動,而對比快取不管是否生效,都需要與服務端發生互動。
兩類快取規則可以同時存在,強制快取優先順序高於對比快取,也就是說,當執行強制快取的規則時,如果快取生效,直接使用快取,不再執行對比快取規則。
強制快取
從上文我們得知,強制快取,在快取資料未失效的情況下,可以直接使用快取資料,那麼瀏覽器是如何判斷快取資料是否失效呢?
我們知道,在沒有快取資料的時候,瀏覽器向伺服器請求資料時,伺服器會將資料和快取規則一併返回,快取規則資訊包含在響應header中。
對於強制快取來說,響應header中會有兩個欄位來標明失效規則(Expires/Cache-Control)
使用chrome的開發者工具,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對於強制快取生效時,網路請求的情況
-------------------------------------------------------------------------------------------------------------------------------------------------------------------------
在 http1.0 時代,給客戶端設定快取方式可通過兩個欄位——“Pragma”和“Expires”來規範。雖然這兩個欄位早可拋棄,但為了做http協議的向下相容,你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網站依舊會帶上這兩個欄位。
Pragma
當該欄位值為“no-cache”的時候(事實上現在RFC中也僅標明該可選值),會知會客戶端不要對該資源讀快取,即每次都得向伺服器發一次請求才行。
Pragma屬於通用首部欄位,在客戶端上使用時,常規要求我們往html上加上這段meta元標籤(而且可能還得做些hack放到body後面去):
<meta http-equiv="Pragma" content="no-cache">
它告訴瀏覽器每次請求頁面時都不要讀快取,都得往伺服器發一次請求才行。
BUT!!! 事實上這種禁用快取的形式用處很有限:
1. 僅有IE才能識別這段meta標籤含義,其它主流瀏覽器僅能識別“Cache-Control: no-store”的meta標籤(見出處)。
2. 在IE中識別到該meta標籤含義,並不一定會在請求欄位加上Pragma,但的確會讓當前頁面每次都發新請求(僅限頁面,頁面上的資源則不受影響)。
做了測試後發現也的確如此,這種客戶端定義Pragma的形式基本沒起到多少作用。
不過如果是在響應報文上加上該欄位就不一樣了:
如上圖紅框部分是再次重新整理頁面時生成的請求,這說明禁用快取生效,預計瀏覽器在收到伺服器的Pragma欄位後會對資源進行標記,禁用其快取行為,進而後續每次重新整理頁面均能重新發出請求而不走快取。
-------------------------------------------------------------------------------------------------------------------------------------------------------------------------
Expires
Expires的值為服務端返回的到期時間,即下一次請求時,請求時間小於服務端返回的到期時間,直接使用快取資料。
不過Expires 是HTTP 1.0的東西,現在預設瀏覽器均預設使用HTTP 1.1,所以它的作用基本忽略。
Expires的值對應一個GMT(格林尼治時間),比如“Mon, 22 Jul 2002 11:12:01 GMT”來告訴瀏覽器資源快取過期時間,如果還沒過該時間點則不發請求。
在客戶端我們同樣可以使用meta標籤來知會IE(也僅有IE能識別)頁面(同樣也只對頁面有效,對頁面上的資源無效)快取時間:
<meta http-equiv="expires" content="mon, 18 apr 2016 14:30:00 GMT">
如果希望在IE下頁面不走快取,希望每次重新整理頁面都能發新請求,那麼可以把“content”裡的值寫為“-1”或“0”。
注意的是該方式僅僅作為知會IE快取時間的標記,你並不能在請求或響應報文中找到Expires欄位。
如果是在服務端報頭返回Expires欄位,則在任何瀏覽器中都能正確設定資源快取的時間:
在上圖裡,快取時間設定為一個已過期的時間點(見紅框),則重新整理頁面將重新發送請求(見藍框)。
那麼如果Pragma和Expires一起上陣的話,聽誰的?我們試一試就知道了:
我們通過Pragma禁用快取,又給Expires定義一個還未到期的時間(紅框),重新整理頁面時發現均發起了新請求(藍框),這意味著Pragma欄位的優先順序會更高。
BUT,響應報文中Expires所定義的快取時間是相對伺服器上的時間而言的,如果客戶端上的時間跟伺服器上的時間不一致(特別是使用者修改了自己電腦的系統時間),那快取時間可能就沒啥意義了(到期時間是由服務端生成的,但是客戶端時間可能跟服務端時間有誤差,這就會導致快取命中的誤差)。
所以HTTP 1.1 的版本,使用Cache-Control替代。
Cache-Control
針對上述的“Expires時間是相對伺服器而言,無法保證和客戶端時間統一”的問題,http1.1新增了 Cache-Control 來定義快取過期時間,若報文中同時出現了 Pragma、Expires 和 Cache-Control,會以 Cache-Control 為準。
Cache-Control也是一個通用首部欄位,這意味著它能分別在請求報文和響應報文中使用。在RFC中規範了 Cache-Control 的格式為:
"Cache-Control" ":" cache-directive
作為請求首部時,cache-directive 的可選值有:
作為響應首部時,cache-directive 的可選值有:
我們依舊可以在HTML頁面加上meta標籤來給請求報頭加上 Cache-Control 欄位:
另外 Cache-Control 允許自由組合可選值,例如:
Cache-Control: max-age=3600, must-revalidate
它意味著該資源是從原伺服器上取得的,且其快取(新鮮度)的有效時間為一小時,在後續一小時內,使用者重新訪問該資源則無須傳送請求。
當然這種組合的方式也會有些限制,比如 no-cache 就不能和 max-age、min-fresh、max-stale 一起搭配使用。
組合的形式還能做一些瀏覽器行為不一致的相容處理。例如在IE我們可以使用 no-cache 來防止點選“後退”按鈕時頁面資源從快取載入,但在 Firefox 中,需要使用 no-store 才能防止歷史回退時瀏覽器不從快取中去讀取資料,故我們在響應報頭加上如下組合值即可做相容處理:
Cache-Control: no-cache, no-store
Cache-Control 是最重要的規則。常見的取值有private、public、no-cache、max-age,no-store,預設為private。
private: 客戶端可以快取
public: 客戶端和代理伺服器都可快取(前端的同學,可以認為public和private是一樣的)
max-age=xxx: 快取的內容將在 xxx 秒後失效
no-cache: 需要使用對比快取來驗證快取資料(後面介紹)
no-store: 所有內容都不會快取,強制快取,對比快取都不會觸發(對於前端開發來說,快取越多越好,so...基本上和它說886)
舉個板栗
圖中Cache-Control僅指定了max-age,所以預設為private,快取時間為31536000秒(365天)
也就是說,在365天內再次請求這條資料,都會直接獲取快取資料庫中的資料,直接使用。
對比快取
對比快取,顧名思義,需要進行比較判斷是否可以使用快取。
瀏覽器第一次請求資料時,伺服器會將快取標識與資料一起返回給客戶端,客戶端將二者備份至快取資料庫中。
再次請求資料時,客戶端將備份的快取標識傳送給伺服器,伺服器根據快取標識進行判斷,判斷成功後,返回304狀態碼,通知客戶端比較成功,可以使用快取資料。
-------------------------------------------------------------------------------------------------------------------------------------------------------------------------
快取校驗欄位
上述的首部欄位均能讓客戶端決定是否向伺服器傳送請求,比如設定的快取時間未過期,那麼自然直接從本地快取取資料即可(在chrome下表現為200 from cache),若快取時間過期了或資源不該直接走快取,則會發請求到伺服器去。
我們現在要說的問題是,如果客戶端向伺服器發了請求,那麼是否意味著一定要讀取回該資源的整個實體內容呢?
我們試著這麼想——客戶端上某個資源儲存的快取時間過期了,但這時候其實伺服器並沒有更新過這個資源,如果這個資源資料量很大,客戶端要求伺服器再把這個東西重新發一遍過來,是否非常浪費頻寬和時間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是否有辦法讓伺服器知道客戶端現在存有的快取檔案,其實跟自己所有的檔案是一致的,然後直接告訴客戶端說“這東西你直接用快取裡的就可以了,我這邊沒更新過呢,就不再傳一次過去了”。
為了讓客戶端與伺服器之間能實現快取檔案是否更新的驗證、提升快取的複用率,Http1.1新增了幾個首部欄位來做這件事情:
-------------------------------------------------------------------------------------------------------------------------------------------------------------------------
第一次訪問:
再次訪問:
通過兩圖的對比,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在對比快取生效時,狀態碼為304,並且報文大小和請求時間大大減少。
原因是,服務端在進行標識比較後,只返回header部分,通過狀態碼通知客戶端使用快取,不再需要將報文主體部分返回給客戶端。
對於對比快取來說,快取標識的傳遞是我們著重需要理解的,它在請求header和響應header間進行傳遞,
一共分為兩種標識傳遞,接下來,我們分開介紹。
1、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
伺服器在響應請求時,告訴瀏覽器資源的最後修改時間。
伺服器將資源傳遞給客戶端時,會將資源最後更改的時間以“Last-Modified: GMT”的形式加在實體首部上一起返回給客戶端。
客戶端會為資源標記上該資訊,下次再次請求時,會把該資訊附帶在請求報文中一併帶給伺服器去做檢查,若傳遞的時間值與伺服器上該資源最終修改時間是一致的,則說明該資源沒有被修改過,直接返回304狀態碼即可。
至於傳遞標記起來的最終修改時間的請求報文首部欄位一共有兩個:
⑴ If-Modified-Since:Last-Modified-value
再次請求伺服器時,通過此欄位通知伺服器:上次請求時伺服器返回的資源最後修改時間。
伺服器收到請求後發現有頭If-Modified-Since 則與被請求資源的最後修改時間進行比對。
若資源的最後修改時間大於If-Modified-Since,說明資源又被改動過,則響應整片資源內容,返回狀態碼200;
若資源的最後修改時間小於或等於If-Modified-Since,說明資源無新修改,則響應HTTP 304,告知瀏覽器繼續使用所儲存的cache。
當前各瀏覽器均是使用的該請求首部來向伺服器傳遞儲存的 Last-Modified 值。
⑵ If-Un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value
告訴伺服器,若Last-Modified沒有匹配上(資源在服務端的最後更新時間改變了),則應當返回412(Precondition Failed) 狀態碼給客戶端。
當遇到下面情況時,If-Unmodified-Since 欄位會被忽略:
1. Last-Modified值對上了(資源在服務端沒有新的修改); 2. 服務端需返回2XX和412之外的狀態碼; 3. 傳來的指定日期不合法
Last-Modified 說好卻也不是特別好,因為如果在伺服器上,一個資源被修改了,但其實際內容根本沒發生改變,會因為Last-Modified時間匹配不上而返回了整個實體給客戶端(即使客戶端快取裡有個一模一樣的資源)。
2、Etag / If-None-Match(優先順序高於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Etag:
伺服器響應請求時,告訴瀏覽器當前資源在伺服器的唯一標識(生成規則由伺服器決定)。
為了解決上述Last-Modified可能存在的不準確的問題,Http1.1還推出了 ETag 實體首部欄位。
伺服器會通過某種演算法,給資源計算得出一個唯一標誌符(比如md5標誌),在把資源響應給客戶端的時候,會在實體首部加上“ETag: 唯一識別符號”一起返回給客戶端。
客戶端會保留該 ETag 欄位,並在下一次請求時將其一併帶過去給伺服器。伺服器只需要比較客戶端傳來的ETag跟自己伺服器上該資源的ETag是否一致,就能很好地判斷資源相對客戶端而言是否被修改過了。
如果伺服器發現ETag匹配不上,那麼直接以常規GET 200回包形式將新的資源(當然也包括了新的ETag)發給客戶端;如果ETag是一致的,則直接返回304知會客戶端直接使用本地快取即可。
那麼客戶端是如何把標記在資源上的 ETag 傳去給伺服器的呢?請求報文中有兩個首部欄位可以帶上 ETag 值:
(1) If-None-Match:
再次請求伺服器時,通過此欄位通知伺服器客戶段快取資料的唯一標識。
伺服器收到請求後發現有頭If-None-Match 則與被請求資源的唯一標識進行比對,
不同,說明資源又被改動過,則響應整片資源內容,返回狀態碼200;
相同,說明資源無新修改,則響應HTTP 304,告知瀏覽器繼續使用所儲存的cache。
⑵ If-Match: ETag-value
告訴伺服器如果沒有匹配到ETag,或者收到了“*”值而當前並沒有該資源實體,則應當返回412(Precondition Failed) 狀態碼給客戶端。否則伺服器直接忽略該欄位。
If-Match 的一個應用場景是,客戶端走PUT方法向服務端請求上傳/更替資源,這時候可以通過 If-Match 傳遞資源的ETag。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資源是走分散式伺服器(比如CDN)儲存的情況,需要這些伺服器上計算ETag唯一值的演算法保持一致,才不會導致明明同一個檔案,在伺服器A和伺服器B上生成的ETag卻不一樣。
如果 Last-Modified 和 ETag 同時被使用,則要求它們的驗證都必須通過才會返回304,若其中某個驗證沒通過,則伺服器會按常規返回資源實體及200狀態碼。
總結
對於強制快取,伺服器通知瀏覽器一個快取時間,在快取時間內,下次請求,直接用快取,不在時間內,執行比較快取策略。
對於比較快取,將快取資訊中的Etag和Last-Modified通過請求傳送給伺服器,由伺服器校驗,返回304狀態碼時,瀏覽器直接使用快取。
瀏覽器第一次請求:
瀏覽器再次請求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