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獨立經濟體——追本溯源

獨立經濟體——追本溯源

    說到有效需求、實體經濟、投資和投機,不禁讓人思考何為經濟?將經濟說成是“一定範圍(國家、區域)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未免太過形式化,說它是“人類對有限及稀缺資源做最適分配及效率使用的行為”又未免太過片面。經濟離不開人與自然,既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要長期存在和發展,必須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也必須加深對自身的認識,經濟就是要在實現人類福祉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經濟學探究經濟現象和規律,包含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經濟學的責任是為人類實踐提供幫助,以期以儘可能少的自然消耗和社會代價,實現儘可能大的社會利益。經濟學和數學、物理學等自然學科不同,經濟學站在人類的立場上,但卻不應當是“自私”的,經濟學追求的是實現人慾與自然界的動態平衡。
    有了較高的基點,回過頭審視經濟現象和已知規律,的確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有效需求強調的是人的現實需求和消費能力,現實需求可能超過真實需求(泡沫化),消費能力可能是超前、被放大的,比如信用卡透支、槓桿等金融工具就能造成過度超前消費、透支未來,而且有效需求沒有考慮自然承載力,光是這個概念上的研究,還不足以判斷經濟體是否健康,不足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就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包含自然因素。
    那麼“有效供給”呢?如果將有效供給定義為供給中真實存在的不超出潛在需求的部分,通俗的說就是有潛在需求、真實存在且有可能賣掉而不是爛掉、壞掉的商品供給,那麼研究有效供給判斷經濟體是否健康,除了要考慮有效需求、商品過剩、通貨膨脹、實體需求、投資、投機等問題,還需要考慮潛在需求、自然消耗(資源、生存環境等)、人力消耗(體力和智力)、未來儲備(倉儲、二次開發等)、行業正當性(是否生產真實需要的商品)、經濟體合作等問題,涵蓋面擴大許多,似乎更接近經濟體的發展狀況。
    但還有一些問題,可能是“有效供給”無法涵蓋的,比如收益正當性(勞動收益是否符合勞動付出)、分工和分配的合理性、自然承載力評估、發展的可持續性、人類向自然進一步索取的正當性、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等等。經濟問題紛繁複雜,可以很細,也可以很寬,經濟學發展成一個龐大的體系是必然,和其他學科的融合也是必然,新概念和新方向會層出不窮。
    作為人類,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生活得不好,但不是所有人都會考慮大家如何更好地一起活下去,可喜的是敬畏自然博愛平和的人像是越來越多的。在為自己打拼的同時想想別人,放縱享樂前想想未來,破壞環境前想想美麗的山水和人們的笑臉,攫取他人利益前想想自己的子孫和結局,發動戰爭前想想殘破的自然、支離破碎的肉體和哭泣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