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經濟體——貨幣基礎
阿新 • • 發佈:2019-01-03
有一個問題必須思考清楚:貨幣(尤其是紙幣)為什麼能夠存在?通俗地說,就是經濟體中的各類主體(老百姓、公司企業、社會組織等)為什麼會接受一種貨幣?現在看來,根本原因以下幾個:價值、暴力和信用。
早期商品貨幣,比如羊、貝殼、金銀等,要麼自身具有很現實的使用價值,要麼具有很好的外觀(美學價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人們對它們的一種潛在需求,才能讓人們接受和使用這些貨幣。這類以價值為基礎的貨幣,只要不受到破壞且價值基礎(比如社會共識、流行和喜好等)不變,持有便不存在多少貶值風險。可惜,因為耐用性、便攜性、靈活性(分割組合便於計數)、數量(太多或太少)等原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銅錢開始,到現代的紙幣,貨幣自身的使用價值越來越少,成為一種專門的社會符號——法定貨幣。法定貨幣的出現,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其自身並不代表實質商品,發行者亦沒有將貨幣兌現為商品的義務,只依靠政府的法令使其成為合法通貨的貨幣。法定貨幣能夠流通,可能是因為暴力推行,也可能是因為人們對政府的信任(政府信用),相信法幣能夠滿足買賣、價值儲存和轉移、財務金融等經濟需求。實際上,暴力並不能保證法定貨幣的經濟地位,信任才是關鍵,如果政府濫發貨幣造成嚴重通貨膨脹,不論暴力如何恐怖,人們也會拋棄本國法幣,轉向商品貨幣或外幣。所以暴力作為貨幣基礎只能是暫時的。而信任的根本在於社會秩序的穩定進步(法治、公德、信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食品、醫藥)的安全保障、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債券、信用卡、信用違約掉期等金融事物的出現,突顯信用的重要。實際上,如果所有人都以信用為本,堅持真善美,貨幣便不再需要實體形態、只需在極少時候以信用記錄的形式出現,那時按需分配才有可能。只是理想很美,路途漫長,現在的我們還只能無限趨近。
在發展過程中,每個經濟體都面臨一個選擇,是向善、以價值和信用為基礎,還是向惡、以暴力和威脅為基礎。人類早起的發展史充斥著血腥和暴力,向惡的力量更為明顯,但歷史已經步入現代,經濟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價值和信用,缺乏真善美的經濟體因為受到社會成本、科技能力、環境壓力、與向善經濟體的比較劣勢(最明顯的是人才流失)等不利因素的制約,很難長久發展進步,甚至容易急遽衰退。所以在現代,答案很明顯,經濟體必須選擇向善,貨幣的基礎必須是價值和信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