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獨立經濟體——非生產性人口的詛咒

獨立經濟體——非生產性人口的詛咒

不論是自私的祭祀、懶惰的貴族,還是貪婪的銀行家、腐敗的官員,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通過控制工具(迷信、暴力、資訊優勢、權力等,通常多種結合)無償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自己並不付出或只付出很少的有實際生產意義、對社會自然有益的勞動,像它們這樣的人即屬於非生產性人口。

最理想的經濟體,當然是所有成員都能充分利用既有資源、高效地從事對社會自然有意義的勞動。但人性的現實已經向我們說明,理想非常遙遠,經濟體需要面對資源分配、產品分配、資源獲得、合理競爭、生產安排、人員構成等許多問題,而且各種環節上的浪費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不管有沒有浪費、效率高不高,如果能夠讓所有人都投入到有意義的勞動當中,便是不小的進步,可自人類告別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以來,這樣的情況便沒再出現過。

如果一個經濟體內,非生產性人口處於社會主導地位,而且非生產性人口的慾望不能受到文化和社會制度地約束,大量社會資源便會持續向非生產者傾斜,就算兩極分化所引起的仇恨、不公平感沒有導致大規模社會暴力,社會生產力也會停滯不前甚至衰退,非生產者要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慾望便只能加大對社會生產者的剝削,惡性迴圈直到社會體制重建。因此,由慾望不斷膨脹的非生產性人口主導的經濟體是自我毀滅的。

換句話說,一個經濟體記憶體有非生產性人口卻要持續發展、不至崩潰,必須滿足幾個條件:一、非生產性人口要麼只有有限的慾望,要麼處於從屬地位不能影響政治為己謀利;二、非生產性人口數量有限,不至於佔用大量社會資源、阻礙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勞動者提升生活水平;三、非生產性人口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或有切實無法從事生產勞動的緣由(比如重度殘疾),廣大社會勞動者願意接受他們的存在。

沒有宗教信仰或極高的精神追求,人類無盡的慾望是難以抹去的,非生產性人口也是。所以要滿足經濟體持續發展的第一個條件,就必須在政治上限制非生產性人口,讓他們處於從屬地位、不能夠影響政治走向、為他們自己謀利。

而要滿足第二個條件,就必須控制或減少非生產性人口,這就要求儘可能地實現廣大社會生產者自治。自治程度越高,非生產性人口越少。影響自治程度的因素很多,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中,法治和民主程度格外突出:法治是社會公平公正的保障,是民主的基石,也是社會生產順利進行的護航船;民主則推動和保障法治,雖然民主自身並不能保證清廉,卻可能節約大量社會資源(取決於民主形式)、預防無謂損耗,是限制非生產性人口、實現社會勞動者自治的有益實踐。外部因素中,軍事和外交影響巨大:一個獨立經濟體要保證自身發展,並非一定要維持一定軍力,這方面的耗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智力生物環境中(目前只知道人類環境)最強大經濟體的政治體制、軍力狀況和文化背景等,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大家和平共處、誰都不供養軍隊,完全沒有資源損耗;外交是非常複雜的活動,可能讓情況變好,也可能讓情況變糟。

經濟體持續發展的第三個條件則進一步降低了非生產性人口在社會中的地位,取決於廣大社會勞動者的胸懷。

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理想的經濟體,但不代表以後不可能出現。回顧歷史、從長計議,人類社會的政治體制逐漸趨向法治、民主,離勞動者自治越來越近(可能是螺旋式的)。只要人類不滅亡,非生產性人口就註定會消失在人類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