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人工智慧分類體系

人工智慧分類體系

前言: 剛上大學的時候,每每學習一個新的課程,總覺得學習“概論”、“分類”這種東西很無聊。後來發現,學習具體的實現細節才是最無聊的……因為永遠 記 不 住。 所以 開始告訴自己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才是重要的:

強人工智慧 & 弱人工智慧:

>> 強人工智慧:指能製造出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機器。比如日本動漫裡的“阿童木”、鋼鐵俠的AI管家“賈維斯”就可以說是一個強人工智慧。

>> 弱人工智慧:只用於解決某些特定領域的問題,比如 AlphaGo,只會下圍棋。

目前人工智慧的現狀是:強人工智慧很弱、弱人工智慧很強。弱人工智慧已經強大到可以替代許多的崗位,深圳法庭已經開始試用智慧語音識別做庭審的發言記錄,醫院可以用影象識別技術做醫學影像的分析。而強人工智慧,按照某大咖的說法,人類目前最先進的強人工智慧,也遠遠比不上一個三歲孩子的智力。

結構化資料  & 非結構化資料:

所有的資訊科學技術,甚至於整個自然科學技術領域,說到底是都是對資料的分析處理。在人工智慧研究中,按所研究物件的資料型別的不同,可以分為:結構化資料、非結構化資料

>> 結構化資料:氣溫(36 C)、相對溫度(75%)、降水量(10mm),以上一組資料則可稱為結構化資料,即每一個維度(屬性)已經被清晰的量化。

>> 非結構化資料:像一幅影象、一段語音、一段視訊,這些都稱為非結構化資料。

那麼我們怎麼讓電腦處理非結構化資料的呢?說白了,只有華山一條山——先把非結構化資料轉化成結構化資料。比如一張有480個畫素點的圖片,我們先把它轉化為有480維度的結構化資料,再進行進一步處理。再說白了,其實“氣溫”、“相對溫度”本來也是非結構化資料,只是有人在程度員之前幫忙做了量化。

迴歸預測 & 分類預測

再再說白了,現在人工智慧所完成的很多工作,就是通過資料分析做出最合理的預測,由預測的輸出型別,可以分為: 迴歸預測、分類預測

>> 迴歸預測:定量輸出,連續變數預測。比如:預測第二天的股價是多少(契合國情,可能應該預測跌多少)

>> 分類預測:定性輸出,定性輸出。比如:預測第二天的股價是漲是跌(契合國情,可能應該預測跌不跌停)

(本文中涉及到定義及引例可能存在爭議,只作為個人的小見解,後續會繼續完善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