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病理學概要

病理學概要

info 控制 重要 lsp color 支氣管炎 有效 方式 紅色

第一章: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

1適應:細胞、組織、器官和機體對於持續性的內、外刺激做出的非損傷性的應答反應

a、肥大:細胞體積增大

b、增生:細胞數目增多

c、萎縮:因細胞物質丟失導致體積變小數量變少

2、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原因

a、缺氧、營養不良(線粒體損傷、細胞膜損傷、自由基的積聚)

b、化學物質和藥物因素(ATP耗竭、DNA損傷)

c、物理因素(機械性損傷、電離輻射)

自由基:具有未配對外層電子的化學基團

可逆性損傷(細胞腫脹、細胞中的脂滴)、不可逆性損傷(壞死、雕亡)

脂肪肝:血液中脂肪酸 -> 促進三酰甘油 -> 肝細胞脂肪增多 (高脂飲食、酗酒、機體缺氧)

心肌脂肪變

:缺氧 -> 心室心尖脂肪多 -> 壓迫心肌萎縮 -> 心力衰竭/猝死(高度肥胖、飲酒過度)

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膽固醇貯存在細胞內(粥樣硬化、黃色瘤、炎癥壞死)

澱粉樣變:多發性骨髓瘤、B淋巴細胞腫瘤

糖原:是細胞內正常成分,代謝異常出現細胞內沈積,糖尿病近曲小管上皮細胞

黏液樣變性:間質內有黏多糖(透明質酸)和蛋白質積蓄(間質組織腫瘤、風濕)

病理性色素沈著:有色物質在細胞內、外異常積蓄

a、含鐵血黃素:存在於骨髓、脾、肝巨噬細胞中,血色病,肝纖維化,心理衰竭

b、黑色素:防紫外線;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 -> 皮膚黑色素增多

c、膽紅素:正常膽汁的主要色素,不含鐵;過多 -> 黃疸

d、病理性鈣化:組織內鈣鹽的沈積(高鈣血癥、腎衰竭、結合壞死)

3細胞死亡(壞死、雕亡)

壞死:細胞核、細胞質、胞膜、間質

雕亡:希臘語指枯萎的樹葉從樹上雕落,細胞自死亡,去除不再需要的細胞

雕亡的機制

生長因子或激素缺乏、死亡受體的特異性參與 -> 細胞雕亡

放射或化療藥物 -> DNA損傷 -> DNA自我修復 -> 修復失敗 -> P53啟動雕亡程序 -> P53突變或缺失 -> 修復功能缺失 -> 帶有損傷DNA的細胞可以繼續增殖 -> 惡性腫瘤

4、細胞老化(組織退行性改變)

細胞復制功能下降;細胞分裂能力有限,癌細胞分裂可無線分裂

端粒:位於真核細胞線性染色體末端,作用是保護基因組的完整性防治染色體的融合、丟失、降解;細胞越老端粒越短;端粒酶補充端粒長度;生殖細胞、幹細胞中存在有端粒酶的活性

DNA損傷

組織幹細胞再生能力減弱

代謝產物累積

5、細胞再生

造血幹細胞移植(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腫瘤、淋巴瘤、肺癌、乳腺癌):

超大劑量化療和放療 -> 殺死白血病細胞(同時摧毀免疫系統和造血功能) -> 移植正常人造血幹細胞 -> 重建免疫系統和造血功能

間充質幹細胞:存在於骨骼肌、脂肪、皮膚,治療燒傷

6、肉芽組織、疤痕組織

組織損傷後2~3天長出,抗感染保護創面

疤痕組織含大量膠原纖維,抗拉能力沒有正常皮膚強;疤痕收縮

7、創傷愈合

傷口收縮 -> 肉芽組織增生和疤痕形成(3個月抗拉強度是正常皮膚的75%)-> 表皮及其他組織再生

1期愈合:手術切口,表皮再生1~2天,肉芽組織填滿傷口2天,5~6膠原纖維形成(可拆線),2~3周完全愈合

2期愈合:傷口大

7、骨折愈合(外傷性、病理性)

骨的再生能力強,維生素C

骨組織和骨髓有豐富的血管 -> 形成血腫

纖維性骨痂形成

骨性骨痂形成

骨痂改建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1、充血、淤血

淤血原因:靜脈受壓、靜脈腔阻塞、心力衰竭

肺淤血:肺組織缺氧,肺泡腔內有心力衰竭細胞,肺泡壁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2、出血

血管壁損害:缺氧、炎癥、維生素C

血小板減少或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內廣泛性腫瘤

凝血因子缺乏

3、血栓(靜脈血栓)

【形成原因】

a、心血管內膜損傷脫落

b、血流減慢、產生旋渦,靜脈血栓

c、血夜凝固性增加:燒傷、血小板增多

白色血栓(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 混合血栓 -> 紅色血栓(阻塞血管血液凝固)

【結果】

a、軟化、溶解、吸收

b、血栓形成1~2天血栓機化(肉芽組織代替血栓)、再通

c、鈣化:血栓未能軟化和機化,發生鈣鹽(碳酸鈣)沈著

【影響】

a、阻塞血管引起淤血水腫

b、血栓脫落引起栓塞

c、心瓣膜病,心瓣膜上血栓反復機化 -> 心瓣膜增厚變硬

d、廣泛性出血

4、梗死(動脈血栓)

由於血流的阻斷導致器官或局部組織的壞死

心肌梗死:心肌急性缺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繼發血栓形成基礎上伴有持久的血管痙攣

腦梗死:動脈栓塞

出血性梗死:雙重血液循環組織器官肺、腸等引起出血

5、水腫

組織間隙的體液增多,腹水、胸腔積液、腎積水

原因

a、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平衡失調--組織液生成大於回流

血漿蛋白(白蛋白)攝入不足:腸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礙

白蛋白合成減少:肝硬化

蛋白質丟失過多:腎病綜合征,蛋白尿,腎小球過濾問題

蛋白質消化增加:惡性腫瘤(癌癥細胞生長需要蛋白質)、結核病

b、體內、外液體交換失衡--水、鈉瀦留

淤血、血流停滯、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 體腔積液

技術分享圖片

第三章:炎癥

具有血管系統的生物機體對損傷因素的所致的損傷而誘發以預防為主的反應

1、炎癥介質

血管擴張:組胺、緩激肽、前列腺素PG、NO

血管通透性增加:組胺、緩激肽、PAF、活性氧代謝物、血小板活化因子

鎮痛:PG、緩激肽

2、炎癥病理變化

a、變質:炎癥局部組織、細胞發生變形或壞死

b、滲出:血管內的液體和白細胞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體腔

滲出原因:血流減慢、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白細胞種類(消滅病原體)

單核巨噬細胞

淋巴細胞:運動能力弱無吞噬能力,炎癥時發揮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作用

嗜酸/堿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較強的吞噬能力,殺滅病原體的主要炎癥細胞

3、炎癥類型

a、變質性炎癥:乙型腦炎、病毒性肝炎細胞變性壞死

b、滲出性炎癥:皮膚燒傷水泡、纖維蛋白滲出

c、化膿性炎癥:大量中性粒細胞壞死後滲出,膿腫(穿刺抽膿)

炎癥蔓延擴算

菌血癥:細菌由局部病竈進入血液,全身無中毒癥狀,血常規能檢查出來

毒血癥:細菌毒性產物被吸收入血液,全身不適,但血液中查不到病原菌

敗血癥:細菌在血液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

第四章:腫瘤

腫瘤: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和分化的正常調控(基因突變生長失控)導致克隆性異常增生形成局部腫塊

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大腸癌、白血病、淋巴瘤、子宮頸癌、鼻咽癌、乳腺癌

核大小、形態、染色不一,可出現雙核、多核、巨核,細胞質改變,腫瘤細胞超微結構改變

腫瘤5年存活率80%

1、腫瘤生長方式

膨脹性生長:手術容易切除且不復發

外生性:發生在體表、體腔,如消化道、泌尿道向表面生長

浸潤性:惡性腫瘤細胞分裂生長,侵入周圍組織、淋巴管和血管,破壞周圍組織術後易復發

2、腫瘤擴散

侵襲:惡性腫瘤連續不斷地浸潤、破話周圍組織

轉移:惡性腫瘤細胞侵入淋巴管、血管或體腔,轉移到別處繼續生長

良性腫瘤

惡性腫瘤

組織分化程度

分化好,異型性小,與原有組織的形態相似

分化不好,異型性大

核分裂象

不見病理核分裂象

腫瘤細胞核分裂象多

生長速度

緩慢

較快

生長方式

膨脹性(有薄膜形成)、外生性生長,與周圍組織隔開,可手術切除腫瘤

浸潤性(無胞膜)、外生性生長,侵入周圍組織

激發改變

很少發生壞死、出血

出血、壞死、潰瘍

轉移

不轉移

轉移

復發

手術切除不復發

易復發

對機體影響

較小,主要為局部壓迫或阻塞作用

較大,除局部壓迫、阻塞外,破壞原發處和轉移處組織,造成壞死、出血、並發感染

良性腫瘤

惡性腫瘤

上皮組織

乳頭狀瘤

乳腺癌

血管組織

血管瘤

血管肉瘤(栓塞)

淋巴組織

淋巴瘤

造血組織

白血病

環境因素(化學物質、電離輻射、病毒) -> 獲得性DNA損傷

遺傳因素(DNA修復失敗突變、細胞生長或雕亡基因改變) -> 遺傳性DNA突變

-> 體細胞基因改變 -> 促進生長的癌基因活化、調控雕亡基因的改變、抑癌基因的失活

-> 單/多克隆性增生、異質化

-> 惡性腫瘤形成

細胞核中P53基因調節細胞周期和DNA損傷所致的雕亡 -> 大多數人類腫瘤

細胞損傷 -> DNA修復 -> 修復失敗 -> P53啟動細胞雕亡程序 -> 無法啟動 -> 帶有損傷的DNA增生

端粒、端粒酶、腫瘤

正常細胞分裂一定次數後就進入老化階段,失去自我復制能力。而控制細胞DNA復制次數的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DNA重復序列--端粒(telomeres)。細胞復制一次其端粒就縮短

防曬:先天性缺乏修復DNA的酶,不能修復紫外線所致的損傷,容易致皮膚癌

第五章:心腦血管疾病

1、動脈粥樣硬化

a、高血脂癥:血漿中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增高 -> 糖尿病

b、高血壓 -> 沖擊血管內皮損傷 -> 血管壁加厚

c、吸煙 -> 冠心病

斑塊內出血 -> 斑塊破裂 -> 血栓形成 -> 斑塊鈣化

2、冠心病:冠狀動脈缺血,硬化斑塊引起的管腔狹窄

3、心絞痛:心肌缺血、缺氧 -> 酸性、多肽類物質刺激自主神經末梢

4、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 -> 心肌缺血性壞死

第六章:呼吸系統疾病

上呼吸道:鼻、咽、喉

寫呼吸道:氣管、支氣管、肺

Φ 2~10μm的粉塵顆粒和病原微生物黏附在氣管、支氣管表面的粘液層,由纖毛自下向上擺動,以咳痰形式排出

Φ <2μm被肺泡內巨噬細胞吞噬、降解,如果病原體具有抗原性,巨噬細胞可將信息傳遞給呼吸道的淋巴細胞,激發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當免疫力下降或病原體過多就導致呼吸系統疾病

支氣管炎:支氣管炎癥,咳痰,粘膜下組織壞死或粘膜潰瘍,病毒感染

肺炎:肺的急性滲出性炎癥。(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寄生蟲)

大葉性肺炎:肺泡內彌漫性纖維素滲出,肺炎鏈球菌,肺部組織不能有效的與氣體交換

纖維素性炎癥、肺炎鏈球菌多見、累及一個肺大葉病變成彌漫性、肺泡腔內含有漿液紅細胞纖維蛋白、寒戰高熱咳鐵銹色痰呼吸困難、肺腫脹及膿胸並發癥

SARS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為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傳染性極強,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傳播,患者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遭受嚴重破壞

慢性支氣管炎: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變現為反復發作的咳嗽、咳痰、喘息。

a、呼吸道感染、大氣汙染、機體免疫力下降

b、吸煙比不吸煙者患病率高2~10倍,患病率與吸煙時間、吸煙量成正比,香煙中的焦油、尼古丁使支氣管粘膜受損、上皮纖毛變短、運動受限、粘液分泌增多、局部抵抗力下降易於細菌感染。

支氣管擴張:肺內小支氣管持久性擴張。林場表現為慢性咳嗽、大量濃痰。支氣管壁炎性損傷,支氣管先天性發育不全

肺癌:癌組織從支氣管壁向周圍肺組織浸潤、擴算,在肺門部形成包饒支氣管的巨大腫塊。早期癌快<2cm並局限於支氣管內無淋巴結轉移。當出現咳嗽、痰中帶血、胸痛才就診大多已進入晚期。

第七章: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十二指腸 上/下消化道)

消化腺:涎腺、肝、胰、消化管粘膜腺

1、食管炎

刺激性強、高溫食物,食管食物瀦留腐敗感染,強酸強堿化學腐蝕造成壞死

食管癌

2、胃炎:胃粘膜的炎性病變,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胃癌

a、幽門螺桿菌:存在於多數慢性胃炎患者胃粘液中,可抵禦胃酸對細菌的殺滅作用

幽門螺桿菌可釋放一種細菌型血小板激活因子,促進表面毛細血管內血栓形成而導致血管阻塞、粘膜缺血,破壞十二指腸粘膜防禦屏障

b、長期慢性刺激:飲酒、吸煙、亂用水楊酸類藥物、喜食熱湯刺激性食物

3、胃潰瘍(血栓、胃出血)

a、粘膜抗消化能力降低:胃、十二指腸粘膜防禦屏障功能破壞是粘膜組織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潰瘍的重要原因

b、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焦慮

3、闌尾炎

臨床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嘔吐伴有體溫升高,細菌感染引起在闌尾粘膜發生損害

大腸癌:貧血、消瘦、便血、腹痛、腸梗阻

4、病毒性肝炎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為主,甲型(HAV)、乙型(HBV)

甲肝:不直接損傷細胞,不引起攜帶者狀態,不導致慢性肝炎,經治療可痊愈

乙肝:HBV感染的肝細胞表面分泌HBsAg->免疫力下降->肝細胞雕亡->肝硬化,血液傳播

肝細胞壞死、炎癥細胞浸潤

急性肝炎:肝細胞腫大,體積變大,多數在6個月內治愈,點狀壞死部分通過肝細胞再生修復,乙型(8%)、丙型(70%)-> 慢性肝炎(治療不當、營養不良、飲酒、有損肝細胞的藥物)

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高、10天急死,幹體積縮小,大量肝細胞溶解壞死,膽紅素入血引起黃疸,肝功能衰竭

酒精性肝病(脂肪肝):酒精乙醇 -> 乙醛 -> 乙酸 抑制肝細胞線粒體 -> 肝細胞對脂肪酸氧化能力降低 -> 脂肪在肝內堆積發生脂肪肝,戒酒可使脂肪肝恢復

肝硬化:肝細胞廣泛變性、壞死,繼而出現肝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肝變形變硬。門脈高壓癥、胃腸淤血水腫、腹水(肝硬化晚期)

第八章:淋巴造血系統疾病

淋巴造血系統 = 髓組織 + 淋巴組織

淋巴結是機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各種病原體微生物可引起淋巴結增生

淋巴組織腫瘤:淋巴瘤、白血病

急性髓性白血病: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皮膚、黏膜出血,骨痛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腫瘤細胞在骨髓內彌漫性增生,抑制了正常造血,幹細胞的成熟分化不受影響,巨核細胞增多,紅細胞減少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統通過細胞和液體免疫機制以抵抗外界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消除突變細胞。

1、HIV:血液(輸血)、精液(性接觸傳播)、子宮(母嬰)、陰道分泌物、乳汁

在HIV作用下細胞功能受損大量細胞被破壞,導致細胞免疫缺陷,單核巨噬細胞能抵抗HIV的至細胞病變作用而不會迅速死亡,但也成為HIV的儲存場所。潛伏期長10年+才發展成AIDS

A類:包括急性感染、無癥狀感染和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綜合征

B類:包括免疫功能低下時出現AIDS綜合征、繼發細菌病毒感染和發生淋巴瘤

C類:患者已有嚴重免疫缺陷,機體的免疫功能和病毒相抗衡進入末期後表現全身淋巴結腫大伴有發熱、乏力、皮疹,危險期機體免疫功能全面崩潰,血檢淋巴細胞明顯減少,細胞喪失免疫功能

治療方式:反轉錄酶抑制劑 + 蛋白酶抑制劑

2、器官和骨髓移植

機體的細胞、組織、器官因病變發生不可逆結構功能損害時,采用器官移植

自體移植、同種異體移植、異種移植

移植成敗關鍵(抑制免疫問題):移植物能否長期存活並發揮功能取決於供體的移植物能否適應新的受體環境而為受體所容納

第十章:泌尿系統疾病

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

a、排泄體內代謝物

b、調節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c、內分泌功能,分泌腎素、促紅細胞生成素、前列腺素

腎小球炎綜合征

表現為少尿、無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腎臟大多數腎小球內皮細胞和系膜細胞增生、腫脹,毛細血管腔受壓變窄或閉塞,腎小球缺血,濾過率降低但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正常

第十一章:生殖系統及乳腺疾病

1、慢性子宮頸炎

宮頸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具有具有持續性再生修復能力,正常宮頸和陰道粘膜鱗狀上皮受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刺激吸收糖原而成熟。乳酸桿菌產生乳酸,降低陰道內ph值,產生過氧化氫對細菌的增生有抑制作用。損傷脫落富含糖原的上皮細胞 -> 陰道內鏈球菌 -> 子宮頸炎

HPV(人乳頭瘤病毒)、沙眼衣原體感染性宮頸炎 -> 性傳播、母嬰傳播

宮頸糜爛、宮頸腺體囊腫、宮頸息肉

2、乳腺癌

3、宮頸癌

接觸性出血和不規則陰道流血(非月經期性交後出血)。因癌組織壞死、潰瘍和繼發感染 -> 白帶增多異常 -> 晚期下腹疼痛

4、子宮體疾病

子宮內膜炎 -> 不孕不育,痛經、月經不調、盆腔疼痛

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過多,月經周期不規律、經期出血、絕經後出血

子宮內膜增生癥

陰道出血原因:宮頸炎、宮頸息肉、宮頸癌

5、前列腺增生(良性)

臨床表現為前列腺增大和尿路梗阻,由於前列腺增生主要發生於近尿道周圍的前列腺組織,尿道前列腺部受壓迫變窄 -> 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尿頻、夜尿增多

6、前列腺癌(前列腺上皮細胞惡性腫瘤)

前列腺癌常位於周圍區,常規肛門指診可觸及不規則質硬結節,盆腔不適尿路梗阻,易發生轉移椎骨

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

7、乳腺增生

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和上皮不同程度增生,非腫瘤性病變。與卵巢內分泌失調有關,孕激素減少而雌激素分泌過多。無繼發乳腺癌風險

乳腺纖維性瘤(20~30年輕女性)2~4cm,包膜完整、增界清楚、灰白色

乳腺癌

非浸潤性癌:導管內癌 20年 -> 浸潤性癌 -> 乳腺切除97%存活率,易淋巴道轉移

早期乳腺癌無痛性可推動的腫塊,放射性或B超發現,1cm,50%伴有區域引流淋巴結累及

第十二章:內分泌系統疾病

1、甲狀腺腫

缺碘,自身免疫性疾病,血中球蛋白增高並有多種抗甲狀腺的抗體,遺傳因素

第十章: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1、帕金森病(原發性震顫性麻痹)

一種以紋狀體、黑質損害為主的慢性進行性疾病,50~80歲,多巴胺型神經元的變性導致多巴胺不足,而膽堿能神經元功能相對亢進,引起神經功能紊亂。

2、阿爾茲海默病(老年癡呆)

神經細胞代謝改變、遺傳因素、受教育程度人的不斷學習可促進突觸改建、乙酰膽堿能神經元減少

3、傷寒

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全身單核巨噬細胞增生,回腸末端淋巴組織病變最為突出,臨床表現為持續高熱、脾腫大、皮膚玫瑰疹

4、狂犬病(恐水癥)

臨床表現為狂躁、恐懼不安、怕風、流涎

5、深部真菌病

真菌病是AIDS重要感染機會,淺部:皮膚、毛發、指甲,深部:皮膚深層、內臟,真菌不產生內毒素和外毒素只有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會侵入組織

6、性傳播疾病

梅毒:95%性傳播,梅毒螺旋體有較強的侵襲力,可降低宿主的免疫力和殺菌作用,並可降解組織擴散全身引起閉塞性動脈內膜炎(血常規能檢查出來)。潛伏期長15~20年,40歲之後升級為主動脈管腔閉塞,最後死於心力衰竭

淋病: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林場表現為尿道口出血、水腫、有膿性滲出物,常見於20~24歲,人類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至今尚無免疫預防方法

參考文獻:《病理學》張子敬主編 深圖三樓 R36/135

病理學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