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10分鐘解讀《財富自由之路》

10分鐘解讀《財富自由之路》

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推薦這本書,因為它的作者李笑來前段時間爆出了關於幣圈的錄音門事件,是一個大大的雷。不過我還是決定先認真讀完這本書再作決定。斷斷續續讀了一週,終於讀完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它確實值得推薦!這本書就是《財富自由之路》:

640?wx_fmt=jpeg

推薦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沒怎麼講“財富”,而是講思維和認知。

所以,接下來,我把讀過之後,印象比較深又能和我自身經驗關聯起來的一些思維、方法和認知,分享給大家。具體包括這些:

  • 個人商業模式

  • 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

  • 元認知

  • 資本三要素

  • 交易市場中的韭菜

  • 最安全的投資策略

  • 提高選擇質量的深層方法論

  • 從年輕時就認真對待金錢

  • 如何練就融會貫通

一個一個來,走起!

個人商業模式

個人商業模式,分為三種:

  1. 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2. 一份時間出售多次

  3. 購買他人時間出售

一般的人,朝九晚五上班,下班之後不做別的事情了,都是家庭生活或者休閒,他的商業模式就是第一種。

還有一些人,把自己的知識、技能、創意等形成產品或服務來銷售,一旦產品或服務成型,可以銷售給很多人。比如視訊課程、圖書、軟體、專利等。這些人額商業模式,就是第 2 種。我目前在做的事情,也以這類為主。它會比第一種更有想象空間。

第 3 中,則是講的創辦企業,通過僱傭員工,購買員工的時間來創造產品或服務,對外銷售,賺取利潤。比如微軟,僱傭人員開發 Windows 作業系統和Office套件來賣,就是這種模式。

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

我們習慣於和他人單維度競爭,比如軟體開發人員就和別人比技術,而忽略溝通、管理、講授等其他維度的能力。但實際上,現實中我們是多個維度來比較,制勝靠的是多維度競爭力。

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就是構建多維度競爭力。不過,在構建多維度競爭力時,至少在一個維度上要足夠突出才有效。否則,你每個維度都是初級選手,發揮不了效用。

2017年4月份我參加方軍老師的知識經濟訓練營時,有一次行動派創始人琦琦在營裡分享,我問了她一個像我這樣技術不是頂尖、寫作水平不大好、職業規劃也不出眾的人該如何破局,她當時給我的答案就是:組合競爭力。這個答案,和《財富自由之路》裡說的多維度競爭力,一樣一樣的。

元認知

很多人都沒研究過“元認知能力”這個概念。

所謂元認知,是指“認知的認知”。也就是說,你能認知到你的認知。當你在思考的時候,你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進一步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麼,再進一步能判斷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正確,更進一步能糾正自己錯誤的思考方式或者結果,這就是元認知能力。

形象點兒講,就是你腦子裡可以分化出另外一個專門觀察你的角色 W ,你思考、做事,W 都看著,時時評估你。

元認知能力非常重要,是一個人成長所必須的。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意識不到他的能力不足,那他就不可能覺得自己需要學習成長,那他就會永遠停在原地,還覺得自己蠻不錯的。

資本三要素

錢(資金)不一定是資本,必須滿足下列三要素,才是資本:

  1. 資金的金額

  2. 資金的使用時限

  3. 資金背後的智慧

金額會嚴重影響資本賺錢的效率。我理解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門檻,一個是最終結果。門檻,比如信託產品,百萬起步,你不到這個值,無法購買。最終結果可以通過投資收益的簡化公式看出來,公式是這樣的,收益 = 金額 *((1 + 利率))的N次方)-金額,金額越大,最終收益會越大哦。

使用時限指的是你的資金可以多長時間裝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投資要用閒錢,閒到你這輩子不用都不影響生活的錢。換句話說,可以“判無期徒刑”的資金,才能用來投資。否則,一旦你因為某些狀況需要急用錢,投資收益就很難最大化。以前我有一陣子買過一些股票,虧了七八萬,因為要買房子,不得已割肉離場。那時用的錢,就不是資本,因為它的使用期限,不是無期。

智慧嘛,就是如何使用資金投資的認知了。你能意識到前兩點,還有獨立分析與思考的能力,找到值得投資的專案或產品,就算是有一些智慧了。

從重要程度看,智慧 > 時限 > 金額。如果你根本不理解投資、沒一點常識、沒有任何理論和技能儲備,那最好不要投資。

交易市場中的韭菜

在教你判斷趨勢的一篇文章裡,提到了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交易市場中的“韭菜”的一個方法。我覺得蠻有意思的,摘錄出來。

其實很簡單,當你身處交易市場時,腦子裡存在以下閃念中的任何一個,你就是確定無疑的“韭菜”。

  • X 靠譜嗎?你怎麼看?你說 Y 能漲嗎?

  • X 已經太貴了,買不起,我去看看 Y 吧。

  • 真倒黴,一買就跌,一賣就漲!

  • 剛才沒看到你們說什麼,我錯過了什麼嗎?

  • 都一整天了,怎麼不見漲呢!

  • 賺了賺了,我這就去換輛車!

  • 跌慘了,媳婦要跟我離婚!

  • 唉,等我借來錢,已經漲上天了!

  • 他們運氣真好!我運氣真差!

  • 騙子!你們都是騙子!

So,判斷下,你是“韭菜”嗎?

反正我就是。而且我發現,越是你的錢不能判無期,就越可能當韭菜。

最安全的投資策略

最安全的投資策略,其實是定投策略:定期購買某一支(或幾支)成長型股票

定投操作也簡單:

  • 設定一個期限,可以是每週,可以是每月,也可以是每季度。

  • 在每個期限到達時,無視股價的變化,購買相同金額的該公司股票。

不過,定投策略的關鍵,並不是定投,而是:

在開始之前,你通過深入研究得到了相當確定的結論:這是一家成長性極強的公司。因為你的收益 = 公司成長性 x 定投策略效用

只有對“成長性極強的公司”採用定投策略,才是有意義的。而公司的選擇,是要在投資之前完成的。

所有的投資“功課”,都要做在投資之前。

像我之前什麼都不看,盲買,基本只有當“韭菜”的命。

提高選擇質量的深層方法論

我們做得最多的事情是“選擇”。每個人作出選擇的跟基是他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你覺得什麼更重要。

你明確了自己的價值觀,選擇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所以,錘鍊自己的價值觀就等同於提高選擇的質量。再進一步,作出選擇的更深層方法論就是:新增必要的條件

亞馬遜1995年成立,選擇的第一個商品是書。他們當時的選擇條件是:

  • 市場一定要足夠大。

  • 品類必須有長期成長性。

  • 消費者復購率要足夠高。

  • 關鍵在於,要選擇一個售後成本很低,甚至乾脆不需要售後服務的商品。

這樣他們就篩掉了絕大多數商品,最後選中了書。

我們做選擇也一樣,可以通過新增必要條件來減少選項。

從年輕時就認真對待金錢

李笑來老師用“複雜二分法”畫了張表,區分我們對金錢的態度。表如下:

640?wx_fmt=jpeg

終點不在乎錢的人,不用說 ta 。我們要說的是重在在乎金錢的兩種情況:

  1. 在起點不在乎金錢,在終點卻在乎金錢。

  2. 在起點在乎金錢,在終點依然在乎金錢。

絕大多數人是第一種,一開始年輕,不在乎金錢,到了一定年紀都逃脫不了金錢的束縛與限制,不得已才開始重視金錢,然後就得直面慘淡的現實。所以我們常說的“中年危機”,並不是中年才發生,而是在我們年輕時就已經註定了,只是到了中年才發病,而已。

所以從策略上看,在年輕的時候認真思考金錢、重視金錢才是實際上的優勢策略。

而且,事實也是:那些認真對待金錢的人獲得金錢的能力更強,而且會越來越強。

如何練就融會貫通

這裡的融會貫通,指的知識的融會貫通。

要把知識融會貫通,首先要定義知識。書裡給知識的定義是:

所謂知識,指的是能夠指導我們作出更好的決策,且從長期來看更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資訊。

有了定義,問自己兩個問題就可以分辨知識:

  1. 在知道這些之後,我的哪些決策會隨之改變?

  2. 從長期來看,這些東西可能為我帶來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處?

即便是滿足有用、長期這兩個條件的知識,也有不同的能量和價值:那些能繁衍出更多知識的知識更為高階也更有價值。像邏輯學、概率論、英語、程式設計,都是。

一旦知識能夠繁衍、彼此建立聯絡,就會慢慢形成體系。知識一旦體系化,就更高階更有價值。

所謂融會貫通,就是在兩個貌似原本不可能產生聯絡的節點之間產生了“意外的聯絡”,然後竟然發現那個聯絡足夠重要,足夠有用,甚至達到令人震驚的地步。

明確了知識和融會貫通的意思,做到下面 2 點,就可以把知識融會貫通:

  1. 博學,增加節點數量。(讀書、實踐、體驗……)

  2. 主動增加連線。(經常問自己:這個概念、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麼地方)

打個比方,一個一個的知識點,是磚頭,融會貫通之後,是房子、是大樓、是城市。

設想一下:腦子裡有一座城市的人,與腦子裡只有零零星星幾塊磚頭的人,許多年後,生活可能在同一個水準上嗎?

行動才能改變

讀書是起點,不可能讓自己改變,行動才有可能。

閱讀、練習、應用於自身、內化,完成這個過程,知識才可能變為能力。所以,要去做!

當然,如果你沒書,可以買一本:

我在知乎新開了一個講如何建立被動收入的語音直播小講(12.03開講),感興趣的可以戳閱讀原文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