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缺條件推導結果理論暢談
阿新 • • 發佈:2019-08-25
不知道大家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場景:眼前放著一份物理或者化學的考卷,題目給出了ABCD四個已知條件,要求推匯出結果R。你十分困擾,明明單靠條件A或者B或者“不至於需要全部條件”就可以得到結果R,為什麼給出了這麼多的選項。這時候你意識到,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兩種可能:
- 可能情況一:我們對這題還沒有完全掌握,以至於找到關鍵點,導致無法理解其他選項其實也是解題的一環
- 可能情況二:其他的不必要條件是出題者用來干擾我們推導結果R的干擾條件
事實證明,大多數場景下都是情況一。這種類似的情況其實還發生在我們工作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經常會面臨非常類似的問題,明明A就可以推匯出R,為什麼要給出BCD這麼一些不必要的條件呢?那麼,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以及一些社會生活層面來剖析一下這個問題。關鍵並不是為了明白為什麼,而是從這種現象中總結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這是一個業務員或者是程式設計師應該必備的技能。
當人們求解答案時,所得到的條件在自我意識下認為有些顯得多餘,但是卻有權威的知性告訴他,那些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人們常常表現為對這些條件顯得較粗、亦或是過度緊張,即無法對沒用條件一味的割捨或是並用,從而產生的焦慮現象。
知識儲備不深,亦或是由於自身原因對問題所涉及的領域和關鍵點掌握不足,才會導致這種偏差現象,從而迭代出了這種焦慮。
在學習一些新知識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張著嘴,一概全部收入,不去理解WWW問題(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這就會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只是片面性的解決問題,而不是理解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倦怠感。即感覺自己好像什麼都會了,又好像什麼也不會。說到底,就是沒有深入到更深層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技術。
這是程式設計師所要防備的地方,特別是在學習日益多變的IT技術中。
解決方案,其實我也給不了,畢竟自己年歲不大,也只能略微淺薄的指出這種問題的客觀存在事實。但是這裡倒是有一些自己認為比較靠譜的方案可以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