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是如何從開發轉產品的

我是如何從開發轉產品的

背景

職位背景

首先宣告一下,我這個職位算是半個產品經理吧,因為我沒有接觸過真正的產品經理,我的title是技術產品經理,而且我的職位對技術的要求很高,比如我們需要熟悉devops, 熟悉kafka, cassandra, prometheus, k8s之類的東西,所以我才說我算是半個產品經理, 不過我到是不用寫程式碼的,也有個別和我一樣的產品經理忍不住上手寫幾行程式碼。

個人背景

我個人在接受這個offer之前一直是從事研發工作的,大概做了7年的研發工作後開始擔任team leader, 就是所謂的帶人,當然還是要繼續寫程式碼的,總共有12年的研發經驗吧。在過去的研發工作中,我主要的開發語言是Java, 也寫過一些前端的專案,業務經驗主要集中在金融企業,8年的甲方的外資金融企業研發經驗,另外我自己很熟悉devops方面的知識,曾經一個人搭建50個人左右團隊的CICD流程與框架(2013年的時候);此外,我還很熟悉敏捷的知識,因為公司在敏捷轉型中,我充當了先鋒的角色,於是提前獲取了一手的敏捷知識,併兼職擔任過部門和一些團隊的敏捷教練的工作. 學習敏捷的知識令我對產品經理的角色有了更多的瞭解和體驗, 比如如何寫好使用者故事,Design Thinking的理論知識,如何引導團隊等等,這些知識都為我獲取產品經理的offer以及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轉?

其實我在跳槽之前,在公司已經獲得了非常好的職位與前景,其中包括加薪升職,影響力,領導力,但是經過一番的自我剖析之後,我還是堅持了跳槽,其中在提交離職的那個月的時候,我已經在辦公室不止哭過一次了,我要離開和我一起日夜奮鬥過的兄弟姐妹們,但是我相信,我是屬於產品經理這個世界的。好了,言歸正傳, 為什麼轉?我對我自己的剖析是:

知識範圍比較廣

我自己還是一個比較喜歡看書的人,這個好像不是成為產品經理的理由,但我看的書是比較雜的,而且是從小我就是涉獵比一般的同學比較廣,比如, 以前上學的時候,每週都會有班會,很多的同學都是在上班會的時候做作業或者做其它的事情,而我恰恰是上班會的時候聽得最認真, 所以除了學習的東西,我在其它方面都知道得比其它同學多; 比如去書店的時候, 我會喜歡看商業的,人物的,行業性的東西,這些知識都無意之中成了我的知識儲備。在我成為產品經理之前,我看過的一些書包括心理學,經濟學,設計思維,敏捷開發,諮詢,兒童教育,歷史,人物。而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當中,也是需要對各方面的知識都需要有一定的掌握。

性格

我是一個性格比較開朗的人, 很容易就和別人能交上朋友,可能很多人會說你交的都是很淺的,但是我覺得當你和別人交上了之後,是否能深交完全是看你們兩個是否志同道合,如果連第一步都交不上,更何談深交呢。我舉一個例子,我曾經為了和一個來了不久的同事說話套近乎,我特意問他一個技術性問題(那個問題的知識我是知道的),然後他很熱心的回答了我,之後我們就成了朋友,這只是一個例子,擴大來看,就是我和我們部門的大部分人都認識,我想這個可以歸結為我是一個社交和溝通能力比較好的人,當然是相當於我們IT行業裡大部分的攻城獅來說(沒有貶低我們攻城獅的意思,但確實大部分的攻城獅都是比較少話語的)。

技術瓶頸

我是一個Java開發者, 大家知道在中國Java技術界裡面,最強的就是架構師和高併發的經驗和能力,但我從事的是傳統金融行業的研發,行內人都知道,金融行業是沒有高併發給你試的,而且都年過30了,很難在技術方面長進了;而且我自己比較擅長的是devops方面的技術,但是我覺得devops是很簡單的,只是公司是否願意投資而已,就是將一堆的工具堆起來,當然還包括流程和文化,但是這些東西沒什麼挑戰性,如果我繼續呆下去的話,未來可能就是一個連高併發都不懂的principle engineer, 拿到市場上去檢驗一下,估計就露餡了, 可能你的業務很複雜,你能處理公司的業務系統,但是很多技術性問題你是連踩坑的機會都沒有,總之,我覺得成為最牛的架構師,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潛力和希望的。

技術 or 管理?

在攻城獅的世界裡,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有一個疑問,就是未來是從事技術還是管理,這個我也深刻思考過,前面提到,成為最牛的架構師基本是沒什麼機會了,難道就要從事管理了?經過這幾年的洗禮,IT界基本是對純管理的職位是有危機感的,因為在技術企業裡面,架構師,攻城獅才是生產力,尤其是敏捷大行其道和扁平化管理的環境下,純管理的職位反而會是一個最危險的職業,因為你拿的工資是最高的,但是你的產出卻是看不到的,或者老闆們以為是可有可無的。剛好最近幾年產品經理的職位火了,它不是一個技術職位,也不是一個管理職位,而是一個IC的角色(IC: Individual Contributor), 結合自己的特點,我覺得我是比較適合的,我是技術出身,我又喜歡和別人溝通,對身邊的東西也喜歡觀察,而且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是對企業有直接貢獻的,意味著你的工作沒那麼容易被幹掉。於是,我決定從一個技術轉型產品。

我的優勢是什麼?

技術

前面的背景裡面說了,我是一個技術產品經理的職位,而且我們不是像BAT那種純產品的職位,我本身技術能力還是不錯的(雖然成為不了最牛架構師,但是做一般的架構師還是沒問題的),所以技術可以說是我的一個優勢,尤其是我對技術領域也是涉獵比較廣泛的,很多技術雖然我沒有用過,但是我一直以來都很關注技術行業的趨勢,比如每期都會關注ThoughtWorks的技術雷達,經常看InfoQ上面的文章,瞭解業界的資訊。而做為一個技術產品經理,我不需要對每一樣技術進行非常深入的使用,但是我能知道哪種問題用什麼型別的技術來解決,業界有哪些框架和工具,它們之間的特點是上面。

devops

剛好我所在的的組是技術平臺組,我們做的都是車聯網的技術平臺和架構方面的產品,我之前的devops技術完全可以用得上,基本上我是可以招來即用的狀態。

敏捷

我所在的公司是跑了10年敏捷的企業,他們早已經用是了敏捷管理,而我在之前的公司是兼職擔任敏捷教練的,來到之後,還是很能體現我在敏捷方面的優勢的,如果開好回顧會,如何開早會,如何做好透明化,這些都是我拿手的東西。

快速學習的能力

這個估計是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都是一個必須的能力,根據我之前的經驗,我可以很快的學習一門新的技術,比如在2008年的時候,我就很快的掌握了Groovy這種語言開發,學習了Maven的使用技巧,再到後來的金融企業,我很快的學習過公司的各種新的流程和框架,並將其應用到專案中去,大大的提高研發效率,直到我離開的時候,原來的那個專案團隊的很多文件都還是我留下的,並一直在沿用。

領導力

雖然說產品經理是一個IC role, 但是還是需要 drive dev team deliver project的, 在原來的公司,除了帶自己的團隊外,我在公司還drive過很多東西,就是公司需要你在沒有任何權力的情況下去推動一些專案和事情,比如,我在之前的公司組織過幾十人學習新的技術,並將技術應用於自己的專案中去,其中包括大資料,微服務和區塊鏈。將之前公司的經驗用到產品經理,也是非常的順利。

轉換後帶來的思考?

其實在跳槽之後,我原本以為我已經想得非常透了,後來還是覺得我太輕看了行業經驗了,我原本是在金融企業裡面做的是銀行CRM相關的,或者是銀行開戶的一些業務流程,沒有接觸那些股票,基金,投行,或者信用卡那些業務,所以感覺自己對真正的金融行業沒有什麼很深的理解。後來出來之後,和一些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原來是有金融企業的經驗的,比如,在客戶開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客戶進行審查,需要知道他的錢是哪裡來的,如果是企業的話,需要知道企業做的業務是什麼,和哪些國家有業務往來,因為IMF是有規定的,比如你的企業不能和朝鮮或者伊朗做貿易的,然而我以為這些都是大眾知道的,但是後來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不過好在我轉型的業務是比較新的5G車聯網平臺,我入職後,發覺很多人也沒有車聯網的經驗或者經驗都不是非常的多,這樣我可以依靠自己的快速學習的能力迅速趕上。

如何判斷你是否適合轉產品?

按照我自己的經驗,有以下幾點:

  • 溝通能力,看自己平時是否喜歡和別人溝通,而且這個是主動的。
  • 觀察事物的習慣, 看自己平時是否喜歡觀察身邊的事物,不限於toC的事物,比如還要觀察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博弈。
  • 廣泛的知識面,因為產品經理做的產品是非常廣泛的,需要的知識儲備也是比較多的,尤其是網際網路的產品經理,你需要和技術人員溝通,你需要了解終端使用者,你還需要了解企業的東西,比如一個釘釘,終端使用者可能是學生或者員工,但是買單的確是學校或者企業,這個時候就需要了解不同的使用者了;同時還需要對當下的經濟,國家,行業趨勢,因為除了實現產品的功能,還需要對未來產品的規劃的能力。
  • 快速學習的能力。不過我覺得這個是可以學習的,當你把自己逼得很緊,你的能量自然會爆發出來,當你習慣了之後,你自然也就獲得了這個能力。
  • 對技術的追求,我說的對技術的追求不是對技術的深度的追求,而是技術的廣度的追求,因為現在的科技是變化非常快的,你需要了解技術行業發生的變化,當下什麼技術比較流行,什麼技術比較新,因為你的產品很可能會因為技術而比別人獲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