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量化投資_沈沒成本

量化投資_沈沒成本

工作 -- 不難 感情 因子 限制 可變 所有 身體

作者:白野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21498026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說明定義。沈沒成本定義:沈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簡單說就是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機會成本定義: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定義來源於百度)

二、舉例例1.(經典案例)小羊花五十元錢去看電影,看了二十分鐘覺得實在無聊,中途離開又覺得“花了五十塊錢卻沒有看一場完整的電影很不劃算,況且已經花費了來看電影的時間”,於是選擇忍受著繼續看下去。分析:沈沒成本:五十塊錢,為了本場電影花費的時間。小羊覺得花了五十塊錢,就要看五十塊錢的電影,即使電影很無聊。小羊花錢看電影,屬於娛樂活動,然而在整場電影中,小羊並沒有得到任何愉悅感,相反很無趣,這已經是負效益了。但是小羊【過於執著“有付出必有收獲,有成本必有效益”】,即使效益為負,依然盲目追求。甚至因此追加成本,花時間繼續看下去。此外,小羊【忽略了機會成本】。當他選擇繼續看下去,就放棄了用這些時間進行其他活動的機會。例2.小豬花了五十元去吃自助餐,當他吃飽了,依然選擇繼續吃,直到撐得特別難受才罷休。這樣他才覺得“五十塊錢沒白花”。分析:沈沒成本:五十塊錢。小豬吃得很難受,這很明顯他的行為給他帶來了負效益(可用邊際效用遞減解釋)。但是小豬覺得“錢沒白花”,心裏覺得撐也值得。其實,無論小豬吃了多少,這五十塊錢都無法收回。五十塊錢是不是白花,與小豬吃了多少沒有關系,我們花錢,本質上希望得到的是“滿足程度”,而不是數量,如果追求“量”而忽略了滿足程度,則是十分不明智的。小豬的問題就在於【過於追求心理滿足感而忽略了真實體驗】。例3.小雞去超市購物,站在一列隊伍後準備結賬。過了一會,小雞發現這列的收銀員工作效率極低,而且前面準備結賬的人所購商品很多。但是小雞想“已經排了這麽久,現在轉移,前面的時間不就白白浪費了?何況已經前進了一段距離”然後選擇繼續在此列排隊。分析:沈沒成本:之前排隊的時間。這種情況很普遍,仔細分析一下,小雞不願意轉移隊伍,因為他不想讓之前付出的時間成本白白損失掉,而且前面花費的時間給他帶來的一點小收益會被不經意地放大。但是,小雞對於自己的堅持不一定是滿意的,反而會在等待中持續焦躁。然後這種等待的時間越長,小雞越不甘心放棄,【形成惡性循環】。小雞不選擇轉移,是因為不願意面對“最初選擇失誤”這一事實,不接受前期投入的損失,然後試圖用繼續投入的方式來撈回成本。其次是【過於高估了以往成本對最終結果的作用】,他覺得自己已經付出的時間、精力在本次排隊是有所收益的。但是他卻選擇忽略轉移隊伍會增加這種收益的事實。(以上各例所得出的結論或有相同之處,在這裏只取最明顯的加以說明)

三、總結:難以舍棄沈沒成本原因:1.執著於收回成本,而盲目追求負效益。2.忽略了機會成本。3.過於追求心理滿足感而忽略了切身體驗。4.追加成本與難以放棄沈沒成本形成惡性循環。5.過於執著以至於高估以往成本對最終結果的作用。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在做決策時是不應該考慮沈沒成本的。但是,沈沒成本也好,可變成本也罷,只要我們付出成本,就一定是希望有所收益的。但有時往往事與願違,這個時候若是不能果斷放棄沈沒成本,只能損失更多。當我們對自己的心理活動以及行為有了合理、通透的解釋,在我們遇到類似案例中的情況時,那麽放棄沈沒成本、防止沈沒成本幹擾下一時刻的決策就有很大幫助。然而,當我們明知沈沒成本不可收回、不應影響決策的時候,還是會難以舍棄。因為經濟學中假設人是理性的,但人卻是“不完全理性”的,有時候感性往往戰勝理性而影響我們的決策。就拿以上小豬來說,如果我們告訴小豬沈沒成本的道理,讓小豬選擇在吃到微飽時放棄,但是小豬卻因此悶悶不樂,依然覺得自己“虧損”,在感情上不能坦然接受這種“損失”,那麽,選擇“繼續吃下去”未必不是小豬的正確選擇,因為此時小豬代表的是一個感性至上的群體,對他們來說,心理的滿足感,戰勝了切身體驗的不適感,這種時候,我們無法說他們的選擇是錯誤的或者不理性的。通過以上例子,不難知道只有追求理性,才能讓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或者少受損失。那麽我們不妨接受“止損點”這一概念,給自己設置一個損失上限。比如看電影,我們在進入影院之前給自己規定:若是看了二十分鐘依然覺得不好看,果斷離開;吃自助吃到八分飽,果斷停止;投資時損失到一定金額,果斷放棄。及時止損這一策略是我們面對沈沒成本猶豫不決時的醒腦丸。------------說明-----------由於原答案為匆忙之作,條理不清,結構混亂,故此重新整理並加以補充。而且“小猴挖井”一例有幾處漏洞,在對故事加以限制後依然有爭議,所以舍棄這個例子。在此感謝提出質疑的知友。為了防止後來的朋友暈倒在評論區,原答案暫時保存,不予替換。望理解。-------------------------以上個人觀點,謹慎點贊,歡迎探討。2017.8.23---------以下原答案----------先講個童話故事。一天,小猴在院子裏挖井。它想:“挖一口井,以後取水就方便多了”。於是小猴就拿來一把鐵鍬挖了起來,挖呀挖,小猴一連挖了三天,可一滴水也沒見到。小猴沒信心了,像只泄了氣的皮球。“不幹了”,小猴不耐煩地說,嘴裏還在嘮叨“真是的,這裏根本就沒水嘛,浪費我的時間”。 這時,猴媽媽來了,它看見小猴唉聲嘆氣的樣子,就問小猴怎麽回事?小猴把事情從頭到尾細說了一遍。猴媽媽接過小猴手裏的鐵鍬,挖了起來,一會兒,一股清泉從地上冒了出來,小猴高興得手舞足蹈。現在小猴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堅持就是勝利!版本二:猴媽媽說:“你現在放棄,前三天的付出不就白廢了嗎?”於是猴媽媽繼續挖井,挖了半天也沒挖出水來。(註:為了本次說明的嚴謹性,對故事加以限制:一、假設小猴子每一天挖井的動作都是獨立的,即第一天挖井的進度,不算在第二天;二、小猴子是他媽親生的,投入的成本算在一起。也就是說,猴子和媽媽雖然是兩只猴,它們是代表了一個人的兩種態度。)故事講完了,以下分析。沈沒成本是指由過去決策已經發生了的,不可能因為現在和將來決策改變的成本。簡單來說就是已經付出的且不可能回收的成本,比如時間、精力、金錢等。上面故事中的小猴,挖了三天井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是沈沒成本,是不可回收的,不會因為未來決策改變的成本。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在做決策時是不應該考慮沈沒成本的。但是,沈沒成本也好,可變成本也罷,只要我們付出成本,就一定是希望有所收益的。小猴子放棄挖井,因為它覺得繼續付出不會有任何收益。猴媽媽堅持挖井,因為它覺得再堅持就會有收獲。而我們難以舍棄沈沒成本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不知道所挖的這塊土地有沒有水源,而且錯估了以往成本對將來效益的影響。就比如你給一個項目投資,前期一直是負收益,但是你預測不到這個項目的前景,你若抱著“已經付出了那麽多,再挖兩鍬說不定就出水了,不能半途而廢”這種想法,你就只能繼續投下去。而且付出越多,越難舍棄。似有若無的希望,就是你不能舍棄前期投資的原因。猴媽媽說“堅持就勝利”,但有時堅持往往會損失更多。--------------------------有時候很多事就像一場賭博,前面輸了多少場,不應該成為我們是否繼續玩下去的決策因子。--------------------------以上個人觀點。謹慎點贊,歡迎討論。蓋上棺材板兒睡了。編輯於 2017-08-231.5K?146 條評論?分享?收藏?感謝收起嗒小木一個學渣61 人贊同了該回答沈默成本是指已經放出但無法回收的成本。高贊回答以“小猴挖井半途而廢” “猴媽堅持終於挖到了水”比喻,是十分恰當的。但是這裏沒有指出的是,在小猴已經挖出的井繼續深挖,相比於另開一地繼續挖是否是更有可能挖到水的?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的通常認識便是繼續挖的可能大,也就是說,不考慮沈默成本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繼續挖。但是換一個栗子,猜硬幣正反面的賭博機,都是50%概率,已經連續輸了5次。這時候人通常會認為"這次總不能再輸了吧",而事實上是輸贏仍是50%,這就是誤以為沈沒成本對未來產生了效用而實際上沒有。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很難判斷一件事情對未來有沒有影響,對未來的影響有多大。即使是猜硬幣這麽清晰明確的事情,人們依然會傾向於認為“之前付出的之後會有回報”,更不要說現實中這麽多模棱兩可的事情了,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就高估了沈默成本對未來產生的影響,所以才會難以放棄。

量化投資_沈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