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元組跳動:估值迷霧下各自的小九九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近日,有訊息稱今日頭條母公司位元組跳動已經完成Pre-IPO融資,其中融資金額25億美元左右,估值約750億美金。這一訊息引發了諸多媒體的討論,大家將焦點放在了“750億美金高估值的真實性”上。
筆者認為,高估值只是各方藉助市場輿論在進行利益博弈的表象。位元組跳動官方始終未站出來澄清,一副諱莫如深的姿態。資本方也不傻,這場估值迷霧之下利益攸關方各有算盤。或許,位元組跳動融資與估值原本就不需要真相。
迷霧重重的Pre-IPO融資
20日,有訊息稱位元組跳動擬融資40億美元,由軟銀、KKR和春華領投。而25號,又有媒體報道稱其此次實際融資額為25億元,加入了此前吵得沸沸揚揚的雲鋒基金。但是,與阿里有千絲萬縷聯絡的雲鋒基金此次也只是跟投。
倘若最後是25億元,那此次實際融資縮量40%,融資佔估值之比僅為3%,相比之前言之鑿鑿的40億美元差距太大。儘管融資會根據市場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再加之以股權融資,若將估值提高,則3%要分配給多家投資方,就難以拿到有分量的股權,倒讓人生疑這些投資方鉅額投資位元組跳動的價值所在。這不太符合一般邏輯,實在看不清。
而且,今日頭條正處在政策與版權問題的風口,頂峰高估值可能性不大。從今年4月份開始,今日頭條系的內容問題就層出不窮。先是內涵段子因內容低俗等問題被廣電總局叫停,永久封閉。緊接著抖音爆出“未成年人懷孕生子秀”引發全網抗議,然後又爆出今日頭條隱型違規廣告的醜聞等涉及政策合規性的問題,這些政策性問題雖說可以盡力避免,只是位元組跳動的內容盤子太大,而國家對網際網路監管又在加強,因而這種風險的殺傷力比往日就要平添幾分威力。
張一鳴最初創辦今日頭條時,其優勢並不在於內容創作,而是技術層面的演算法和流量渠道分發。因此,今日頭條的內容帝國一直和搬運內容的標籤脫不開關係,隨著版權愈加被重視,這中間就埋伏著巨大的系統性風險。比如,現代快報起訴今日頭條版權問題,就被判10萬。因此,在這些問題沒有得到確切的解決前,位元組跳動的風險還是較大,畢竟誰也無法預料到未來還有多少個10萬在等著,高風險必然也影響到其正常估值。
再者,投資各方對於位元組跳動的此次融資都是不願多談。如果是出於對自身業務體系的考量而進行的投資,應該是及時告知才是。或者,是基於財務投資,出於市場溢價考慮?
位元組跳動:上市狂歡末班車
(表:美團、小米、今日頭條IPO前經營收入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表中資料來看,美團、小米等經濟體量在赴美IPO前差別不大。在IPO前,小米喊出的是1000億美金的估值,美團估值600億美金左右,也是鬧得沸沸揚揚。但是,美團、小米等同樣的第二級玩家都出去了,市值遠不及估值,上市首日小米市值只有480億美元左右,而美團如今也只有370億左右。
從相同階梯的兩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與估值策略來看,上市前打煙幕彈是普遍的套路。美團、小米的上岸,使得位元組跳動需要快速給個高價位去IPO。
畢竟,美國現在的股市極為不穩定。近段時間,受美聯儲加息影響,據商業週刊記者報道,由於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也在下跌,抹去了2018年的全部漲幅。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美國高科技企業股價均下跌較大,中概股也集體遭受重挫,包含阿里巴巴、搜狐、搜狗、新浪、新浪微博、唯品會等企業。股市不穩,H股、美股風險很大,中概股大跌,過去上市的紅利似乎到了盡頭,位元組跳動必須抓住上市末班車。
急於上市的緣由還在於其自己的故事沒法繼續講了。根據QuestMobile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今日頭條系產品已有7月份的9.8%的佔有率下降到9月份的9.7%的佔有率,雖然降幅不是特別大,但是市場對位元組跳動經營的信心還是會受到影響。
而且,為上市提升估值,今年位元組跳動頻頻拓展新業務。6月-9月接連上線“今日遊戲”、“放心借”、“皮皮蝦”、以及值點電商APP等,先後佈局遊戲分發、網際網路金融、娛樂綜藝、電商等領域。且不說激進的這些領域其成功概率,但是觸碰騰訊、阿里等大佬既有蛋糕就能為其帶來巨大壓力。
隨著使用者時長出現下降,今日頭條的佈局中又是電商又是小程式,這用“十分焦慮”來解釋恐怕再合適不過。而且,中美貿易戰一會打一會停,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今日頭條也在焦慮,資本市場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將可能會讓今日頭條錯過最好的上市時機,畢竟早上市融資就能早獲得輸血。
資方:蛋糕不多了
“份額根本搶不到,名氣不夠的機構根本沒機會”,36氪如此描述位元組跳動此次融資盛況。看起來,佔傳言估值3%的融資額,投進去的這些機構是賺到了。
但是,我們發現,有阿里背景的雲鋒基金就顯得很低調。此前,有報道高調預測雲鋒基金將投資位元組跳動,而抖音分拆後阿里將入股抖音。聽起來,阿里是要和位元組跳動聯結姻親了。資本對真實意圖的反饋是很誠實的,即便雲鋒基金真的投進去了,作為跟投方,或許雲鋒基金投入的本就不多。
但是,阿里象徵性的少量投入,是不是一場假佈局、假站隊?其目的是不是在自身流量遇到上線後,在打著與今日頭條互換的主意,且根本就不會容忍今日頭條的電商業務?畢竟,如果少量的付出就能利用到今日頭條龐大的流量體系,怎麼看都是划算的。
而今日頭條系產品的內容價值也即將面臨瓶頸期。就位元組跳動的架構來看,值錢的產品主要是今日頭條和抖音這兩大現象級產品,其他的產品都還處在小打小鬧中,可算作今日頭條的護城河。但是這些產品中,最大的缺陷是缺乏使用者(id)。今日頭條具備鉅額的流量,但流量對應的是資訊的曝光量,對廣告而言價值更大,而具備長遠價值的卻是使用者群。
抖音雖然貼近生活,但是抖音的使用者沉澱及大規模變現還是存在問題,依然停留在廣告價值上。依靠演算法推薦仍只是將資訊精準的放到使用者的眼底下,但是使用者看了之後該如何使其進一步消費,就不再是其所擅長的了。也就是說,光靠流量,今日頭條的盈利還是大部分依靠廣告,軟肋明顯。
不過,對資本方而言,網際網路領域在估值上能憑藉流量漫天要價的標的已經所剩不多,趁今日頭條的流量商業化空間還沒徹底用完前,只要有人願意接盤,自然估值是越高越好。
因而,也就不難理解36氪文章中提到的一個FA形容的狀況:“這輪融資啟動前大約一週,我們接到賣方450億美元估值的老股報價,吸引了很多買家。但隨著這輪融資close,賣方立刻把價格叫到了720億美元,坐地起價。”
當然,全球網際網路都在不斷擠出泡沫,對本就是泡沫玩家的資方而言,這是最後的遊戲機會了。能坐地起價,卻不坐地起價,才是一件怪事呢。
媒體:被利用的看客心態
750億美元估值,很多時候也是被媒體肆意放大的。
今年的經濟形勢特別奇怪,僅上半年就有15家境內企業赴美上市,下半年美團、小米、拼多多等網際網路企業接連上市,但是上市後大多不見的風光。很多媒體是看熱鬧不嫌事大,恰巧這些網際網路企業有都是媒體重點關注的物件,尤其是對BAT秩序的衝擊者,每次上市都會迎來一波話題。比如拼多多上市前夕,甚至出現一家媒體平臺就能聚集五六個頁面達五六十篇的長文分析,文章之多令人咂舌。
自然,今日頭條也不會例外。長達2個多月的暗示、醞釀、諱莫如深,從最初的300億美元估值到600億美元,再到750億美元估值,不到半年時間,位元組跳動給到外界估值傳言水漲船高,吊足了媒體研究分析的胃口。
而今日頭條這樣的企業,本身也能自帶話題流量,引起更多群眾的關注。因而,部分媒體實際被資方和今日頭條所利用,難免不成為了此次炒作高估值的推手。
總之,對一個即將上市的公司來講,最高的評價就是它的市場價值或估值。不管是出於自身經營的考慮,亦或是資本市場諱莫如深的故意為之,今日頭條估值既然已經打出了煙霧彈,那麼,接下來的接盤俠還需擦亮眼睛、理性判斷。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 AI新媒體“智慧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6鈦媒體、介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慧公司傳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