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小島經濟學》二、一切經濟都從何開始

《小島經濟學》二、一切經濟都從何開始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美麗的熱帶小島,上面住著三個人,分別是艾伯、貝克和查理,也就是ABC。小島上的生活很艱苦的,他們每天為了生存就要去海里抓魚,因為沒有什麼先進的捕魚技術,所以每天每人只能抓到一條魚。這一條魚剛剛夠他們一天吃飽肚子,勉強的生存下去。於是捕魚就是小島經濟的全部。艾伯、貝克和查理每天的生活就是醒來、捕魚、吃魚、睡覺。如此往復,雖然這樣的生活可一點都不愜意,但是也總好過忍飢挨餓吧。 因此,現在的小島上,經濟生活超級的簡單。也是一個經濟體最初的形態,沒有存款、沒有借貸、更沒有投資。所有產出全部都被消費掉了,每天抓一條魚,吃一條魚。 然而,與我們所有的人一樣,艾伯、貝克和查理也同樣夢想著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他們也想在抓魚之外做一點別的事情,比如說弄幾件更好看的棕櫚葉的衣服,想要一個遮風避雨的住所,但是他們每天都在忙活著抓魚餬口,這些夢想又要怎麼實現呢?
有一天晚上,艾伯仰望著星空就在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讓我的生活過得更好一些呢?如果我每天可以抓到兩條魚就好了,那我就可以剩下一天的時間去做一些別的事情。於是他突然想到了要製作一個工具,這樣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魚。 於是第二天,艾伯就開始實施他的計劃。編制他的漁網。貝克和查理看到艾伯站在那裡搓繩子,就提醒他,你搞毛啊?你在減肥啊?你總是在這裡玩繩子不抓魚的話你會捱餓的。 艾伯解釋說:“我想做一個捕魚器,這樣就能縮短捕魚的時間,以後就再也不用捱餓了啊。” 貝克和查理想著自己的朋友肯定是瘋了。“那要是你這捕魚器不好使,到時候可別跟我們要魚吃哈。我們是不會為你的瘋狂買單的。”
艾伯沒理會他們,繼續編織他的漁網。一直到天黑了,漁網才做好。但是代價是他今天必須要捱餓了。 當天晚上,當貝克和查理吃飽了呼呼大睡的時候,艾伯卻只能在腦海中想象著美味的魚肉來對抗難忍的飢餓。 到了第二天天一亮,艾伯趕緊拿著漁網去抓魚。這個時候貝克和查理就傻眼了,原來他們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才能抓到一條魚,可是艾伯卻因為有了工具,一天可以抓到兩條魚了。 從這樣一個簡單的漁網行動,小島上的經濟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看到,艾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最基本的經濟原則,人們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就需要依賴這個原則,那就是消
費不足和敢於冒險
  • 消費不足:為了編織漁網,艾伯當天就不能去抓魚,他就必須放棄當天的所得,放棄那調本來可以吃到的魚。他這樣做,可是要忍受著飢餓。他現在暫時延遲消費,是為了將來消費更多的產品,也就是為了捕捉到更多的魚。
  • 冒險:除了延遲消費之外,艾伯還需要承擔風險。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漁網到底好不好用。如果這個想法失敗了,那麼他得到的就是一把無用的繩子和一個空空如也的胃。
  回到書本,艾伯的編制了漁網就是創造了資本。在經濟學中,資本可不僅僅是指錢。它是指一種裝置,這種裝置的建設和使用本身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它的意義是在於利用裝置可以製造其他需要的東西。實際上艾伯需要的並不是那張漁網,而是魚。因為這張網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的魚,所以漁網本身才有了價值,才成為一種資本。 後來,艾伯的漁網奏效了,他的生產力提高了一倍,現在他生產的東西多於自己需要消費的東西。於是這就帶來了儲蓄,現在先請記住一點,就是儲蓄才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命脈,沒有他,就什麼都沒有。
我們常說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說美國老太太貸款買房,住了一輩子的房子,到死的時候貸款還完了。而中國老太太呢?存了一輩子的錢,買了房子結果還沒有住上就去世了。這個例子我們常常說,但是我們要知道,每一個提前消費的美國老太太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個不斷儲蓄的中國老太太。而這一點往往大家都會無視。這裡稍微提一下,為什麼說儲蓄很重要,說到後面您就會明白了。
  回到現實 對於除我們人類之外的所有動物而言,經濟學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日常生存活動。食物短缺、天氣惡劣、食肉動物的威脅、疾病困擾以及忍飢挨餓地活著,這是所有動物的生存常態。所幸我們人類擁有兩樣東西:我們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正是依靠這兩樣東西,我們製作了工具,我們的生活才會有所不同。否則我們的命運跟那些動物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我們大可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機器和工具都不復存在,我們的社會經濟會是什麼樣子?汽車、拖拉機、鏟子、斧頭、長矛等,如果這些東西真的全都消失了,我們所有的消費品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獵取、去採摘、去種植那會是什麼樣子?毫無疑問,那樣的生活肯定很艱苦。 工具的出現才帶來了一切的改變,使經濟的出現成為可能。長矛幫助我們擊敗獵物,鏟子幫助我們種植莊稼,漁網幫助我們捕魚。這些工具提高了我們的勞動效率。我們生產的東西越多,可以消費的東西才會越多,我們的生活也就變得越來越美好。 努力使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以儘可能滿足人類的需求,這就是經濟這一概念最簡單的定義。工具、資本以及創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牢記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經濟增長的原因:我們找到了生產人類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種經濟最後變得多麼強大,大到城市,大到國家也好。這個根本原因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02 財富是如何分享的 繼續我們小島上的故事,現在擁有漁網的艾伯看起來是前途一片光明,那另外兩個人呢?雖然艾伯從來沒有刻意的使他人受益,但是他的資本也就是他的漁網,其實是幫助了島上所有的人。我們來看看怎麼回事哈。 貝克和查理,看到艾伯漁網的好處,就和艾伯說:“既然你那玩意兒隔一天才用一次,那你不用的那天就借來讓我用用可以嗎?大家都是好朋友,有福同享嘛。” 艾伯還對之前的事情耿耿於懷呢,心裡想著,我可是餓著肚子才編制了漁網的,而且你們兩個兔崽子之前還嘲笑我來著。還有,如果你們把我的漁網弄破了怎麼辦?或者不還給我怎麼辦?那我豈不是要重頭再來了,風險太大。 於是艾伯就拒絕了他們兩的要求:“對不住了,既然我能做漁網,你們兩個就自己做不就好了麼?” 儘管查理和貝克已經看到了漁網的效果,但是他們擔心自己一天不能編制出這樣的漁網,萬一三天都編制不出來,那我們就要餓死了。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 “這樣吧,我們做個約定,你的魚不是好多著嗎?那就借給我們吃,我們編網的時候就不用捱餓了,等我們網編好了再把魚還給你。做為回報,你借一條魚,到時候還你兩條。怎麼樣?” 艾伯一聽,這個不錯啊,雖然借魚給這兩個小子,有風險。但是我什麼都不用做就能得到兩條魚。 艾伯借魚給他們收取回報,這看上去是在竊取他人的勞動成果,靠別人的辛苦勞動牟利。艾伯的動機只是想要賺取更多的魚,但是,正是因為他的貪婪才能給其他的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我們要知道,艾伯如果不把魚借給別人,他還有別的方案。比如說:
  • 他可以把魚留下自己吃,這樣不會有任何的損失,但是它的魚也不會增長,這就是儲蓄
  • 他還可以放縱一下,不在幹活,將自己多出來的魚慢慢吃掉。這就是消費。
  • 他還可以再用兩天的時間再編制出兩張網,之後把多於的網租給貝克和查理,每天向他們收取半條魚的租金,這樣艾伯就每天躺著就可以吃到一條魚,提前退休。這就是投資。但是這其中有一個漏洞就是,查理和貝克每天也會多出半條魚的儲蓄,他們過幾天也就有能力自己編制出漁網而不再租用他的。
  • 還有最後一個方案,艾伯可以把兩條魚借給貝克和查理,收取利息。這就是借貸。
所以說,放在艾伯面前的選擇就這麼幾種了。
  • 儲蓄
  • 消費
  • 投資
  • 借貸
毫無疑問,艾伯最終無論選擇哪個方案,多出來的魚始終會對整個小島的經濟帶來好處,並且也不會給自己的兩個小夥伴增加負擔。艾伯最後的選擇是把魚借出去。   艾伯願意並且有能力把多餘的魚借給別人,因此,貝克和查理也擁有了自己的漁網。現在大家都有漁網可用了,小島上的整體捕魚能力便從每天三條魚提高到每天六條魚,經濟増長翻番,前景是一片光明。 有了多出來的魚,小島上的幾位居民每天終於可以比原來多吃一些魚了,原來是每天一條魚,現在我能吃一條半了。而他們的消費之所以增長;前提是因為經濟增長了。這個道理很簡單,但令人不解的是現代經濟學家竟然會在這個簡單的問題上糾纏不休。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給老百姓更多的錢花就可以增加需求,但是這種做法並不能改變真正的需求:這無非就是讓人們花更多的錢去購買原先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而已。這其實是本末倒置啊。只有提高生產力增加供給才能切實滿足人們更多的需求。其中的關鍵不在於手上的錢要多,而是生產力要提高。這個道理我們後面還會反覆的講到。 有些人也許會認為艾伯在利用自己的優勢剝削他的兩位鄰居。的確,艾伯不需要工作就獲得了利潤,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不勞而獲。他的利潤是對他所承擔風險的補償,而且,他的獲利並沒有阻礙兩位同伴的發展。 即便艾伯真是一個貪心的人,就拿著自己的錢滾錢,變得越來越富有,那到底又有什麼不好的呢?如果艾伯不需要親自勞動就能增加自己儲蓄的唯一途徑就是將這些儲蓄借給自己的鄰居。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他的財產就不會增加,甚至還會越來越少,因為他自己還要消費呢! 私人資本主義可以促使那些將個人利益作為唯一動機的人幫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這就是它最有意義的地方。而這確是受到道德指責最多的地方。 就因為艾伯想用儲蓄創造利潤,貝克和查理才有機會編織自己的漁網。如果成功了,他們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從這點來看,他們三個都是獲利的。但如果失敗了,他們就無法償還貸款,那麼承受損失的人就是艾伯了。 所以實際情況是,只有借款人受益了,貸款人才會跟著受益。 當然了,很多人並沒有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共同利益。如果艾伯的財富,讓貝克和查理心生嫉妒,強烈要求分得他的部分儲蓄該怎麼辦?假設艾伯對自己的財富有負罪感,看到兩個人這麼可憐,於是無償地把魚分給了他們,那麼他們兩人會怎樣處理這些魚呢? 在沒有了還款的壓力之下,兩個人最有可能做的是利用這份禮物享受閒暇時光。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但是貝克和查理的假日時光並不能提高這座小島的生產能力。因此,儘管慈善之舉看起來是充滿了正義,但捐款根本沒有辦法像商業貸款一樣推動經濟發展。 好了,說了這些,最根本的一點是,所有能夠增加捕魚量的事物都會惠及小島,魚越多,大家就越有可能吃到更多東西,或者拿時間做件衣服,或者他們可以什麼都不做,乾脆休息。   回到現實 財富從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原始社會,財富是極少的,那時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也不如工業化社會中窮人的財富多。在中世紀,即便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也缺乏基礎的娛樂設施,而在今天,中央空調、無線網路以及冬天裡的新鮮蔬菜等幾乎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儘管貝克和查理認為每天吃兩條魚簡直奢侈到了極點,可在我們看來,這種生活絲毫不值得羨慕。 但是令人吃驚的是,人們卻認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他們攫取別人的財富,並由此產生了窮人。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認為,利潤是通過少付工人工資所產生的,有人稱之為“勞動價值論”。這樣看來,像艾伯這樣的企業家或類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讓別人變窮。那麼這樣的人就該拿來全部吊死。 我們要說,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們為別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東西。艾伯就為沒有足夠儲蓄的貝克和查理提供了儲蓄。如果他贏利了,那也是因為他提供的服務對別人是有價值的。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中,對資本主義和資本家的描述都不是很客觀,甚至是負面的。這絕不僅僅是教育制度和社會制度造成的,更主要是因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沒有為大眾所熟知。很多的民眾,甚至精英人士都認為資本家是靠剝削致富的。每個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都會有工會組織,有勞動保障法律,在本質上都默認了資本家與員工在站在一個對立的立場之上。 再看看美麗小島上。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漁網。開開心心的一天兩條魚。但是如果貝克和查理拿到艾伯的貸款不是去編制漁網而是去研究對魚的催眠術呢?或者是拿魚去休閒度假,把商業貸款變成了消費貸款呢?艾伯還願意借錢給他們嗎?又或者他們兩個生病了,艾伯不得不用應急貸款的形式把魚借給他們救他們的命呢?這樣一來小島上的經濟又會如何呢?這些借貸形式正在我們身邊因為外力的干涉不斷的發生著的。這種干涉比如說來自於政府,如此一來,這是一件幸事還是一場災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