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一課經濟學》五、價值體系的運作

《一課經濟學》五、價值體系的運作

 
打倒企業家,世界更美好
      現在有很多的經濟學家崇尚“生產至上,而非利潤至上”的信條,很多人覺得社會的核心就是生產。科學家、效率專家、工程師、技師已經解決了生產的問題,可是世界卻被一幫唯利是圖的企業家所主導。     只要有利可圖,這些企業家就會讓工程師把任何東西製造出來;一旦賺不到錢,唯利是圖的企業家就會停止生產,他才不管眾人的要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也不管世界對更這些產品的需要有多迫切。就比如說我就很喜歡聽張信哲的磁帶啊,但是這些可惡的商人,就因為磁帶賺不到錢就都不生產了,我現在買都買不到。
換言之他們就覺得,打倒企業家,世界就會更美好。     這個觀點的謬誤其核心錯誤,就是在於只觀察到一個行業或者僅僅幾個行業。而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與其他行業緊密聯絡的。各行各業所作的決定,都在互相影響。 那麼這樣的說法對嗎?
孤島經濟模型
    為了把這個事情說清楚,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魯冰遜漂流記大家都聽過,話說魯冰遜漂流到了一個孤島上,一開始他啥都沒有。是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飢寒交迫。他現在需要飲用水、食物、避雨的地方、防禦野獸的武器還有火等等的。
    但是他不可能一下子滿足所有的需求,畢竟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和資源都是有限的。他就只能先解決自己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說他現在飢渴難耐,就必須先找到乾淨的飲用水。等到解決了喝水的問題緊接著去找吃的、再去生火,在喝飽了之後,改善水源的問題就沒有那麼迫切,所以就變成了放在後面的事情。     不管他現在做什麼,總之是做這個就做不了那個,他只能把不那麼急迫的事情挪到以後再說。而這個孤島就是一個簡化的社會模型。     那如果這個時候,漂流到孤島上的不是魯濱遜一個人,而是一家四口人呢?雖然吃飯的人多了,但是大家可以協作,很多事情就好辦了。比方說父親去打獵,母親找水,大兒子抓魚,小兒子生火。這個時候小兒子就抱怨說哥哥為什麼不幫我,如果他幫我火早就升好了。面對小孩子的抱怨,作為家長的你,肯定不會把它當一回事。因為現在每個人的事情都是急迫的,一家人不可能為其中一件事而犧牲別的事情。
    這類簡單的分析被有的人譏諷為“魯濱遜經濟學”。可惜的是,譏諷他的人,才是最需要了解這種經濟學的,因為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簡單故事背後蘊含的基本原則。     現在我們回到現實中,大家的需求都是形形色色的,比如我需要張信哲的磁帶,你可能需要耐克的球鞋,他可能iphone手機。每個人的需求都完全不一樣。加在一起有成千上萬甚至幾百萬種需求。 面對現實生活這個放大了的孤島的時候,沒有像在孤島上那種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餓的時候要吃飯這樣直接的需求訊號的時候。我們怎麼來平衡這麼多的需求呢?究竟該優先滿足誰?是先滿足我要的磁帶?還是先滿足你要的球鞋?該把勞動力、資本都投放在哪裡呢?     解決之道正是我們要說的價格體系,也就是通過生產成本、價格、利潤三者間不斷變動的互動關係來調節的。
價格體系
    當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有復古情節,都要張信哲的磁帶的時候,那麼磁帶的價格就會上升。價格上升,商家看到磁帶有利可圖就會湧入磁帶生產行業,生產規模擴大,生產出大量的磁帶來滿足需求。     那麼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呢,如果供給太多,彼此競爭,導致價格、利潤慢慢下降,逐漸把磁帶的價格平抑下來。就有許多的生產者被迫出局,磁帶的供應也會減少。轉過來又看,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手機的需求變大,價格上漲。同樣的生產商又會去大量生產智慧手機。     正是通過價格體系,成千上萬種不同的商品,和相對供應量才能得到有效的調節。也只有通過自由競爭的市場調節機制,才能做得到把品種如此繁多的商品,和人們龐大的需求匹配起來。這種調節機制是完全不可能,由哪個個人或者組織來掌控的。     當政府不瞭解市場的這隻看不見的手,對市場放不下心的時候,就試圖去改變或者矯正市場體系,那這個時候會發生什麼呢?我們回頭看看前蘇聯和我們自己實行命令型計劃經濟的時候,大家就清楚了。     在生產的過程中,有的生產要素是恆定的,比如說階段時間內勞動力的數量的,土地資源。所以我們生產了磁帶就可能沒有資源生產球鞋,生產了球鞋就可能沒有資源生產智慧手機。所以每一樣東西的生產,都是以犧牲和放棄生產其他東西作為代價的。     當我抱怨說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張信哲的磁帶,但是唯利是圖的商家卻不生產了,我的抱怨其實是不成立的。 因為只有通過價格體系的調節機制,整個社會的生產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     在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產品的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我們通常都覺得,價格就是商品標籤上的數字嘛,是由產品的生產者決定的。一瓶可樂三塊錢,那是可口可樂公司定的啊。一部蘋果手機8000塊,那是蘋果公司決定的。     我們剛才說完了價格體系是如何運作的之後,我們應該能知道。 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所決定的,反過來價格又影響著供給和需求。所以我們要明白產品的價格不是由成本加上一個所謂合理的利潤得出來的。     決定火車票價格的不是原來的鐵道部,決定房價的也不是房地產開發商。 決定它們的價格的,是你和我,我們每個人的需求。 後面我們還要解讀的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通識》會詳細的說到這個問題。
利潤
    說完了價格體系,緊接著我們該說說利潤了。一提到商人賺錢,可能很多人都會表示不滿,覺得商人們都是唯利是圖的人,彷彿他們是站在了道德的對立面一樣。不過這樣的情況在近幾年其實轉變了很多,成功的商人已經成為了我們全社會所追捧和崇拜的物件了。     我們總是以為一家企業的利潤能夠很高,但是,這隻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罷了的。看看統計資料,美國從1929年到1977年這將近50年時間裡,全美國註冊企業的淨利潤佔國民收入的比例居然只有5%~6%。為了這6%的利潤企業要又要承擔多大的風險呢?如果說今年有10家企業註冊成立,那麼到第二年就只剩7家了。能活過4年店慶的只有4家,公司承擔如此大的風險,卻只能拿到這麼點的利潤,真的是不多啊。     而就是為了這些利潤,商人才會添置更多的裝置,僱傭更多的員工,並且不斷的革新技術。就算短期之內,某行業當中裡有暴利可圖,也會馬上湧入一大批競爭者,利潤很快便回落到平均水平。     在自由的經濟體中獲得利潤的前景就決定了商人們組織生產什麼、不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利潤的一大功能就是引導資金、人力、技術的流向,使它們的配置更加的合理。並且利潤還會給每一家參與競爭的企業施加壓力,只有加強管理、改善技術,才能提高利潤,否則他們可能連自己的底褲都賠出去。     有很多人們和政府站在一起指責企業的所謂“暴利”,因為在他們看來,利潤提高了產品的價格。但事實上恰恰相反,就如我們剛才所說的價格不是由生產成本決定。 利潤也不是靠提高價格實現的,而是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因為行業中有很多競爭者,開價高的統統會出局,企業只有挖掘自身的潛力,而最終受益的是我們消費者。就連在沒有競爭對手的壟斷時期依然是如此,我給大家延伸一下。在140年前的美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一舉壟斷了美國95%的煤油市場。那還了得,豈不是擁有了定價權?可以玩命的謀求暴利了吧?但是標準石油公司在1880年之後的10年間,將煤油價格一再的降價,從一開始的每加侖1美金一直降到了每加侖10美分。     所以生產哪種商品最划算以及採用哪種生產方式最適宜,這些問題都只有通過價值體系才能得到效率最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