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書《一課經濟學》

讀書《一課經濟學》

作者簡介

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

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專欄作家,《福布斯》雜誌總編輯斯蒂夫·福布斯尊稱他為“20世紀最傑出的經濟新聞人”,當代“自由至上主義者”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重要成員。

他曾供職於《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後來又為《紐約時報》撰寫經濟方面的文章。1946~1966年,他在《新聞週刊》開設固定專欄,撰寫經濟學普及文章,引導數百萬讀者瞭解經濟學基礎知識,傳播自由經濟理念,影響力極為深遠。

《一課經濟學》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這本書1946年一出版即成為當時的暢銷書,至今已被翻譯成8種文字,在全球銷量早已突破百萬。他一生勤於寫作,撰寫了18本專著和無數的評論文章。其重要著作還有《道德的基礎》、《凱恩斯經濟學批判》等。


第一部分:主旨

在所有的學科中,經濟學中充斥的謬論是最多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如下幾個原因:

(1)能夠從某些政策獲利的群體,會在利益的驅使下不遺餘力的主張積極實施某些不合理政策。他們會利用各種手段讓大眾接受自己的主張,或者混淆大眾視聽,讓人無法人清其中的真相。

(2)人有著天生短視的傾向,總是關注某項政策的即時影響,或者只關注政策對某個特殊群體產生的影響,而不去探究那項政策對所有群體造成的長遠影響。

(3)人們也有可能倒向另一個極端,只關注經濟政策對社會的整體長期效應,至於這樣的政策是否會立即傷害的某些特殊群體,則不大關心。

(4)壞的經濟學家向大眾兜售謬論,往往比好的經濟學家宣揚真理更有成效,善於煽動民心的政客鼓吹經濟謬論時,總是比那些點出問題要害的誠實者更能獲得大眾的歡呼喝彩,因為這些善於煽動民心的政客和壞的經濟學家,都只強調了一半的真相。

本文的目的:

用更加具體的例項闡明謬論的實質,讓大眾理解該經濟學課的內容,進而阻止各種謬論的繼續蔓延。

 


第二部分:課程的應用

破窗謬論

頑童砸破玻璃,製造了需求,但不可能拉動經濟,因為砸破玻璃所帶動的需求,是以櫥窗擁有者的損失為前提的,整個社會的資源並未增加,且整體資源是下降的。

戰禍之福

破窗謬論晉級版,戰爭也許會在某個區域性提高個人或某國的生產力,也許會改變整個社會的需求形態與戰前完全不同等等。但我們不該忽視最基本的真理——大肆破壞具有價值的任何東西,只會造成淨損失、不幸和災難

公共建設工程與稅收

政府常吹噓通過某項工程,最終創造了就業,促進了經濟進步。但實際上,政府公共工程所需花費是由全體公民所繳納的稅收支付的,如果這些稅收由公民自由支配,同樣也能創造就業,促進經濟進步。政府投資的幻象,無非是通過犧牲其他的機會,把特定的財富創造出來而已。而政府投資工程如果鋪張浪費、耗用更多的人力成本,確實能達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這個目標,但會因為效率低下而導致降低投資所帶來的財富和福利的淨增幅,實際上還不如納稅人自己進行投資或者消費來的更合理。

稅負抑制生產

政府將某甲上繳的稅負投資於某乙,某乙獲得了利益,但該行為抑制了某甲的生產積極性(賺錢需要繳稅,而賠錢要自己承擔損失),社會總體生產積極性下降。為了執行基本的政府職能,一定數量的稅收必不可少。但是,稅負佔國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間生產和就業受到的抑制就越大。

政府信貸扭曲生產

(1)信用是人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不是銀行賦予的。政府信貸是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冒私營放貸者不肯冒的風險,將錢借給風險較大的借款人手裡。

(2)政府信貸造成的效果只會是減少而不是增加當地能創造的財富,因為可用的實體資本沒有交給效率更高的、值得信賴的人,而是落到了低效率的借款人手裡。

(3)從長期來看,政府信貸並沒有提高國家的整體生產,卻鼓勵了不當的投資。

(4)政府向企業提供貸款或補貼,等於是對經營成功的私人企業徵稅,然後拿錢去扶植經營不善的私人企業。

詛咒機器

(1)整體而言,機器、技術進步、自動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並不會使人失去工作。

(2)機器所帶來的是促進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機器、發明和發現都會提高實際工資水平。

(3)幾乎所有的工業和經濟進步都會帶來個人悲劇。

分散工作機會的企圖

分散工作的企圖源於一個錯誤的假設——世界上可做的工作是有限的。實際上,只要還有人的需要或願望尚未獲得滿足,能做的事就沒有止境。用低效率的方式做一件事,不可能創造工作機會,因為,支援這種企圖的人,只考慮到他們能夠向特殊個人或群體提供就業機會,而忽略了這些措施對所有人造成的整體影響。

遣散軍隊和裁減公務員

遣散多餘軍隊不會造成社會負擔,因為以前靠平民納稅養活的軍人,成了自食其力創造價值的平民,國民生產總值會增加。同理,政府裁掉冗員之後,國家只會比裁減之前更好,不會更糟。

盲目崇拜充分就業

從國際層面來說,經濟進步的首要原則是——追求生產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目標。充分就業是達成該目標後所形成的必要副產品。就業只是手段,生產才是目的。

關稅“保護”了哪些人?

開徵關稅和樹立貿易壁壘的中心謬誤是,僅僅考慮了關稅對特殊群體產生的即時影響,而忽略了考察關稅對整個社會的長遠影響。關稅實際上使消費者被迫花更多的錢補貼效率低下的本國產業。關稅不可能“提供就業機會”、“提高工資”,或者“保護人的生活水準”,單就工資和生活水準來說,關稅的作用適得其反。

積極出口

所有國家對出口均懷有一種病態的渴求,這種影響僅次於各國對進口所懷有的病態恐懼。從邏輯上講,沒有比這種事情更矛盾的了。長期而言,進口與出口必然相等。一個國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賺錢來支付其進口。

“平準”價格

政府不肯將平準價格原則普遍應用於所有的產品,因為這類經濟計劃並非對公眾有利,而只是補貼特殊利益集團的工具。

拯救X產業

政府總是用關稅、提高價格、補貼的方式拯救本國的X產業,稱能夠刺激就業,推動經濟繁榮。而實際上X產業是競爭不過其他產業而落敗的。保護落伍過時的產業,就跟保護落伍過時的生產方式一樣愚蠢。

價格體系如何運作?

價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反過來又會影響供給和需求。認為供給有一部分取決於生產成本是對的。但一種商品已經發生的生產成本卻不能決定商品價值。商品價值取決於現在發生的供需關係。一種商品的價格與其邊際生產成本總那個是趨於彼此相等,但並不是由邊際生產成本直接決定價格。為了讓經濟維持良性迴圈,應該放手讓衰敗中的行業消亡,並促使成長中的行業擴張,二者相輔相成。

“穩定”價格

(1)圓滑精明的壓力集團以及承受他們壓力的官員陳述的理由往往動聽而合理:“‘穩定’價格的努力,總是要使‘生產者利益第一’”,但實際的目標則是使價格立即上漲。

(2)政府幹預,一刀切限制生產的結果,意味著不準效率高、成本低的生產者以低價供應其全部產量,同時意味著效率低、成本高的生產者仍將被人為地保留在行業內。這就使得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下降。

政府管制價格

絕大多數的人都在自欺欺人——利用政治力量操縱價格,註定得不償失;更因為管制價格不可避免地會限制和破壞就業與生產,一樣也會得不償失。

房租管制的後果

房租管制遲遲不能取消,其壓力來自於只顧某個群體短期利益的那些人。如果我們考慮每個人受到的長期影響,我們就會認識到房租管制徒勞無益,就會認識到管制手段越嚴厲、實施時間越長,它的反作用就會越大。

最低工資法

實際工資來源於生產,而不是來源於政府的法令。政府政策不應該給僱主增加更多負擔,而應該鼓勵他們創造利潤,鼓勵他們擴張經營,通過添置更新更好的機器來提高勞工生產力。也就是說,不要限制資本積累,而要鼓勵資本積累,並以此來增加就業、提高工資率。

公會真的有辦法幫助勞工提高工資嗎?

勞動生產率是工資的根本決定因素。而當代最大的錯覺之一,是相信工會有辦法長期為全體勞工大幅提高實質工資。工會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為會員爭取到貨幣工資調增(僱主為此犧牲一部分利益,非工會勞工則犧牲更多),然而工會卻根本沒有辦法長期為全體勞工提高實質工資。

“有足夠的錢買回商品”

任何逼迫價格高於或低於均衡水平的企圖,都將導致就業率和生產量縮減到低於它們應有的水準。如果我們想使經濟運轉只為某個群體或某個階層利益服務,最後一定會傷害或損毀所有人的利益,包括原本想要照顧其利益的那些人。經濟必須為每一個人的經濟利益運轉而服務。

利潤的功能

利潤的一大功能是引導生產要素的流向,依照需求來配置各種不同商品的相對產出。自由價格和自由利潤會迅速促成生產最大化,迅速緩解供不應求,這是其他體質不可比擬的。與普通人的想法相反,利潤的實現不是靠提高價格,而是靠降低生產成本,靠講求經濟利益和效率。

通貨膨脹的幻景

(1)財富不等於金錢。真正的財富,存在於生產出來的東西和供人們消費的東西之中。通過增發貨幣的方式不可能創造出真正的財富。

(2)通脹或許在一段不長的時間內,給享受特別待遇的群體帶來利益,但這一定會以犧牲其他群體的利益為代價。

(3)貨幣的當前價值往往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貨幣數量的預期。

(4)通貨膨脹的真正作用是改變價格和成本之間的關係。

(5)我們都習慣於用金錢來衡量自己收入和財富。這種心理慣性十分強烈,就連專業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也不容易擺脫。

(6)窮人所承擔的稅負通常比富人重,因為窮人的財力不比富人,無法通過投機購買實質資產來保護自己。

抨擊儲蓄

(1)現代世界中的“儲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種形式。

(2)緊縮消費與緊縮投資不是經濟蕭條的起因,而是經濟蕭條的後果。

(3)儲蓄≠蓄藏,蓄藏本身可以視為“投資”於金錢本身。

(4)利率只是資本借貸價格的特殊名稱,它與其他價格沒有什麼兩樣。

(5)人類對耐用消費品品質的提高的需求是無限的,資本本體對新資本的需求也是無限的。生產者會吸納新資本投資於新的生產資料,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用新工具降低生產成本。所以,能被吸納的新資本總數,不可能有上限。

課後回顧:

沒有一種技術改進不會傷害某個人,同樣的道理,大眾的品味變得高雅、社會風氣得到淨化,沒有哪種好的進步不會傷害某個人。問題解決的方法,絕對不應該是武斷地去減少供給量、去阻止進一步的發明或發現、去幫扶處境艱難的人繼續從事已經失去價值的工作。


第三部分:30年後的這一課

簡而言之,我們當下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經濟上的,而是政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