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三、就業相關
阿新 • • 發佈:2018-11-10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關於就業的話題。
既然機器這麼好,肯定機器所到之處,會對於那些人的手工製造業工作造成大量的排擠,這個結論很容易就可以推出來。我在網上看到一張動態圖片,畫面裡是一臺自動砌牆機。工人把磚頭丟到機器裡面它就自己開始運作把磚頭一塊一塊的全部砌成牆,動作非常麻利。整個過程那叫一個乾淨利落。
這個機器到底存不存在我不知道,但是在這個圖的評論裡看到幾條說:“這個機器就算是有,政府也不可能同意引進的,這玩意一使用了這麼多的農民工全部丟工作,那還不造成天大的社會問題啊?”可見機器導致失業的這個觀點現在很多人也深信不疑的。
我們回到書本,來看看書裡面舉得例子。
這個例子是製造縫衣服的針。話說一個工人,如果不使用機器的話一個人一天只能製造出一根針。
但是一旦通過分工協作和使用機器之後,每天每人可以製造4800跟針。意思就是說4800個人之中只要出現一個人使用這樣的機器,那麼其他的4799個人就要全部失業啊!失業率高達99.98%。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初期的時候,英格蘭新型織襪機開始投入使用,當時手工工人就想啊,機器這個東西一來那我們還有什麼用?我們沒飯吃、沒活路,那我們就先要了你的命。於是爆發了動亂,大量的織襪機被砸毀,甚至還燒掉了廠房。就連織襪機的發明人都遭到威脅而被迫逃命。暴亂一直到軍隊出面鎮壓,把帶頭人絞死之後,秩序才算得以恢復。
那織襪機搶走了這些的飯碗了嗎?確實。在採用新機器後的40年裡,英格蘭的五萬名手工織襪工和他們的家庭絕大多數最終也沒有能從飢寒交迫的悲慘境地中解脫出來。你看看,這就是用血的教訓在告訴我們,機器是搶走工人朋友們生計的罪魁禍首啊。
但是轉念一想,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在工業革命開啟之後200多年的今天,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工作給我們做呢?不是應該工作都被機器搶走了嗎?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19世紀末的時候我們再看,剛才所說的針織襪業。行業內所僱傭的員工數量比起當時,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而且是增長了100倍以上。
同樣的事情在棉紡業也一模一樣的出現,1760年的時候英格蘭有7900名工人從事著棉紡產品的生產。阿科萊特發明的棉紡機在推廣的過程中也遭到了強烈抵制,理由也是一樣的,威脅到棉紡工人的生計。最後政府也是通過強硬武力手段才平息了抵制的浪潮。然而到了1787年也就是27年之後。整個英格蘭從事棉紡業的人數從7900人增加到了32萬人,增加了44倍。
那麼機器真的會帶來失業嗎?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假如剛才說到的織襪業和棉紡業引進了能提高一倍工作效率的新機器,並裁掉了一半員工。乍一看就業機會損失掉了,
但是機器也是需要人來製造的,所以生產機器的工作機會就被創造了出來。
從這一方面看就可以衝抵部分織襪業和棉紡業使用機器所帶來的失業。
另一方面織襪業和棉紡業使用機器之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更加的廉價
和優質。
也使得行業本身獲得了大量的利潤。
那麼他們將賺來的錢怎麼花花掉呢?就有這麼幾種選擇:
機器的詛咒很多人都會覺得新機器的使用必然會導致大量的失業,這是真的嗎?支援這個理論的道理很簡單,你想啊,因為機器的出現可以代替我們人完成大量的生產勞動工作,機器還不用休息插上電一天24小時幹活都沒有問題。 而且機器生產的產品質量以及產品的精細程度可以進行量化,得到確定的預期。比如你製造一臺機器讓他裁剪手紙,絕對可以保證每張手紙都按照你要求的裁剪得一模一樣,而如果你只靠人力完全達不到。
- 第一種花錢方式投資再生產,購置更多的機器,生產更多的產品。這樣就需要僱傭更多的人,直接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因為產品越來越價廉物美,買得起的人越來越多。這是所謂的需求彈性,他使得市場被擴大了很多很多,所以前面說的織襪業的工人數量在幾十年間增加了100倍,棉紡業工人27年間增加了44倍,就是這個原因。
- 第二種花錢的方法,向別的行業進行投資。這和第一種花錢方式一樣,需要僱傭更多的人員和購置各種裝置,也是直接增加了就業機會。
- 第三種胡吃海塞,過奢侈無度的生活把財富消費掉。這樣雖然不直接僱傭人員,但是對他所消費的場所來說就需要僱傭更多的人,因此也是間接的製造了工作機會。
遣散軍隊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話說每逢戰爭結束,軍人離開部隊,回到地方工作的時候,人們總是擔憂哪裡有這麼多的工作崗位來安置這些複員軍人,哪裡有這麼多的“購買力”僱傭這麼多的人呢?他們非常擔心這部分人會失業,而造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 確實,數百萬計的軍人被遣散,私營工商業可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吸納他們,但是以往的經驗卻告訴我們,吸納的速度其實比我們以為的要快。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軍人不復員,那需要政府花錢來養,那麼當軍人復員之後政府不再用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納稅人以前被徵用供養軍隊的錢,現在就可以流入到市場,這就形成了新的購買力。換句話說,既然之前老百姓能有足夠的稅收養活軍隊,那麼現在一樣也有足夠的購買力吸納他們就業。
裁剪公務員但是當面對政府裁減公務員的時候,反對的聲音就更大了。說千萬不能這樣做,因為公務員群體相對來說收入很穩定,所以他是一個穩定的消費群體。如果裁減公務員,就是裁減掉了這一部分的“購買力”,那處在他們消費下游的飯店、服裝店等等的產業都要受到巨大的損失。這樣危機會逐步蔓延開甚至引發經濟衰退的。 面對這樣的聲音,黑茲利特說,如果這個道理都成立的話,國家就不應該立法抓小偷、抓騙子。為什麼呢?因為小偷和騙子的非法收入一樣要用來消費。一樣要給他們消費下游的餐館、服裝店所提供這樣的“購買力”啊。你抓了小偷和騙子,那麼這些商家就會因此受損啊。難道我們會為了保護這部分“購買力”而讓不法分子逍遙法外?所以這種“購買力”論調是經不起推敲。 其實這和剛才所說的軍人復員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軍隊復員和公務員裁員自後,這部分人必須自謀職業或者自己創業。軍費開支和人事財政開支的減少使得納稅人的購買力增加,將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這些人要靠提供等值的服務、創造等值的價值才能立足於社會,他們同樣在直接為社會貢獻著生產力。 所以政府裁減公務員絕對不會是有害於社會經濟的事。
盲目崇拜充分就業那麼緊接著下一個問題就出來了,說:“國家應不應該致力於充分就業呢?”關於這個問題,作者的回答是這樣的,他說: 與個人的經濟目標一樣,任何國家的經濟目標都是用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人類社會整體的經濟進步,靠的是以同等的勞動力獲得更多的產出。為此,人們用牛、馬等畜力代替人力負重,接著有發明了四輪馬車,接著是鐵路和卡車,就是這樣創造出了成千上萬的省力發明。可是奇怪的是,今天很多人都忘記了這個出發點,而把充分就業看成是目標。 就業只是手段,生產才是目的。 原始部族成員赤身露體,吃、住條件都很差,可是他們卻沒有失業問題。當年的中國和印度遠比美國貧窮,但是我們主要問題也不是失業問題,而是生產方式太過落後。充分就業一旦偏離了充分生產這個目標,或者充分就業成了最終目標,其實事情就會變得很簡單。 當年希特勒推動龐大的擴軍備戰計劃,就實現了充分就業。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每個參戰國都實現了充分就業。德國的苦役充分就業了,監獄戴鐐銬的囚徒也充分就業了。 在政治上強制之下,總能實現充分就業。 黑茲利特說,在美國,議員們提出的往往都不是“充分生產”的議案,而是“充分就業”的議案。工商聯合組織呼籲成立的也是“充分就業委員會”而不是“充分生產委員會”。他們只熱衷於討論工資與就業。把手段成了目標,而生產,這個目標本身卻處處被忽略。美國成立的工作促進署,裡面的官員提出的各種各樣增加就業的計劃,但是這些計劃的共同點都是將勞動效率變得越來越差。 比如說聯邦法律就規定,如果僱傭員工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每增加僱傭一小時,僱主需要按正常工資加付50%的工資。這一條款的制定依據不是因為政府相信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有害健康或者有損效率。其出發點在於希望藉此提高勞工每週所得,同時遏制僱主要求員工工作時間太長,進而達到僱主增加僱傭更多員工的目的。如今,新的提案還要求每週工作時間壓縮到30小時,以避免失業,和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這樣的提案實施就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把工作時間從40小時壓縮到30小時而保持每小時的工資收入不變。第二種把工作時間壓縮之後提高每小時工資收入,保持員工每週的收入不變。 第一種情況有更多的人就業,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減少,工資總額和整體的“購買力”沒有太大變化。我們的週薪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三。工作時間確實是縮短了,但是這種用高代價換來的休閒時間並非出於自願。而是通過犧牲自己來創造了他人的就業機會。 意思就是說我原來每週工作40小時,工資400塊錢,現在只讓我工作30小時,只發我300塊錢。把剩下來的100塊錢拿去僱傭別的人。是你你幹不幹?反正是我我不幹。 第二種情況,壓縮工作時間提高每小時工資,保持員工收入不變。這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每週比原來少幹10小時,工資照樣發這麼多。但是這樣一來最明顯的結果就是生產成本會因此上升,那些效率最差的公司將被淘汰出局,相對來說比較差的員工都將被炒魷魚。反而增加了失業率。 另一方面生產成本的上升還會迫使產品的價格上漲,員工們以同樣的工資能買到的東西因此更少了。就生活狀況而言,這項提案實施之前相比不會有任何的提高。 顯然,這只是考慮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忽略了這些措施對所有人造成的整體影響。所以還是應該採取生產最大化的政策,同時對於一部分失業人員進行救濟,這要遠遠好過於用“製造工作機會”來擾亂生產。 其實啊,文明的進步是體現在就業人口的減少上,而不是體現在增加上。這是因為當國家變得日益富裕之後,我們得以禁止使用童工,得以實現老有所養,大多數婦女也如願專職照料家庭。 又比如美國必須出去工作的人口比例,遠遠低於中國或者俄羅斯。真正的問題不在於10年後我們還能提供多少就業機會,而在於我們的產出能達到多少,我們的生活水平能因此提高多少。只要有更多的產品可供分配,今天人們極力強調的分配問題便能夠輕易的得到解決。我們若能把重點放在該放的地方,也就是採取生產最大化的政策,我們就不會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