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六、政府價格管制
阿新 • • 發佈:2018-11-10
上期我們說了價值體系是如何運作的,本期節目我們來聊一聊政府針對商品價格制定政策的問題。
對於這種要求,書中給了一個經典的例子。話說在每年小麥大豐收的時候,這恰恰是小麥銷售價較低的時候。人們就要求政府貸款給農民進行週轉,讓農民囤積小麥,暫不要拿到市場上去銷售。等到小麥市場價格回暖的時候再出售,這樣就可以保證廣大農民的利益了。
如果政府不這樣做,農民的小麥就都會在收穫季節上市出售,這正好是一年當中小麥價格最低的時候,在這個節骨眼上可惡的投機商就冒出來了。他們趁機大量囤積小麥,再等到青黃不接的時候,高價賣出。本來是農民該賺的錢卻被該死的投機商給賺走了。所以政府就應該出面,確保這些錢讓農民賺到,不能便宜了黑心的投機商。
聽起來這個道理是不是不容置疑?那麼真相真的如我們所想象的這樣嗎?我們先來說說被唾罵的投機商這邊。
黑茲利特認為
農業生產是具有季節性的,風險較高,所以是需要投機商參與其中的,書中表明農業產品的價格波動風險,主要就是由這些該死投機商給一肩扛起的。投機商其實既是農民的朋友,也是我們消費者的朋友。
這話怎麼說呢?
農民在收穫的時候出售小麥,投機商趁此買進,而投機商越多,農民就越能賣一個好價錢。而當市場上小麥價格高起時,投機商紛紛拋售手中小麥,這個時候也是,投機商越多,那麼小麥價格就越不會高到離譜。
所以啊,正因為投機商承擔了風險,農民才得以免除風險,投機商的運作越成功,對於農民的幫助就越大。投機商使農民的收益取決於農民自身的生產技能以及農民是否勤勞,而與市場價格波動無關。並且一些精細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時候,收穫季節之後小麥價格的單月漲幅並不足以支付倉儲的費用,投機商實際上是在補貼農民。這當然不是投機商的本意,而是因為投機商對於價格的預期過於樂觀的結果。
那麼如果當政府介入之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政府無論是自己出錢收購小麥,還是貸款給農民儲藏小麥。都是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農民,而政府並不是像投機商那樣的專業人士。給出的價格往往都是高於市場的價格,固然是刺激了農民提高產量,但是結果確實使倉庫中的小麥太多,讓政府自身也吃不消。
接下來帶來的結果就是隻能收購農民手中部分的小麥,或者讓小麥減少生產。所以貸款政策通常伴隨著限產政策,這就是人為的製造了短缺。這也就意味著,被實施物價穩定政策的地區,生產都被削弱了。
物價雖然是穩定住了,但是生產也遭到了破壞。
那麼問題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推到了要搞限產這一邊來了。
如果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作用下,由於價格下降而被逐出市場的,都是高成本、低效率的生產者。拿小麥生產來說,被淘汰出局的是能力最差,或者是裝置最差,或者是耕種最土地最貧瘠的農民。那麼能力強、裝置好,土地肥沃的農民就沒有必要減產。反而更有利於生產效率高的農民擴大生產。所以,從長期來看,小麥的產出量可能不會減少,並且小麥還能長期在一個較低的價格生產和銷售。
那如果政府幹預了之後呢?限制生產的結果,意味著就算你生產效率再高你也不能多生產,你生產效率再低你還是可以擁有種植小麥的權利。這使得產品平均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下降。因為土地、人力和資本這些資源還是被效率低下的生產者繼續佔用,沒有辦法轉移到收益和效率更好的地方去。
有人說,人為提高了小麥的價格,農民獲得了更多的購買力,這難道不是好事嗎?但是別忘了,農民增加的購買力是從城市消費者那裡讓渡出來的
,農民的購買力增加多少,納稅人就會損失多少的購買力。
最終還是回到了那扇櫥窗。現在,大家就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
說了這麼多,那如果我們強行擡高小麥的售價而不讓小麥減產行不行呢?這肯定不行,原因是,因為價格過高的小麥賣不出去啊。並且你控制之外的地區,看到你這裡的售價高,就會把他們的小麥買到你的地盤上。當年的英國橡膠限產計劃和美國的棉花限產計劃曾遭遇類似的情況,最終,都因為價格暴跌,使得限產徹底失敗。而因此帶來的動盪,遠比不限產強力得多!
政府限制價格過低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說某某物品的價格太低,廠商已經在虧本經營了,如果政府不限價,廠商就會紛紛倒閉,這種商品呢也將徹底短缺,到時候啊,商品的價格肯定會高到離譜。現在的消費者都是圖一時之快,便宜的購買了商品,不久之後肯定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所以呢,我們絕對不能坐以待斃,如果等到自由市場起作用來調節的話,黃花菜都涼了。到時候,生產廠商已經倒閉了。大家將陷入到大匱乏的恐慌之中。因此,要求政府出手熨平這些劇烈且無意義的價格波動。並不是要提高價格,只是要盡力穩定住價格而已。
政府管制價格過高那說完了政府把商品價格,限定在自由市場價格之上的做法,我們已經看到了,由此所造成的影響。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政府將商品價格限定在自然水平之下的做法及其結果。這就是所謂的政府價格管制。 一般來說政府價格管制,都從一小部分商品的最高價格開始的,通常都是那些關係到民生的必需品。政府希望窮人能夠以所謂“合理”的價格,買得起他們必須的麵包、牛奶或者是牛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東西。那麼理由呢? 比如說牛肉,政府會說:“如果我們放任市場去決定牛肉的價格,那麼價格會被爭相購買的消費者一再推高,這樣一來,只有富人才買得起。人們得到的牛肉多少,是和他們的購買力成正比的,而與他們的需求基本不成正比。意思就是你錢多你就多買多吃,我沒有錢我就少買少吃甚至吃不上。那麼如果政府壓低牛肉價格,每個人都能得到公平的一份。” 關於這個說法呢,政府的出發點確實是好的,可是往往都是好心辦壞事。 剛才政府拿出“基本需求”來說事,說要把牛肉價格降到“合理”價格。但是多少的價格才是合理價格呢?降到什麼程度才能滿足所謂的“基本需求”呢?例如政府把牛肉價格從25塊錢一斤降到了15塊錢一斤認為是“合理”價格了。但是我就可以站出來說不行,15塊錢我還是買不起,我還是隻能吃白菜。還是沒有滿足我的“基本需求”。那就再降唄,降到5塊錢一斤,其實一樣的,也會有人站出來說不行,買不起,我只能吃白菜,我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只要牛肉還是要錢來買,所謂的“由購買力而非需求決定的”論調就一直存在, 不管你是定價15塊還是5塊,甚至是5毛錢。 只有在牛肉免費的時候才能不適用。 政府出臺限定最高價格的措施時,往往是強調為了維持生活費不再上漲。預設了一個所謂的“合理”價格,這個“合理價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你只能比它低而不能比他高。但是政府卻不管“合理價格”設定之後,生產或需求狀況所發生的變化。 當這個“合理價格”橫空出世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兩個結果。
- 第一是導致受控物品的需求大增,人們為了貪圖便宜,紛紛搶購。這是顯而易見的。
- 第二是導致受控商品供給減少,因為,商家生產積極性遭受到打擊,使得生產商收益降低。那麼競爭力不是很強的生產者就會被迫出局,造成失業等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