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四、國際貿易
阿新 • • 發佈:2018-11-10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關於國際貿易的問題。
他所陳述的內容都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要保護國內民族產業啊之類的。並且他還替他那1000名員工著想著,還替服務於這些員工的更多的人著想。他說,如果沒有這5美元的關稅他將倒閉出局,那他的所有員工也將丟掉飯碗,失業率就會上升,社會整體的購買力就下降,直接就使處在他的員工消費下游的飯館、服裝店蒙受損失。負面影響會像漣漪一樣一層一層的向外擴散。
當他言之鑿鑿的這些道理,政府對於他的反對意見也是無可辯駁。因此貿易壁壘就這樣一直持續了下去。
收取關稅保護本土企業的貿易保護政策應該是很多同學都認同的,但是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真相又如何呢?
現代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十八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在任何國家,人民大眾的利益必然在於,向售價最便宜的人購買他們所需的各種物品。這個命題不證自明,費心去證明他,反倒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
黑茲利特認為如今的關稅和貿易政策比起17、18世紀亞當斯密時代的政策還要的糟糕。直到兩個世紀之後的現在依然會有這麼多的人在主張著“貿易保護”政策。
我們先動用自己的常識想一想,
每個精明的家長都知道,如果買一件東西比自己親手製作它還要便宜的時候,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買啊!
裁縫不會自己做鞋,鞋匠也不會自己縫衣服,這是最起碼的智慧。可是為什麼每個家庭都會採取的精明舉措,放到了國家層面卻被認為是錯的呢?
我們剛才說的羊毛衫5元錢關稅的例子。如果不徵收5美元的關稅,那麼故事中的美國羊毛衫廠商就倒閉,一千名員工下崗。但是消費者們只需要花25美元就可以買到同樣的英國羊毛衫了啊,於是節省下來的5美元就可以用來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同樣是在別的產業帶來了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就算花25美元買了英國進口的羊毛衫,
美元到了英國人的口袋,可是英國人還是隻能拿這些美元來購買美國的產品。這就意味著英國人賣到美國的羊毛衫越多,他們要買的美國產品也就越多。
所以美國羊毛衫業可能受到衝擊,紛紛倒閉,但是這樣一來羊毛衫業釋放出來了大量的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金、土地等等。這些生產要素就彙集到美國效率更高的產業中去。最後的結果是,美國和英國都同時受益了。
那麼如果美國收了5美元的關稅,美國是可以保護自己的羊毛衫產業。但是對於美國的消費者來說,都在被迫的補貼這個產業,每買一件美國產羊毛衫就補貼了5美元。那麼這本來應該支援到別的產業的5美元沒有辦法流入到其他產業。看看這是不是又回到了破窗謬論的那一扇被打碎的破窗呢?
那麼同樣的道理,
政府能看到的是國產羊毛衫工廠裡每天上下班的工人,看不到的是因此所帶來其他種種效率更高的行業的損失。看不到的是為了讓羊毛衫廠1000個工人有工作幹,而其他產業所喪失的更多的工作機會。
並且貿易壁壘是無法提高美國人的工資水平和勞動生產效率的,更沒有增加就業機會和總體需求。相反勞動生產效率還會下降,整個國家都將承擔淨損失。因為美國羊毛衫業只能生產30元的羊毛衫,說明這個行業的生產效率要低於英國同行業。保護他的結果就是這個效率底下的產業吸納了更多的勞動力、更多的資金,而這些本可以流向勞動生產效率更高的行業。
貿易保護主義者很喜歡用醒目的軍事詞彙,像是說擊退舶來品的入侵,這完全是對商業的誤解,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貿易壁壘也就是關稅,其實只對特殊的利益集團有好處。比方說,徵收汽車關稅,就保護了國內汽車製造業的利益。徵收手錶關稅,就只保護了國內手錶製造業的利益。看得到的關稅保護的行業越多,那麼看不到的受害者就越多!所以關稅常被看做是犧牲消費者來造福生產者的一種手段。
所謂的關稅可以“提供就業機會”可以“提高工資”可以“保護國內人的生活水準”。但是我們分析完了之後,發現這些它一樣都做不到,而且還適得其反。
我們這裡用於分析的道理,拿來駁斥另一個謬論也是一樣的。
貿易壁壘我們就從一個故事開始說起吧,話說,美國的一家羊毛製造商所銷售的羊毛衫售價為30美元。同樣質量的英國羊毛衫進口到美國價格為25美元。但是他需要繳納5美元的關稅。所以英國羊毛衫的在美國市場的售價也是30美元。那麼這兩種羊毛衫就同時在美國進行銷售。 後來政府準備撤銷關稅,這家美國羊毛衫的製造商就不幹了,他就跑到政府向有關部門慷慨陳詞,據理力爭。要求堅決不能撤銷英國羊毛衫的5美元關稅,否則他便無法與其競爭,難以繼續維持經營。
保護夕陽產業我們經常聽到說身邊有這樣的聲音救救某產業,比如說民族產業、支柱產業、基礎產業等等。要求救他們的原因也是和剛才說的羊毛衫商人的理由一樣。如果政府不出手幫助就會有大量的人員下崗然後又波及到這些人員消費的下游行業。一層一層蔓延之後就會爆發經濟危機等等。 所以啊,就是要求政府挺身而出,提高關稅,提高價格,給與補貼。其實對於這樣的要求,就是要全國納稅人為這些行業的低下生產效率而買單。 我們運用剛才學到的知識就應該放手讓這些舊產業萎縮或者消亡,其實是為了讓新產業能夠快速的成長。只有這樣,必要的生產資料才能從就舊產業中釋放出來,供新產業使用。 打個比方說,如果我們要保護馬車業的繼續存在,我們就只會減緩汽車業的成長步伐,減低我們的財富創造,阻礙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所以放手讓夕陽產業消失,允許朝陽產業成長,這是保證一個有活力的經濟能夠健康發展所必需的,儘管有的人無法理解,無法接受這一點。
積極出口除了貿易保護主義之外,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對出口,都懷有一種病態的渴求,而對於進口又懷著病態的恐懼。 就像我們自己覺得把茶葉、瓷器以及等等的中國製造的東西出口出去是大好事啊,賺了外國人多少多少錢。而對於進口了別人汽車、電器等等的東西又唉聲嘆氣,感覺被別人賺了多少多少錢。 其實這從邏輯上來說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從長期而言,進口與出口必然是相等的,當你決定增加出口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將增加進口,反之也亦然。 比如你把商品賣給了美國的進口商,換回來的是美元。但是你是沒有辦法用美金來支付你的員工工資吧?你給女朋友買衣服、帶老婆出去吃飯沒有辦法給美金吧?這個美金你只能去購買美國的產品,或者把它交給進口商讓他們去買美國的東西。但是不管你是以哪一種方法,最終,我們的出口所得都將用來支付等量的進口。 別看那些關於外匯的教科書內容有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裡面的內容也並不是高大上或者神祕難懂。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每個人都必須賣東西給別人,才能獲得購買力,才有錢去買別人的東西,只不過大多數同學是像我這樣的打工仔,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出售自身勞務而不是出售商品而已。 很多人在談論國內貿易時,很清醒很理智,但是一談到國際貿易,馬上就變得很愚蠢。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有人認為政府應該大量貸款給外國人,讓外國人有錢買我們國內的商品,進而拉動出口。美國多年來一直都在實施“對外經濟援助”計劃,為了“拉動出口”,不惜給別國提供動輒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鉅額貸款,並宣稱即使貸款中的一半變成呆賬,得不到償還,我們依然會因此而受益,因為這樣做可以強勁的拉動美國的出口。 真是不知道這個帳他們怎麼算的,如果你是賣汽車的,你給客戶提供了5000美金的貸款,讓他購買同等價值的汽車。結果人家只還了一半的錢,車輛成本4000,減去只還了2500。那麼你將淨虧損1500美金,就是這麼簡單。這就等於拿東西去白送,一個國家不可能靠無償的商品輸出變得富有。但是為什麼這套理論還會大行其道,而且很多老百姓覺得政府很聰明呢? 原因是要認清這種交易,需要我們心理層面的進行幾個階段的推演。就像破窗謬誤的玻璃業一樣。我們從事出口的各個行業確實可以從中受益,但是其他納稅人所受到的損失是看不見和感受不到的。 我們也先不用嘲笑別人的愚蠢,當我們自己面臨這些國際貿易問題的時候,難道就沒有動過這方面的念頭嗎? 最後稍微總結一下,作者認為,對外貿易對任何國家能有利,最終並不在於其出口,而是在於其進口。是進口,讓國內的消費者能用比國內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國外的商品;是進口讓他們買到國內製造商不生產的商品。總的來說,一個國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賺錢來支付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