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城市智慧體”提升智慧,也“降低”智慧門檻

“城市智慧體”提升智慧,也“降低”智慧門檻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開篇名義,華為在努力將智慧植入城市場景,又在努力投入研發,降低智慧城市的門檻。高交會2018,華為官宣釋出“城市智慧體”。此概念包含多重含義:城市將成為以數字平臺為支撐的有機生命體;人工智慧也將與城市場景深度融合。

當然,華為眼中的智慧城市,不是為炫酷而智慧,不是為智慧而數字化。“城市智慧體”在降低智慧城市的建設門檻,降低合作伙伴進入智慧城市的市場門檻。由此,城市可更低成本地完成數字化轉型,更便捷地實現產業升級。

“城市智慧體”新鮮並不陌生

“‘城市智慧體’是城市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相互對映、協同互動的融合系統。‘城市智慧體’可以實現城市全要素數字化、城市執行實時狀態視覺化、城市管理決策協同化和智慧化,它是未來城市的新形態,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 解釋該理念。

“城市智慧體”提升智慧,也“降低”智慧門檻



可見的華為定義中,“城市智慧體”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而非僅限於“智慧城市”。有何區別?其實,“城市智慧體”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與其類似的還有“數字孿生城市”、“智慧城市體”等。但前者只有概念願景,而缺乏具體支撐架構,而後者基本等同於“智慧社群”,相當於智慧城市的某一類應用場景。

相比而言,“城市智慧體”是以華為云為載體,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引擎。其底層為物聯感知,實現物聯全感知、資料預處理、前端智慧;中間層為華為雲,包括ICT基礎設施層和行業使能層兩部分;而頂層為政務服務、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等智慧場景應用。

“城市智慧體”提升智慧,也“降低”智慧門檻



智慧城市的PaaS平臺

其中,“行業使能層”是“城市智慧體”與其他概念最顯著的區別,其也被稱為智慧城市的PaaS平臺。2018年初,華為釋出“沃土數字平臺”,此時第一次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概念,即物聯網、大資料、GIS、視訊雲、融合通訊等五大城市基礎數字資源,皆被統籌規劃。此次華為釋出“城市智慧體”架構,在“五個統籌”之上又增加“應用使能”、“全棧全場景AI”、“資料使能”三項使能應用。

也就是說,“五個統籌”和“三個使能”共同構成了“城市智慧體”的行業使能層,即智慧城市的PaaS平臺。其中,“五個統籌”實現了對底層基礎硬體資源的便捷呼叫,而“三個使能”則意味著,最大程度地激活了智慧城市的軟體能力。兩項能力一軟一硬,承上啟下,共同聯接了“平臺”和“生態”,降低了生態夥伴進入智慧城市的開發成本。

用的起人工智慧

進一步分解“三個使能”。以華為一貫的技術思維,當其意識到相關能力,已經成為使用者和生態夥伴的普遍通用需求後,均會將其能力固化“獨立”提供,以方便資源呼叫,“三個使能”也是如此。

具體來看,“應用使能”使面向應用場景的開發更為便捷,其功能價值類似此前華為軟體開發雲

;而“資料使能”可促進合作伙伴基於資料的應用創新,其包括華為雲的大資料能力,以及華為對資料治理、資料共享、資料開放的理解。

此外即是“全棧全場景AI”。HC2017期間,華為雲EI解決方案正式釋出,基於該平臺可以提供通用的APIs,也能針對特殊的行業領域,提供高階APIs。也就是說,華為雲可將通用人工智慧能力,快速融入自動駕駛、公安執法、道路執法等應用場景。


“城市智慧體”提升智慧,也“降低”智慧門檻



更進一步,HC2018期間,華為釋出全棧全場景人工智慧解決方案。該方案亮點是華為昇騰人工智慧晶片,其中昇騰910是一款伺服器晶片,昇騰310是一款低功耗晶片。也就是說,華為可支撐“雲、邊、端”等全場景的人工智慧應用,此能力尤其適合智慧城市這樣的龐大複雜的應用場景集合。

以晶片支撐,“全棧全場景AI”還包括:晶片運算元庫和高度自動化運算元開發工具——CANN;支援端、邊、雲獨立的和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MindSpore;以及提供全流程服務(ModelArts),分層API和預整合方案的應用使能。由此,華為面向智慧城市的各類應用場景,提供了低門檻、低成本的應用開發平臺。

有何價值?所有人都在解讀AI,好像AI普及已經近在眼前。但“阿爾法狗”打敗李世石,背後是由1200臺CPU+160臺GPU支撐,它依然“高貴”。而華為則通過“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

人工智慧與應用場景融合

不僅如此,華為此次釋出 “城市智慧體”,還特別強調人工智慧將與城市場景深度融合。在此前“一雲、二網、三平臺”,以及“智慧城市神經系統”階段,華為都沒有刻意強調場景,只是突出“平臺+生態”的合作模式。

此次,華為對“+”的概念,進一步解讀為“深度融合”。聯合夥伴在統一的城市數字底座上,構建面向不同業務場景的城市智慧體,例如:交通智慧體、政務服務智慧體、公共安全智慧體、城市生命線智慧體、工業製造智慧體等。

舉例說明,深圳是全國車輛密度最高的地方,平均每公里510輛車,居全國之首。從2017年開始,深圳市交警與華為合作建設“交通智慧體”。系統上線後平均車速提升15%,深圳逐步退出“堵城”之列,今年一季度全國城市擁堵排名第46,在一線城市中排名最低。過去的深圳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

當然,千萬不要認為深圳“交通智慧體”是依靠產品堆砌和鉅額投資,建設的面子專案,其實它也並不昂貴。在計算智慧方面,“交通智慧體”採用華為Atlas人工智慧伺服器,每秒處理1000餘張照片,每天可處理上億張圖片,是業界水平的30倍;在感知智慧方面,其採用同時抓拍4車道車輛、200張人臉的人工智慧攝像機,是業界水平的4倍。

由此可見,並不會因為“智慧”,就增加城市的ICT基礎投資,也不會因為“智慧”,就提升合作伙伴進入智慧城市的市場門檻。“城市智慧體”在城市的各類應用場景中植入智慧,也通過“智慧城市PaaS平臺”、人工智慧晶片、“全棧全場景AI”,降低了“智慧”的整體應用成本,實現了普惠的智慧城市。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合作聯絡:[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