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什麼是大學精神?《無問西東》

什麼是大學精神?《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本質上講的是大學精神的傳承。大學精神是什麼?《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處省略一萬字)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大學的起始點在格物,朱熹認為,格物即物窮理,須是到處求,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皆格物之謂也。王陽明認為,格物“格心”的過程,是成就君子人格的踐行過程。人格的完成不在於才識的大小多寡,而在於內心的精純。他用金子來比喻人格的完成,金子有數量和純度之分。如果都是赤金的話,有一萬鎰的堯舜、九千鎰的孔子和有一鎰的凡夫俗子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把良知於個體心中的做實,在賦予眾人一個並不玄遠的目標的同時,也把價值評判的尺度交到了每一個個體的手中。而且,這種向內求的修養路徑,促使人們堅信,只要堅守內心的良知,那麼外在的境況的順逆,人言的褒貶都不足為慮。

    這個世界不缺完美的人(高富帥嘛),缺的是從內心發出的真誠,正義,無畏和同情。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位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那堅定著一個人走向生命終點的真心和真性,猶如藤蔓駐紮,慢慢開始生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不為世俗所看重的東西而否定自己的真心,成為冬雪裡唯一的紅色,而那抹鮮豔的紅,使人的眼睛裡慢慢有了星光。人生在世,不怕這力量曾讓人倍感掙扎,怕的是,它在還沒有破土而出的時候,就已經被消磨了。在心底的力量還沒有破土而出的時候,那些孤寂與折磨是骨頭拔節生長的聲音,而這顆真心被真實灌溉餵養以後,緩緩長出最堅定的力量,讓人百折不回,佇立成欺霜傲雪的不倒青松。吳嶺瀾,沈光耀,陳鵬,王佳敏(可惜所託非人),張果果都是擁有這種力量的人。電影片尾出現的就讀或執教西南聯大的大師大人物聞一多、楊振寧、陳寅恪、林徽因、樑思成、費孝通……無一不是擁有這種力量的人,除此之外,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彭德懷等等老一輩革命家也都是擁有這種力量的人。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的,動心了就擁有力量。《心之力》著於1917年,毛澤東24歲,已初現大志,被楊昌濟打滿分100分。《心之力》開篇,講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一看這就是傳承了陽明心學。

不知何年,更善文科的吳嶺瀾死死抓著實科不放,只因所有優秀的人,都在念實科。梅貽琦告訴迷茫中的吳嶺瀾:要聽從自己心裡的真實。歷經泰戈爾訪華,他終於放下了完全不適合自己的實科,轉去學了文。再後來,陳光耀成了聽他念詩的學生之一。1923年,“完美”的沈光耀參軍報國,他用“晃晃飛機翅膀”拯救了陳鵬。1962年,王敏佳幾乎被迫害致死,他卻用善念救贖了懦弱的李想。是什麼,讓他選擇了寬恕和原諒而不是以直報怨?陳鵬說,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他是被撿回來的命-孤兒,他最知道,什麼是真實。真實是所愛的人的微笑,為了這微笑,他可以放棄自己的前途;真實是承諾後的篤行,即便前路是坎坷,身後是溫柔,也必須踏上征途;真實是相信,不被世俗的言行迷了雙眼,堅定地給予所愛的人相信的力量,將沉入黑暗的人用愛託上人間;真實是原諒,面對被愧疚折磨的人,他說,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而李想又在邊疆荒野中用善念救了張果果的父母,以及胎中的張果果。張果果的“我們不一樣”和持續性的救助四胞胎家庭,傳承了正義和同情的精神。而又是什麼讓他放棄了報復上司Davide的機會。是愛嗎,是責任嗎?都不是,是最珍貴的自己,君子有所不為。

張果果對四保胎說,看到和聽到的,經常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的,那些世俗讓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等你們長大,你們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出生的朝陽歡呼雀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但是卻會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忘了自己的珍貴。願你在被打擊的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是不得不向世界低頭,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做出取捨,從而不得不放棄曾經的率真和激情。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是如此之大,人與人是如此不同;總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他們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遵從自己的內心,從沒有放棄過。而真正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將會是這樣的人。

   《無問西東》講的是致良知,講的是大學之道-----beyourself。

參考:

1,知乎,夢堯 如何評價《無問西東》

2,胡適,關於大學畢業後的幾條

3,豆瓣《無問西東》影評

4,朱熹與王陽明“格物”說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