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終結》讀書筆記優秀範文2700字
《農民的終結》讀書筆記優秀範文2700字:
《農民的終結》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釋了傳統農民社會的邏輯和結構的嚴密性,在這樣完整的社會結構面前,任何的變革都是不被農民歡迎的;第二部分中,作者指出,小農在勞動分工中所佔有的往往是最低的收益,因此,改革也勢在必行;並指出,現代化的農業變革不是由顯要人物推動,而是由接受過現代教育的青年農業勞動者來領導。由此宣告了小農的死亡和農業大經營者的勝利。
第一部分:揭示了傳統農民社會的邏輯性和結構的嚴密性,在這種情況下,革新是不受歡迎的。一項小小的改變就會使農業勞動者卻從中覺察到這最終會造成他們整個生活體系的全面動盪。
變革的表現:工具、技術、新植物品種、耕作方法。
為什麼農民不會成為革新者?
作者認為,農業的進步都源於外來因素,是由城市強加的,原因如下:
農村有完整的社會體系;
農民只知道一種生產和生活方式;
小農的生產生活解決的是吃飯問題,“自給自足”;只有領主會以貨幣進入市場,只有他們才需要改革;(小農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經濟的需要)
改革有風險,小農承擔不了這樣的風險。
推動改革:顯要人物的邊緣角色和革新角色
改革是由邊緣人物(既是農民又能與非農接觸的人)推動的;
但並非所有處於邊緣角色的顯要人物都支援改革,只有上升階層會利用變化和進步來追求權力,已掌權的反而會更遵守傳統。(技術進步的政治化)
土地、勞動和時間:
土地、勞動和時間對於農民而言,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產要素:
土地具有獨特性,農民經驗性的個別知識與技術專家科學的普遍的知識形成對立;農民對土地有情感上的依戀;
生產技術和化學的進步本可以使農民放心地重複單一的種植,但農民仍然巧妙地構建起包括輪作方式、種植業和飼養業結合的耕作系統,並將其視為一種平衡;
時間在城市和農村並不具有同樣的價值:工業生產的效率是由時刻表來規範的,但農業生產主要靠自我約束和週期性。
家庭經營的特點——傳統家庭經營與現代農業發展存在張力!
沒有明確的分工:
生產與消費結合,買者與賣者結合——由於傳統小農的活動既是社會性,同時也是經濟性的,“所以,農業經濟越是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集市和市場的位置就越是重要。”(P84)——會見鄰居、親屬、瞭解行情;
經濟生活與家庭生活結合:農民無法區分消費貸款和投資貸款;
農民擔任多種職業角色:農業勞動者、技術人員、經營者
機器和耕作技術越來越複雜,商品化變得更加重要,但農業結構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家庭結構,農民就在傳統的要求和進步的經濟技術之間搖擺;
以雜交玉米為例,解釋變革對於農民而言意味著什麼?
雜交玉米的特點:產量比傳統玉米高一倍、播種早、需要購買種子(而不能直接用前一年收穫的玉米來播種)、農藥和化肥的需求更大;
雜交玉米帶來的一系列的變革:雜交玉米需要大批量的種植,因此需要更大的種植面積;於是需要購買拖拉機、脫皮機、烘乾機等;大多數小農無法獨立承擔購買機器的費用,因此需要成立或參加一個合作組;為了儘可能地集約化生產以償還貸款,人們會傾向於改變輪作方式,甚至佔領牧場來儘可能多地生產玉米;一部分牧場被佔領,牧場也就急需集約化,牛犢的生產慢慢地讓位於牛奶的生產,因為牛奶更容易出售,慢慢地也就走向了商品化;而市場化也就意味著對利潤的追求和擴大生產,因此農民又開始貸款、負債,並使農業顧問進入農場……
“雜交玉米的普及所帶來的變化表明,農業勞動者有一種正確的預感,他們感覺到這不簡單地是用一個品種來替換另一個品種的問題,他們面臨的是在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民經濟和以市場為目的的大眾化生產之間做出根本的選擇。”
農民抗拒變革的原因:規避風險;技術人員是不可靠的;依賴於市場和合作社都會使自己變得不再獨立;小農重視家庭和傳統,而市場青睞價格最好的產品,掙錢值得羨慕,但金錢的價值是不固定的,唯有土地是可靠的價值;——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邏輯在反對市場經濟的邏輯。
第二部分:農業勞動者對現代社會的反應和態度
兩種形式的現代化:
傳統現代化:只重生產,致力於改善經營系統,追求現代化的表象(如機械化),依靠節約來增加物質能力;重視國家資助和個人的道德素質;
進步現代化:根據產品的銷路(市場)來調整自己生產和經營的方式,看重技術、個人努力和職業素質;
傳統的農業勞動者的特點:
自由自在(不受時間表和上司的控制);
自己規定勞動的紀律:幹勁、自我約束的美德;
最辛苦也最光榮,自卑又有優越感;
不被視為一份職業,“最好有一份職業”(P188);“農業不會成為被選擇和被學會的職業,農業的狀況將始終是兒子繼承父親。”(P190)
悲觀主義:缺乏資金、青年人的出走、沒有固定的工資;焦慮不安;
對自己滿意,但對總體不滿意。(P191)
必須變革以及怎樣變革:
農民的職業就是生產,他們不懂得出售的邏輯,因此往往淪為原料的生產者而佔有最低的收益;因此,使農民進入工業社會的同時儘可能保持他們的傳統價值,使他們“不會失去自身的狀況。”
一些政治家利用農業組織在政治上取得成就;農民被視為是國家最安全的政治基礎,“鮮明的愛國精神”,“高尚的法國人”,但他們並沒有在國家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因此,肯定是由於制度上有毛病或農業政策失當。”(P224)以往的農業方面的改革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傳統的鄉村精英階層被純粹的農業上的精英階層接替,現在,推動改革的並不是顯要人物或公務人員,而是青年農業勞動者;並且,青年一代意識到技術進步與土地結構和法律結構發生了衝突,經濟上的成功受制於市場機制和經濟權力的決策。
可能的未來:
政治和道德會阻礙農村的發展,而單純的經濟考量也不適合農村改革;
接受教育和擁有資本;
宣告了傳統農民經營的死亡,因為這種結構使他們無法得到勞動分工的好處,註定要走向貧困;
農業的工業化、小農的死亡,具有現代意識的農業大經營者的勝利。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首先承認鄉村相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享有相對的自治的。“農民是相對於城市來限定自身的。如果沒有城市,就無所謂農民,如果整個社會全部城市化了,也就沒有農民了。”(P7)理清城市與農村的關係,思考在哪些意義上體現農村社會學研究“城鄉結合”的視角。
農業的現代化是否等於農業的工業化?為什麼是工業引領現代化而不是農業?思考是否有“農業引領現代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