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演講
各位同學來到科大,你們本人、家長、學校和國家都希望同學們能成為國家的棟樑,在事業上取得極大的成功。那麼,青年人怎樣才能取得成功呢?我想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事。今天我就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和所瞭解的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自人類誕生以來,"一個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一直是人類致力研究的非常重大又非常複雜的課題。如果說自然科學有十大重大課題的話,那麼社會科學最重大最核心的問題非它莫屬了。所有的人都希望取得成功,但如何才能成功呢?這個問題在較短時間內是難以講清的。但我認為講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對同學們在科大的學習以及今後的工作有所幫助。我在BBS上看到同學們關於今天報告會的討論,有人評價朱校長作為學者是成功的,但作為校長離成功仍有一段距離。感謝這些同學對我在學術方面的高度評價。我認為自己在學術方面離同學們所說的"成功"還有一段距離,作為我們這代人,經歷了十年浩劫,錯過了十年學習和科研的黃金時期,所以學術上取得的成功只能算是"小"成功。但從另一方面講,像我這樣的人,經歷小學、中學、文化革命,而後到青海當工人,作採購員,以至後來進入研究所作實習研究員,一步步走到今天,對"如何在事業上取得成功"這一問題,比那些一帆風順的人理解得可能更深刻,親身體驗更豐富些。改革開放以後,從七九年開始,我有幸到美國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帝戎大學和格林羅布爾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工作過(掌聲),認識的學者不少,所以對"人如何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比一般人又多了一份瞭解。把其中的經驗歸納出來,告訴大家是我的責任。這些內容對同學們以後的學習和一生的工作、生活均會有所幫助。另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講述的,一個人是不可能通過讀《如何寫小說》而成為小說家的那樣,這個課題不可能被說得非常具體,一個人事業的成功不可被歸結於簡單的幾個要點。明白"一個人怎樣做才能成功"要靠悟性,對這個問題的領悟,對其中許多語言難以表達的道理的領悟。當然,我會盡力將自己所瞭解的部分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誠然,我並未取得大的成功,但是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未必能將其中的道理講得明白,因為對"成功"的認識深刻與否更取決於是否經歷過坎坷。相反,沒有取得極大成功但經歷過坎坷並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這個問題的人對這個問題見解可能會更透徹。下面,我就從這方面談談我的看法,一個人為了成功應該去做些什麼和應該怎麼做。
這方面內容,許多課外書籍都有所描述,我看到過很多。我認為我國已故近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對它的描述最為準確、生動、有內涵。馮友蘭先生是我國20世紀最為著名的哲學家,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比一般人更深刻一些。他曾說過:"在人生成功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三種因素: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命。"他所述的"天才"我認為更貼切的說法應是才能,因為才能有先天和後天之分,才能是一個人成功的第一因素;第二是努力,也就是勤奮;第三馮友蘭先生所講的"命",是一個人所遭遇的社會大環境,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及限定條件是一個人所無法改變的。第一、二兩點大家聽得多了,我不再多講。第三點用現在的話可稱為"機遇",這點大家聽得不多,今天我就著重講一下。人到了五六十歲後,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還是普通人,在自己閱歷中都會有很多不可解釋的事情。用我們這代人看到的例子給大家講一講。在我們中學和大學中一些成績不算太好,各方面都不是很突出的同學現在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有一些當初公認的出類拔萃的同學卻業績平平。分析各人的經歷,我們往往感嘆說,某某運氣不好。我想當同學們到了我這個年齡時肯定會有同樣的感受。在座的同學在中學都是公認的佼佼者,但大家的成績只是在學業知識方面比其他同學掌握的更好,但是很多其他方面的素質還未曾經歷過考驗,而且因為大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上來了,其他方面素質便沒有機會得到鍛鍊和發展。所以,經過二三十年,也許在座同學中的一部分會不如那些沒考上大學的人,這個差別就是因為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特別是各人的機遇不同和抓住機遇的能力不同。我舉個例子:有一個在廣州深圳香港作企業的人,現在他已經很有資產了,並在企業經營中體現了極強的組織和思維判別能力。但當時他只考上了科大在徽州師專設的一個大專班,他一直都很羨慕科大的學生,但他比許多科大正規學生還成功。另一個例子是我曾經帶過的一個研究生,他非常聰明成績很好,考研時得了第一,後來留美時學習也很好,大學都認為他前途無量,能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科學家,但最終他僅成為一家公司的職員;相反,我的另外一個研究生成績不如前者,在國內讀完學位,出國讀了博士後,現在國外很有成就。前些日子在香港的一次會議上,加州理工學院有個曾畢業於臺灣大學,與李遠哲是同學的陳長謙教授在一次晚飯上,講了自己的經歷,他大學畢業後到哈佛化學系就讀研究生,當時分子光譜學很看好,他就選了這個領域。以後的研究學習都很成功,但卻無緣諾貝爾獎,相反因當兵服役比他晚三年在哈佛的李遠哲正遇上分子束實驗,他在導師指導下成功了,獲諾貝爾化學獎。他慨嘆自己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幹錯誤的事情"。總之,一個人的成功在很大成度上取決於機遇。
因為如此,人們在回顧往事時便容易喪失朝氣,看見了機遇的重要,又不理解為何一些人運氣好,一些人又不好,於是許多人便去相信宗教,我在最近看到了一份關於國際基督教傳教公報的材料,上面說全球人口有大約81%(約47.8億)相信宗教,當然這個統計可能含有水份,但大體上反映了現實,就是全球有很多人相信宗教。為什麼呢?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很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有一次,我在國外與一位老教授飯後談命運,談機遇。他給我舉了一個例子:每年總有一些魚從海洋迴游到江河上游產卵。一隻大魚產的卵可以孵化成上百萬只小魚,它們順流而下,迴歸大海。剛到海口,大部分小魚就會被守候在那裡的成群大魚吃掉。剩下的繼續不斷地為生存奮鬥。但一年後還存活並再回到江河上游去產卵的可能只有一、二隻。事實上,這正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的結果。若存活較多,這種魚總數就會增多;若存活較少,這種魚總數就會減小。
什麼原因使這一、二隻魚能逃過那麼多劫難而存活下來?一是它們總僥倖"在正確的時候,出現在正確的地方",從未成為大魚撲食的物件;二是每當遇到大魚撲食時,它們總能逃脫。前者是不能預見、無法控制的機遇;後者與小魚的素質有關,體力更強壯、感覺更敏銳、反應更靈活--即"基因"更優良的小魚,更容易存活。但是,如果這種小魚遇到一條大魚追撲,它們一般都難逃厄運。能逃脫者,也是三分靠素質,七分靠運氣。因此,百萬分之一的小魚能幸運地存活下來的主要原因是機遇。然而,機遇對所有小魚都是均等的,因此從長遠和大尺度來看,"基因"更優良的魚更容易存活,即"物競天擇"。小魚能存活,主要原因是僥倖。基因再好,如果出現在錯誤時間、地點,也難跑掉。這種機遇並不是超自然的安排,這種安排是隨機的。隨機是自然規律,任何人不必要問為什麼的。就像擲骰子的,哪個面出來都是隨機的。量子力學的機率分佈也是隨機的,對量子力學的機率分佈,在二十世紀曾長時間爭論過這種隨機過程有沒有什麼在操縱它,現在已證明了沒有,就是完全隨機的。
人的命運與魚相似而又不同。相似的是它們都既取決於機遇,也取決於自身因素,不同的是人類自身因素起的作用大大增加。人類文化的原動力和聚焦點就是力求理解影響命運的因素和尋找改變命運的方法。文化第一大部分就是自然科學或科學技術,這大家容易理解,因為科學技術是我們研究自然規律的智慧結晶,有了這些智慧以後,人與自然界的鬥爭就變得越來越掌握自己的命運。例如人與豺狼虎豹的鬥爭,原始人沒有好的工具,他們只有躲避。現在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工具,豺狼虎豹已經被我們快消滅光了,我們反過來已經開始懷念它們了,因為生態不平衡了。現在陝西有個作家賈平凹寫了本小說叫《懷念狼》,說明人們開始懷念狼了,這是題外話。總之,人類改變自己命運的智慧一大部分就是科學技術。這些是你們在學校要學的,我就不多講。
我要講的是另一部分:人除了與自然界做鬥爭外,人要改變命運獲得成功,還要很多人文科學的智慧。科技大學是理工科學校,學自然科學的學生很多,大家對人文科學的重要性還不理解,而且在你們的中學時代,初中、高中就要競爭,初中要考重點高中、高中要考大學,所以一直在高考導向的學習生活中過來的,你們沒有多少時間精力學習人文科學,實際上人文科學的核心,也是一個人應該怎麼在社會中做事,怎樣地修養自己才能增加取得成功的機遇,減小失敗的可能。比如說,我國古代哲學家孔子、老子、莊子等,都是在公元前600-200年間出現的,他們的哲學思想一直影響了中國三千年的文化,直到現在。那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是人類歷史發展比較奇怪的階段,大家如果看看各種書籍就會發現,全世界的文明幾乎都是在這個時代,同時在當時彼此隔絕的地方誕生的。印度的釋伽牟尼與孔子的時代就差不多,都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臘的泰勒斯和柏拉圖等哲學家也都在公元前600-400年之年間誕生的,這段時間在人類文化史上叫"軸心時代",這是一個現在還沒完全理解的謎,為什麼這個時代誕生了這麼多的科學家、哲學家,至今還受他們的影響?
現在講講我們中國的孔、老、莊、孟。我舉些例子,主要是讓大家瞭解一下中國的文化,它積累了豐富的生活智慧,就是人要如何在社會上與人相處,如何在社會上做事才能取得成功。老子提出了一種理論,叫做"無為而治",那麼我就把老子這句話給大家解釋一下,這段話的原文我就不念了,一個懂得道的人,要治理一個社會,首先要學會淨化大家的心思,就是使大家溫飽得到保證,但不要引起大家的念頭想去爭名求利,或去佔有本來不必要的財產。這種做法,用老子的話說,就叫做用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事務。其實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很精深的。現在我們都知道,西方社會的物質慾望很強,所以造成了很多人爭名奪利,爭奪財產,用老子的話說,這就違背了"無為而治"的道理,老子的哲學內涵就是"無為而治"。老子的理論,除了剛才那段話之外,還有很多,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把普通人認為是柔弱的東西看作是強大的,這個跟一般的看法相反,他的處事態度跟處事哲學和生活態度是要柔弱,不爭,但又並不認為柔弱與不爭是懦弱或消極,老子的哲學是把柔弱跟不爭作為以退為進,以柔為剛,以弱為強。老子的哲學是通過觀察了大量的人間的事物總結出來,就是柔弱可以達到剛強達不到的效果,用他的話說是"柔弱勝剛強"。
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都一致認為莊子是我們中國文化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我也舉個莊子的例子,《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中講了一個故事:齊國有個人,專門收集各種各樣的奇聞,他後來聽到一件事,即大鵬鳥每年要飛到南極去,它首先要憑藉水勢,把三千里的水都激起來,這樣它才升空,升空以後又得在空中一圈一圈的盤旋,把大氣捲成龍捲風,這樣才能把自己托起來,托起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起程飛到南方去。因此大鵬要飛到南極,非常困難,它要下很多功夫。那麼大鵬是否就很快樂逍遙呢?莊子說,不一定。麻雀看到大鵬很吃力,嘲笑這些大鵬說,你看這些大鵬多可憐,他們為了飛起來,要把三千里的水攪動,又要把空氣攪成龍捲風,才能飛得起來,不像我想飛就飛,多自在!莊子的結論是,高層次的生存方式,低層次的東西永遠是不會懂的。就是說,麻雀永遠不會理解大鵬鳥的生活方式,大鵬的志向很高,為了實現它,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我給大家講這個例子主要是想說,現在有些青年眼光短淺,毫無志向,貪圖眼前小利,還嘲笑志向高遠的人。這些人信奉的是莊子所講的麻雀的哲學,不可能有何作為。
中國幾千年來積累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優秀的道理,它們的核心一點是在人世間如何才能夠爭取到好的機遇,而避免不利的事發生,也就是說,人跟魚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人有文化,動物沒有文化,它們成功與否絕大部分依靠機遇和運氣,人類在有了文化之後,就知道該怎麼去製造機遇和抓住機遇,怎樣避免危險。所以人確實有辦法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辦法就是繼承和學習人類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學會處於最佳位置去迎接機遇,學會抓住機遇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我現在開始講具體的。到科大來這些年,我發現我們科大學生有優勢,就是學習成績比較好。但一旦走到社會上,包括到國外去,他的素質上的缺陷馬上就暴露出來了,大大的限制了成功的機遇。就是說,如果不改變這些缺陷要成功就很難,有的機遇就會與你擦肩而過,而且有的人能創造的機遇你也不能創造出來。
第一,我要說的是,在學生時代要學會誠實,守信,以後到工作崗位時要誠實,要守信用。這樣在社會上成功的機會就會多。微軟中國研究院前任的院長叫李開復。他到中國當了幾年研究院院長後,回國前,寫了一封公開信,也送給我了。他接觸過很多中國的學生,有很多感觸。他在信中說的第一點就是:事業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則,而這些原則是他所遇到的中國學生所最缺乏的,第一個原則是:要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可能有很多同學認為他在唱高調,請聽他舉的一個例子。他當院長時,曾經面試過很多求職的學生。有一次他面試一個年輕的求職人員(對這個人的身份當然是保密的),這個人在技術管理方面很出色,看起來他得到這個職務的機會很大。但是在談話中這個人悄悄給李開復表示,如果錄取了他,他可以把他公司的一項發明帶過來。他看到李開復的眼色不對,又補充了一句說這些成果是他下班後做的,跟公司沒關係,老闆不知道。但是,這一番話使得李開復馬上明白了,無論這個人的能力有多強,都不能錄用他,也不敢錄用他。原因是他缺乏處世的最基本準則,即誠實可信,任何公司僱傭到這種人,都會擔心說不定哪一天當他把公司的技術祕密掌握足夠多時,又會到另外一個公司去,說同樣的話,把自己在本公司作的東西獻到別的公司去。所以一個人對公司來說,首先是誠實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對公司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我之所以把這個問題放在第一點講,就是因為我覺得一些科大學生人格上有一個毛病,就是這些同學在出國問題上撒謊,對老師、學校保密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等他聯絡好後,他就突然宣佈他現在出國到哪去了。我本人就遇到了好幾件這種事,遇到這種事我覺得心裡很悲哀,不是覺得可惜失去了這個人才,因為我知道這種人不能用。這種人就像李開復說的那樣,你不能保證他什麼時候把你的成果出賣了。我所悲哀的是,他們在學校期間沒有受到完整的教育,他們不明白這種貪小 便 宜| 的做法會使他們在社會上遇到更多危險,失去很多機會就像我剛才說的例子一樣,如果你給人的印象不誠實就容易失去這些機會,往往是一些.小 的 便 宜 .使人失去好的成功的機會。李開復也說了,這也是科大學生在國外的一個通病。在美國,中國的學生勤奮優秀是很出名的,曾經一度是美國很多大學歡迎的留學生,但最近情況有了一些變化,原因就是不少中國留學生拿到博士獎學金到美國後就轉學了,因為到美國讀博,最容易申請數學和物理專業的研究生,因為美國人願意讀的少,美國學校為了維持平衡,情願拿出獎學金,從中國僱這些學生去為美國的學校做助教。因此,很多學生就找到了竅門,以讀研究生為名得到了獎學金,去了美國一兩年之後,他翅膀硬了,英語好了,對什麼都熟悉了,就馬上跳槽去讀電子,去讀管理,讀法律。這些做法,使美國很多大學都覺得這些學生靠不住。所以很多大學不是太愛接收這樣的學生。應該說,李開復說的這種情況,有很多科大學生是這樣的。我們到國外去,國外大學的校長和科大的校友會經常和我們介紹這方面的情況。我覺得這些學生的做法,是因為在學校沒有學會、沒有懂得在社會上保持誠實、守信用對他一生的重要性。因為任何單位,無論是那個國家的任何人都怕不誠實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這種事情,就會在你的履歷上留下痕跡,以後你在社會上就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
第二,就是要善於與人相處,善於與人交流。這點也是科大學生在校期間比較欠缺的一種教育,這要分三個方面:
一、就是要學會互相學習,大家知道,現代社會已經開始全球化了,自然科學發展的非常之快,社會也發展的非常快,你要掌握很多知識,掌握很多資訊,就要很多人幫助,這樣你才可能得到很多機會,才可能抓住這些機會。善於向人學習是至關重要的,我總是愛在很多場合下舉英國作家肖伯納說的一句名言,今天再講一遍。肖伯納曾經說過:"兩個人在一起交換蘋果與兩個人在一起交換思想完全不一樣。兩個人交換了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在一起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就同時有兩個人的思想。他這話說的很有道理:你要善於與人相處,與人談話。交換思想,你就能從各種各樣的那裡學到很多思想。那麼,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集眾家之所長,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個道理很簡單,在機會出現的時候,他才可能比別人做得好,抓住機遇,取得成功。要做到這個,首先要善於與人相處,善於與人交朋友,然後才說得上交換思想。如果不善於與人相處,自己有點思想就想保密,不願讓人知道,只是希望跟別人競爭,把別人的好東西學過來,自己的東西卻祕而不宣,別人都學不去,這樣的人,別人一看就煩,不會有願意和你好好交換思想的人,你可能在幾次或短時間內,從別人那裡學到一些東西,但從長時間的角度來講,你不可能受到大家喜歡。
二、善於與人相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老師、尊重同學。現在的科大學生,連尊重老師都是問題,如果這一點在你身上出現,你就會失去很多機遇。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心高氣傲,特別是考高考考的很好,進了科大,就覺得自己很能幹。年輕人,有這種感覺是很自然的。但是這種感覺是由於閱歷少。閱歷多了,五六十歲的人回頭一看,知道成功率很大的一個因素是機遇,到這個時候就再也不會心高氣傲了,他就會好好與人相處,好好做人,這樣他就比較容易得到機遇,而不太容易失去機遇,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心高氣傲,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實際上,這樣的人是很可悲的,特別是不尊重老師是最可悲的。為什麼呢?老師當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因為他們閱歷比你們多,他知道的比你們多,而且說實話,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代人站在另一代人的肩上往上走,如果你不尊重老師,那怕他只教過你一天課,你就不太容易站在他的肩上,因為這個老師也不太願意讓你站在他的肩上,對吧!這個道理很簡單,所以學會尊重老師對於取得成功是至關重要的,這個不僅包含你們要向老師學習一些知識而且包含你們最終要站在老師的肩上向上走的。
三、就是要樂於助人,如果我沒有講過亞馬遜河的魚的命運,沒有講過人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機遇的話,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樂於助人對人取得成功有多大的好處。實際上,樂於助人使得你在社會上受到歡迎,大家都對你有好印象,你無論在生活、工作中,或在今後任何事業上,都比較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援。那麼,現代青年人有很多需要學習的,特別是,我們現在的學生,越來越多都是一些兒生子女,獨生子女在家裡,都被父母作為寶貝貢起來。在中學的時期,可能因為成績好,又被老師捧在手上,因為中學老師都想提高升學率,希望尖子學生考出好成績,為中學爭光,這樣捧在手中,實際上造成了你們的一大缺陷:就是往往在進入社會,進入大學,會表現出一種壞毛病,就是不太擅於與人相處,不太擅於關心別人,也可能從心裡對老師不太尊重,當然就更談不上相互學習了。
第三,現在的學生,尤其是科大的學生,都是學理工科的,知識面往往比較窄,因為從小學開始教育就很定向,小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升重點初中,初中的目的是為了升重點高中,高中的目的是為了升大學,所有目標都明確了。老師給你們灌的這些知識,家裡讓你們學的這些知識,都往往都是有目標的,明確的目標帶來的好處就是你們在學這些知識時學得很深,缺點就是很多很多背景的其他知識就學得很少了,比如理工科學生文科的知識就比較少。大家可能不太理解,理工科學生為什麼需要那麼多文科知識呢?事實上,這個問題我自己體會的最深,一個理工科的特別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要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是他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現在,我看到很多學生的論文說不清楚,即使他有很多好的思想,好的成果也表達不清楚,表達不出來,自然別人就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你做的事情表達不出來,別人不能理解和接受,那麼你的努力也就白廢了。我覺得,同代的人中,在業務上,從天份到能力我還不是最出色的。我知道在大學時和在從事研究工作時,有些人比我更出色。但是,為什麼他們沒有取得後來我取得的這些成績呢?主要原因在於,中學時我就喜歡詩詞散文,所以表達能力比較強。我每次做完一個重要工作之後,在學術報告會上,往往能夠把它表達得比較清楚,一下子把聽眾給抓住了,大家都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我們工作的意義,所以很容易就被大家承認。第一件事就是1974年初,我剛從工廠調到研究所工作,就開始鐳射分離同位素,那是科學院幾個重大專案之一,是用鐳射分離原子彈氫彈所需的同位素。那時全國還處在文革期間,很多研究所還在搞運動,只有青海鹽湖所地處邊遠,還能進行研究工作。所以,我調到青海鹽湖所就是因為這個專案。去了半年以後,科學院要開一次鐳射分離同位素的報告會,鹽湖所的人要寫一份綜述,去會上講鐳射分離同位素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剛調去,本來是沒有資格做這個事的,前面還有好多資格比我老的科研人員。但好多人都試了一下,試過之後大家看了都不滿意,然後讓我試,一試大家都覺得很滿意,文句很通,而且把事情說得很清楚。所以,1975年(我從工廠到研究所還不到一年)我在大會上做了這個報告。當初我都沒想到為什麼會這麼成功,其實是由於我的表達能力、文學底蘊比別的理工科學生多一些,表達能力比較強,能把理解的東西比較清楚地表達出來,不是,很多人一下子就聽進去了。這是我從事科研工作第一次做科研報告,後來,直至現在,我每次做學術報告,都精心準備,都設身處地為聽眾著想,找尋一種最佳表達方式,讓更多的人能一下子理解我想表達的特殊問題,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義,包括現在的綠色化學,其實我過去從來沒做這個,我知道它的重要性,就在很多場合下講這個,國內一些專家長期做這個工作,只不過沒有把它表達清楚,另外不太理解它,而我把它表達清楚了,別人一下子就理解了。總之,我對這點是深有體會的,就是理工科學生,當然不僅包括理工科學生,應該說所有的年輕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都要有一個能力,就是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就是寫文章,口頭表達能力就是寫報告跟與人聊天、談話。這個對於你成功成功至關重要,不要小看了它。
那麼表達能力怎麼來呢?表達能力就要靠平時的積累,一種就是經常和你的同學討論問題、談話,討論問題和談話不要小看了它。這個對你後來一生事業的成功相當重要,去年,我在復旦大學參加求是獎的頌獎典禮,和楊振寧先生在一起,他是求獎的顧問,我是求是獎基金會請去頌化學獎的嘉賓。我們在一起兩天,經常一起吃飯,楊振寧先生一天中午說道:愛因斯坦為什麼在二十幾歲發明相對論,他當時根本不在科研機構或大學,在瑞士的伯爾尼專利局,他後來才想清楚了,原來愛因斯坦有幾個好朋友,在愛因斯坦回憶錄中經常講的,叫做"奧林匹亞科學院",每週幾天探討科學問題,討論很激烈。爭論問題中,愛因斯坦磨練出了思維,鍛煉出了他的表達能力。楊振寧先生說,他自己有親身體會,他覺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後面在美國做研究,而是在西南聯大做學生的時候,跟黃昆--就是北大的一個老教授--住同一間房子,那個房子是農民的茅草房,很小,兩個人住一間房間。他們兩個,黃昆是研究生,他是本科生,都在學習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很玄妙的。兩個人一見面就開如爭論這個量子力學中間的問題,兩個人相互頂牛,互不相讓,爭了一年,他覺得在爭論中學會了表達能力。因為和黃昆爭,就要把自己觀點,自己的思維,用間潔、扼要、清晰的語言一下子說出來,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他說出來黃昆才會理解,第二他也要學會一下抓住黃昆說的問題的關鍵,才好反駁,這個爭論磨練了他們兩個的表達能力。除了表達能力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兩個人都找到了從事科學研究的感覺,所以他們兩個都成了量子力學的大師,黃昆是玻恩的博士後,和玻恩合作了一本書,現在還是量子物理的經典著作,當然,楊振寧後來得了諾貝爾獎了。所以,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重視,是你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因素。另外,現代人因為追求東西太多,高中要考大學,考大學完了考研究生,考研究生完了又要找好工作或出國,總是匆匆忙忙的,就忽略了歷史知識,忽略了人類幾千年演變過來的很多歷史知識,這也是知識面窄的另一方面,舉例說,我國有大的博物館,但去看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上海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去的多一點,其它地方的博物館很少有人去。比如,安徽省博物館在座的有幾個去過?我告訴大家,上次楊振寧先生來校做報告,第二天我拿一張可以參觀的地點的單子就請他挑選,其中有安徽省博物館,他就選中了安徽省博物館,我陪他和求是基金會的查濟民先生等一行,在博物館遠遠超過了預定的時間,他們還不願走。當然,不光是看外面的展品,還看了倉庫中的珍品,他們拿在手上看,看得都不想走了,後來實在是到了市長請吃飯的時間,只好說下次再來。我說這個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沒有歷史知識,大家對人類積累的文化的瞭解只是一個平面,一個投影,不完善,只有瞭解眾多歷史以後,你的對人類積累知識才是立體的,才是四維的,還有一維就是時間軸。在現代投影和平面上,由於急功近利和浮躁,使得許多歷史上積累的重要人類智慧都被拋棄或沒受重視。那麼剛才講的《莊子》、《老子》,還有《孫子兵法》,裡面有很多的智慧結晶。大家如果不瞭解這些,人類在幾千年裡積累的文化全貌,你們就不知道,就會重犯古人早就警告過錯誤,成為你們事業成功的障礙。那麼,為了這一點,我們科大學生希望將來事業成功除了學好理工科課程之外,要儘量使我們的知識面廣闊一點,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儘可能地多掌握。剛才說了,這些文化,就是人類為了改變命運,抓住機遇而取得的經驗的積累。這改變命運是廣義的,與自然鬥爭,在社會上生活、與人相處,怎麼樣得到更多成功機會怎樣避免危險,怎樣避免失去機會,等等。
第四,我想說現在學生要取得成功,必須重視在社會上的獨立生活能力。有許多同學可能一聽到這個就很煩,我們到這麼大了,還沒有自理能力嗎?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現在的同學在家裡嬌生慣養,到了學校之後才是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如果你連獨立生活都沒有的話,將來很難想象能夠抓住機會取得成功,最近我們在組織大家打掃宿舍衛生,發現學生的宿舍,一個是髒、亂、差,這當然有學校的責任,另外一個原因是好多同學的生活不太善於自理,去檢查的人發現,有個同學晚上蓋兩床被子,卻把夏天的涼蓆鋪在下面,這樣當然不暖和了。老師就給他擔了個建議,說你最好把一床被子拿來墊在下邊,一床蓋在上面,這樣就暖和了。這個真實的事情說明,現在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最後我再講一點就是現在因為改革開放以後,西方自由化和生活方式被大家越來越多的瞭解。西方文化有它的優點,科學技術上發展的快,經濟發展上的效率高,但是它也有缺點,有些缺點也被我們的好多同學不加選擇地接受過來了。比如西方文化最突出的缺點就是急功近利,短期行為,這些缺點正好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剛才我說的老子、莊子的這些思想是相反的,老子、莊子最反感的就是短期行為,自私、急功近利,現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大家都知道,現在在美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馬上要想到它竟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在美國,大家都津津樂道,哪怕是自己的父母用錢也要算帳,所以在美國的好多小孩從小就開始打工,自己掙自己的錢,像小孩打工這種事情有它的好處,這樣他的自理能力就強,但是這種文化跟東方文化重視家庭關係,重視教育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對西方文化既要吸收它好的成分,同時又要看到它有好多缺點的地方,不要不加選擇地去接受它,我自己覺得我們東方文化儲存了幾千年,可以說現在世界上只有中國的文化從幾千年一直延綿到現在還沒有斷,過去跟中國同樣古老的埃及現在的傳統文化已經幾乎不存在,只除了那種博物館裡還可以看到以外,希臘伊拉克這些它們的傳統文化,就是它們在跟中國同時代的那些文化都幾乎不存在了,而中國的文化我剛才說了孔孟老子莊子一直傳到現在,文化還一直連綿不斷的。這些希望大學在學習理工科知識之外,能夠抽一些時間重視學習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總而言之,就是使得大學能夠全面的發展,而不是光是在理工科,自然科學、科學技術。一方面非常突出,而其它地方都存在若干缺陷,這樣的人的能力和人格是不完整的。好比一幢樓,不管主主樑多結實,只要一處不合格,就會倒。這後果就是使得你在今後工作中減少很多成功的機遇,或者是即使機遇來了你也抓不住,而且,會給你帶來更多失敗的可能,甚至這個失敗可能還會是慘重的,今天我就給同學講這些,希望大家聽了之後能夠有所收穫,謝謝。
回答同學們的提問:
問:達到怎樣一種狀態,才能算是成功,是獲得財富,是所處的社會地位,是社會的認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有沒有?
答:成功的標準是有的,就是看你這個人對社會是不是產生了影響,影響當然主要是指好的影響了。如果你的存在為社會的進步、科技發展作出了貢獻,那麼用一句大家習慣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了你的人生價值,我想這是廣義上的成功。那麼獲得財富並不一定是成功,因為財富本身並不一定就是好事,要看這財富是不是為推動社會的發展作了好事,所處的社會地位也不一定是成功的標誌,因為有好多人由於他的機遇,他可能處在很高的社會地位,但是社會地位並不一定意味著他為社會作了很好的事情,這樣獲得的社會地位並不是成功,只有他對這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大的貢獻才是成功,社會的認可。當然,你對社會作了好的貢獻,社會應該認可,但是往往有這種現象:一個人對社會做了好多貢獻,但是認可會遲到,遲到很多年到甚至你死後才來,這種社會認可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很多,比較熟識的例子就是梵高,畫家梵高在世的時候他的畫從來沒有被人接愛過,他一張畫都沒賣出過,梵高說他賣過一張畫,實際上是他弟弟偷偷託人去買的,所以他的畫一張都沒賣出過,但是現在大家知道,梵高的畫在社會上得到的認可,在美術界是最高的,因為他的畫是世界上最貴的,那麼,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認可是遠遠在他死了之後,他最後是自殺了,所以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是看你是不是用你的努力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好的影響,這個發展包括社會和人和自然科學。
問:朱校長,你對在科學研究上退居第二線,感受如何?你會重返第一線嗎?
答:第一個問題,我當然願意重返第一線,但是現在退居二線,實際上我是在另一個戰線上站到了第一線上,另一個戰線就是現在我努力做的這些事情,使我們學校在按照我理解的一流大學模式上往前推進一些,如果我做到了,我想它的價值比我個人在科研取得的成功意義要大得多,因為它會使許多年輕人取得比我大得多的成功(掌聲)。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我退居二線後,我們實驗室的年輕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們去年的C60論文不是我們國家的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一嗎?今年又做了一項研究,已經被《自然》雜誌接受了,我在現在從事的位子上,有可能使更多人取得成功,使科大沿著世界一流大學的路往前走一步。實際上,比我直接從事科研個人取得的那點成功意義大得多,前幾天,我陪教育部周遠清部長來檢查我們學校建設一流大學一年來的進展,我陪他們去5個地方參觀,這5個地方都是我們在大力支援的,一個是量子通訊與量子編碼實驗室,一個是選鍵化學實驗室,一個生命科學院,一個資訊科學院還有一個就是錢逸泰院士的納米制備實驗室,我去看了之後發現這一年多這五個地方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取,而且非常明顯,這個進展連周遠清部長都覺得是很大的進展,因為他在簽字儀式的時候,他也看了同樣的幾個地方,這些進展我覺得一部分也是我現在在做的工作上的成功,當然他們的文章上絕不會寫上我的名字,但我把這些仍看作是我的成功。
問:何時播放《科學史上的偉大瞬間》?
答:《科學史上的偉大瞬間》中央電視臺準備安排第二套節目七點到七點一刻,據他們說27日就可能播。具體什麼時候重播,我知道之後讓校辦在網路上發一個通知,大家到時可以收看。《科學史上的偉大瞬間》一共有50多集,現在我已經大約有了一半的光碟,候建國副校長正在把它放在網站上,大家隨時可以看。能過做這個節目,我覺得非常有趣,這50集把科學史上的50多個重大事件再現出來,講述了這些科學家當時是怎麼做出這些成果來的,很值得大家看看,這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很重要。
問:朱校長,你好,我知道你畢業於四系,然而卻在選鍵化學領域做出了傑出的成就,我想問你對專業這問題的看法,你認為一個在大學選擇的專業對今後的發展是否有重要影響?解釋一下你專業的轉變的原因。
答:第一,我確實畢業於四系,現在從事選鍵化學,我覺得大學裡的專業很重要,在於它為你一生的事業打下基礎。但是,今後的學科發展非常之快,今後,特別21世紀,最大的特點就是會有許許多多的交叉學科和新學科發展起來,這些學科是現在的專業不可能預料的,所以要在今後取得成功至關重要一點,就是在學現在專業的時候,重視打下廣泛的基礎,不要使自己專業知識太過於狹隘,今後遇到新學科發展的問題時,就不太容易抓住機遇,去把它變成新的東西。我覺得在大學專業這個問題上,有專業,但是面要寬,我覺得理想的模式是在大學期間數、理、化、天、地、生都要學好,不要過於集中一個專業,到讀研究生的時候,你再去鑽進一門裡頭去。基礎打好了,以後你迎接交叉學科和綜合、尖端學科發展的時候,你抓住機遇的可能性就更大,我並不認為一個人在大學的專業對今後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當你畢業十年以後,你就等於已經上了兩個大學了,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學會,自學的能力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我專業轉變的原因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是機遇,因為我在大學裡學得是核物理,但是我畢業的時候,文革期間,不可能去搞核物理了,分到工廠當工人、採購員,後來到青海鹽湖所,那是搞無機化學的研究所,所以自然搞化學了。因為我學的是物理,所以自然就搞物理化學。那是無法選擇的,那是命運,抓住那個機遇只能搞那個。大學學了三年,所以基礎知識學得好,很快就適應了物理化學。選鍵化學是我自己去做的,因為我做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自己判斷,有自己的思想,就開始做選擇。
問:我們報考大學的時候,招生老師告訴我們科大學生,基礎知識深厚,深厚使在實驗操作方面有很強的能力。但當我們到科大後,發現學制由5年壓至4年,學校的一些硬體設施也跟不上大學的步伐,課程被壓縮,學時被縮減,這是否會使我們科大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實驗方面有所喪失?
答:這跟我剛才的問題正好連起來了。我們現在的教育哲學或教育思想,要逐漸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就是大學本科重視打基礎,而不是隻學習專業知識,大學本科就是把知識面打得越寬、越厚,越好,這樣,畢業以後才容易選擇各種各樣的專業,研究生階段再來從事專業學習。所以科大決定5年改4年,就是希望大家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在四年中著重打好基礎,到研究生時才有自己的選擇餘地,這樣就比在大學本科時從事專業的知識面寬得多,選擇幅度大得多。另外一點,實際上就是為各位著想。在進入學校時,你們的主觀選擇並不多,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一是考試成績的影響,二是家長、學校的影響,因為你們對自己的才能和自己要選擇什麼專業還沒有真正瞭解,學完四年後,你們對自己有更深的瞭解,再選專業會更好。所以我想,我們的學制改為4年,是對大家的前途更負責任,而且希望大家在今後選擇的時候有更多的餘地。在實驗課硬體設施方面,我們學校過去欠帳太多,這一年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你們剛來可能沒感覺,老同學可以感覺得到,我相信,明年會比今年變化更大,我們要建的幾個基礎設施,都是科大歷史上沒有過的,大的基礎設施五六項,現在正在進行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其中一個就是理化中心實驗大樓,裡面主體就是為東區學生實驗課使用,西區學生活動中習,東區還有一個師生活動中心,西區還要建生物樓,擴建教學樓,東區也要擴建教學樓,所以我們同時在進行這麼多基礎建設,我想幾年後大家就會發現學校的基礎設施有很大變化。
問:文科這樣重要,我們為什麼沒有語文課?
答:這個問題反映了大家還沒有擺脫中學的心態,實際上文科的學習最好是自學。因為一上語文課,你們就很容易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文科學習範圍太廣,知識面也太廣。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你們有興趣的東西,廣泛的學習,廣泛的涉獵,開課反而眾口難調,很難上好,文科不像理工科,目標明確。文科,對每個人的天賦,每個人的愛好都不一樣,所以,並非一定要開課,你們才能夠學習,也不一定重要的東西都要開課。比如說我剛才講的幾個要素,要學會誠實,學會守信用,這個對今後你們的成長,抓住機遇非常重要,用不著開課,只是一種觀念,一種頓悟,如果你們追求它,就能夠學好,所以文科有很多東西,包括剛才說的幾個方面,只是你們悟到它就行,靠大家努力,而不一定要靠開課。
問:如何從學習和工作中悟出生命的真正意義?
答:這個最好是哲學家來回答,我想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生命的意義就是你回到整個自然界,生態平衡中間時,理解生態平衡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它存在的價值,我們人類,並不是凌駕於生態系統之外,而是生態系統中間的一環。生態系統已經確定了我們這一環應該做的事情,也就是要使我們在生存的這段時間完成我們在生態平衡中應該做的事情,一個就是在你的生存時間使得整個社會、自然界變得更好,這就是生態系統安排我們存在的真正意義,除以之外,我想各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你能夠在你生活的時間使整個社會,整個自然界變得更好,這就是你生命的意義所在。
問:我是一名高考慘敗的學生,現在在科大讀自考。我在高中讀了很多書,對成長、成材、成功、人生等很有幫助。但我一直有一個遠大理想,並不斷追求,可我現在的環境很糟糕,我該怎麼辦?我想買臺電腦回家自學,這樣行不行?
答:這樣的問題我剛才已經說了,高考慘敗並不意味著你沒有機會。而且舉了一個例子,一個高考並不好,讀了大專的,但他後來在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實際上人在社會上取得成功,需要較好的綜合素質才行,高考成績的好壞並不決定你今後是否成功,希望這個同學不要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