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人生投資思考----根據邊際平衡的思考

人生投資思考----根據邊際平衡的思考

最近看過一篇吳軍博士的專欄文章,裡面提到了伴侶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資,他的重要性可能都比投資自己都重要。我們是一個社會動物,而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婚姻其實會出現湧現的現象,就是會產生1+1>2的效應,就像我們在眾多人類近親之中,其實不是很優秀以及突出的,但我們學會了講故事,於是在一個個故事的推動下,我們產生了文明,至於那些曾經優秀的近親要麼就是消失了,要麼現在只是我們的寵物。而對於個人,其實最開始、最基本的故事其實就是家庭,在這個故事開啟之後,我們才能發展出一系列的美好。看看我們身邊的很多東西,其實就是圍繞著多個人之間的需求來展開的:統一的時間是為了大家協調,電話是為了彼此的溝通,衣服是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分辨度以及安定等等。昨天和哥哥聊天的過程中,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需求本身會催生需求。我也想到了《處子之山》每個社會其實都會厭惡單身漢,因為他們的需求不會擴散,這意味著在以增長的經濟體系裡,其實他們屬於無用者,而且還時不時會成為破壞者。於是,我明白了這是一個重要的人生投資,可我自己呢?在這上面又做了什麼?又付出了多少?

      我現在習慣於自己一個人生活:一個人跑出去健身,一個人跑出去旅遊,一個人窩在家裡看書,甚至走在路上也是一個人把自己逗笑。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這是我的一種能力,可以讓我根本感受不到孤獨甚至是很享受孤獨。可的當我冷靜下來的時候,或者就是在昨天在聊天的過程中產生:需求催生需求的想法之後,我突然想到了武志紅的《巨嬰國》裡面那種中國人蜷縮的生命,那麼我的那種怡然自得的狀態到底是一種生機勃勃還是通過壓低自己的需求而進入了一種萎縮的生命狀態?在看蔣勳老師的美學,對於年輕人,就是要奔放,就是要擴充套件給,就是要不顧自己是一個蠟做的翅膀也要飛向太陽。我呢?我是在增長肌肉,可我的生命保持了活力了嗎?我的肉身覺醒了嗎?活力來自於內心,這沒錯,可活力的歸宿不是在方寸之間被小心地呵護,而是需要把它釋放出去,點燃更大火焰。可我自己,卻只想著源頭,沒去考慮取向。昨天薛兆豐老師講了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邊際效用等概念,裡面提到對於人生要追求邊際平衡。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以為自己是平衡的,可當我越來越看到專家的五個境界,《人民的名義》裡的九重認知層級,朋友的五個認識以及《領導梯隊》裡的折線圖,我突然意識到,我現在的平衡只是在我現有的認知裡的平衡,而不是一種整體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就比如買書,我現在還在不斷地買,但每次買回來都是興奮的嗎?其實很多時候拿到手後是失望,可我還是會買,為什麼?因為我掉入了自己的舒適區,因為我現在遭遇到了自己的認知天花板。我以為一個的強大就會招來很多請大的支援,卻忽視了一點,強大的定義本身就不是一個人的強大,而是一群人的強大,也就說強大本身就是一個群體的概念,而我自己卻孤立在了自己的身上。很久以前就看過那個關於脆弱的TED視訊,去年的時候就看了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可我卻一直沒有在行動上接受個體脆弱的本質,或者即使接受了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而是退回到自己習慣的老路子:知道自己確定性的脆弱之後,就努力的做著無用功想把自己弄強大了。其實我應該學習小孩子,他們知道自己的脆弱,於是他們不是滿世界的叫嚷著我要獨立,我要強大,而是學會了通過各種手段把媽媽留在自己的身邊。我們都是脆弱的,對抗脆弱的方法不是讓自己強大(那是種忽視真實的妄念)而是把自己融入到系統裡面,成為系統的一部分,從而獲得反脆弱性。回到我自己,現在其實我應該把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拿出一部分來投資到外部的世界,讓子產生更多的互動,也在實踐的和互動的過程中,讓自己真正的升級和知行合一。當然,自嗨這件事情確實不是一件壞事,我也應該留給自己時間,讓我幹一些一個人可以幹好的事情,比如每天堅持寫東西,比如自己去程式設計探索和理解這個世界。只是,這些不能成為我生活的唯一。

       昨天我和哥哥講點話,提到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覺得很多聊天是低效的,是在消磨時間。現在想來,這個判斷是沒什麼問題的,有問題的是我面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我選擇了不做或者遠離,這樣我自然不能從中受益,別忘了,不錯的效益是0而閒聊雖然低效,但也會有收益的,而且人本身是會進化的也就說隨著時間的進步,閒聊的信噪比會降低,效率會加快的。我現在真正應該針對這個問題去做的是實踐和建立自己的對話風格,提高效率,而不是逃避一樣的龜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其實昨天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以前和哥哥聊電話,基本上沒有這麼長過,而且也是自己在努力的想辦法找話題,可昨天我是在針對自己的問題而且是很具體的問題在詢問,於是才會有這麼多的輸出和深入的交流。也就說,至少,昨天我找到一條高效的對話的方法: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詢問,然後逐步的深入的展開。我也想到了自己早就看過的那36個問題,其實一直忽視了它的存在,應該以她為藍本建立自己的對話風格,快速的深入的瞭解和判斷一個人。在瞭解之後,在一起想辦法找點事情做,不斷的磨合。其實昨天問哥哥這個問題也是因為自己最近看關於創業的對話和視訊課程,裡面反覆提到的一條就是:團隊。而我也意識到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深入瞭解一個人,然後怎麼談建立團隊?而最近看到關於伴侶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資,我馬上意識到,其實找伴侶和找合夥人是相似的,我們都是準備開啟一段長期的關係,也是準備一起應對很多的問題,當然,再一次的我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深入瞭解一個人。而至於篩選條件,其實很多不是你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一次次的互動過程中,包括失敗的互動中,逐漸明白的。

       李笑來老師說,比正確的做事情更加重要的是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其實當我看自己現有的認知侷限,我知道應該去打破現在自己舒適的自我平衡,重新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走出去,更多的互動和實踐。逐漸形成自己的對話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