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優雅地“背鍋”? 不妨設立一定的制度和流程
身為產品經理,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 接了業務方需求,費勁上線後,就沒動靜了,被人追著問:這功能上了效果如何?當初產品為什麼要接這個需求?
- 接了A的需求,影響了B的排期,被B追著問:為什麼之前給產品提的需求,這麼久還沒上線?
- 上了新功能,滿足了A的需求,被B、C、D質疑:這方案不合理啊,你們產品為什麼要這麼做?
- 嚴格實現了需求,結果上線後效果一般,被人質疑:你們產品為啥要做這個?為啥要這麼做?
- ……
類似這樣產品經理“背鍋”的情況,屢見不鮮。其實身為產品經理,本著對產品結果負責的態度,當決策出現偏差時,確實應該承擔一定責任。但這並不代表要把鍋全攬在自己身上,否則最壞的結果就是各種撕逼、解釋、發牢騷,甚至直接離職或者被離職,非常不利於企業和產品經理的發展,那麼,問題來了:
- 你的公司會存在這種情況麼?
- 你覺得應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建議先仔細思考幾分鐘,然後繼續閱讀,看看我的答案和你是否一致……
我認為,產品經理可以“背鍋”,但這鍋要背的明明白白的,也就是說,需要設立一定的制度和流程,確保需求溝通公開透明、專案目標明確可評估。具體如何做呢?我的思路有2點:
1、設立專門的需求評審委員會
設立需求評審委員會的目的,第一是同步並確認各產品線迭代計劃;第二是提前收集各產品線業務需求;第三是當計劃被臨時需求打斷時,重新確認各需求優先順序;第四是希望各業務線需求實現後,能有一個效果監督的過程。具體到搭建需要做的準備,我能想到的有如下幾點:
(1)委員會成員的選擇
確認哪些人應該參與到委員會中。我的想法是:能對需求是否執行做決策的人,就應該加入進來。一般來說,可以是對產品有需求的業務部門Leader,以及可以做決策的高層。因為這些人通常是某個領域的資深人士,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很多時候具備產品經理所欠缺的視野,能夠更合理地幫助產品經理做出正確決策。
(2)委員會成員的權利定義
需要確認參與委員會的成員,有什麼權利。我的想法是:委員會可以對某個專案有一票否決權;委員會可以決策某個專案的優先順序;委員會可以提出決策意見。
(3)委員會成員的職責定義
需要確認參與委員會的成員,要承擔什麼職責。我的想法是:委員會需要參與每個專案的立項決策;達成決策的專案上線後,委員會需要對專案結果負責。
不過,總的來說,無論委員會如何評估,產品的最終負責人還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需要對決策後的上線資料負責,委員會的作用更多的是需求透明,以及提供更多的資訊幫助決策。
2、設立正式的需求立項申請流程
這個需求立項申請流程,是和專案委員會的成立繫結在一起的,目的是儘可能讓每個獨立專案,開始進行產品設計之前,就讓所有具有決策權的業務負責人予以評估和確認,以避免需求不透明、意見不一致、專案失控等風險。大概流程如下:
如圖所示,當接到需求時,產品經理需要進行初判,衡量需求的價值,如果產品經理和需求方意見達成一致,就由產品經理負責將需求細化,梳理出滿足需求的實現方案初稿,提交評審委員會稽核。
如果評審委員會通過自己的判斷,認為需求不合理,那就需要重新確認需求、評估價值;如果認為產品經理方案不合理,一方面可提出自己的方案,如果被產品經理,和委員會全體成員認可,則立即修改,否則保留意見,仍舊實施當前方案;如果方案通過,則委員會還要評估當前需求的優先順序,佔所有需求的比重,尤其涉及影響自己部門業務排期,則要全體協商,是否整體調整進度。
以上就是大概我思考的簡單專案立項申請流程,供參考~
那麼,大家是怎麼想的呢?期待你的回覆與我討論~
最後給產品經理們一個福利—匯新雲
匯新雲全新改版,產品經理工作流程更加簡潔化,產品經理之間的溝通變得順暢,最好的改變是將使用者和產品經理的埠都出現在前端。
為什麼選擇匯新雲呢?匯新雲有什麼樣的優勢呢?有什麼能夠吸引點呢?
簡單聊一聊匯新雲獨特的優勢:
1. 產品經理只需要填寫相關資料,平臺有專業的人員會跟你對接,稽核通過後表示入駐成功。不需要其他一些繁瑣的手續
2. 匯新雲採用CA認證的電子合同作為一個保障,根據雙方溝通的結果,將線下繁瑣的籤合同方式轉移到線上。安全高效的解決了雙方權益得不到保障,專案質量不佳等問題。
3. 匯新雲採用大資料智慧匹配的方式,使用者可以直接在相同的領域中找到你,而且需求的標籤是一一對應. 垂直行業,專案精準,能夠讓你所擅長領域的客戶找到你。
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產品經理,正在為了公司的各類事情發愁,或者身邊有這樣的產品,趕緊將這個訊息告訴他們,或者直接將這個連結告訴他們。
趕緊讓他入駐,匯新雲與你或他們一起相互合作,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