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策略產品經理三問

策略產品經理三問

一、策略產品經理是誰

既然提到策略產品經理,首先要和設計產品經理區別開。
下面是他們的崗位對比對比:

1. 設計PM
. 考慮點 : 需求+功能,功能是否能滿足使用者需求,能否契合使用者場景,發現並解決使用者的痛點,
           再將需求、場景和痛點這三者進行提煉,形成產品功能,並實現。
. 要求 : 需要有心理學和美術基礎,或者無師自通使用者心理,瞭解使用者需求。
         對需求的真偽進行判斷,然後歸類分級,設計出代價最小化,但滿足需求最大化的產品方案。
         視覺和互動上能有基本的UI和互動素養,聽得懂並能運用設計師的語言。
. 工作方法 : 市場與使用者調研,依靠直覺、經驗靈感來理解需求,

             結合公司自身情況,參考市場競品等,得出解決方案。

2. 策略PM
. 考慮點 : 資料+優化,思考產品在市場的定位,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要在關鍵路徑上設定什麼樣的資料埋點,
           產品的更新迭代週期,傳播渠道的差異化,內容的方向等。
. 要求 : 需要對計算機技術和數理統計有著深刻的理解,最好自己會寫程式碼。
         在調研、跑數這種不確定產出的東西時不依賴RD。
         對整體業務有把握,能對業務當前所處的階段,以及所處階段的矛盾分清主次。
         結構化思維,遵循MECE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心態上要作為策略RD的助理,用RD能聽懂的語言解釋清楚業務需求和解決需求的思路,然後一起實驗。 

. 工作方法: 通過蒐集資料和資訊,經由邏輯分析得出解決方案,
            同樣的,以資料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一切都要基於資料。

3. 策略PM的方向劃分
1). 資料策略 (POI、爬蟲相關等,基礎資料,與產品無直接關係)
2). 風控/反作弊(一般為獨立部門,與產品有利益衝突)
3). 使用者產品的策略PM(轉化率、廣告投放等)
4). 商業產品的策略PM(推薦、搜尋排序、訂單分配、補貼等)

4. 策略PM在不同產品階段的工作
1). 從0到1的專案:制定方向
2). 週期性專案:制定專案計劃
3). 專案中迭代: bad case優化

二、策略PM的工作難點

1. 需求不夠明確。
所謂“策略”,有的是為了滿足使用者個性化需求,


比如智慧推薦,猜你喜歡;有的是為了滿足商業化需求,
比如廣告展示策略;有的是為了提高產品體驗,比如熱門排序,搜尋匹配優化。
這些策略,使用者並不會提出明確需求,只是希望“更好、更準、更貼心”,
這就要求產品經理仔細推演需求背後的邏輯,為使用者提交超出預期的體驗

2. 策略無法調研。
相比設計PM,策略產品無法根據表象,反推背後邏輯,
更多情況只能靠公司的技術積累,或者自己的經驗,或者去看書、看文章,學習路徑很長很緩。

3. 無法保證最優,需要持續優化。
尤其沒有歷史資料參考的演算法,引數調優是個體力活,
一般都是根據經驗拍腦袋,然後再上線快速調整,調整的過程也是個不斷拍腦袋的過程,
很難做到最優,非常頭疼……

三、策略PM的工作方法

一個字,啃:
具體來說,啃資料、啃演算法、啃公式、啃邏輯、啃程式碼、啃書籍、啃文章

啃資料:
做策略,本質上是做資料,需要根據資料表現制定規則,讓資料表現的更好。
那麼基本的資料統計、資料分析方法要學,很多文章書籍都有講述,多看多學。

啃演算法啃公式:
通過數學建模,找到資料之間的規律,這需要對各種公式演算法瞭然於胸,
智慧推薦領域比較需要這方面的背景知識,推薦看看《推薦系統實踐》這本書。

啃邏輯:
這裡的邏輯,是指把演算法統計出的資料,按不同規則組織起來,解決使用者不同場景下的訴求,
比如排序演算法,可以按人氣最高排序,按最活躍排序,還可以綜合人氣、活躍排序。

啃程式碼:
有個小技巧,就是通過抓包,或者反編譯別人的程式碼,猜測別人產品的演算法邏輯,再應用到自己產品中,
比如當時我做資料產品,就是用這個方法“偷取”別人的資料傳輸策略和採集策略的。

啃書籍啃文章:
這個就不多說了, 如果是排序策略,建議看看阮一峰寫的《reddit排序演算法》;
如果是推薦策略,就看那本《推薦系統實戰》;
如果是廣告策略,建議看看《計算廣告》;
尋路策略,建議看看《圖論》……
另外像“萬方資料”上,也能查到很好的文獻(需付費)…


參考文件:
《策略型PM和設計型PM有哪些異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4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