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破窗理論---到底是破壞還是創造?

破窗理論---到底是破壞還是創造?

一個熊孩子掄起磚頭,砸碎了街頭面包店的一塊櫥窗。當店主怒氣衝衝的追出來,熊孩子已經逃之夭夭。店主望著碎了一地的玻璃,心疼不已。臨街的櫥窗,壞了就得換,得花2000塊,想到這,店主忍不住站在門口大罵了幾聲。不一會,聚過來一群圍觀的群眾,大家紛紛寬慰店主,責備那個小搗蛋。人群中正好有一個路過的經濟方面專家,覺得應該發揮專家的作用,對這件事進行不一樣的思考。

麵包店櫥窗

他故意咳嗽了幾聲,大聲說:這也不是什麼壞事。此話一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紛紛盯著他。專家來勁了:買個新櫥窗要花2000塊,這筆錢不少。不過,要是櫥窗永遠不壞,街那頭的玻璃店就沒生意了,櫥窗壞了,玻璃店就多了2000元生意,玻璃店主有了錢,又會向其他商家買東西,那些商家有錢了,反過來會給家裡孩子多買些麵包。

經他這麼一說,一面破櫥窗,竟能使很多人獲得就業機會和收入。換句話說,此觀點認為破壞能刺激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或說得更“專業”一些:增加就業、刺激生產,GDP上升了,財富增加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地震,洪水,熱帶風暴,雖然造成巨大破壞,但也產生了巨大需求:城市需要重建,生活用品需要重新購買,重建和生產又帶動了其他產業。因此,每當有這些大型災難發生後,都有公知、學者、專家出來聲稱這些災害能刺激需求、拉動增長,對經濟發展有益。
地震

如果說有些自然災害不可避免,屬於不可控因素;那麼有人認為故意破壞和低效建設也能促進經濟增長就更是匪夷所思了,典型的是“挖坑”理論,某天,市政局將馬路挖了個坑,要清理下水道,然後填上;沒過幾天,天然氣公司也僱人挖,維護管路,再填上;又過幾天,電信公司也僱人挖,要光纖改造,完工後填上;再過幾天,自來水公司也來挖,要更換水管…… 如此往復,帶動就業,工人有了收入可以消費,各種裝置和材料生產商也有了生意,經濟被盤活了。

挖坑

我們再回到麵包店老闆那裡,在那個下午,他原本打算去服裝店做一套新西裝的。簡單來說,玻璃店的生意是從服裝店轉移過來的。我們再作一個簡單的假設,假設玻璃店、麵包店、服裝店組成一個社群,社群的財富包括麵包店主的2000元現金+舊櫥窗1600元+社群其他財富;舊櫥窗被砸碎後,麵包店支付給玻璃店2000元,玻璃店花費1800元從社群外採購原材料製作新櫥窗,獲得利潤200元,這時社群損失是舊櫥窗1600元+其他損失(玻璃原材料費)1800元=3400元,新增財富是新櫥窗2000元,因此合計淨損失是2000-3400=-1400元。

如果舊櫥窗未被打碎,麵包店主支付給服裝店2000元買新西裝,服裝店花費1800元從社群外採購原材料來製作新西裝,獲得利潤200元,這時社群的損失是衣服原材料費1800元,新增財富是新西裝2000元,因此合計淨增財富是2000元-1800元=200元。這是不是說明消費確實能夠刺激經濟增長?

很顯然,櫥窗被打碎後,這個3家店組成的社群財富有了巨大損失。我們都學過數學歸納法,不妨在這裡也借鑑運用下,再把社群擴大一家店:玻璃原材料店。舊櫥窗砸碎後,玻璃原材料店花費1600元從社群外租賃採砂車採集玻璃的原材料沙子,供應給玻璃店。那麼新社群的損失是舊櫥窗1600元+其他損失(採砂車租賃費)1600元=3200元,合計淨損失是2000-3200=-1200元,損失有所降低了。我們可以通過數學歸納法不斷新增社群的店家數量,採砂車租賃店,採砂車輪胎店,採砂車修理店….直至大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那麼最終損失中的其他損失將無限接近於0,也即社群損失無限接近於舊櫥窗1600元,最終淨損失則是2000-1600=400元,天哪,淨損失由負轉正了,破壞真的能創造財富!

可以看到,如果產業不完整,社群的損失仍有可能為負。即使產業完整,創造的財富最多也不過是新櫥窗與舊櫥窗的差值。但從某種角度來說,即使產業不完整,社群與外部社群的貿易(或進出口)仍有可能促進經濟增長。所以,一個簡單的櫥窗,背後包含的經濟因素可能非常多,很難武斷的下一個肯定的結論。

但是,無論怎樣,對於個人來說,用於破壞後重建的資金不管是來自自身還是部分來自國家/社會援助,如地震/洪水災害後的重建工作。這個GDP增長對他們沒有實際益處,他們只不過回到(甚至還沒有回到)過去的生活質量,並伴隨著過程中的痛苦。而用於災後重建的這些資金,本來可以用於其他的消費,除了促進其他產業外,還促進他們自身生活質量的實際提高。就像麵包店主一樣,本可以有一套像樣的新西裝,提升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不是用來買個原本就有的櫥窗。

參考文獻:《一課經濟學》 Henry Hazl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