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提取

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提取

今天在搜尋學習貝葉斯演算法時無意中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發現作者的講解思路非常的清晰,邏輯也非常順暢,於是就順藤摸瓜得一起閱讀了作者的其他文章,同樣是很精彩,特別是對於如何有效學習的話題的探討,值得總結收藏。順便提一句,這個博主是《暗時間》的作者,這本書同樣很實用。

作者提出“ 你所擁有的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得多少,而在於它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起來。”的觀點,因為“,最終的目的是要在恰當的時候能夠想得起來去使用。因此,學習的有效性顯然應該這樣來衡量:當遇到需要用到學過的知識的時候,相關的知識是否會自動從你腦海中“蹦”出來。”

因此作者接下來討論了幾種記憶和學習機制,比如記單詞實驗,同樣是一個單詞,如果你單純靠讀音去記和靠聯想含義或者功能去記,效果有著顯著的差別。這個實驗的解釋是,記憶線索越多越容易被記住。“對於理解記憶的人來說,知識中包含了精細的概念、邏輯、一般的解題原則、通用的解題手法、背景知識、類似的問題等等無數的記憶和提取線索”所以“缺乏線索的記憶就像記憶海洋中的孤島,雖然在那裡,但是難以訪問。而富含線索的記憶則是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

作者也提到自己的一些經歷,比如記筆記,通常會因為缺乏幾個關鍵字找不到自己當初記得筆記,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之後理解得更深刻”

當然,“在從既有經驗中總結知識的時候,應利用適當的抽象來得出適用範圍更廣的知識(而不僅僅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另一方面,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同樣應該對問題進行抽象,觸及其本質,去除不相干因素避免干擾,從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來的知識。”

下面是乾貨區:

  1. 養成習慣,經常主動回顧
  2. 創造回憶的機會:我知道第一條不頂用
    2.1 經常與別人討論,或者講給別人聽。
    2.2 整理筆記
    2.3 書寫:將一段時間學習的知識按照一個主題系統地“串”起來大大地豐富了知識之間的關聯,平添無數提取線索。
  3. 設身處地地“虛擬經歷”別人經歷過的事情 : 這個不大理解。。。可能是Learn by others’ lesson?
  4. 抽象和推廣: 泛化、推廣、舉一反三、抽象. 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也別忘了將問題也抽象一下,剔除不相關細節,使問題也從一個特定的分枝往上抽象,從而碰到之前泛化過的結論.
  5. 聯絡/比較自身的經歷.將別人的經歷或者通過閱讀和觀察得來的經歷和自身的經歷進行比較,常常能夠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1) 樣本大小很關鍵:比較的個體樣本越少越容易產生錯誤歸因,最好多多觀察,多多比較和總結。2) 警惕“沉默的證據”、事後偏見、自利歸因:讀他人的傳記的時候,不管傳記是本人寫的還是傳記作家通過訪談寫的,都會有意無意地犯事後偏見,例如最常見的將成功歸因為個人能力,忽略機遇因素。將偶然看作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