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安得一顆光明心——《王陽明大傳》的讀後感作文4100字

安得一顆光明心——《王陽明大傳》的讀後感作文4100字

安得一顆光明心——《王陽明大傳》的讀後感作文4100字:
偶然聽到一個關於王陽明的講座,簡直讓我入了迷。多年前接觸到陽明,是在思想史中讀到的對陽明心學的介紹,晦澀難懂的學術詞彙,讓我失去了瞭解他的興趣。不想,一個偶然聽到的系列講座,將陽明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我才知道了陽明的傳奇人生。陽明一生起起落落,可是無論逆境、絕境,從不曾看到他頹廢、消沉,他永遠是積極的、樂觀的、進取的,用其一生詮釋了什麼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命的終點,他想回家而不得,病臥小舟,弟子詢問遺言,陽明道“我心光明,亦復何言”,溘然而逝。陽明懷揣一顆光明心無憾而去,生命巨集大而充盈,令人嚮往。  
講座已不能滿足我對陽明的好奇,遂去找了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來讀,希望探尋那顆光明心是如何煉成的。這是部八百萬字的鉅著,詳細解讀了陽明的生平和學術思想,勾勒出陽明的多個鮮明特點。  
天才少年  
小陽明一直到五歲多才開口說話,一張口就是背誦祖父讀過的文章。幼時痴迷象棋,被父親發怒將棋子扔進河裡,小陽明為此還賦詩一首:“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起休。”童趣盎然。陽明十一歲時,隨祖父與友人在江蘇鎮江金山寺賞月,隨口作詩:“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前兩句詩中有畫,後兩句意境悠遠。眾人不相信小陽明詩才如此,要求命題作詩,題目為“蔽月山房”,小陽明即刻誦道:“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這首詩更是有若站在太空般的視角,視野和想象力無比開闊。

安得一顆光明心——《王陽明大傳》的讀後感作文4100字

陽明的天賦毋庸置疑,我想他的家學淵源功不可沒。  
陽明祖上是山東琅琊王家,王羲之時遷到浙江。王家作為士族大姓,高官名士輩出。到陽明的祖父王倫時,早年喪父,家中貧寒,最大的財產就是幾箱書籍。王倫飽讀詩書卻生性坦蕩,不入仕途,靠教授弟子維持家用。陽明的父親王華自幼聰慧,且品行端正、定力過人。三十六歲時,王華考中狀元,被授翰林院編修,以後又做過會試主考官,出任過經筵講官,為皇帝講讀經書,是一個典型的學者型官員。  
出生於這種家庭的小陽明,自幼受文化薰陶,特別是被寵愛他的爺爺帶在身邊,每天耳邊都是爺爺的讀書聲,文化對其無聲的浸潤不言而喻。因此小陽明五歲不語,一出口就是詠誦文章,也就不是多麼離奇的事兒了。  
興趣廣泛  
陽明雖是古人,卻能讓人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他的鮮活生動,被他生命中的熱情和活力所感染,這當與陽明對很多事物都充滿了興趣有莫大關係。  
十二歲時,陽明與別的男孩子一樣有了英雄夢,於是常常逃學和小朋友們玩實戰遊戲,招來老爹的痛打。十四歲,陽明開始學習騎馬射箭,研讀兵書。古文觀止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14568.html)十五歲時,陽明更到居庸關外考察少數民族的種類及村落,調查明軍駐防情況。有一種更為傳奇的說法,說陽明與家人不告而別,孤身到關外一個月時間,與少數民族的少年們賽馬比箭,騎射功夫得以大長。回家後,陽明還閉門寫出了對少數民族的防禦對策。  
十七歲時,陽明去江西南昌娶親。婚禮當天,陽明溜達到一處道觀,見一位打坐的道士,交談之下覺得道士是得道高人,兩人就交流起養生術,並馬上打坐練習導引術,徹夜不歸,害得岳丈一家一通好找,直到第二日清晨才將陽明尋回家。陽明婚後拜訪了當時的大儒婁諒,受其引導,開始收心讀書。求學期間,陽明又醉心於辭章,埋首於對詩文的精心雕琢。  
好友湛若水說陽明:“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有人說湛若水用“溺”字,傳達了一種不認同的態度,我確覺得這幾句話準確表達了陽明從小時候就興趣廣泛並潛心鑽研的特點。  
凜然風骨  
陽明小時候並不是箇中規中矩的孩子,他調皮搗蛋,常常挑戰師長的權威,讓他的老爹很是頭痛。長大後的陽明也不曾改變自己對權威的的態度。  
陽明為官六年後,明武宗也就是有名的荒唐皇帝正德繼位。正德寵信劉瑾等八個大太監,人稱“八虎”,專橫跋扈。六部九卿諸大臣聯合上書,要求殺掉“八虎”。經過劉瑾等人連夜哭訴哀求,正德不僅沒殺劉瑾,反而給與更大的權力,讓他控制了內宮和禁軍。第二天詔書一下,朝局鉅變,諸大臣辭職的辭職、罷官的罷官,紛紛退出了權力中心。自此,開始了劉瑾的專權時期。  
總有人敢於直面慘淡的時局。文官集團遭受重創時,在南京的給事中戴銑、御史薄彥徽上書彈劾劉瑾,立即被打入大牢。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官員們一時之間百鳥齊黯,人人自危,噤若寒蟬。就在這時,在兵部武選清吏司當主事的陽明卻挺身而出,再次叫板劉瑾的權威,上書請求正德放掉戴銑等人。劉瑾大怒,將陽明打入大牢,還杖責四十,命親信到場監督,陽明中途一度被打到昏厥。陽明在獄中過了新年,到第二年春天才得以離開北京,前往他的貶謫之地貴州龍場。  
只做正確的事,絕不屈從於威權,哪怕會因此失去前途甚至生命,“雖千萬人吾往矣”,世間大勇,不過如此。  
多智近妖  
陽明生平有三大軍事成就,即贛南剿匪、平定寧王叛亂、思田靖亂,被稱為“三徵”。  
贛南地區在幾省交界地帶,大山重重,大小几百股的土匪盤根錯節,總數近萬人,禍亂數十年,官兵剿之不絕。而官兵在剿匪的同時也對當地搜刮不止,百姓苦不堪言,窮極思變,投身為匪。結果是匪越剿其勢越大。陽明到任後,情報先行,隨後用告示分解動搖土匪,推行“十家牌法”剷除土匪在百姓中的生存空間,從積弱的官兵中選出精壯訓練成“特種兵”,準備工作完成後,開始逐一掃滅土匪。每進攻一處匪巢,必是集中優勢兵力圍剿,一到二日就全部剿滅,僅用了一年多一點兒的時間就徹底剿平了匪患。  
剿匪完成後,陽明接旨到福建就職新工作。上任途中,在江西南昌的寧王起兵叛亂,倉促之中,陽明差點被寧王派來捉拿他的人馬追上。脫險後,在沒有朝廷旨意的情況下,陽明主動承擔了平叛的任務。可他能夠湊出來的只有三萬餘人的各地官兵,沒什麼戰鬥力,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陽明就是用這三萬人,對抗寧王準備就緒的十二萬大軍,在寧王揮軍直取南京時,果斷攻擊寧王老巢南昌,逼寧王回撤。又設下埋伏,重挫寧王軍隊,隨後雙方在鄱陽湖決戰,一把火燒得對方大敗,活捉了寧王。僅僅兩個多月,陽明就平息了寧王的叛亂,堪稱軍事上的神操作。  
廣西思恩、田州的百姓與官府對抗三年多,朝廷征討多方無果,無奈只好起用陽明。陽明到廣西后查清是朝廷對廣西事物處理不當導致叛亂,迅速順應民意,調整了當地的管理政策,寫信告訴叛眾首領赦免其罪,結果竟將七萬多叛眾一朝招安,兩個多月時間就兵不血刃,完成思田靖亂。至此,陽明並沒有收手,他又做了一道附加題,把矛頭指向了真正為禍當地百姓的斷藤峽、八寨土匪,用招安的兵力征剿兩地土匪五千多人,使兩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長治久安。  
這三次戰鬥,陽明多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雷霆之勢迅速擊敗對手,思慮之周密、手段之高明展露無遺。魯迅評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近妖,我覺得用這四個字評價陽明的軍事才能再恰當不過了。  
但是以上這些特點似乎與我追逐的那顆光明心沒什麼直接關係,讀來讀去,應該是下面這個更為驚世駭俗的特徵吧。  
心存大志  
十二歲的陽明曾經告訴他的老師,即使科舉考中狀元也算不上一等人,做聖賢才天下第一等人。陽明的志向是做聖人,這是真正的巨集志、大志。  
陽明立志做聖人,並非年少輕狂的心血來潮,他終其一生都在實現這個志向。他廣泛的興趣拓展了視野,也讓他能夠站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儒釋道等各種思想和學術流派,氣度恢弘,不是拘泥於理學的一家之言,最終創立了心學體系,成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正是這個非同尋常的志向,使他超然世俗,旁觀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不被常人的煩惱所困擾,不被尋常的得失所左右,豁達樂觀,坦然面對挫折。負有盛名的陽明在前兩次會試中均名落孫山,落第的陽明毫不在意,反而安慰同樣因落第而深感羞愧的友人:世人以不得第為恥,而我卻以不得第時動心為恥。在世人都以由科第而進為榮的時候,陽明卻認為科舉只是聖賢建功立業之路上的一小步,並非人生的終極目標,世人眼裡天大的事並不能影響陽明半分毫。  
這裡可以找一個對照系:唐寅唐伯虎。唐伯虎比陽明大兩歲,也是當時負有盛名的天才級人物。唐伯虎參加會試時,受到科場舞弊案的牽連,貶謫回家,極度消沉,加上妻子與其離異,遂縱情詩酒,一生不得志鬱鬱而終。  
陽明被貶謫到貴州龍場做驛丞時,龍場還只是貴陽西北方向一個小小的土著村落,還是未開化的荒蠻之地,剛到龍場的陽明面臨的是生存絕境:與當地人語言不通,驛站的房子無法遮風擋雨,糧食不濟,跟去的三個家僕又紛紛病倒。困境中的陽明依然開朗樂觀:房子不能住,就與家僕住進山洞;照顧生病的家僕,給他們講笑話、唱小曲,振作精神;糧食不夠吃,就開荒種糧,自力更生。陽明視孔子為自己的榜樣,立志修行品德,並通過親身實踐,用自己的品德感化龍場百姓。陽明慢慢與當地人熟悉之後,當地人幫忙建了木屋,而陽明很快就把木屋變成了學堂,向周圍的人傳經講學,形成了著名的龍崗書院。後來,陽明的影響力更是遠達貴陽,被貴陽的官員邀請去講學,為偏遠落後的貴州種下了中原文化的種子。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陽明卓越的軍功、出眾的能力、傑出的學識、高潔的品行,雖然得到了社會大眾的擁戴,卻也招致了朝廷無休止的猜忌。在平亂的過程中,朝廷中就屢屢有人攻擊陽明或是無旨而行,或是違抗旨意,甚至汙他參與寧王叛亂。種種非議指責,從來不曾傷害到陽明那顆光明心,凡他認為是正確的事就一定做到底。  
陽明終其一生立志為聖,而同時伴他一生的還有結核病,但是疾病同樣不能阻擋陽明前進的腳步。到廣西之前,陽明的病情就非常嚴重了,可他依然走向了前線。平亂後,陽明咳嗽腹瀉不止,身體極度虛弱,上疏請奏歸鄉養病,可是這個小小的要求並沒有得到回覆,陽明只好啟程準備到南贛等候聖旨。陽明一路憧憬回鄉與弟子們講學,但因病情極度惡化,最終病逝在江西南安青龍鋪的船上,享年五十七歲。  
陽明的一生,可謂艱難,可不論是陷害、絕境還是疾病,都不曾讓豁達樂觀的陽明有絲毫沮喪。現在我們再度認識陽明,不僅要學習他的知行合一,也要學一學他的豁達樂觀,努力去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讓我們用陽明的話共勉:吾心自有光明月,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