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怎樣有效ONLINE學習

怎樣有效ONLINE學習

 

這段時間收到很多反饋 ——培訓市場缺口很大。
與一位杭州軟體公司總監面談後,也驗證了這個發展趨勢。
他說現在公司內的管理層,都在思考如何把大量的培訓課做成線上形式,尤其公司本身有很多內部講師,有自己的大學。第一步就是把這些本來面對面線下培訓轉為線上。
他問我:有沒有這方面的想法?

1

他們提倡線上培訓的原因:

越來越多公司意識到員工培訓的重要性,老闆也贊同員工(知識工作者)必須不斷提升才有能力去為公司賺錢。他舉例說,在某些方面,線上培訓可以非常成功,例如:會計考試——一個有名的會計課程網站,提供線上學習,幫助學生進行考試準備。很多參加線上培訓的人,考慮的不僅是費用,還有時間——抽不出時間到現場上課。
我問這個線上培訓服務的供應商是否同時是認證考試代理商?他說不是,這個會計網站的成功取決於市場需求,而非一條龍的食物鏈關係。

但是ONLINE不是所有的培訓課都適合,除非是單純教授一些技巧、應付考試的課程,例如:會計。那些需要老師與學生之間高度互動,一起探討一些公司的痛點、整個公司的改革的培訓就不適合這種形式。另外:不是絕對的線上或線下。以敏捷為例,很多關於技巧的培訓可以線上來做,例如估算、功能點。但是關於場景、人的管理、如何引發積極性,這樣比較軟的培訓就不一定合適在線上去做。
雖然有些中小型公司目前在培訓方面的預算不多,但高層也明白: 如果培訓不到位,生產率低,反而成本更高。
所以這些200人左右的中小型公司,更需要一條龍服務——不僅僅單個課程,而是要通過一系列的員工培訓,達到提高生產率的效果。
和現在的顧問+諮詢形式一樣,培訓只是整個服務的一部分,要配合定期的諮詢檢查,或者評估之類相關的服務,具體提升學員個人的能力。這樣的價值更高。
 

2

試點經驗 – 怎麼樣online學CMMI

前幾天在一家公司,利用CMMI模型幫專案經理和工程師做初步診斷,他們都是第一次接觸CMMI。
我幫他們解讀現在的做法如何對應CMMI模型的最佳實踐條款 (SP/GP) 。
會後,一位工程師特地來問我:“我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模型,覺得很有用——沒有這些理論基礎,真不知道做軟體開發或專案管理,注重點有哪些?必須要做哪些?經過一天學習確實理解很多。之前學過一些PMP專案管理,但是覺得它太龐大、太泛,不如CMMI這麼針對軟體開發。請問後面要如何可以繼續學習?”
我答:“樂於學習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老師能分享給大家的只是一些皮毛。CMMI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所有部分,要學習的話,千萬不要希望在短期內學懂每個過程域。這個不太現實,也沒有什麼用。正如我剛入行跟大師學習時,美國的CMMI大師Kasse先生建議:必須選定你的專注點,先從某個過程域出發,慢慢擴大,你的瞭解才夠深入,不能太泛。比如你可以從專案管理或者配置管理這樣比較專的過程域出發。”
學生說:”那麼下一步我要如何做?比如我選了一些感興趣的過程域,如何可以學習?有什麼資料可以參考?”

這個問題真問倒我了,因為我每年的工作時間都排得密密麻麻,能和企業中用CMMI的人面對面接觸的時間不多。在現場上課的時間最多也就是2、3天,只能通過互動形式討論和學習一些原則和總道理,無法深入教懂龐大的學生群體。

是否可以用線上培訓的形式解決這個問題呢?



幾年前我就聽過線上培訓的商業模式——做一個互動平臺,把課程釋出到網上,滿足大量學生的需求。但我一直沒有看到成功的案例。
估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專業知識的培訓不像教一個文員學習office那麼簡單、容易複製,他們學的不僅僅是一些套路、步驟,更重要的學生要學到如何解讀(比如CMMI),真正用於工作中,才算是成功。
要達到這個程度,單是在網上看看視屏、做一些即時交流是不夠的。
我也做過一些遠端的培訓,效果都不好。
很簡單,這種遠端培訓師生都無法得到即時的反饋。

問:照你這麼說,就沒有辦法解決學生的需要嗎?
並不然。
從我自己的學習的經驗,學生如果有動力和願意投入學習,我們可以配合和幫助他學好CMMI。
我考過各色各樣的個人認證,如:PMP, ACP, CISA, ASQ  6 sigma GB / BB 之類,都沒有正式上過付費的課程。

回顧自己自學並通過考試的歷程:

1.    有明確的目標/方向,可參照對應的課程大綱。
2.    讀參考書:專業考試都會有參考書、資料清單。讀參考書很重要,自學單是靠老師一些幻燈片的“重點”筆記是不夠的。所以書籍很重要,可以提供全面完整的知識。
3.    做很多練習題。比如數學/物理都可以靠做很多題目來學習,通過做題檢驗自己掌握了多少。不是單靠老師幻燈片/筆記,而是要靠自己的讀書總結來學習,才可以真正消化/學懂。比如幾年前,我自己去學CMMI服務模型(SVC) 時,美國老師要求每學生依據自己熟悉的公司情況寫故事——這公司如何滿足每一條SVC的條文要求。如不滿足,應如何改善? 從這個寫故事的經歷,我發現本來以為表面上看懂的一個實踐 (practice) ,其實是不太瞭解,通過寫這些例項就可以想清楚,這個實踐是什麼意圖?什麼目的?

問: 剛才的經驗如何能幫到這個要學CMMI的學生呢?


答: 可以依據上面的成功自學3步曲:
1.    CMMI本身是一個很明確的大綱、目標,看模型本身就可以了。
2.    參考資料——因CMMI已經在美國、印度等地流行了多年,有大量的參考書,有些更是美國SEI出版。 但反過來,有參考價值的中文CMMI書籍極少,如學生可以直接讀英文CMMI書當然最好。但如果學員的英文水平有限如何辦?這便只能靠翻譯,我們也不斷翻譯一些很有參考價值的英文內容,放在Wiki伺服器供學員參考。
3.    接下來學生應依據實際的情況,對CMMI模型寫故事,就像上面提到自己寫服務模型的文章一樣,當學生寫完故事的時候,他會更瞭解CMMI模型的意圖,如何用在實際專案中。

 

3

效果

您可能會質疑——您自己覺得有效果,客戶又是如何想得呢?
最近,我也使用了這種遠端配合現場和寫故事的方式,在中期評估時,做了一個網上客戶滿意度調查,分數如下:

從調查結果得知,他們還是很歡迎wiki這個互動平臺。

4

ONLINE 學習是否也適用於技術領域

今天和一位專注程式設計與測試的培訓與諮詢的老師吃飯交流。
我們發現無論是軟體工程過程改進還是寫程式碼,這些軟體開發客戶的問題都很類似。而且他們大部分都不覺得現在的做法有問題。
例如:
組長:“我這個功能要用十幾行程式碼,因為需求很複雜。”
老師:“這裡很多都是多餘,只剩下兩行便可,不影響最終的功能”。
在經過內部討論後,他們才接受老師的說法——有些編碼人員沒有注重如何真正把程式碼寫好,只是按自己對需求的理解來程式設計。
但老師不是天天都在旁邊指導,有什麼方式,可以幫企業 “看到”自身的不足?
可靠的資料可以起“鏡子”作用。
例如:
平均一天可以寫多少有效程式碼(或功能點)?
測試人員一天可以寫多少有效的測試用例?
這些需要與行業標杆作對比,才可以看出不足。
而軟體開發行業標杆現在在國內是缺乏的。
美國在過去幾十年積累了大量的軟體開發統計資料,可是大部分都是基於傳統瀑布性開發專案。不太適用於現代比較流行的敏捷開發。
所以當我們問一些比較有規模公司的軟體開發主管,他們的生產率過去是什麼水平?
很多說知道,但是要他講出具體的數字卻傻眼,都會說要看情況而定。
我們過去兩三年不斷地為一些高質量團隊(如金融、銀行)做培訓,開始積累了一些可參考的生產率資料,但這剛剛起步。
目標是把這些真正的大陸行業資料作為企業的標杆,讓開發軟體公司開始意識到自己真正的水平如何?跟其他同類型的公司比較呢?
當企業或者技術人員程式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後,才可以進入學習的環節。
不論過程或者技術的學習,必須依賴自己動手,而不是隻是看視訊、讀資料。

問題: ONLINE方式可能在過程的“軟”領域適用,但在軟體開發,最核心就是寫好程式碼,用得上嗎?

回答:
其實要學好怎麼寫程式碼更不需要太多和老師面對面溝通。
這位老師分享說,當他要展示如何寫好程式碼時,特別要注意整個環境配置是否正確,如配置不對,會導致程式執行出問題。

 

客戶的編碼培訓和諮詢也是可以配合online,如何操作?


先做1、2天現場培訓,讓老師現場講解寫程式碼注意的事項,如何避免一些陳舊的語法,做一些現場練習題,之後,編碼人員就可以在實際專案中嘗試,老師定期到現場輔導。
同時利用網上互動,討論練習題和專案中的編碼問題。有些編碼語法、標準、參考,我們可以用資料的形式,讓大家先做準備。
這需要有一個平臺或者討論區,老師與學生可以線上互動交流。
相對來說,專案管理培訓就更需要面對面跟學生分享,討論實際的場景,這是ONLINE培訓取代不了的。
由於繁忙的工作,單是靠學生自己主動學習很難。如之前的杭州總監說,他們不僅僅有online培訓,也配合很多內部競賽,推進團隊的學習精神。

 

但是一般中型公司沒有這麼多的資源舉辦那些活動。怎麼辦?


從我們過去的經驗,發現評估是很好的方法,促進員工學習。
以剛才提高編碼學習為例,當他們要配合評估的目標時間點時,就逼著要做一些例子,或者做一些度量資料分析。
本來沒時間來學習提高,現在也必須要做。
 

5

探討:最佳ONLINE學習的啟發

要改善公司的程式碼質量,不僅靠教編碼人員寫好程式碼,更需要公司有度量、標杆。
同樣,公司培訓要做好,不是單靠配上online就可以。比如我培訓的一家公司的人事部,也覺得整個公司的培訓需要提升,但是缺乏對內部老師的良好激勵,怎麼會有人願意當講師?
有些高層對培訓(例如對新員工培訓)不注重,只是希望儘快找些人上崗,解決人手不足問題,都會導致公司培訓無法做好。
單靠如何提升培訓本身是不夠,我每次都會跟企業強調,要所有人蔘與,討論並解決整個系統的問題。
企業和身體類似,每個部位之間互相影響,最終決定人體的健康。
這點也是CMMI模型美妙之處,它總結了美國軟體企業在專案管理、軟體工程、支援類的所有最佳實踐。
有些敏捷大師批評CMMI模型太廣泛,幾乎沒有不覆蓋的地方,而敏捷專注於軟體開發,更有針對性。 這也正是CMMI與敏捷可互補之處。聯合起來,便能更好解決企業的系統問題。
我想大家都同意,所有的過程改進必須有高層的支援和牽頭。
戴明博士這樣說,豐田也是這麼做。因為高層才是控制支配所有相關資源的重要人物,在他下面有培訓、專案管理、需求、測試等等。如果我們不是從系統的視角來看、改進,只抓編碼質量、測試方法等,便違背了所有人蔘與並解決整個系統問題的原則,效果大打折扣。
 

 

後記

系統概念並不只限於科技,50、60年代在人類科學、心理學等已經開始出現。
現在軟體工程有很多中外編著的相關分類書籍,有大資料、資料分析、編碼自動化測試等等,但都是專注於某個課題,能從系統視角放眼全域性的不多。
CMMI這種全面的模型,是幫助我們從整個系統看問題的很好入門。
 


文章初稿發給幾位相熟的朋友指正時,其中王老師說:CMMI學習方面,如果從內心對過程改進有渴望、有興趣、希望解決實際軟體研發的問題等角度出發,online學習可能效果會更好。

聯絡我們

電話:18921395967

QQ:1228021190

微信:processis2009

地址:香港/北京/江蘇

官網:www.processis.org

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