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數字營銷的達爾文主義

數字營銷的達爾文主義

有的人還沒有意識營銷界環境變化的來臨,有的人還天真地以為變革塵埃落定之後,就能回到過去。安於現狀是暗藏於人類內心最原始的惰性,這可以理解。但面對變化,唯一的解藥就是“隨機應變”,適者生存才是永恆的真理。

正如生物界的達爾文式進化,網路這個不斷Up的媒體新勢力也正引發著傳媒界波瀾壯闊的變革與演進,開啟了混亂的傳媒大世代。變革是一次災難,但更是一次機會。有的物種會灰飛煙滅,有的卻藉機稱霸。同樣因為網路的到來,某些營銷金科玉律或許難以再顯神通,而也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品牌莫名其妙的火了起來。究竟是什麼造就了它們的差異?生物界的達爾文主義告訴我們“適者生存”,營銷界宣告亦是如此。想完成數字營銷的“完美進化”,首先得弄清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網路這位青春年少的小弟,自從誕生以來就以雷霆萬鈞之勢開疆闊土,改變著傳媒帝國的版圖格局。隨著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和資訊費用的下調,網路覆蓋率不斷增加。2007年全球消費者花費了24%的時間在數字媒體上(中國為20%),毫無疑問,這個比重依然將持續增長。同時,新穎的數字媒體形式仍將不斷湧現,類似廣播、電視、戶外廣告這些傳統媒體也都在走向數字化,未來必將是數字的世界。媒體格局的變化,也將牽動營銷的“風暴中心”位移。然而觀測全球市場狀況,通過網際網路滲透率和數字營銷佔整體營銷的比例對比,就能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即市場對於網際網路的信心不足,我們稱之為“信心鴻溝”。據上文所述,2007年全球消費者花費24%的時間在數字媒體上,但行銷人員僅僅為數字媒體分配了8%的預算:行銷人員遠遠沒能跟上消費者變化的步伐,落後約三分之二的比例。數字營銷的潛能需要更完全的釋放,否則無疑將是巨大的浪費。

傳統媒體時代,傳播內容具有經濟學家們所謂的稀缺價值,媒體用優質內容作為交換籌碼,來購買受眾的“眼睛和耳朵”:即媒體以低於成本價格甚至免費向受眾提供“傳播內容”,但使用者需要付出的代價是 “對廣告的注意力”。然後媒介將受眾“注意力”打包賣給廣告主。這所謂的“二次售賣理論”就是支撐傳統傳媒業的“潛規則”。但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媒介之中的供求關係發生了180度的變化:內容不再稀有而且氾濫;受眾注意力成為稀缺商品。同時網路賦予使用者一隻掌控內容生殺大權的滑鼠。二次售賣理論的“潛規則”已不能完全適用,受眾不再願意也不需要靠注意力交換來獲取內容。品牌要想同用戶溝通,必須拋開搶佔媒體後就可向受眾瘋狂“Push”的傳統思路,學會用包有“誘惑力”糖衣的資訊“勾引”受眾,討得使用者的歡喜和許可。用郭德剛的話說,就是“你們是願意聽啊,是願意聽啊,還是願意聽啊”,絕不能強求。

由於數字媒體的特性,消費者對媒體的使用方式以及他們接受資訊、進行購買決策的過程也正在改變。先分享一個真實有趣的例子。奧美互動全球CEO布萊恩是位吉他愛好者,他以往購買吉他的過程是:翻閱《吉他英雄》雜誌找到心儀款式,到樂器商店挑選、試彈、購買。但從去年他購買吉他時情況有了變化:他還是從《吉他英雄》發現了一款吉他;但之後他就通過吉製造商網站、第三方評估網站等蒐集這款吉他的相關資訊;他還通過互動式線上吉他“試彈”,最後才到樂器店購買。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傳統媒體時代資訊傳播是“教堂式”,資訊自上而下單項傳播。而2.0數字媒體時代資訊傳播是“集市式”。草根消費者有了強烈的“覺醒意識”和屬於自己的“耳朵”、“嘴巴”:他們能主動的多方收集資訊,甚至生產並傳播內容。這些消費者正形成巨大長尾,強力的影響乃至左右他人。面對“起義的長尾”,傳統說教式營銷傳播顯然不再適用。

有的人還沒有意識營銷界環境變化的來臨,有的人還天真地以為變革塵埃落定之後,就能回到過去。安於現狀是暗藏於人類內心最原始的惰性,這可以理解。但面對變化,唯一的解藥就是“隨機應變”,適者生存才是永恆的真理。否則無論多麼強大,都終將被規律的車輪碾平,不信,可以想想統治陸地多年的霸王―恐龍白堊紀晚期的結局。 文章來源於網路,瞭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點選:www.shuziyingxi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