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017微信公開課·張小龍演講全文(上)

2017微信公開課·張小龍演講全文(上)

2017年微信公開課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張小龍。
非常感謝大家一大早來到廣州參加微信公開課。去年公開課是我第一次露面,並且在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時候宣佈了我們的小程式要啟動並且準備投入到公眾號之外新的一種服務的形態裡面去。
今年,我的同事問我說要不要今年繼續來參加公開課,給大家做一些對於去年說的小程式的一些新的進展介紹,我其實也想了很久,最後我覺得作為對去年的一個迴應,我內心裡是非常的激動,可能很多朋友知道微信的歷史,對於我們的產品來說,我們很少會把一個還沒有做的一個功能或者說一種產品形態預先對外界來透露,我們一般都是先做好了一個東西,然後去釋出,給使用者帶來驚喜。去年的小程式,也就是現在的小程式是這裡面比較特別的一次,我們提前就對外界來透露了。
1、一張照片,回顧小程式的一年發展歷程
這幾天我在準備這一次講話的內容的時候,我還專門翻看了一下相簿,找到了一張特別珍貴的照片,這張照片是在大約一年前的時候拍的,是我跟我一些同事在一個會議室裡面大家討論小程式,當時叫應用號。
照片上寫了幾個字,“應用號,2016年1月9日”,底下還有幾個字,“啟動日”,今天離當時的啟動日只有幾天的時間,這個照片上的人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陌生,但對我來說很熟悉,並且特別親切。我特別感謝照片上的這些人,以及他們背後的團隊,這一天我們定下啟動日到現在,頭一次把我們要做的事情先對外做了一個報告,然後在一年以後來報告我們一年努力的結果。當時我們在討論訂閱號和服務號的關係,其實我們很早就在想微信應該有一種新的形態,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訂閱號或者公眾號,不應該只是提供一種訂閱能力,一種推送能力,而是應該提供更多新的能力,這種新的能力更加像一種應用程式的能力。當天晚上我記得有一個開發的小夥子拿了他開發了一些介面DEMO,說我們在開發上有這樣一些基礎的介面可以做,其實那是一個很好的靈感,既然我們能在這樣的介面上做出來,那麼我們也能做出一些複雜的介面,通過更加複雜的介面實現應用程式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沿這個思路一想,我們就不再糾結於怎麼樣擴充公眾號,去把它變成個有更強大功能的公眾號,而是完全可以跳開公開號,去做一種新的應用形態,這就是待會要跟大家介紹的小程式。
2、從小程式看微信的產品理念
再次解釋用完即走
在小程式之前我很願意用這個時間解釋一下去年的這個時候,當時也是在公開課,當時我提出了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後來我也發現很多的人說,看了以後覺得不太能夠理解,所以我在這花幾分鐘重新來解釋一下這個理念。
我當時說,一個好的軟體,一個好的工具應該讓使用者用完即走的,後來發現很多朋友,包括一些業內人士都會來笑話我們,說因為微信有足夠多的使用者,有足夠強大的使用者黏性,所以你們可以這樣說,但是對於其他的產品來說,大家會覺得怎麼樣黏住使用者,怎麼樣讓使用者不要離開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我想,這裡可能對於用完即走有一個很大的不理解,或者說誤解。
在我看來,這裡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這個邏輯可以推理出這樣一個結果,我認為,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使用者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務,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微信也是一個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幫助使用者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務。什麼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任務,也就是說一旦使用者完成了它的任務,它就應該去做別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產品裡面,這就是用完即走的含義。
微信是工具還是平臺?
在我們對公司的一次培訓裡面,有個同事問我微信的戰略是什麼?我當時只說了一句話,我說微信只是一個工具,我們應當想如何做好這個工具。在同事們的心目中,微信並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大家認為微信是一個平臺。但我認為微信是一個工具,這是一個非常巨集大的目標,我並不認為一個工具是一個很低層面的東西,事實上人類從原始人進化智慧人類的過程,就是因為人會製造工具,我們所用的絕大部分的產品本質上來說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壞之分,能夠做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其實難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說我們要做一個平臺,我會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
一個好的工具應該有一個很強的屬性,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
做產品是剋制還是自我壓制?
這個理念其實貫穿在我們的產品的每一個點裡,舉一個例子。我們前不久開了一次內部會議,騰訊創始人之一Tony說,其實微信團隊保持了一種很剋制的心態來做事情。很多人也認為我們在微信產品裡很剋制,但其實我當時聽到這樣的評論是有一點點驚訝,因為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的腦袋裡面出現過,如果說做一些事情我們要求自己很剋制的話,那是一種什麼樣行為?那是一種自我壓制的行為,但是我並不認為我們在做這樣的決定時我們要自我壓制,或者說自己切割掉我們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
合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反的,我們在做很多很多決定的時候,反而要去判斷什麼樣的東西是最合理的,合理性才是這裡面要考慮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我們會捨棄掉很多很多本來想要做,後來發現做不好的東西,這種捨棄並不是因為說我們很剋制,所以我們少做一點,而是說我們發現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說有很多決定它一開頭是錯的,或者說很多的想法,最後驗證可能是行不通的,那我們如果硬要去做這些事情是不合理的,我們會把它捨棄掉,而不是說我們要剋制。
微信裡面有很多這樣類似的點,我們遵從基礎產品體驗的理念來幫助我們做決定。就像上一次在公開課裡面講的一樣,公眾平臺甚至沒有一個入口給使用者推薦你應該訂閱什麼樣的東西,我們的產品有無數這樣的地方,也許少量的使用者會覺得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但是任何一個產品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我們必須要做很多的取捨,而我們希望更多遵從我們自己的產品理念來做這樣的取捨。
3、第一次完整闡述小程式
剛才花幾分鐘回顧了用完即走這樣一個產品的理念,現在切入到我們的主題,其實我今天過來是想利用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小程式的理解和想法。
剛才大家看照片的時候,其實這是團隊在小程式啟動那一天大家當時的狀態,在當時來說還沒有想好名字叫小程式,也沒有把小程式作為一個非常完整的定義,大家只是認為我們應該往這個方向去發展,去提供一種新的服務的形態,當時願意把它公佈出來對我來說是有一點點其他的想法,因為我希望我們把它宣佈出來以後給團隊更大的一個壓力感,既然我們都已經宣佈了,那我們一定要去努力做好這個事情。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又做了很多次的碰撞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小程式慢慢的找到了它的定位,找到了它自己的形態,但是因為之前我們只是做了小程式的內測,從來沒有對外界解釋過小程式到底是什麼,以及它應該怎麼樣的使用,所以今天我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完整的闡述一下我們是怎麼樣來看待小程式的。
我自己也特別興奮在這樣一個時間來講述小程式的故事,因為對我經歷比較瞭解的人可能知道,我其實之前花了很多年時間去寫程式,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程式設計師,所以我一直認為做程式設計師的那段時間特別寶貴,因為當你做一個程式的時候可以進入到一個不太一樣的世界,你用一個程式的語言在虛擬世界裡構造一個完全虛擬化的產品出來。我相信很多的程式設計師都會有一個夢想,我們除了自己去寫一個程式,我們能不能再去寫一個能執行程式的程式,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通常來說可以執行程式的程式,通常意味著是一個作業系統,我並不認為我們有能力去做一個作業系統,但是我們可以有機會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一個可以執行程式的程式,那對一個程式設計師來說他會覺得非常的自豪和興奮,我今天就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
說小程式之前,我想先回顧一下PC發展的歷程。我經歷了最早的PC時代到網際網路時代,再到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我最早用的是PC是80、86這樣的機器,那時候還不能聯網,但那時候的應用程式是需要你用一個軟盤和光碟安裝好,它只能自己跑,跟外界是沒有互動的,因為沒有網路,那時候的應用程式叫做單機程式,就像單機遊戲一樣。
有了網際網路以後,我們進入到一個網際網路的範圍裡,在互聯網裡我們發現應用程式的定義有了某一種變化,但本質上來說它還是跟單機時代是一樣的,它是以一種程式,一種程式碼的載體形式展現出來,只不過每一個程式它有了可以訪問網路的能力,但是網際網路我覺得有一個特別偉大的發明,就是www.web協議的出現,使網際網路出現了非常大量的網站,而這些網站是可以在網路上被任何人可以訪問得到,在那個時代出現了一種情況,我們可以去寫一個基於網路的應用程式,我們也可以通過網站去提供服務。大家都非常熟悉,在PC網際網路時代的這段歷史,因為幾乎我們用的最多的工具是瀏覽器,我們訪問大部分的服務其實是來自於瀏覽器裡的各個網站所提供的服務。
4、移動網際網路的下一站:唾手可得
幾年前我們開始進入移動網際網路,對於電腦的使用方法和場景又發生了變化。在PC網際網路時代,很多的人,特別是上一代的人因為輸入法這樣一個障礙是沒有辦法使用電腦的,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通過手機使得整個網際網路的使用者量比以前有了一個巨大的提升。智慧手機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厲害、偉大的創新,因為其實它的功能比當時的PC機要更強,但是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使用,使每個人都能通過手機去接觸到網際網路,這個時候人們訪問網路服務的方式其實更多的從一個PC端的應用程式過渡到一種網頁的形態。
在這裡我想展望一下在移動網際網路之後會是什麼樣的一種形態?就是大家再使用網路會使用什麼樣的裝置去使用網路,或者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訪問網路的服務?我想這個可能非常難想,我個人會從腦袋裡面浮現一些場景出來,就是智慧手機之後,有可能是一種類似於眼鏡這樣的裝置,成為主流。當眼鏡變得非常非常的智慧化的時候,可能整個PC或者電腦的系統會藏在一個眼鏡裡面,它的螢幕可能比我們現在手機的螢幕還要大,甚至比PC的螢幕還要大,可能是十年以後了,十年以後的技術可能可以做到把一個非常非常大的螢幕投入到視網膜裡面,我們通過眼鏡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大的完整螢幕,日常我們就戴著這樣一個眼鏡到處跑,大家想一下這樣一個眼鏡是什麼樣的系統在執行?當我想到十年以後的場景,我會想那個時候眼鏡背後的系統它的應用程式的使用方式應該跟現在不太一樣了,我對它的期望是什麼呢?我更加希望的是眼鏡裡面不要再給我一些安裝應用程式這樣的過程,因為那個是很不自然、很不方便的,我更加希望我的眼鏡看到哪裡,相關的應用程式就到哪裡。舉個例子,假如我看到房間裡面的一盞燈,我想讓這個燈關掉或者開啟,當我透過這樣一個很智慧的眼鏡看到這盞燈的時候,我會希望在那個燈的上方會出現一個虛擬的開關,我甚至可以用眼鏡去控制這樣一個開關,那個開關是什麼東西?它其實是出現在真實物體上面的一個應用程式。當我看到這盞燈的時候,它的開關應用程式就自動出現了,同樣的你可以想象非常非常多的場景。當你走到一個公園的門口的時候,可能公園門口會出現公園門票的應用程式,也就是說當你看到任何一個眼睛能看到的實物的時候,這個實物背後的資訊和應用程式都會自動浮現出現,你通過眼鏡或者別的方法控制這樣一個應用程式,去啟動它,去執行它。
這樣的一個過程你會發現,我們想象在這樣一個虛擬未來的智慧眼鏡裡面,你會發現應用程式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形態,跟現在手機裡面的應用形態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真正的所見即所得的形態,我說的所見即所得不同於在PC時代,我們在畫圖或者UI上面的所見即所得,而是說我們看到的任何具體的一些事物,它就包含了它的資訊,包含了對資訊的處理在裡面。
這是我對於未來應用程式的形態的希望吧。我認為所有的應用程式應該是一種無處不在,但是又可以隨時訪問的一種狀態,所以小程式在內測的時候,我寫了一段文字,說什麼是小程式?小程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觸手可及的夢想,使用者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就能開啟應用,也實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使用者不用安裝太多應用,應用隨處可用,但又無須安裝解除安裝。
我剛才說了一個十年以後的場景,這裡其實體現了智慧眼鏡時代和手機時代的一個不同,當然未來是不是智慧眼鏡時代我也不確定,我只是暫時幻想出來的一個產品,但這種不同會帶來應用程式形式的不同,就像智慧手機相對於PC時代來說,它其實帶來一個很大的形式的不同,這個形式並不只是體現在手機是一個更加濃縮的、可以移動的電腦。形式上來看是這樣一個區別,但是本質上來看,就像好多年前我寫了一句話,手機是人的肢體的延伸,PC其實不是,PC是固定的。就像我只有兩隻手,手機是我的第三隻手,或者說是我手的延伸,因為它可以幫助我觸達一個更大的世界。PC也可以幫我們進入到一個更大的虛擬世界,但是手機是跟著你的手走的,所以它變成了你的加長的手,它和PC的區別是,我們對於手周邊可以觸達的東西能夠感應到,這也是為什麼手機裡面的應用會有很多比PC裡面的應用更豐富的形態,就像在微信裡大家可以搖一搖,但你在PC時代不能把電腦搖一搖,在手機時代我們可以通過掃二維碼感應周邊,在PC時代你也不可能用PC掃一個二維碼,這是真正的含義,就是手機不同於PC的真正含義。
我認為在將來智慧眼鏡時代同樣會有這種區別,眼鏡會讓我們真正做到所見即所得,你看到的東西就可以得到它背後的東西,這比我們現在用手觸控一個東西得到它背後的資訊是更加高階的一種方式。
5、小程式的特性:無須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須解除安裝
從這個定義裡面可以看出來小程式是什麼樣的東西:
第一個,小程式是無須安裝的,我認為這個對現有的應用程式一個很大的突破。用過windows的人都知道,它有一個最常用的應用,叫做程式管理這樣的東西,大家要花很多的精力到裡面去看哪些程式佔了多大空間,哪些程式應該解除安裝掉了,哪些程式可能會出問題等等。在智慧手機,大家對這個的管理變得更加輕量化,更加輕鬆,所以很多對電腦不太熟悉的人都可以用手機,但是還是存在一個過程,所有的應用程式都需要你下載它,安裝它,然後你才能使用它,這是一個很繁瑣的過程,小程式的第一個特性就是免去了下載的過程,可以直接使用它,所以無須安裝是小程式最基礎的一個特性。
第二個,在這個定義裡面有一個詞叫觸手可及。這個詞讓我想到很早以前看過一本書是微軟的比爾蓋茨寫了一本書,叫《資訊唾手可得》,其實我挺佩服比爾蓋茨在網際網路剛剛出現的時候他就寫了一本這樣的書。他當時認為網際網路會給大家帶來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資訊唾手可得。每當我想到他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特別自豪,因為我們在很多年後用另外一種方式實現了資訊唾手可得。我這裡說的觸手可及的意思的是,當我們拿著智慧手機接觸周邊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手機直接獲得資訊,就是周邊的資訊,我們獲得的方式可能沒有未來的眼鏡時代那麼智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對於周邊一些基本的感測器,比如說它的掃描能力去和周邊產生互動。
所以這裡的觸手可及的意思是,我們看到一盞燈,我們想要去控制它,可能我們只需要用智慧手機對著它掃一下,然後控制這盞燈的應用程式就已經啟動起來了,在我的手機裡,我直接使用它就可以了。在類似博物館這樣的場景裡,使用者可以在一些不同的內容前面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獲知當前物體的背後的資訊,這都是觸手可及。
第三點是用完即走,我開始花了很大篇幅解釋什麼是用完即走,對於周邊要完成的任務來說我們需要的是用完即走,比如我們到一個餐館,我們可能想排隊或者說點一下菜,我們並不需要去下載這個餐館的應用程式,我們只需要在餐館掃一下它的二維碼,然後就啟動了這個餐館的小程式,我們可以立即在小程式裡排隊或者點餐。當我做完這些事情,吃完飯並不需要解除安裝這個應用程式,我們當它不存在就可以了,是一種真正用完即走的狀態。
小程式的第四點就是無須解除安裝,你訪問過它的服務,並不需要這裡還有一個程式管理器去管理它,我們不需要解除安裝的過程。
通過這四個點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的是,小程式看起來是程式,但是它以完全不同於過去APP的形狀出現,它有更靈活的應用組織形態。
大家現在能夠明白一個概念,大家可能知道了小程式是一種比我們現有的所有的APP更加靈活,更加唾手可得的一種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