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三十六計之勝戰計

三十六計之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 ③陽,太陰。
    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削弱戰力。
    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其
思想籠罩著大千宇宙、細末塵埃,並影響到意識形態的一切領域。陰陽學說是把宇
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陰、陽二字早在甲骨文、
金文中出現過,但作為陰氣、陽氣的陰陽學說,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國人老子所倡
導,並非《易經》提出。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
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說祕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裡,而不在公開事
物的對立面上,就是說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③太:極,極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語說:陰謀作為,不能背於祕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
非謀士之所為也。
    這是說“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
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
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
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
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
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三十萬
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
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
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只
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
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
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
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裡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
上了! 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 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
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
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
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
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
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
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
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
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
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講蘇省鎮江市一帶)。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敵人,不如
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敵陽不如敵陰: 敵,動詞,攻打。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
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古人按語說: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 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
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
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
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孫子的比喻十分生
動形象,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
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
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是講戰國時 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
前354年, 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
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 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 強佔了,魏將
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 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 舊
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 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
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 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
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
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 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 正事
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
在他 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
逃到齊國。
    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且說田忌與 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
田忌想直逼趙 國邯鄲, 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
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
會自解。 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 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
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
拾殘部, 退回大梁 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
的故事。 又後十三年,齊魏之 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
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革命軍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
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
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
討對策,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
    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
多,硬拼只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
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抗州。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
成兩面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
    翼王石達開急忙響應,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諸王全將都認為這
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
性喜歡猜疑,以為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
決,沒有吭聲。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湧,說道:“天王,天國
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
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
    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而行。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
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鬆懈。
    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
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後,分兵兩路:李秀成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
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
城內守軍也有一萬餘人。他們只堅守城池,並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見三天三夜未能
攻下抗州,心中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內守軍見太平軍久攻不下,都很疲憊,天又降雨,就都躲進
城堡休息,因為幾天幾夜沒好生睡覺,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著雨夜,
派一千多名勇士,用雲梯偷偷爬上城牆,等守城兵士驚醒,城門己經大開,李秀成
率部衝入城內,攻了杭州。
    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和春聞訊,知道杭州
已失,斷了後勤供應,急今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見清軍
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於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燒了
糧倉之後,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撒天京。兩路兵馬匯合一處,機智地繞
道而行,迴避了張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隊,終於順利地趕回天京。
    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左衝右突,陣勢
大亂,死傷六萬餘人,一敗塗地。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短時期內,清軍已無
力再打天京了。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
一時結盟而借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
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
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卦有:《象》損:損:
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
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古人按語說:故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藉此力以毀敵人。
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向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
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緞,若盟狀。
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韓非子,內儲說下》)。
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劉備、孫權
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
曹從之,羽遂見擒。(《長知經》卷九《格形》)。
    古按語舉了幾則戰例:春秋時期,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
有本領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佈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
地送給他們。並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祭壇,把名單埋於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
一聽到這個訊息,怒不可遏,責怪臣於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果
當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三國時諸葛亮獻計劉備,聯絡孫權,用吳國兵力在
赤壁大破曹兵。還有,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
的威脅。司馬懿和蔣濟力勸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面上是親戚,骨子裡是疏遠的。關
羽得意,孫權肯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
給孫權。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
    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上,主
要體現在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於利用或者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
勝的目的。學會識別這一計謀,可以防止上大當,吃大虧。
    借刀殺人,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
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
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
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
    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
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
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
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
田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
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
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
    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
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伏魯成功,
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 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
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
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
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
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努爾哈赤父子親率十數萬滿兵,聲勢浩大,銳不可擋,進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自率部攻打寧遠,以十三萬之眾圍攻寧遠守兵萬餘人。
十三比一,力量懸殊。
    寧遠守將袁崇煥,身先士卒,奮勇抗敵,擊退滿兵三次大規模進攻。明軍的奮
勇抵抗,力挫驕橫的滿兵。袁崇煥乘滿軍氣餒之時,開城反攻,追殺數十里,擊傷
努爾哈赤,滿軍慘敗。怒爾哈赤遭此敗績,身體負傷,攻佔明朝的壯志難酬,羞愧
憤懣而死。皇太極繼位,第二年,又率師攻打遼定。袁崇煥早有準備,皇太極又兵
敗而回。
    又經過幾年的準備,皇太極再次攻打明朝。崇禎三年,他為避開袁崇煥守地,
由內蒙越長城,攻山海關的後方,氣勢洶洶,長驅而入。袁崇煥聞報,立即率部入
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滿兵早三天抵達京城的廣渠門外,作好迎敵準備。滿兵剛到,
即遭迎頭痛擊,滿兵先鋒巴添狼狽而逃。皇太極視袁崇煥為從未有過的勁敵,又忌
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極為了除掉袁崇煥,絞盡腦汁,定下借刀殺人之計,他深知崇禎帝猜忌心
特重,難以容人。於是祕密派人用重金賄賂明廷的宦官,向崇禎告密,說袁崇煥已
和滿州訂下密約,故此滿兵才有可能深入內地。崇禎勃然大怒,將袁崇煥下獄問罪,
並不顧將士吏民的請求,將袁崇煥斬首。皇太極借崇禎之刀,除掉心腹之患,從此
肆無忌憚,再也沒有遇到哀崇煥這樣的勁敵了。

 第四計 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 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
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
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
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
“剛柔相推, 而主變化” 的普遍道理和法則。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
“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
法,同樣可以制勝。
    古人按語說: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
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虛實篇》)兵書論敵,此
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
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史記》
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
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卷八—《廉頗
藺相如列傳》)。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實,來證
明調敵就範,以逸待勞,是“無有不勝”,法。強呼叫中心樞紐,即關鍵性的條件,
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環”,即廣大四周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
計關鍵。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蠢人則其勢洶洶,
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
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結果卻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
翻了洪教頭。
    以逸待勞,語出於《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
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
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又,《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
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面等待敵人的,就
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
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
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
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
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
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餘。王翦在軍
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
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
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
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
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
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
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
動的等待。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
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
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
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
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
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
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扎
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
火,燒燬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
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第五計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決柔也②。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夬 (卦名)柔也:語出《易經·夬》卦。夬,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
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
之象。《夬》的《彖》辭說:“夬,決也。剛決柔也。”決,沖決、衝開、去掉的
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
的本義是力爭上游,剛健不屈。
    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沖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
    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古人按語說: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
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
空虛,因而摶之,大獲全勝(《國語·吳語·越語下》)。
    這則按語把“趁火打劫”計具體化了。所謂“火”,即對方的困難、麻煩。敵
方的困難不外有兩個方面,即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
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都是內患;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都是外患。敵方有
內憂,就佔它的領土;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敵方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趕
快兼併它。總之,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戰
國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
體現。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
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
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
“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
的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
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
聚,十年教訓,臥薪嚐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國。因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痺夫差。而在國內則
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
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
他驕縱凶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靡奢侈, 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
正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
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
的典型戰例。
    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願。順帝即
位時,年齡太小,只有七歲,朝廷的權力都集中在攝政王多爾兗身上。多爾兗對中
原早就有攻佔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業,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遺願。他
時刻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明朝的一舉一動。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崇禎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興大明。可是,
他猜疑成性,賢臣良將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連更換了十幾個宰相,又殺了明
將袁崇煥,他的周圍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潰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
農民起義軍一舉攻佔京城,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農民進京之後,立足未穩.首領
們漸漸腐化墮落。明朝名將吳三矽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將領擄去。吳三桂本是
勢利小人,慣於見風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本想投
奔李自成鞏固自己的實力。而李自成勝利之後,滋長了驕傲情緒,沒把吳三桂看在
眼裡,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親,擄了他的愛妾。本來就朝三暮四的吳三桂,
“衝冠一怒為紅顏”,終於投靠滿清,借清兵勢力消滅李自成。多爾兗聞訊,欣喜
若狂,認為時機成熟,可以實現多年的願望了。這時中原內部戰火紛飛,李自成江
山未定,於是多爾兗迅速聯合吳三桂的部隊,進入山海關,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
打到京城,趕走了李自成。多爾兗志得意滿登上金鑾寶殿,奠定了滿清佔領中原的
基礎。

第六計 聲東擊西
    敵志亂萃①,不虞③,坤下兌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①敵志亂萃:援引《易經·萃》卦中《象》辭:“乃亂乃萃,其志亂也”之意。
萃,悴,即憔悴。是說敵人情志混亂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預料。
    ②坤下兌上:萃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併為坤,
坤為地。有澤水淹及大地,洪水橫流之象。
    此計是運用“坤下兌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敵志亂萃”而造成了錯失叢雜、
危機四伏的處境,我則要抓住敵人這不能自控的混亂之勢,機動靈活地運用時東時
西,似打似離,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戰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
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古人按語說: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
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漢書四十《周勃傳》附)。此敵志不亂,
能自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於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
黃巾悉眾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人。此敵志亂萃,不虞也。
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志亂否為定。亂,則勝;不毯,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這則按語通過使用此計的兩個戰例,來提醒使圖此計的人必須考慮對手的情況:
敵方指揮確可擾亂,用此計必勝,如果對方指揮官頭腦冷靜,識破計謀,此計就不
可能發揮效力了。黃巾軍中了李雋佯攻西南方之計,遂丟失宛城(今河南南陽)。
而周亞夫處變不驚,識破敵方計謀。吳軍佯攻東南角,周亞夫下令加強西北方向的
防守。當吳軍主力進攻西北角時,周亞夫早有準備,吳軍無功而返。
    聲東擊西之計,早已被歷代軍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時必須充分估計敵方情況。
方法雖是一個,但可變化無窮。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
乘機殲敵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生混亂,必須採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不打算
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出任何進攻的跡象。似可為而
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
於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
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
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于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
以力克,必須智取。
    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佈對班超的不滿言論,
製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
班超命于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
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訊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
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
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
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
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于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
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
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
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臺灣被荷蘭殖民者統治數十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立志收復臺灣。1661年4月,
鄭成功率二萬五千將士順利登上澎湖島。要佔領檯灣島,趕走殖民軍,必須先攻下
赤嵌城(今臺南安平)。鄭成功親自尋訪熟悉地勢的當地老人,瞭解到攻打赤嵌城
只有兩條航道可進:一條是攻南航道,這條道港闊水深,船隻可以暢通無阻,又較
易登陸。荷蘭殖民軍在此設有重兵,工事堅固,炮臺密集,對準海面,另一條是攻
北航通,直通鹿耳門。但是這條航道海水很淺,礁石密佈,航通狹窄。殖民軍還故
意鑿沉一些船隻,阻塞航道。他們認為這裡無法登陸,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鄭
成功又進一步瞭解到,這條航道雖淺,但海水漲潮時,仍可以通大船。於是決定趁
漲潮時先攻下鹿耳門,然後繞道從背後攻打赤嵌玻。
    鄭成功計劃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戰艦,浩浩蕩蕩,裝作從南航道進攻。荷蘭殖
民軍急忙調集大批軍隊防守航道。為了迷惑敵人,鄭成功的部隊聲威浩大,喊聲震
天,炮火不斷。這一下,鄭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軍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
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軍以為平安無事。南航道激戰正酣,在一個月明星稀之夜,
鄭成功率領主力戰艦,人不知,鬼不覺,乘海水漲潮時機迅速登上鹿耳門,守軍從
夢中驚醒,發現已被包圍。鄭成功乘勝進兵,從背後攻下赤嵌城。荷蘭殖民軍狼狽
逃竄,臺灣又回到祖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