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三十六計之攻戰計

三十六計之攻戰計

這是三十六計的第三篇,共六個計謀,它們是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和擒賊擒王。

攻戰計是通常說是在進攻態勢時使用的計謀。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①,察而後動;復者②,陰之媒也③。
    ①疑以叩實:叩,問,查究。意為發現了疑點就應 當考實查究清楚。
    ②復者:反覆去做,即反覆去叩實而後動。
    ③陰之媒也:陰,此指某些隱藏著的、暫時尚不明顯或未暴露的事物、情況。
媒,媒介。
    “復者,陰之媒也”,意即反覆叩實查究,而後採取相應的行動,實際是發現
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語說: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揮其鋒。兵書雲:“軍旁
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孫子·行
軍篇》)。
    兵法早已告誡指揮者,進軍的路旁,如果遇到險要地勢,坑地水窪,蘆葦密林,
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痺大意,稍有不慎,就會“打草驚蛇”而被埋伏之敵所殲。
可是,戰場情況複雜變化多端,有時已方巧設伏兵,故意“打草驚蛇”,讓敵軍中
計的戰例也層出不窮。
    打草驚蛇之計,一則指對於隱蔽的敵人,己方不得輕舉妄動,以免敵方發現我
軍意圖而採取主動;二則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動,中我埋伏,聚
而殲之。
    打草驚蛇,語出段成式《酉陽雜俎》:唐代王魯為當塗縣令,搜刮民財,貪汙
受賄。有一次,縣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貪髒。他見到狀子,十分驚駭,情不自禁地
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打草驚蛇,作為謀略,是指敵方
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祕,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
置、 運動狀況再說。
    公元前627年, 秦穆公發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裡應外合,
奪取鄭國都城。大夫蹇叔以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
會作好迎戰準備。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等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隊出發時.痛
哭流涕地警告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給
士兵收屍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
奸細,作好了迎敵準備。秦軍見襲鄭不成,只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
部隊經過崤山時,仍然不作防備。他們以為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
晉國不會攻打秦軍。哪裡知道,晉國早在崤山險蜂峽谷中埋伏了重兵。一個炎熱的
中午,秦軍發現晉軍小股部隊,孟明十分惱怒,下令追擊。追到山隘險要處.晉軍
突然不見蹤影。孟明一見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這時鼓聲震天,殺
聲四起,晉軍伏兵蜂湧而上,大敗秦軍,生擒孟明視等三帥。秦軍不察敵情,輕舉
妄動,“打草驚蛇”終於遭到慘敗。當然,軍事上有時也可故意“打草驚蛇”而誘
敵暴露,從而取得戰鬥的勝利。
    李自成起義部隊逐步壯大,所向披靡,公元1642年,圍困明朝都城開封。崇禎
連忙調集各路兵馬,援救開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對開封的包圍部署。敵人二十五
萬兵馬和一萬輛炮車增援開封,集中在離開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鎮。李自成為了
不讓援軍與開封守敵合為一股,在開封和朱仙鎮分別佈置了兩個包圍圈,把敵軍分
割開來。又在南方交通線上挖一條長達百里、寬為一丈六尺的大壕溝,一斷敵軍糧
道,二斷敵軍退路。敵軍各路兵馬,貌合神離,心懷鬼胎,互不買帳。李自成兵分
兩路,一路突襲朱仙鎮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隊,造成“打草驚蛇”的作用,一路牽制
力量最強的左良玉部隊。擊潰虎大威部後,左良玉果然因被圍困得難以脫身,人馬
損失過半,拼命往西南突圍。李自成故意放開一條路,讓敗軍潰逃。哪知,左良玉
退了幾十裡地又遇截擊,面臨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溝,馬過不去,士兵只得棄馬渡溝,
倉皇逃命。這時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擊,敵軍人仰馬翻,屍填溝塹,全軍覆沒。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③。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為世間許多看上去很有用處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去駕馭
而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與①句相對言之。即有些看上去無什用途的東西,
往往有時我還可以藉助它而為己發揮作用。猶如我欲“還魂”還必得藉助看似無用
的“屍體”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說兵家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是看去無什用
處的東西,努力爭取主動,壯大自己,即時利用而轉不利為有利,乃至轉敗為勝。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語出《易·經蒙》卦。蒙,卦名。本紛是異卦相疊
(下坎上艮)。本卦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草木叢生,故
說“蒙”。這是蒙卦卦象。這裡“童蒙”是指幼稚無知、求師教誨的兒童。此句意
為不是我求助於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於我了。
    古人按語說.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權
於人,而代其攻寧者,皆此用也。
    歷史上常有這種情況,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都喜歡推出亡國之君的後代,打著
他們的旗號,來號召天下。用這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在
軍事上,指揮官一定要善於分析戰爭中各種力量的變化,要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力量。有時,我方即使受挫,處於被動局面,如果我方善於利用敵方矛盾,利用
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夠轉被動為主動,改變戰爭形勢,達到取勝的目的。
    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死亡的東西,又藉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戰爭中往往有這類情
況,對雙方都有用的勢力,往往難以駕馭,很難加以利用。而沒有什麼作為的勢力,
往往要尋求靠山。這個時候,利用和控制這部分勢力,往往可以達到敢勝的目的。
    秦朝實行暴政,天下百姓“欲為亂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願望,但
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就難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被
徵發到漁陽戍邊。當這些戌卒走到大澤鄉時,連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沒,眼看無法
按時到達漁陽了。秦朝法律規定,凡是不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的戌卒,一律處斬。
陳勝、吳廣知道,即使到達漁陽,也會誤期被殺,不如一拼,尋求一條活路。他們
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這種思想,正是舉兵起義的大好時機。陳勝又想到,自己地
位低下,恐怕沒有號召力。當時有兩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個是秦始皇的大兒子
扶蘇,溫良賢明,已被陰險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殺害,老百姓卻不知情,另一個是楚
將項燕,功勳卓著,愛護將士,威望極高,在秦滅六國之後不知去向。於是陳勝,
公開打出他們的旗號,以期能夠得到大家擁護。他們還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心理,
巧妙地作了其它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飯時,在魚腹中發現一塊絲帛,上寫“陳勝
王”(這個王字是稱王的意思),士兵大驚,暗中傳開。吳廣又趁夜深人靜之時,
在曠野荒廟中學狐狸叫,士兵們還隱隱約約地聽到空中有“大楚興,陳勝王”的口
號。他們以為陳勝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讓他來領導大家的。陳勝、吳廣
見時機已到,率領戍卒殺死朝廷派來的將尉。陳勝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說:我
們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們拼個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個樣兒來。於是,
陳勝自號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佔大澤鄉,天下雲集響應,節節勝利,所向披靡。
後來,部下擁立陳勝為王,國號“張楚”。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勢力增強,但還不雄厚。他和孫權都把眼睛盯住四川,那
裡地理位置好,資源豐富,是個可以大展巨集圖的好地方。但是,曹操統一中原的決
心已定,虎視眈眈,牽制住了孫權的力量。劉備、孫權一時都對四川無法下手。公
元215年, 曹操進攻漢中,張魯降曹。益州劉璋集團形勢危急。這時,劉璋集團內
部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劉璋深怕曹操進攻四川,心想,不如請劉備來,共同抵禦
曹操。劉備得訊,喜不自勝,正中下懷,這不正是他進軍四川的大好時機嗎,他派
關羽留守荊州,親自率步卒萬人進入益州。劉璋推舉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自
己為鎮西大將軍兼益州牧。
    劉備、劉璋的這段“蜜月”肯定長不了。一日,劉備接到荊州來信,說曹操興
兵侵犯孫權。劉備請劉璋派三萬精兵、十萬斛軍糧前去助戰。劉璋怕削弱了自己的
力量,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劉備乘機大罵劉璋:我為你抵禦曹操,你卻吝惜錢
財,我怎能和你這種人合作共事!於是向劉璋宣戰,乘勝直搗成都,完成了佔領四
川的計劃。劉備就是借劉璋這個“屍”,擴充了實力,佔據了四川,為以後建國打
下了基礎。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誘之②,往蹇來連③。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種條件或情況。此句意為戰場上我方等待天然
的條件或情況對敵方不利時,我再去圍困他。
    ②用人以誘之: 用人為的假象去誘惑他(指敵 人),使他向我就範。
    ③往蹇來連:語出《易經·蹇》卦。蹇,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坎上)。
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艮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險,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
易,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難;連,艱難。這句意為:往來皆難,行路困難重重。
    此計運用這個道理,是說戰場上若遇強敵,要善用謀,用假象使敵人離開駐地,
誘他就我之範,喪失他的優勢,使他處處皆難,寸步難行,由主動變被動,而我則
出其不意而致勝。
    古人按語說:兵書曰:“下政攻城”。若攻堅,則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
則不可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
能勝。漢末,羌率眾數千,遮虞詡於陳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
到乃發。羌聞之,乃分抄旁縣。翔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里,令軍士各作
兩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
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惡之以人事也(《後漢書》五八《虞詡》、《戰略考
·東漢》)。
    《孫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顧條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會失敗的。敵人
既然已佔據了有利地勢,又作好了應戰的準備,就不能去與他爭地。應該巧妙地用
小利去引誘敵人,把敵人誘離堅固的防地,引誘到對我軍有利的戰區,我方就可以
變被動為主動,利用天時、地利和人為條件,一定可以擊敗敵人。
    前面講的虞詡智騙羌人的故事就是個好例證。他故意說等待援兵,鬆懈了敵人
的鬥志,分散了他們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軍,充分利用了時間;他還增加灶的數
量,讓敵人誤以為援軍已到,不敢輕舉妄動,都在於擾亂故人的意圖。這樣就充分
發揮了己方的主動性,牽住了敵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圖隨意調動了敵方,終幹
取得了平羌的勝利。
    調虎離山,此計用在軍事上,是一種調動敵人的謀略。它的核心在一“調”字。
虎,指敵方,山,指敵方佔據的有利地勢。如果敵方佔據了有利地勢,並旦兵力眾
多,防範嚴密,此時,我方不可硬攻。正確的方法是設計相誘,把敵人引出堅固的
據點,或者,把敵人誘入對我軍有利的地區,這樣做才可以取勝。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
承父志, 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盧
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佔據盧江的軍閥劉勳勢力強大,野
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
離山的妙計。針對軍閥劉勳,極其貪財的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勳送去一份厚禮,並
在信中把劉勳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勳功名遠播,今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勵交
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
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劉勳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
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勳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
決定發兵上繚。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勳哪裡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
言迷惑住了。孫策時刻監視劉勳的行動,見劉勳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
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己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佔據它的老窩吧!”幹
是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杭,就十順利地控制
了盧江。劉勳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後
悔已經來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東漢未期,北邊羌人叛亂。朝廷派虞詡平定叛亂,虞詡的部隊在陳倉崤谷一帶
受到羌人阻截。這時,羌人士氣正旺,又佔據有利地勢,虞詡不能強攻,又不能繞
道,真是進退兩難。虞詡決定騙羌人離開堅固的據點,他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
紮營。對外散佈行軍受阻,向朝延請派增援部隊。羌人見虞詡已停止前進,等待增
援部隊,就放鬆了戒備,紛紛離開據點,到附近劫掠財物去了。虞詡見敵人離開了
據點,下令部隊急行軍,日夜兼程,每日超過百里,通過山谷。他命令在急行軍時,
沿途增加灶的數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敵人誤以為朝廷援軍已到,自己的力量
又已經分散,不敢輕易出擊。虞詡順利地通過陳倉崤谷,轉入外線作戰,羌人在時
間和空間上都轉入被動局面,不久羌人叛亂被平定。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①。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
刃②。需,有孚,光③。
    ①逼則反兵,走則減勢:走,跑。逼迫敵入太緊,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撲,若讓
他逃跑則可減削他的氣勢。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為兵器上不 沾血。
    ③需,有孚,光:語出《易經·需卦》。需,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坎
上)。需的下卦為乾為天,上卦為坎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徵著一種危險存
在著(因為“坎”有險義),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險又要善於等待。“需”,
等待。《易經·需》卦卦辭:“需,有享,光享”。孚,誠心。光,通廣。句意為:
要善於等待,要有誠心(包含耐性),就會有大吉大利。
    古人按語說:所謂縱著,非放之也,隨之,而稍鬆之耳。“窮寇勿追”,亦即
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躡之,故展轉
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
故論戰,則擒者不可復縱。
    打仗,只有消滅敵人,奪取地盤,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窮寇”狗急跳牆,垂
死掙扎,己方損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馬,不等於放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
人鬥志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
敵人的目的。諸葛亮七擒七縱,決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終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獲
的影響, 穩住南方, 在地盤上,次次乘機擴大疆土。在軍事謀略上,有“變”、
“常”二字。釋放敵人主帥,不屬常例。通常情況下,抓住了敵人不可輕易放掉,
以免後患。而諸葛亮審時度勢,採用攻心之計,七擒七縱,主動權操在自己的手上,
最後終於達到目的。這說明諸葛亮深謀遠慮,隨機應便,巧用兵法,是個難得的軍
事奇才。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軍事上,“擒”,是目的,“縱”,
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
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鬆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鬥
志鬆懈,然後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例。蜀漢建立之後,
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
後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
戰,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鬥力了,乘勝
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
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
不會停止侵擾,後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採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
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隻,據守滬水
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並襲擊了
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於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
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後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
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後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
第七次生擒孟獲。終於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
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
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麻
痺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
為天子。信中說,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
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裡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
下名叫遊統的,伺機謀叛王浚。遊統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遊統,將遊統首
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
苛捐雜稅, 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
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矇在鼓裡,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假本沒有
準備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
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①,擊蒙也②。
    ①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並去誘惑他。
    ②擊蒙也:語出《易經·蒙》如。參前“借屍還魂”計註釋④。擊,撞擊,打
擊。句意為:誘惑敵人,便可打擊這種受我誘惑的愚蒙之人了。
    古人按語說: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
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
門,屈嘏曰:“紋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保護)採樵者以誘之。”從之,絞
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
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戰爭中,迷惑敵人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
應用極相類似的方法, 以假亂真。 比如,用旋旗招展、鼓聲震天來引誘敵人,屬
“疑似”法,往往難以奏效。而用老弱殘兵或者遺棄糧食柴草之法誘敵,屬“類同”
法,這樣做,容易迷惑敵人,可以收到效果,因為類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敵人的錯覺,
使其判斷失誤。當然,使用此計,必須充分了解敵方將領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軍事
水平、心理素質、性格特徵,這樣才能讓此計發揮效力。正如《百誡奇略·利戰》
中所說:“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擊
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龐涓就是因為驕矜自用,才中了孫臏減灶撤
軍之計,死於馬陵道的。
    拋磚引玉,出自《傳燈錄》。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遊覽蘇州的靈
巖寺。為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後,立刻提筆續寫
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後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作法為“拋磚引玉”。此計
用於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
後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的是小
利, 是繡餌; “玉”,指的是作戰的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才是目的,
“拋磚”,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嚐到一點甜頭,它才
會上鉤; 敵人佔了一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公元前700年, 楚國用“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這一年,楚國發兵攻
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
出城迎戰,凶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
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
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
“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餘,
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
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痺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
先設伏兵斷其後路,然後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
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
上鉤。”楚王於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絞侯聽探子報告有
挑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並無
兵士跟隨。絞候馬上佈置人馬,待“樵夫”揹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襲擊,果然順
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穫不小。見有
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
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象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
嚇得沒命的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
四起,殺聲震天,紋國士兵哪裡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
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請降。
    公元690年, 契丹攻佔營州。武則天派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麻仁節四雖
大將西征,想奪回營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鋒孫萬榮熟讀兵書,頗有機謀。他想到
唐軍聲勢浩大,正面交鋒,與已不利。他首先在營州製造缺糧的輿論,並故意讓被
俘的唐軍逃跑,樵夫軍統帥曹仁師見—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黃飢瘦,並從他們那裡得
知營州嚴重缺糧,營州城內契丹將士軍心不穩。曹仁師心中大喜,認為契丹不堪一
擊,攻佔營州指日可待。唐軍先頭部隊張玄遇和麻仁節部,想奪頭功,向營州火速
前進,一路上,還見到從營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們自稱營州嚴重缺糧,士兵
紛紛逃跑,並表示願意歸降唐軍。張、麻二將更加相信營州缺糧、契丹軍心不穩了。
他們率部日夜兼程,趕到西硤石谷,只見道路狹窄,兩邊懸崖絕壁。按照用兵之法,
這裡正是設埋伏的險地。可是,張、麻二人誤以為契丹士卒早已餓得不堪一擊了,
加上奪取頭功的心情驅使,下令部隊繼續前進。唐軍絡繹不絕,進入谷中,艱難行
進。黃昏時分,只聽—聲炮響,絕壁之上,箭如雨下,唐軍人馬踐踏,死傷無數。
孫萬榮親自率領人馬從四面八方進擊唐軍。唐軍進退不得,前有伏兵,後有騎兵截
殺,不戰自亂。張、麻二人被契丹軍生擒。孫萬榮利用搜出的將印,立即寫信報告
曹仁師,謊報已經攻克營州,要曹仁師迅速到營州處理契丹頭人。曹仁師早就輕視
契丹,接信後,深信不疑,馬上率部奔往營州。大部隊急速前進,準備穿過峽谷,
趕往營州。不用說,這支目無敵情的部隊重蹈覆轍,在西峽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圍
追堵截,全軍覆沒。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①。
    ①龍戰於野, 其道窮也: 語出《易經·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疊
(坤下坤上),為純陰之卦。
    引本卦上六,《象辭》:“龍戰於野,其道窮也。”是說即使強龍爭鬥在田野
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頓的絕境。比喻戰鬥中擒賊擒王謀略的威力。
    古人按語說:攻勝則利不勝取。取小遺大,卒之利、將之累、帥之害、功之虧
也。舍勝而不摧堅摘王.是縱虎歸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圖辨旌旗,而當察其陣中
之首動。昔張巡與尹子奇戰,直衝敵營,至子奇麾下,營中大亂,斬賊將五十餘人,
殺士卒五千餘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識,剡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
得其狀,使霽雲射之,中其左目,幾獲之,子奇乃收軍退還(《新唐書一九二《張
巡》、《戰略考·唐》)。
    戰爭中,打敗敵人,利益是取之不盡的。如果滿足於小的勝利而錯過了獲取大
勝的時機,那是士兵的勝利,將軍的累贅,主帥的禍害,戰功的損失。打了個小的
勝仗,而不去摧毀敵軍主力,不去摧毀敵軍指揮部,捉拿敵軍首領,那就好比放虎
歸山,後患無窮。古代交戰,兩軍對壘,白刃相交,敵軍主帥的位置比較容易判定。
但也不能排除這樣的情況:敵方失利兵敗,敵人主帥會化裝隱蔽,讓你一時無法認
出。張巡計高一籌,用秸杆當箭,一下子讓主帥尹幹奇暴露出來,將他射傷。
    擒賊擒王,語出唐代詩人杜甫《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
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民間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說法,也是這個意思,蛇無頭
不行,打了蛇頭,這條蛇也就完了。此計用於軍事,是指打垮敵軍主力,擒拿敵軍
首領,使敵軍徹底瓦解的謀略。擒賊擒王,就是捕殺敵軍首領或者摧毀敵人的首腦
機關,敵方陷於混亂,便於徹底擊潰之。指揮員不能滿足於小的勝利,要通觀全域性,
擴大戰果,以得全勝。如果錯過時機,放走了敵軍主力和敵方首領,就好比放虎歸
山,後患無窮。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氣焰囂張,連連大捷,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勇將尹子
奇率十萬勁旅進攻睢陽。御史中丞張巡駐守睢陽,見敵軍來勢洶洶,決定據城固守。
敵兵二十餘次攻城,均被擊退。尹子奇見士兵已經疲憊,只得鳴金收兵。晚上,敵
兵剛剛準備休息,忽聽城頭戰鼓隆隆,喊聲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隊準備與衝出城來
的唐軍激戰。而張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時擂鼓,象要殺出城來,可是一直緊閉
城門,沒有出戰。尹子奇的部隊被折騰了整夜,沒有得到休息,將士們疲乏已極,
眼睛都睜不開,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這時,城中一聲炮響,突然之間,張巡率領
守兵衝殺出來.敵兵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亂作一團。張巡一鼓作氣,接連斬殺
五十餘名敵將,五千餘名士兵,敵軍大亂。張巡急令部隊擒拿敵軍首領尹子奇,部
隊一直衝到敵軍帥旗之下。張巡從未見過尹子奇,根本不認識,現在他又混在亂軍
之中,更加難以辨認。張巡心生一計,讓士兵用秸杆削尖作箭,射向敵軍。敵軍中
不少人中箭,他們以為這下玩了,沒有命了。但是發現,自己中的是秸杆箭,心中
大喜,以為張巡軍中已沒有箭了。他們爭先恐後向尹子奇報告這個好訊息。張巡見
狀,立刻辨認出了敵軍首領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將南霽雲向尹子奇放箭。正中
尹於奇左眼,這回可是真箭只見尹子奇鮮血淋漓,抱頭鼠竄,倉皇逃命。敵軍一片
混亂,大敗而逃。
    明英宗寵幸太監王振,王振是個奸邪之徒,侍寵專權,朝廷內外,沒有人不害
怕他。當時北方瓦刺逐漸強大起來,有覬覦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絕了大臣們在瓦刺
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設防的建議,千方百計討好瓦刺首領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親
自率領大軍攻打大同,進犯明朝。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命王振為統帥。糧草沒有
準備充分,五十萬大軍倉促北上。一路上,又連降大雨,道路泥濘,行軍緩慢。也
先聞報,滿心歡喜,認為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時機。等明朝大軍抵達大
同的時候,也先命令大隊人馬向後撤退。王振認為瓦刺軍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隊,畏
縮而迅,於是下令追擊瓦刺軍。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騎兵精銳分兩路從兩側包圍明
軍。明軍先鋒朱瑛、先晃,遭到瓦刺軍伏擊,全軍覆沒。明英宗無可奈何,只得下
今班師回京。明軍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黃昏時分。大臣們建議,部隊再前行二十里,
到懷來城憑險拒守,以待援軍。王振以千輛輜重未到為理由,堅持在土木堡等待,
也先深怕明軍進駐懷來,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捨。在明軍抵達土木堡的第二
天,就趁勢包圍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刺軍控制當地唯一水深—
一土木堡兩側的一條小河。明軍人馬斷水兩天,軍心不穩。也先又施—計,派人送
信王振,建議兩軍議和。王振誤以為這正是突圍的好時機,他急令部隊往懷來城方
向突圍。這一下正中也先誘敵之計,明軍離開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刺軍從四面包
圍。明英宗在亂軍中,由幾名親兵保護,幾番突圍不成,終於被也先生擒。王振在
倉皇逃命時,被護衛將軍樊忠一錘打死。明軍沒有了指揮中心,潰不成軍,五十萬
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