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職場中年危機,可能只是你放水太多又不接受現實而已

職場中年危機,可能只是你放水太多又不接受現實而已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見面,他送我一個保溫效果賊好的鋼化杯。回家後被我媳婦取笑,她說,“你這朋友故意的吧,上次送你盒枸杞,這次又給你來個保溫杯!”

我一愣,旋即明白:保溫杯泡枸杞,中年男人標配!

一縷淡淡的悵惘炊煙般嫋嫋升起,短暫的迷離之後,腦海裡浮現出最近曾經熱傳的資訊:

  • 華為清退 34 歲員工
  • 37 歲是 HR 心照不宣的年齡線
  • 中興 42 歲的研發主管……

社會輿論似乎一直在強化中年危機,似乎到了 40 歲,我們就真的只有被辭退的份了。

果真如此嗎?

No ! No ! No !

不!絕不!

只要年輕時不給自己放水,持續在以下三方面投資自己:

  1. 能力
  2. 精力
  3. 影響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平滑度過中年危機的機會!

1. 能力

一個人在職場上的成就,取決於三個因素:

  • 能力
  • 位置
  • 趨勢

能力是基礎。沒有能力,一定走不遠。有了能力,你才有選擇的資本,才可能在重要的位置上做出成績,才可能進入時代的趨勢中去搏擊風浪。

在個人能力中,有四種能力,是核心:

  • 情緒管理
  • 自主學習
  • 快速解決問題
  • 價值觀

我們展開來聊聊吧。

1.1 情緒管理

有的人一遇到挫折,就陷入沮喪、消沉,精神萎靡,難以自拔;

有的人一有小成績便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眼中再無他人;

有的人一言不合就怒氣勃發,吹鬍子瞪眼睛,撇開正事不談,定要先論個曲直;

有的人一受冷落便覺別人看不起自己,進而灰心喪氣、自怨自艾、自我否定;

有的人被上司批評一句,就揣測上司要邊緣化自己,惶惶不可終日……

我們整天都在各種情緒中打轉轉,時不時要做一做情緒的奴隸。而一旦我們成了情緒的奴隸,就會失去客觀判斷,在一時衝動之中做出沒有價值甚至損害已有價值的選擇。

所以,稻盛和夫在《幹法》中說——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拂拭心中感性的煩惱,擡頭挺胸向前看,朝著新的方向,採取新的行動。這種態度對於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

而要想擺脫感性的煩惱,阿爾伯特·埃利斯的誘因 ABC 理論可以幫助我們。

A 代表我們日常遇見的具體的人或事(誘發性事件),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們。

誘發性事件有兩種型別:

  • 第一類是重大危機,如洪水、地震、饑荒、疾病等。我們知道這類事情是真的,我們傾向於臨危不懼,並且常常在遭受重創後奇蹟般的重建自己的生活。
  • 第二類事件很多,比如日常的煩心事、無可奈何的感覺、擔心、麻煩、決定和難相處的人,每一個能量都不大,但常常讓我們六神無主,疊加起來效果致命。

C 代表兩件事:在 A 處發生的具體情形裡,你的感覺和你的行為。比如你要趕著參加一個重要會議,路上遇到堵車,隨著你遲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你真的開始焦慮、煩躁和惱火(你在 C 處的感覺)時,你也許會從箱子裡殺進殺出,在車流中隨意變道,鳴笛、罵其他司機……(你在 C 處的行為)

B 代表思考,你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和解釋,決定了你在 C 處做出的情感和行為反應。

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要想不受制於人和事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在 A 處發生的事是否真實不重要,你在 B 處的所思所想才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在 C 處的感覺和行動。”

簡單講,你對外界刺激的解釋,決定了你將出的情感和行為反應

所以,我們應該針對 B 做練習:

練習的思路是簡單的:找出那些常常讓你情緒失控行為失當的誘發性事件,重新解釋它們,尋找恰當的感受和行為。但這做起來卻真的是蠻難的,需要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

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第 18 ~ 23 頁有具體的練習方法,請參考它們來認真修煉。

管得住自己的情緒,才能做得好自己的事情。長路漫漫,即刻啟程吧。

1.2 自主學習

很多人走上工作崗位後,上班時等待老闆分派任務,被動按著別人的指示幹活,下班後,看電視、打遊戲、逛街、聚會玩樂,學習這件事被擱置起來,似乎學生生涯結束了學習也就結束了。

但實際上,走出校園,學習才真正開始

以軟體開發工程師來講,你每天都會面臨各種新技術、新需求、新問題、新 Bug ,如果你不能自主學習,一定會被快速淘汰。

在工作之後,我們一定要培養起自主學習能力。

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有幾點非常重要:

  • 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 發現自己是怎麼學習的
  • 聯機學習

(1)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積極主動是一切的前提,唯有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遇到問題,你才會自發去發掘、發現、分析,才可能主動學習。

什麼是真正的積極主動,參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2)發現自己是怎麼學習的

彼得·德魯克在 2006 年 6 月號《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自我管理》中提出了“讀者型”和“聽者型”之說,讀者型的人偏好通過閱讀來獲取資訊,聽者型的人偏好通過聽來獲取資訊。

比如習慣通過日報、週報、月報等來了解下屬工作狀態的領導,往往是讀者型的,習慣通過日會、週會、月會、專案進度會議等各種會議來了解下屬工作狀態的領導,往往是聽者型的。

知道自己獲取資訊的方式,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正確的方式來學習。

比如我就是讀者型,習慣通過閱讀獲取資訊,自我感覺效率較高,而聽別人講東西,往往是聽完就忘,必須在聽的過程中記錄要點,事後才能回想起來。

學習有很多方式,最關鍵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

有的人通過讀書來學習,有的人通過寫作來學習,有的人聽音訊,有的人看視訊,有的人喜歡和別人討論,有的人喜歡獨自思考,有的人先看書再練習,有的人先練習遇到疑惑才看書……

你可以嘗試多種方式,慢慢除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套件”。比如我,現在學習一種新技術,遵循“看書-練習-看書-寫文章-練習”這樣的模式。尤其是寫技術文章,對我幫助非常大,我常常是一邊練習一邊記錄關鍵點,練完就再結合筆記查閱資料總結成技術文章分享出去。我技術部落格上的 80 % 以上的技術文章,都是這樣寫出來。

(3)聯機學習

我們光自己獨自學習往往是不夠的,還要學會聯機學習。

聯機學習分三個層面:

  • 榜樣
  • 教練
  • 專家網路

通過榜樣來聯機學習,就是在你團隊裡找一個比你技術能力、工作能力強的人,研究他、分析他,找出他的學習方法、習慣、知識體系,從中萃取適合你自己的,改善你的學習效率。同時也以他為標杆,讓自己有個趕超的目標,這樣學起來也更有動力。

教練,就是那個比你成功得多,可以給你指導、給你反饋的人。找到這樣一個人,往往他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但是,要想找到教練,你腦子裡一定要有根弦:你可以為教練做點什麼有用的事情。

所謂專家網路,就是一群專家組成的網路,比如你擁有一個由微信公眾號營銷專家、新媒體文案專家、增長黑客、前端大牛、圖書策劃、支付系統架構師、分散式架構師、產品經理、 Node.js 原始碼貢獻者、敏捷教練等組成的專家網路,你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從特定的專家那裡獲得中肯、專業的建議。當然,你自己也一定要有必然所需要的非常專業的知識或能力。

1.3 快速解決問題

一定要牢記,在職場上,所有的實踐,都應該以結果為導向。結果達成,組織才會關注你在過程中付出了什麼;沒有結果,付出再多努力都是白費。

所以,我們前面討論的情緒管理、自主學習,其目的,都是為了打造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明確定義問題。

明確定義問題,往往是最難的。很多的問題,只要你搞明白“問題是什麼”,答案就會自動浮現——答案往往就在問題當中。

而我們大多數職場人士,是一個組織當中的一員,是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很少有機會去琢磨“問題是什麼”,多數時候都在被動完成“別人交代下來的任務”,至於任務到底是用於解決什麼問題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往往不甚了了。日復一日,長此以往,漸漸就變得不會分析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只知道等、靠、要,失去了離開一個組織的能力,失去了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所以,哪怕我們在工作中只是一個小角色,也要去思考你在解決什麼問題,你做的事情有何意義。我們要抓住一切機會,去磨練自己定義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惟其如此,你才可能成為一個具備“即戰力”的人,而你具備了“即戰力”,哪怕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面對陌生的問題,也可以快速抓取到關鍵點,開啟局面。

在明確問題時,可以問自己下列 4 個關鍵問題:

  • 這個問題是什麼
  • 問題怎樣才算是解決
  • 問題是誰的
  • 問題由誰負責解決

關於解決問題,有很多的框架可以學習,比如:

  • 5W2H
  • 空雨傘
  • 麥肯錫解決問題七步法
  • SWOT矩陣
  • 費米推理
  • PDCA
  • 六頂思考帽

熟練運用這些框架,可以大大提升你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1.4 價值觀

所謂價值觀,指的是,你覺得什麼是重要的、你要什麼、你不要什麼、你如何做決策。

一個人的行為價值觀,是其最根本的能力。價值觀決定了你在哪個方向做、以什麼原則去做。沒有價值觀,你就會像浮萍一樣,東飄西蕩,很難做出有長遠意義的選擇,很難持續去學習,很難形成有效的解決問題能力,也很難積累能被社會感知的資源。

熱衷技術的職場人士,覺得技術成就更重要、自己解決問題更重要,他希望自己在某個方面具有頂端優勢,他會一直做一直做,不斷覆盤,不斷精進,直到成為專家。

希望做管理者的技術從業者,認為領導別人很重要,職場權力和位置很重要,他往往在做上三五年後就會轉移重點,放棄在技術上的深入積累,轉而尋求管理職位的機會。

這兩種不同的選擇就是由不同的價值觀決定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慢慢搞清楚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 我想要什麼
  • 哪些人事物對我是最重要的
  •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旦你搞明白這些,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就能明確你在工作、家庭、社會、自我等幾方面的目標,就可以構建起多元中心的生活。一旦你擁有了多元中心的生活,就不會因為某個目標的崩塌而導致整個人崩潰。

價值觀導向清晰,目標明確,可以指引你積極主動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自主學習,快速構建起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你順利渡過人生中的各種危機!

2. 精力

保持精力旺盛,才能不斷精進,持續增加自身收入。

精力就是生命!

來,想想看,你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獲得更多精力?


    1. 2.
  1. 3.

記下這些措施,嚴格執行!

3. 影響力

我們這裡的影響力是指有多少人知道你、認可你

影響力是你度過危機的強力保障。

職場人的影響力構建可以沿著組織、圈子、行業、跨界的路徑來演進:

  1. 先成為所在組織內有影響力的人
  2. 再成為某個同屬性圈子(比如同城同業社群)內有影響力的人
  3. 接著成為行業內有影響力的人
  4. 最後,把影響力遷移到其他領域

達到第 1 步,你就有可能實現工作層面的自由(由你來選擇工作機會,而不是被迫去找工作,這就是工作自由)。因為你的同事們都知道你有兩把刷子,你的客戶,你們公司的競爭物件,慢慢也都會知道,順其自然地,各種工作機會就會到來。

如果你能達到第 2 步,那你就用了較大的選擇權,工作自由必然實現。

到了第 3 步,你就走出了公司、城市,進入行業內,為更多人所知,自然而然,更多的可能性也會在你面前漸次鋪開。

第 4 步嘛,你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啦。

那麼,怎樣建立影響力呢?

我們從組織內和組織外兩個層面來討論。

3.1 組織內的影響力構建

要在組織內構建影響力,牢記四個要點:

  1. 專業
  2. 做出成績
  3. 分享
  4. 付出

簡要說一下。

(1)如何變得專業

關於如何變得專業,請參考《刻意練習》一書。

如果你是開發者,請參考我的 GitChat 達人課——程式設計師跨越式成長指南

(2)做出成績

所謂做出成績,不是你覺得如何如何,而是:

  1. 達成目標
  2. 獲得相關干係人肯定

比如你交付一個類似 12306 的訂票網站,不是你部署完畢上線了就算做出成績了,而是必須平穩執行一段時間,並且扛得住春運購票高峰期間的超大併發訪問,獲得了鐵路相關部門和乘客們的肯定,這才算做出成績。

你做出了成績,就會被別人看到,你就會因此而獲得影響力。

(3)分享

所謂分享,就是主動把你學到的知識、技能、經驗,傳遞給別人,幫助別人。

分享可以讓別人知道你,認可你,幫你建立影響力。

很多人會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經驗,都教了別人,自己最終會失去相對競爭力。

個人經驗,這點擔心純屬多餘!因為兩點:

  1. 要分享,首先你要梳理、整合、系統化自己的知識、經驗,這個過程會讓你打通知識之間的關聯,給你帶來更多收穫,讓你能力再次提升。
  2. 在分享過程和之後,別人會給你反饋,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給你提供意見,讓你看到你之前看不到的東西,反過來促進你進一步研究,你的水平會因此再次精進。

(4)付出

這裡的付出,是指:你願意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別人身上,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

有不少小夥伴,對待向自己請教的同事,或者遮遮掩掩,或者冷若冰霜,或者冷嘲熱諷,生怕別人耽擱了自己的事情,不願意花費一點精力在別人身上。

這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影響力。因為影響力的構建過程,是服務和互動的過程。你以自己的專業技能服務了別人,別人才會認可你。

3.2 組織外的影響力

要想在組織外建立影響力,除了構建組織內影響力所必須的 4 點之外,你還得找到放大你個人影響力的方式。常見的方式有這些:

  • 資源與關係的置換
  • 同業社群交流
  • 專業社群分享
  • 自媒體品牌
  • 出版相關圖書
  • 舉辦公開課

所有這些放大個人影響力的渠道和方式,其做法都有跡可循——挖掘行業大咖的個人發展史或者閱讀行業名人的傳記。但關鍵是,你會不會一門心思做下去!

4. 一句話總結

千言萬語其實可以匯作一句話:在年輕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學習方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涵養精力,持續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找機會建立個人影響力,就可以坦然面對所謂的職場中年危機,甚至轉危為機。

5. 書單推薦

本文提到了幾本書,列出來,供有心的小夥伴購買閱讀:

  •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阿爾伯特·埃利斯)
  • 《幹法》(稻盛和夫)
  • 《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古典)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史蒂芬·柯維)
  • 《你的燈亮著嗎?》(傑拉爾德・溫伯格)
  • 《專業主義》(大前研一)
  • 《即戰力》(大前研一)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克萊頓·克里斯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