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張維迎:反思經濟學》讀後感作文4300字

《張維迎:反思經濟學》讀後感作文4300字

開發十年,就只剩下這套架構體系了! >>>   

《張維迎:反思經濟學》讀後感作文4300字:
讀完張維迎教授的文章《反思經濟學》,突然想到了一個成語,削足適履,“足”為經濟現象,“履”為經濟學理論;本來應該是鞋子去適合腳,經濟學理論應該是去解釋經濟現象;而張維迎批判的現代經濟學逆其道而行,不滿足經濟學理論的,統統通過行政手段去改造經濟現象,使其適合經濟學理論,如此這般,經濟學理論必然走向教條化。另外一名北大的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提出比較優勢理論,解釋了中國大躍進時期經濟政策的失敗,解釋得相對比較成功。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大躍進時期國家實施趕超戰略,大搞不適合中國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重工業,而放棄符合本國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致使舉國經濟頹敗。比較優勢理論屬於靜態分析,無法很好解釋產業轉型和升遷。於是乎林教授沒有升級理論,而是跑到非洲大陸,尋找到了比較優勢理論較好解釋的經濟體,於是乎提出新的理論名字《新結構經濟學》,其做法大抵也是要求經濟現象適應經濟學理論吧。
1.關於外部性和產業政策
張維迎文中提到了經濟學的幾個經典假設,這些假設一旦與現實不符合,經濟學界削足適履,從而基於這些理論制定的經濟政策往往南轅北轍甚至帶來災難性後果。比如說現代經濟學認為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經濟交易供需雙方產生的效應而未能體現到價格中去,而對第三方產生了影響,如此便得出“市場失靈”,需要政府這雙“看得見的手”去規制。外部性分成兩種,負的外部性,比如汙染;正的外部性,比如科技研發。對應的規制政策也分兩種,對於環境汙染,徵收環境稅,增加廠商成本,供給曲線向下移動,形成新的均衡,交易量下降,體現了規制的效果。正的外部性,針對高科技企業進行補貼,減小廠商成本,供應曲線向上移動,新的均衡態下交易量上升,體現了規制政策鼓勵科技投入。

《張維迎:反思經濟學》讀後感作文4300字

國家鼓勵正的外部性,便出臺了各種產業政策,進行堂而皇之的政府補貼。簡單的供求曲線分析,邏輯上是沒啥毛病的,然而現實世界的經濟現象紛繁複雜,蘇菲的世界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10176.html)經濟學有句經典認知,“人是在激勵條件下行為的”,產業政策可能會帶來市場價格的扭曲,人們在扭曲的價格訊號下,其行為可能帶來更大的扭曲。經濟政策不宜使用靜態的供求分析工具,政策如同下棋,得基於對人的行為的理解多往前看幾步。
國內電動車市場便是基於正外部性考慮,大肆政府補貼,終歸也沒有孵化出來良性發展的產業環境,目前來看應該是失敗的產業政策。即使說對高科技產業進行政府補貼,也會面臨著補貼多少的問題,更會帶來尋租受賄,車企和政府官員共同侵佔國家稅收,尤其是在法律不健全的情況下。政策對電動汽車補貼,往往從成本端進行補貼,每臺車成本多少,政府事實上無法得知;車企必然高報成本,結果便出現了補貼的錢高於電動車成本價,尤其是電動大巴。於是乎全國電動大巴企業瘋狂生產,根本不用賣出去啊,生產出來賺補貼。後來政府發現政策不對頭,於是乎修改修改,要求生產出來的大巴不能停在馬路邊和停車場,必須有行駛里程,下有對策,車企僱傭司機,一群大巴空跑,為的是跑里程。從市場行為角度,不用知道企業到底成本曲線如何,成本高的必然被市場淘汰,成本低的代表較高的生產水平,留在市場中,也就是說企業成本曲線只有市場才能測量出來,而政府,尤其是法治不完善的政府,永遠不得而知。對高科技進行補貼,前提是政府得知道哪些產業才是高科技產業。比如電腦整機,全部使用採購配件,生產電腦整機出售,高大上,貌似高科技產業,實則類似傳統制造業;納米智慧布料,能夠根據環境感知自動調整布料結構,從而實現保暖,通氣自動調節。在我們國家政府看來,電腦麼,屬於高科技產業;布料服裝,太傳統的產業。於是乎瘋狂補貼電腦整機廠家,而實際上的高科技布料被打入垃圾夕陽產業,不把廠房給強制拆除,打擊汙染小產能就不錯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即使經濟學的外部性理論正確無疑,到了複雜的現實經濟中,據此制定的經濟政策也絕非簡單。產業補貼,如果要達到應有的效果,應該從消費者入手,就拿電動車來說,對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進行補貼,比如每人給10萬補貼卷,具體消費者購買哪家汽車,消費者自己選擇,如此這般幾乎不會干擾產業正常發展,因為交易仍然是市場行為,沒有任何對廠商成本曲線的扭曲。這個思路就是著名經濟學家弗裡德曼的“學券制”,那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我們視而不見。
張維迎在文中提到了,科斯認為任何的外部性都是因為產權沒有得到充分的界定。科斯的這個思想還是蠻深刻的。怎麼理解?舉個例子:
甲乙是鄰居,甲愛唱歌,而且必須到共用的樓道里去唱歌才能過癮,乙比較反感。假設甲在樓道唱歌的正效用是10元,乙的效用是-6元,結果會如何呢?由於樓道是公用的,也就是產權沒有得到充分界定的,結果肯定是吵來吵去。假設,樓道產權界定給乙方,乙方有權不讓甲方在乙方樓道唱歌,結果如何?甲方可能向乙方付費6元,甲方繼續唱歌,社會總的效用是4元。如果樓道產權界定給甲方,甲方在甲方樓道上唱歌,乙方只得忍著,那麼社會總效用仍然是4元。
傳說科斯因科斯定理而得了諾貝爾獎,其實沒有科斯定理一說,如果勉強說有,只能簡單說是,市場交易的前提是雙方的產權得到界定。那麼有些情況下產權確實難以界定,比如空氣,比如海洋,這種情況下政府對環境汙染進行懲罰,從而使得交易價格內部化,是有必要的。
關於產業政策,張維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有過一次公開的辯論,網上可以查到,非常精彩的學者辯論,張維迎教授仍然秉持了奧地利學派的觀點,而林毅夫教授秉持了凱恩斯主義的思想,對學界的影響必將深遠。這一次的學者辯論,與2001年楊小凱“後發劣勢”和林毅夫“後發優勢”之論爭,定將在中國經濟學發展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2.關於GDP及經濟發展
GDP在中國政府官員中具有特殊的意義,舉國上下唯GDP論,官員升遷,社會矛盾化解,以及政府稅收等無一不與GDP相關。從統計學角度來看:
GDP=C+I+G+NE,也就是GDP=消費+投資+政府消費+淨出口。這僅僅是一個表徵式,而不是GDP決定式。這個基本概念,其實被無視了。這個公式只能表徵產出的GDP去哪兒了,而不能解釋GDP是如何增長的。比如汽車速度=里程/時間,這個公式只能表徵汽車的速度,而汽車的速度決定於汽車效能本身。基於對GDP公式的誤解,於是乎舉國上下,經濟發展三駕馬車,尤其是增加政府收入堂而皇之,各種政策鼓勵出口,搞得貿易摩擦加大。經濟的增長只能是要素的投入,以及全域性性變數,生產力,尤其是科技的力量。增加要素投入,增加科技投入都能帶來經濟的增長。
巨集觀經濟學有經濟週期論,經濟發展是波動上升的,巨集觀經濟學目的是理解經濟週期,從而找出辦法緩解經濟的週期性。在經濟下行時候,政府幹涉,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的四萬億的大水漫灌就是基於這個思路。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政府幹預經濟週期,是凱恩斯主義的做法。有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危機是因為政府幹預而扭曲經濟,累積的效果就是爆發經濟危機。當然,現代經濟學未必如文中描述的那麼簡單,流派眾多,單就凱恩斯主義就不是一種觀點。凱恩斯語言晦澀,後人對凱恩斯的理論誤解甚多。如果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政府出手增加支出,有沒有效果?可能會有,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危機的當時社會沒有充分就業,通過政府擴充套件性財政政策,增進就業率,實現不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應該有效果。但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我們國家政府支出本來就大,一旦來了危機便會鐵公雞,本來基礎設施投資的邊際收益率就很低,繼續擴大支出拉動基建效果很差。當然,經濟危機情況下,還有對人們預期的管理。當然按有些流派的觀點是,危機情況下任其放任自流,經濟體自身有很輕的自愈能力。經濟體與經濟體不同,我們屬於威權主義,經濟發展一直處於強勢看得見的手管控之下,可預見這種經濟體自我調整能力是很差的。
3.關於反壟斷
按張維迎的觀點來說,壟斷是因為違反了經濟學充分競爭的前提假設,所以需要拆散大企業。反壟斷是比較複雜的經濟學和法律上的考察,常人難以理解。壟斷分為行政性壟斷,這種壟斷型企業任何法治健全的國家都是反的。壟斷該不該反,多指自然壟斷型企業。製造業上自然壟斷是平均成本曲線一直下降,沒有上升段,從而規模越大,生產成本越低;網路經濟中是連結的節點多,從而對使用者形成鎖定效應,如電話網路和社交網路。張維迎教授提倡不反的肯定是自然壟斷性企業。自然壟斷企業往往利用自身超額利潤,投入大量的研發,有理論認為,只有一定的壟斷,才有能力投入大量研究經費從而推動科技發展。行政性壟斷往往不在於生產端,而是社會資源的一種扭曲式分配,張維迎教授的理論肯定是也是反對行政壟斷型企業的。然而,某些國家和地區往往鼓勵行政性壟斷,這個無法用經濟學來解釋。
現實的經濟體中,絕對的壟斷幾乎不存在的,所謂的大公司往往出於寡頭競爭的市場格局中,這種競爭往往激烈程度不容小覷,幾家大企業往往拼命投入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其實這種情況下大企業確實對社會有正面意義。
4.經濟學新正規化
文中認為經濟學需要正規化轉換,也就是需要新的經濟學發展方向正規化。這個對於我們門外漢來講,既有經濟學都不太懂何談理解未來經濟學到底往哪個方向發展呢。但是有一些可能的發展方向吧。
第一、微觀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之間的鴻溝將會被填平。這個得益於大資料的可獲得性,未來社會研究微觀主體行為有大量的資料可以描述,甚至能夠描述每一個人的行為。在這種資料充沛的條件下,完全有可能對巨集觀經濟進行模擬,從而巨集觀微觀的劃分意義不大。舉一例子,假設區塊鏈技術大面積普及之後,能夠建立全民賬本,每一個人的個人資產負債表變遷可能是研究貨幣的入手點,那麼貨幣經濟學會不會顛覆性改變呢?最近剛剛看了一篇文章《亞馬遜的經濟學家》,說的是亞馬遜旗下招攬了300多名經濟學家,利用亞馬遜的大資料做各種各樣的經濟分析,可以預見,這就是以後經濟學的搞法。不單單是微觀經濟分析,據說利用這些資料得出的全國CPI比美國統計部門給出的資料還靠譜呢。
第二、未來的經濟網路化程度越來越高,有可能會出現基於網路化的經濟學理論,從而完全顛覆以往的經濟學假說。就連知識的生產模式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維基百科模式,那麼經濟學研究模式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會不會還有如張維迎教授這種精英式的經濟學家呢?
經濟學的祖師爺亞當斯密《國富論》有兩點理論為後人稱道,一是看得見的手說法,其實是對市場自身調節經濟行為的認可,二是生產別針的例子,也就是勞動分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勞動分工地域擴大化便成為貿易。國內經濟中管制很多,都是基於市場失靈的假說,張維迎教授說的的對,有問題的地方往往不是市場失靈,而是市場發育不充分導致的。但願國內市場的成分不斷髮育,而政府的規制越來越受到法律的約束,如此我們民營企業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社會經濟才更有活力。以上粗鄙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