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人是如何學習的》的讀後感範文4000字

《人是如何學習的》的讀後感範文4000字

《人是如何學習的》的讀後感範文4000字: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包含第一章學習:從猜測到科學,第二部分學習者與學習,包含第二章專家與新手的差異,第三章學習與遷移,第四章兒童是怎樣學習的,第五章心理與大腦,第三部分教師與教學,包含第六章學習環境設計,第七章有效教學:歷史、數學、科學示例,第八章教師的學習,第九章技術支援下的學習,第四部分為學習科學未來發展走向,包含第十章結論,第十一章後續研究。
從書名和目錄可以看出,這本書覆蓋了心理學、腦科學、資訊科技等多個學科領域,藉助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來指導或者說幫助人們更有效地學習。現在大都提倡終身學習,因為這個時代的知識和資訊量太大了,而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一段時間不學習,就感覺被社會淘汰了。一個人的終身學習,大概可以分為上學前的學習,學校裡的學習,工作以後的學習,當然這中間都會穿插社會上的學習。

《人是如何學習的》的讀後感範文4000字

關於上學前的學習,第四章裡面有提到嬰幼兒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看護人的引導或者指導來學習。現在的腦科學已經證實,嬰兒生下來時候大腦並不是白板,裡面是有內容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後,就開始不斷地學習,按照書上的說法是什麼特惠領域學習,之前也看到過一個名詞叫貝葉斯學習法,他們能夠快速調整自己的學習。關於嬰幼兒的學習,我對自己的兩個兒子都稍微觀察了一下,大兒子今年7歲,他的觀察能力很強,能夠發現大人不留意的事情,他從小喜歡坐公交車,記路線,背站名,現在縣城大部分公交線路他都裝到腦子裡了,他每天都會問我很多問題,比如有個問題他問過好幾次,傍晚看見月亮,為什麼“我走到哪裡,月亮也跟著走。”,我用地理學上的解釋他不太理解,所以問了好幾次。另外一個問題是他在斜坡上往下走為什麼停不下來,我跟他說了些萬有引力、重力以及重力加速度的知識,估計講的也不夠通俗,難以理解。他還喜歡數字計算,總是問數字問題,包括超市裡商品的價格。小兒子2歲,說話還不太會,大人講的大部分都能聽懂,喜歡到處翻箱倒櫃,探索,還喜歡和哥哥做一樣的事情。
學校裡的學習,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小學五年級以前稀裡糊塗,也沒有特別強烈的學習動機。五年級開始有強烈的學習慾望或者說動機,腦袋瓜似乎也開竅了一點。初中高中一直維持著這種狀態。按照這本書裡的說法,就是學習需要主動,需要興趣、意志,還有靈性?這個不太懂。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http://www.simayi.net/dushubiji/5440.html)關於興趣,我並不是對所有學科都感興趣,比較有興趣的就是以前所謂的主課語數外,所以物理、化學什麼的主要靠意志。因為選了理科,政治歷史就基本廢棄。到了大學,基本上就沒有多少學習動機了,唯一比較上心的就是英語。
工作以後基本上沒怎麼學習,除了玩電腦,如果玩電腦也算學習的話。中間有幾年領導讓我兼職計算機基礎教學。再就是2013年到2018年給一家北京的小公司翻譯計算機方面的英語新聞,很遺憾,公司倒閉了,我的翻譯也停止了。現在,我加入大魚共讀,“似乎又開始學習了”。
下面圍繞這本書簡單說說,第一部分導論主要講了學習科學的進展情況,這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能扯上關係的都可以拉進來。
第二部分,學習者與學習。人是學習的主體,作者首先來了一章專家與新手的差異,給我來個下馬威。好吧,學習這麼多年,教書十幾年,我還是停留在新手的階段。雖然這個世界偽專家很多,但我覺得書裡描述的那種專家還是挺多的,有的達到了藝術家水準。學習光有廣度,沒有深度是不行的,會成為所謂的煎餅人。要成為專家,在專業領域就要達到一英里厚。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常常說學以致用,但很多時候感覺學了沒啥用,這其實是因為很多知識是惰性的,提取不出來。我們把知識生吞活剝,割裂了他們的聯絡,沒有形成網狀結構,因而沒法條件性地觸發。現在很多人已經意識到,我們的知識分成了各個學科,彼此孤立,也是導致我們無法融會貫通並加以運用的原因。
其實就學習本身而言,大腦是基礎,現在的腦科學以及神經科學知識部分地揭開了有關學習的一些祕密,但未知的仍然佔大部分。這裡要避開兩個誤區,一是左腦與右腦必須分別培養以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二是人僅僅使用了20%的大腦功能。這部分主要圍繞3個方面,一是學習改變大腦的物質結構,好比生成新的大腦硬體,二是學習組織和重組大腦,三是大腦的不同部位適合於不同時段的學習。
本書也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一些重要觀點和例證,從心理學角度來闡述人類的學習。在心理上,我的很多學生把自己的學習能力固化了,認為自己只能學到這個程度,只能考這點分,而沒有運用成長型思維。當然,這只是一方面,就算他們認同這樣的觀念,他們的學習動機仍然難以激發,很多學生還是處在被動學習狀態,停留在學習的舒適區,畏難心理讓他們的成績難以提升。一些老師批評他們懶惰,但我始終堅持認為懶惰只是表象,這裡面有深層次的原因,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動機似乎被深深掩埋,難以啟用。
第三部分教師與學習當然是針對教師的。陶行知說過教學做一體,教與學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向傳輸那麼簡單,它們是一個有機地整體。第六章學習環境設計圍繞四個方面闡述,包括學習者中心環境,知識中心環境,評價中心環境和共同體中心環境,4個方面也是相互聯絡甚至部分重疊,有機整合的。最近幾年的教育教學改革也是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的,比如學習者中心環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學生為主體,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填鴨式滿堂灌,少量提問,沒有小組討論或學生之間的合作。當然,教育改革並不是全盤否定傳統課堂模式,採用何種教學方式,要看內容而定。全盤否定則教育教學改革根本無法進行。知識中心環境方面,如果僅僅以記憶陳述性知識或者程式性知識為目標,那麼很多的教學方法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區別。
評價是教學中很重要的環節,它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等。前者是在教學過程中,後者是在某些學習結束後的評價,比如通過作業,考試。評價是反饋資訊的來源,教師用來進行反思並調整或者設計下一步的教學,學生用以反思改進自己的學習。共同體中心環境一般指的是班級,當然也可以是學校甚至更大範圍,也可以是家庭、行業。這裡摘錄一段話:比如在一些班級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不要出錯或不要回答不懂的問題,這個標準使得學生不願意提問他們不明白的學習材料,阻礙他們探索新問題,建立假設。共同體,按我的粗淺理解,就是一些潛移默化的規則或者文化氛圍,它們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當然,我們要積極設計和營造積極正面的共同體中心環境。比如,把家庭營造為成功的學習環境,為孩子提供鼓勵,指導孩子朝著學校要求的方向轉變。假如父母整天刷手機,或者其中一方天天晚上打麻將,我想這些都是非常不利的影響,我大兒子就常常批評我每天看手機時間太長,小兒子不會說話,抓住我的手機往我口袋裡塞,讓我陪他玩。
再說說看電視的問題。作者的意思是看某些電視對學習也是有幫助的,即使在孩子所看的電視裡佔的比重很少。兒子最近迷上了俄羅斯動畫片螺絲釘,我看了下覺得還不錯。當然,還可以看看紀錄片。我兒子除了動畫片,最喜歡的就是看中央五套體育頻道,看到國際性的比賽還認識了很多國家的國旗,我就順便給他補充點,給個地球儀,給張世界地圖,電腦下個地理學習app。當然,王陽明老先生說了,孩子心裡要留點空,他一天能做200題算術,你只要給他100題就行了,王陽明的教育理念我覺得比較像西方的釋放天性觀念: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催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第七章主要是一些有效教學的例子,你設計好一堂課,自我感覺不錯,但是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上完才知道,也可能考試了才知道,不同的學科其實也對應不同的教育教學知識,很少有老師能做到教全科,或者說會學不一定會教。教育教學知識仍然是教師需要學習的主要知識。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話,比如半桶水(學科知識)的老師未必教起來比滿通水(學科知識)的老師差。當然,作為某一門課的老師,學科知識也是需要不斷積累的。
第八章教師的學習這裡不再評論了。
第九章技術支援下的學習。自從有了教師360學時培訓以來,已經看了許多技術表演。個人認為,各種技術如果沒有有效的與教育教學知識整合,那就是單純地停留在炫技層面,未必能夠改進教學的效果。當然,我並不是反對使用新技術,新技術有很多好處,它們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視覺化,可以把課堂與校外專家聯絡起來,可以提升課堂練習的評價速度,快速彙集資料,獲取反饋,及時調整或者改進教學,也可以在課後讓學生看視訊複習,或者說前幾年瘋狂炒作的翻轉課堂、微課。這幾年似乎也有遊戲化教學的嘗試,學習真的可以像遊戲那樣輕鬆嗎?人們設想遊戲總是很輕鬆的,當然也有一些遊戲難度匪夷所思。
第十章去年讀了《終身幼兒園》這本書,書中提到一個觀點,學習是艱難的樂趣,這一點我非常認同。採用遊戲化的學習方式“似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更有興趣學習,但學生在具體學習中依然會感到困難,他們的原有概念可能和新知識格格不入。所以,在短暫的遊戲形式刺激以後,學生是否仍有動力去學習,這就要看學生的興趣、意志等多方面因素了。此外,遊戲化學習也有造成形式大於內容的風險,讓學生誤以為這節課主要就是來玩的。總之,遊戲化的學習比較適合幼兒園和小學,再往上就不適合用的太多,看具體教學內容而定。
最後總結性的來幾句,這本書從題目來看,野心很大,因此你一看到這題目就會向看到了高深的武林祕籍《九陰真經》那樣期望很大。當然,這本書裡面,乾貨還是很多的,包括一些我認為是金句的段落。人類要學習什麼?怎麼學?其實教師群體常常說的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我個人認為,學習不光是學知識,學技能,也是要獲得學習的能力,書上說的是自我教育能力,這樣才能達成所謂的終身學習。
這本書可惜的幾個方面,一是原稿像論文,過於學術,缺乏二次整理,通俗化改編,二是翻譯,三個人翻譯,這是忌諱,風格不統一,語言像機器翻譯,當然,比機器翻譯還是要好,總之讀起來像卡頓的磁帶,這也是因為我的學術閱讀能力不行。總之,短短一篇總結也不能全部提取書中精華,或許,哪天想起來,會再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