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臺積電南京擴廠,該支援還是反對

臺積電南京擴廠,該支援還是反對

“臺積電在南京擴張 28nm 產能”一事持續發酵,包括多家媒體對此事發聲,國臺辦也對此事進行迴應,臺積電的目的何在?我們該支援還是反對?

根據臺積電臨時董事會上宣佈的訊息來看,為滿足結構性需求的增加,並應對從車用晶片短缺開始擴及整個全球晶片供應的挑戰,將投入 28.87 億美元資本支出計劃在南京廠擴充 28nm 成熟製程產能。

該訊息的釋出,引發了行業熱議。其中,知名通訊行業大 V 在微博中表示,臺積電利用大陸的政策、資源、水電、低成本的人才,大量生產製程較落後的晶片,在大陸低價傾銷,擠垮中國新興的晶片製造企業,這種情況決不能出現。我強烈呼籲相關政府部門進行研究、審查,保護大陸晶片製造企業,防止臺積電的市場壟斷行為。”

隨後,多家媒體相繼發聲,認為臺積電南京擴產一方面可以培養技術人才,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市場競爭,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之後,新華每日電訊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開放融通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人為“築牆”“脫鉤”違背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損人不利己。“越是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中國芯越是要和國際產業鏈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也不是誰想‘擺脫’就擺脫得了的。

一時間,兩方觀點看似都有道理,臺積電擴產這一舉動在晶片行業引起軒然大波。

臺積電的“野心”

兩方爭論的焦點在於臺積電在南京建廠的目的,這其中,28nm 製程廠是關鍵。

業內普遍認為,28nm 一直被認為是晶片製造的“黃金線”,28nm(含 28nm)以上為成熟製程,以下為先進製程。

獨立 ICT 評論員孫永傑向 TechWeb 表示,晶片產業的發展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但隨著晶片產業的發展,半導體廠商們發現,要維持摩爾定律繼續推進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龐大,製程微縮不再跟隨著電晶體單位成本跟著降低的效應,產業界從 32/28nm 節點邁進 22/20nm 製程節點時,首度遭遇了成本上升的情況,也就是在 28nm 製程節點,摩爾定律失效了。

IBS 的資料顯示,28nm 之後晶片的成本迅速上升。28nm 工藝的成本為 0.629 億美元,到了 7nm 和 5nm,晶片的成本迅速暴增,5nm 將增至 4.76 億美元。

相關資料顯示,28/22nm 採用高介電層 / 金屬閘極 (HKMG),是平面式技術世代中最高階的製程,價格比 16/12nm 所採用的 FinFET 技術低廉,可提供客戶兼具效能與成本的最佳解決方案。

通俗的來講,28 奈米將是完全符合摩爾定律的最後一個工藝製程,是晶片工藝發展最具價效比的一個關鍵節點。

電子創新網 CEO 張國斌也指出,28nm 工藝是體矽工藝最具價效比的節點,相較於 40nm 及更落後製程,28nm 工藝在頻率調節、功耗控制、散熱管理和尺寸壓縮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另一方面,由於 20nm 及更先進製程採用 FinFET 技術,維持高參數良率以及低缺陷密度難度加大,每個電晶體的成本都要高於 28nm 工藝所以 28nm 節點會有較長的生命力。

Gartner 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 年全世界的 28nm 晶片市場規模約 94 億美元,臺積電釋出的財報顯示,去年 28nm 製程佔據其營收的 12.67%,約合 60.11 億美元,摺合人民幣 392.5 億元。

雖然成熟製程晶片佔臺積電總營收份額不大,但同樣也可以為臺積電貢獻很大一部分收入,並且利潤收穫頗豐。

從另一個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生活方式發生結構性的改變,PC、 NB、手機、車用需求暴增,驅動面板、驅動 IC、電源管理 IC、MCU、 CIS 等晶片需求增加,成熟製程產能供不應求,不少需求轉至 28nm 以期獲得更多產能,並提升產品效能,爭搶份額。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市場需求角度還是企業經營角度來看,臺積電南京建廠目的並非“陰謀”。

中芯國際需要敲響“警鐘”

臺積電南京擴廠,雖然沒有像部分專家說的那麼“危言聳聽”,但也從某種程度上對中芯國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2021 年一季度,中芯國際財報顯示,公司營收 73 億元,其中,14/28nm 製程營收約 5.0 億元 ,佔比 6.9% 。28nm 以上成熟製程營收約 67.9 億元,佔比 93.1%。

財報資料表明,中芯國際成熟製程貢獻了絕大部分營收,也正因為 28nm 產品線的“黃金屬性”,中芯國際未來將在 28nm 重資投入。

去年,中芯國際聯手國家大基金二期成立合資企業中芯京城,斥資 500 億元擴產 28nm 產線。

今年 3 月,中芯國際釋出公告稱,將和深圳政府擬以建議出資的方式,經由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深圳)有限公司進行專案發展和營運,重點生產 28 奈米及以上的積體電路並提供技術服務。

在國家政策方面,國務院釋出了《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下稱《政策》)。根據《政策》,國家鼓勵的積體電路線寬小於 28 奈米 (含),且經營期在 15 年以上的積體電路生產企業或專案,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

可以看出,中芯國際在北京、深圳豪擲百億美金,藉助國家政策力量,在 28nm 產線“放手一搏”。

28nm 寄託著中芯國際對未來的希望,臺積電南京建廠之後,中芯國際將會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壓力。

首先是產能過剩的壓力

此前,包括臺積電和英特爾的 CEO 在接受採訪時均表示,全球晶片短缺將持續到 2023 年,在疫情過後,所有工廠恢復正常,缺芯的局面或將不復存在。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曾公開表示,世界將來一定會是晶片過剩的時代。

按照規劃,中芯國際的 28nm 產線將在 2023 年左右投產,所以屆時的市場是否會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這是要思考的問題。

如果市場不需要那麼多晶片,那臺積電南京擴廠後所生產的晶片,將壓縮市場空間。

其次是折舊裝置週期帶來的成本壓力

眾所周知,臺積電的折舊週期相對激進,一般為 5 年,也就是說在 5 年之後,臺積電可以通過產線運轉,將此前的投入成本收回。

折舊週期需要考慮產品良率以及工廠是否滿負荷運轉等情況,臺積電 2011 年就開始了 28nm 製程的量產,如今過去 10 年的時間,其產品良率已經非常穩定,況且已經過了折舊週期,其在成本方面將會有巨大優勢。

即使按照最快的時間來算,中芯國際的折舊也要延長到 2026 年,這段時間中芯國際將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出現產能過剩的機率倍增。

最後是 28nm“黃金線”是否會發生轉移?

臺積電去年公佈的財報顯示,其 28nm 以下的先進製程營收已經佔據接近 60% 的份額,其中,7nm 營收佔比高達 33.5%。作為當之無愧的行業領跑者,臺積電的規劃在影響著整個產業鏈的進步。

按照臺積電的製程部署,未來 5 年包括 16nm、7nm 等先進製程早以過了折舊週期,產品成本將近一步壓縮,加上智慧駕駛、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整個產業“黃金製程”是否會向前推進,28nm 的黃金線還能停留多久?

總體來看,臺積電南京建廠,筆者認為是正常的市場競爭行為,但從更深層次來看,也讓中芯國際面臨不小的競爭壓力,背水一戰的中國半導體產業,需要前進,唯有不斷提高自身產品競爭力,才能真正實現進步,切勿好高騖遠,一味的追求先進製程的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