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經濟學通識》七、醫患關係,毒奶和產品質量

《經濟學通識》七、醫患關係,毒奶和產品質量

我們人類與其他的生物不同,生活在一個廣泛的群體之中。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絡,通過發展與他人的經濟協作,在人際社會中發揮著自身的作用。只有通過我們每個人的親情、友情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需要、相互依賴的作用,才能構成我們所生活的廣泛的人類社會。 但是呢在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就拿商品交易這個事情來說。每一個人的行為決策,爾虞我詐、互不信任、過河拆橋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需要合約對其加以約束。那麼《經濟學通識》互相依賴這一章主要就是闡述這個問題。 在我們生活中不同角色主體之間相互關係不協調的最突出例子就是醫患關係。同學們都可以感受到,現在社會瀰漫著這些聲音。都覺得對醫生的不信任,認為不塞個紅包,醫生就可能不盡心的完成手術,讓病人吃苦頭。並且在看病的過程中啊,醫生會利用他們的專業醫療知識,故意多開不必要的檢查或者價錢特別貴的藥。甚至現在不託人找關係給醫生打個招呼,醫生就對你的病情毫不負責,隨意開些處方就把你打發了等等等等。於是乎,各種醫鬧事件、毆打甚至殺害醫生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那麼面對上述種種事件,很多人都開始反思,中國的醫患關係何至於此呢?之前都是醫者父母心,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我們都覺得醫是救死扶傷的人啊!是被尊稱為先生的。是擁有很高聲譽的。可是為什麼近些年來,醫生的聲譽就跌到谷底了呢? 難道真的就是一個簡單的道德指責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醫生拿紅包是道德缺失,醫生拿高額藥品回扣是道德淪喪,醫生對病人的診斷不負責是沒有醫德。患者和醫生髮生肢體衝突也是搬出道德的大旗加以指責。但是僅僅停留在道德標尺評判對錯的階段,是不是顯得太蒼白無力了呢? 我們看看從經濟學的角度能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並應用經濟學的方法給我們指一條出路呢?那好,我們就來看。
上述的問題都來源於資訊不對稱,有些事情醫生知道、而我們患者不知道。這並不奇怪,奇怪的是我們如何克服,並建立互信機制來促成雙方都滿意的交易。剛才我們說的問題,可以把這些問題歸結叫做“誘導性需求”,意思就是說,有大量的醫療服務其實是病人不需要的。醫生之所以誘導病人購買這些服務,只不過是在利用醫患之間的資訊不對稱來賺錢。所以很多人認為,只有讓國家來供養醫生,讓病人看病吃藥全免費。用這些辦法切斷醫患之間的買賣關係,才能避免資訊不對稱帶來的陷阱,消除醫療領域的欺詐問題。 這一派觀點先放在這,我們不急著推翻他。 首先我們明確,醫療他就是商品。這沒有問題把?同學們已經知道,任何東西都不要因為他和道德或者生命這些看似高尚的問題有緊密聯絡,就把他特殊化,春運的火車票如此、道路如此、醫療也如此。居然醫療是商品,他就必須服從經濟規律。
醫療服務必定會消耗人財物。而且培養一個醫生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醫療服務的質量雖然一直都在不斷進步,但是肯定還是有優劣之分。那麼就算醫療資源並不稀缺,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還是會無限擴張的。 我們要把醫療服務一分為二來看,一邊叫“特定醫療服務”。一邊叫“抽象醫療服務”。患者對前者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對後者的需求是無限的。 以吃飯為例,人們對於饅頭的需求是有限的,吃3個就飽了,就不需要再吃了。但是,我們對吃飯從來都不侷限於饅頭,我們就會想著吃肉、喝酒。從這個角度看,人們對於營養和美味的需求就是無限的。 在醫療領域,我們對某種藥物和手術的需求肯定是有限的。感冒好了我就不會再吃抗生素了,我女兒順利生下來了我老婆就不需要再做破腹產了,確診我得的是一般的感冒,我就沒有必要再去抽血化驗了。這些就是“特定醫療服務”,我們對他的需求是有限的。那“抽象醫療服務”呢?我要增強體能,我要減少生病的痛苦,我要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我們對這些的需求就是無限的。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問題就是抽象醫療服務經常得不到滿足,而醫生又故意向我們提供實際並不需要的特定醫療服務。這是為什麼呢? 薛兆豐告訴我們,原因有2個。一、因為醫療行業管制的太多,扭曲了醫生正常的行醫模式。聽見沒?薛教授說是管的太多!而不是管的太少!第二,因為醫療行業缺乏自由競爭,才會出現資訊不對稱的市場,長期存在而不能得到矯正。 醫生向我們提供不必要的服務,這種典型的搭售行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對醫生診斷報酬實行價格管制的結果。 醫生看病,買的是診斷。診斷只是一句話,吃藥或者不吃藥,開刀或者不開刀,大事還是小事。醫生的診斷本應得到充足的報酬,用掛號費的形式支付。可問題是,現在的掛號費是受到嚴格管制的。打個比方,如果政府對房租管制,將1000元的租金壓倒800元,那麼房東就會想法設法搭售一把200元的鑰匙。 所以要遏制醫生的搭售行為關鍵是解除對掛號費的價格管制,讓診斷的質量和報酬相關。醫療作為商品,要消除醫患之間的資訊不對稱現象,恰恰是要藉助市場,要儘量促進各種市場機制的自發完善。解鈴還需繫鈴人,而不是像之前說的切斷買賣雙方之間的利益聯絡。 醫生搭售行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管制帶來的公費醫療,往往使得很多病人看病對自己的花費不是十分敏感,畢竟看病的絕大多數都有政府承擔。到醫院看病,醫生都會問你是自費還是刷醫保卡。公費醫療又為醫生開出大藥方提供了絕佳的土壤,給你開感冒藥的時候順便給你開點人蔘補補,反正都是花國家的錢,喂肥的是醫院還有醫生的腰包,何樂而不為呢? 那麼緊接著就是解決市場缺乏自由競爭的問題。 大經濟學家弗裡德曼就提出過,用互相競爭的連鎖醫院品牌來替代壟斷的行醫執照的意見,這裡的壟斷說的就是我們討論過的行政壟斷。眾所周知,發放行醫執照是醫師行會的行政壟斷特權。你要持證上崗啊,你拿不到證,那對不起,你就拜拜!壟斷從業資格證的發放來保證執業醫生的收入,直接增加了我們患者的經濟負擔。弗裡德曼主張把市場的大門開啟,讓不同品牌的連鎖醫院,自行承擔品質檢驗、成本核算、售後服務等職責,讓他們在市場上競爭,從而降低病人的經濟負擔,並使醫院有動力持續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弗裡德曼的構想涉及很多的細節,我們就說其中一個。說說抗生素的使用問題。現在濫用抗生素我國非常普遍,濫用抗生素會使得病人的抗藥性提高,為病人未來治病埋下隱患。然而醫生為了實現藥到病除的本領,就不惜濫用抗生素。這是今天的醫生對未來的醫生的外部副作用。市場經濟的解決之道是內化外部性。意思就是要麼讓今天的醫生同時也是你未來的醫生,要麼讓今天的醫生和未來的醫生同屬一個大的連鎖醫院,以品牌作為約束,以至醫生們會主動在今天和未來之間做出平衡的選擇,這一針抗生素到底是今天就給你打呢?還是等到你下次病更重的時候再用呢?這樣你才能獲得最優的治療方案。 醫生如果能通過誠實的出售診斷服務,正大光明的賺錢,他們就不僅不用搭售,而且得承受搭售所帶來的毀壞自己聲譽的副作用,今天的搭售就會使醫生未來的收入受到損失。 儘管醫患雙方的資訊不對稱,雙方存在不信任,但是隻需要引入市場機制,就能夠在雙方交易中更好的發揮人性的一面,抑制純粹追逐利益帶來的互相傷害。而傳統的市場機制,看上去是通過引入政府力量維護了雙方的利益平衡,實際上是擴大了彼此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反而導致醫患關係的持續惡化。 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2008年我國發生的三鹿奶粉汙染事件,同學們肯定都知道。很多喝了三鹿奶粉的嬰兒被發現出現了腎結石的問題,直接導致四萬嬰兒的死亡。那麼經過調查,原來是奶粉裡含有化工原料三氯氰胺。當時66歲的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女士,也被判處無期徒刑。這些都是人間悲劇啊,無數的家庭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整個社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我們要說的不是這個事情,而是在此之後2011年我國修訂了生乳的質量標準,將每毫升生乳細菌總數上限從50萬大幅度提高到了200萬。蛋白質含量下限從2.95克下調到了2.8克。這個訊息一出,傳來罵聲一片,剛剛經歷了毒奶粉事件,居然沒有提高標準,反而降低了。這是什麼情況?這個時候薛兆豐站出來說話了,他說這恐怕是我國政府管理理念的進步啊。這話怎麼說呢? 我們來看哈,為什麼會出現毒奶事件,因為當時的奶源來源很大一部分是散養奶戶。一般來說,大的農場因為技術、規模的原因,奶質完全可以達到國家標準。但是提供低質奶的散養奶戶就不一樣了,當他們的牛奶完全達不到國家標準的時候怎麼辦?一個是倒掉,一個是新增三氯氰胺,使得蛋白質含量可以通過標準。而在市場上的散養奶戶都是選擇了後面這個辦法。 國家制定了最低標準,不代表每個品牌企業就只能按照最低標準,企業的牛奶品質可以靈活制定企業標準,並且用價格區分各個標準的牛奶,來針對市場上面各層次的消費需求。 所以薛兆豐說,降低硬性質量標準,既有助於降低廠商摻假的積極性,也不妨礙廠商去提高產品質量,而只要消費者能夠識辨質量差異,並樂於為提高的質量付賬即可。 對於產品的質量來說真的就是越高越好嗎?這不符合我們的社會事實。產品質量是複雜的問題,討論的起點是我們要的是什麼?“偽造”關乎誠信、“劣質”關乎技術進步、“均質”關於消費者的預期、“高質量”關乎成本、“價效比”關乎收益和成本均衡。對待生乳國家標準的問題上,是要把焦點放在倒是要“偽造”還是要“劣質”的問題。只有先從最低標準層面解決了偽造的問題,後面才有企業標準解決“劣質”、“高質”和“價效比”的問題。 我們在深入聊聊質量的問題。 在1976年的時候弗裡德曼在康奈爾大學給大學生演講,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說某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在郵箱旁邊加一塊擋板,只需要16美元,但是如果每張車都加,那麼增加成本就會很高,以至於新增加的成本超過了製造商在意外事故發生時所必須支付的賠償。所以製造商廠不會去增加這塊擋板。然而生命無價,所以我顯然覺得他是無良廠商,這就是一個市場失敗的例子。 弗裡德曼回答說:“駕駛坦克可以避免你所說的事故,但顯然你並不主張汽車公司停止生產,而只向市場提供坦克。為什麼?因為坦克太貴。只要你承認這個事實,那麼你就和汽車公司一樣,是在成本和生命之間做比較和權衡,可見你也並不認可生命無價的說法。” 我們就來分析,汽車公司生產這種汽車,究竟是加還是不加這塊擋板,表面上是汽車公司的決定,但實際是消費者決定。顯然,如果消費者不接受,那麼就會去買便宜的車型,如果消費者接受,那麼廠商完全可以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同學們可能會問,消費者買得起車,怎麼會不願意多付16美元來增加汽車安全呢?答案是:一塊擋板只是眾多增進安全措施中的一種,如果把其他措施都加上,那麼整款汽車就變成另外一個價位更高的車型了。這恰恰是各種品牌、型號、檔次的產品,能在一個市場上共存的原因。比如我就很需要一輛代步車,我就不樂意為沃爾沃的所提供的安全買單。為了得到同樣的安全程度,與其購買沃爾沃的獨特工藝還不如我自己多加小心。甚至我把對安全的投入用到別的地方去更為合算,如同現在同學們知道開車聽喜馬拉雅可能不安全,但是同學們還是會這樣做,就覺得放棄一些安全,換來聽覺上的享受是我們完全能接受的。貌似的不可理喻,其實才是真實世界的寫照,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做這樣的權衡和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