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產品讀書《經濟學通識》

產品讀書《經濟學通識》

很嚴格地說,這不是一本產品的書,但是涉及到了經濟的知識,還是忍不住去拜讀了一下!

發現讀書這件事你越堅持就越想覺得自己所知甚少,很慚愧的說對經濟學有一片空白,卻對理財領域很感興趣,喜馬拉雅是我日常碎片時間補充知識的地方,所以經常會在上面聽一些有關經濟類的資訊和有關理財類的書籍解說,讀《經濟學通識》這件事情說起來挺機緣巧合的,在喜馬拉雅XST頻道聽《一課經濟學》,初步瞭解了一些經濟學裡面的錯誤的常識,也讓自己對部分經濟常識有了顛覆性的認識,就有了初步瞭解經濟學的想法,前段時間看《奇葩說》對薛教授影響非常深,除幾個辯手對辯題的理解,薛教授總能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自我觀點的陳述,這讓我對經濟學有了更多的興趣,最終接觸到薛教授的這本書還是在得到上專欄的推薦,仔細以瞭解才發現薛教授真的是很厲害的經濟領域的人物,這怎麼能不拜讀呢!終於下手了這本《經濟學通識》,在還沒上船之前先冷眼看看眾多經濟學的“謬誤”!

此外,捂著臉說花銀兩買了得到的《薛兆豐經濟學課》,可能也會專門做筆記來記錄分享!【薛兆豐經濟學通識課】

說多了,開始吧~

經濟學是一門易學難精的學科,在帝國經濟學者的眼中,經濟學脫胎於社會學、政治學,對社會心理學、倫理學的問題也有解釋。經濟學幾乎成為萬能學科,可以解釋推演社會演化,可以對個人的職業選擇、婚姻幸福也產生積極的作用。對於這樣一門學科,顯然是需要終生學習的,每有所讀,每有所悟。

作者簡介

薛兆豐是北京大學著名的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學界的旗手之一。這本書的選文有寫於90年代末,比如火車春運問題十幾年來的發展完全如他的預料。也有前兩年剛剛對網際網路金融最新領域的解讀。其間真知灼見,妙語連珠,很值得深思。薛兆豐教授對於為什麼學習經濟學的解釋很經典,‘經濟學不是改變世界的好學科,卻是改變個人價值觀的好學問

’,這應該是我聽到對經濟學最精煉、到位的總結了。

概述

人類至少面臨四項普遍約束:東西不夠 生命有限 互相依賴 需要協調,人類的各種制度安排一概是為了應付這些約束而衍生的。

 所謂東西不夠就是稀缺,稀缺不僅指資源不足,同時也指慾望無限。物質越豐富,慾望越新奇。與稀缺相連的是競爭,為了爭出勝負就必須確定競爭規則。不同的競爭規則導致不同的行為和不同的後果。其中,所有制是競爭規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所有制——計提所有制、私有制,全民所有制和政府所有制——不是理想與否的問題,也不是道德與否的問題,而是他們所導致的經濟效果,人們是否受的了的問題 。

所謂生命有限就是指未來總是不確定的

,所以人們不樂意延遲消費的事實。把今天可以吃的蘋果推遲到明天吃,就不僅有早晚之別,還有有無之別——明天不一定能吃得上這個蘋果了,所以在其他情況不變時,早一點消費總比晚一點好。 人們往往依賴利息產生的原因是資源有增長的自然趨勢。問題是,如果增長是確定無誤的,那增長就早就落入預期之內,並反映在資源的現值之中,其現值就不會再出現任何意外的增長。事實上,形成利息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延遲消費會帶來潛在的風險,這使得以期貨換取現貨的人,必須向出讓現貨以獲取期貨的人給予充分的補償,否則沒有人願意延遲消費。這部分補償,是真實利息的本源,不論資源是否增長,也不論增長快慢,只要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利息就會存在,不確定越大,真實利息就越高 。

所謂互相依賴指的是沒有任何人是絕對可靠的,但是我們又不得不與無數人相互協作才能改善生活的事實,人是自私的,但是也有同情心——人們會設身處地的揣摩別人的感受。然而人的這種揣度能力隨著交際網路的擴大而削弱,所以每個人的愛都只能波及小範圍,愛心有限,但是人無時無刻不需要千萬人的幫助,市場便填補了空白。在家庭和朋友圈,人們重視感情,離開了小圈子,人們仰仗市場和制度的力量。社會上的各種合約安排、組織結構和防範行為等等無一不是為了防範“人際依賴”的隱患而延伸出來的政策

所謂需要協調就是指只有依靠合理和可靠的參照系,才能將個人自發的行為導向社會和諧而不是導向社會混亂的事實。貨幣是典型的社會協調工具。

註釋:這本書的筆記大多數是在將理論和舉例,恕我不能一一筆記,更多的案例我是記在了腦海裡,我也希望書友你也可以身臨其境的去讀一下,我只記錄了概要(目錄)來提醒自己本書的內容所在,還有部分摘抄,具體內容還是親自看一看吧,值得多次意會的書籍!

筆記【目錄】

第一章 東西不夠

1.管制的願望與結果

  • 論堵
  • 免費才是最貴的
  • 北京信不信市場
  • 火車票價還不夠高
  • 康德未曾出遠門
  • 火車票低價造成了舉國浪費
  • 重稅豈能壓房價
  • 炒房有功
  • 價格規律與市場狀態無關
  • 限購令混淆了房價上升的正負因素
  • 打擊投資是大錯
  • 大規模保障房只會提高真實房價
  • 政府賣地推高房價了嗎
  • 電力緊張:為什麼總是忘記價格
  • 公營與私營的異同
  • 短缺商品應該如何分配

2.價格與市場

  • 認錢還是認人
  • 市場經濟與歧視
  • 為“歧視”正名
  • 同工同酬法的反效果
  • 追問“原價”註定徒勞無功
  • 從侃價策略說起
  • 誰的談判力更強
  • 從經濟學原理看“投機倒把”

3.貿易與互惠

  • 愈讓步,愈進步!
  • 你毀你的獨木橋,我修我的陽關道
  • 為什麼有貿易爭端
  • 誰是貿易爭端的主角
  • 譴責西雅圖暴亂
  • 反傾銷是怎麼一回事
  • 美國積木式創新與中國機會

4.反壟斷的罪與罰

  • 誰在危及自由競爭
  • 誰創造了暴利
  • 荒謬的制裁
  • 打車軟體倒貼使用者是良性競爭
  • 反壟斷法拓寬尋租之門
  • 反壟斷只要一招

第二章 生命有限

1.利率的原理和應用

  • 股價不可預測
  • 利率由誰制定
  • 向費雪致敬
  • 低碳之爭
  • 純利率影響文化品位

2.保險的機制與實踐

  • 災難預報與保險公司
  • 保險機制的演進
  • 中國醫療保險的特點和癥結
  • “醫療稅”並非“醫療險”

第三章 互相依賴

1.資訊不對稱與市場的應對

  • 醫患之間的信任
  • 何謂優質
  • 缺奶、淡奶、濃奶和毒奶
  • 資訊不對稱與市場解決之道
  • 共享經濟不可擋

2.勞動力的權利與福利

  • 失業不是浪費
  • 出賣勞動是基本權利
  • 最低工資法不可取
  • 工資是如何被決定的
  • 爭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 從經濟學角度看剝削
  • 罷工的性質

3.收入與公平

  • 收入如何分配
  • 中國的基尼國際警戒線
  • 基尼係數信不過,劫富濟貧有問題
  • 從明星現象看收入不均
  • 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 從賭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難

第四章 需要協調

1.匯率與通脹

  • 匯率形成的機制
  • 穩住了匯率,引入了通脹
  • 壓低人民幣匯率等於供養美國
  • 是明確貨幣政策的時候了

2.中國經濟改革的邏輯和命題

  • 經濟改革就是要落實轉讓權
  • 徵地還是徵稅
  • 徵地的權衡
  • 合理集資與龐氏騙局
  • 金融改革不容忍龐氏詐騙
  • 民間金融改革的難點
  • 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哲學
  • 經濟發展豈是任務

3.民主與自由

  • 鈔票與選票之爭
  • 資源爭用不應靠民主解決
  • 打破對政府和投票的迷信
  • 理性胡鬧
  • 個人選擇與公共選擇
  • 歐債危機與憲政選擇
  • 民主不是自由
  • 為自由而進言

第五章 經濟學隨想

1 .經濟學的態度和觀念

  • 經濟學的免責宣告
  • 斯密的道德觀和市場觀
  • 行善的困難
  • 企業家須回報社會嗎?
  • 環保思想家和經濟實幹家

2.經濟學的誤用和糾正

  • 需求曲線必定向下
  • “價值”觀的謬誤
  • 知資料不知情況
  • “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3.經濟學巨匠的成就和紀念

  • 法律經濟學從科斯開始
  • 如何紀念科斯
  • 官員不是天使

好句摘抄

  • 一項資產的價值,總是它未來收入的折現,而過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沒成本,不論大小都不影響資產的現值。
  • 只要知識是增長的,那麼必定有部分知識是我們明天才知道而今天不知道的,那既然社會是受我們的知識影響的,那麼社會的發展就是不可預測的。
  • 人們從來就只有權衡和取捨,而沒有絕對的剛需。
  • 只有當產品的定價過低時,才會發生“短缺危機”
  • 我們在享受燈光、電暖、安全、教育、閱讀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別人為此有所付出,就是無知。
  • 資料本身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它至少同時支援兩種對立的情況。
  • 我們沒有辦法指責他的嗜好,以為我們不比他更瞭解他自己。
  • 人常常不理性,但不理性行為一旦被識別,這種識別就成了新的知識,就會被其他人理性的運用。席勒說股市裡人會過度反應或慣性行動。當然如此,問題是慣性行動止於何處,而過度反應又從何開始,在現實中是很難提前預測的。只要他們變得可以預測,這種預測就會馬上成為可得的資訊併為人所用。
  • 這個世界的任何商品,其價值都是因為有人爭奪才產生的。
  • 不存在什麼內在的、本質的、客觀的價值。事物的價值完全依賴於每個個人的主觀判斷。
  • 供求決定售價,售價決定成本。
  • 一項資產的價值,總是它未來收入的折現,而過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沒成本,不論大小都不影響資產的現值。
  •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供求決定價格。
  • 順應市場,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分配。
  • 人的道德從未提升,提升的是生產力水平。
  • 教育的兩個目的:傳道受業,排資論輩
  • 需求第一定律: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代價越大,需求量越小(一條需求曲線只代表一種物品)
  • 新生事物的代價不是從零到有限大,而是從無限大到有限大。
  • 資源徵用不應靠民主解決。原因有三:一是選民資格難以確定。相關利益者的多寡與相關利益的多少沒有標準;二是投票未必能夠真實反應民意。只要巧妙地設定候選方案,就可以控制投票結果;三是投票不能反映代價也不能刺激生產。只要受人為或行政因素的影響,結果便不能正確地反應需求,從而無法積極地尋找替代品。而渴望做什麼的人是既得利益者、無知的好心人、別有用心者。
  • 公共選擇得到的往往是次優結果。
  • 人的思想五花八門,人的行動大同小異。

總結

從微觀上,成本對於個人有這樣三點啟示

  • 1.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
  • 2.機會成本,沉沒成本,學會選擇。
  • 3.交換價值,付出與回報。

1.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

一句很簡單老套的話,但是要真正明白的人並不多。最起碼,相當多有過受騙經歷的人,在受騙的過程中並未想起這句名言。大多數騙局都是基於受騙者愛貪小便宜而設定,正如釣魚中,魚餌和魚,也許釣魚是最蠢的一種捕魚方法,但是卻是最有用的一種方法。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還在於個人投資上的理解,在這裡可以換句話也可以說回報越大,風險越大。這個投資界的基本定律含義和地球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準確,把持平常心,避免過度投資,這是每個出色投資人必備的潛質。另外一層解釋是當午餐擺在那裡,要知道它具體價值,午餐的價格有貴有便宜,或者午餐同一個價格有豐盛、有簡陋。所以,在個人投資上,還有一個規律是,對相關領域的熟知,是我們唯一可以長期維持個人的回報率的好方法。

2.機會成本,沉沒成本,學會選擇。

薛兆豐教授說,經濟學是改變三觀最好的學問,很重要的論點就是對於機會成本的理解,有助於我們學會抉擇。機會成本簡單的解釋是,你玩一天遊戲的機會成本是你待在圖書館學習一天,或者和好友出去玩的一天。做這件事的成本是沒辦法同時做另外一件事,這是我們關於機會成本的理解。沉沒成本簡單的解釋是,我們上了四年大學,所學的專業就是是我們的沉沒成本,不管我們畢業時候做怎樣的選擇,這個大學期間所花的時間都已經確定了。沉沒成本的含義是我們選擇一件新的事物,我們之前所做的都是沉沒成本,不要被自己的沉沒成本束縛住了這是選擇的一個奧妙。

3.交換價值,回報與付出。

交換價值,涉及到一個價值觀層面上的討論。我們中學時代學過一篇課文,講洛克菲勒窮困時,到農場幹活,表示先幹活然後才能獲得回報,拒絕直接得到自己的午餐。這個被杜撰出來的心靈雞湯實質上,說的就是交換的價值觀。你想要從別人那裡獲得什麼,就必須付出什麼;你想要獲得別人的幫助,就必須事先經常幫助別人,與人為善;在工作上,無論是團隊協作,還是企業競爭,有舍有得。交換價值最精闢的解釋是通過付出來獲得回報

巨集觀層面上經濟學似乎都是一些關於國家政策方面的建議,對於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來說有點遙遠。之前聽過一個網上的調侃‘吃著白菜梆的命,操著中南海的心’,然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薛兆豐教授說的很清楚‘改變不了社會,卻可以改變自己對社會的認識’,況且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關心社會事件,對於流言,政治有自己的思考能力,這是一個合格的公民素質。

在巨集觀上,對於成本的認識也分為三個方面,

  • 1.看到現實的結果,也學會推理可能的成果。
  • 2.社會的公平只體現在機會均等上。
  • 3.未來的社會一定趨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1.看到現實的結果,也學會推理可能的結果。

薛兆豐教授拿火車春運來當做案例具體分析。提議對火車票價進行提價,從而緩解春運擁堵,增加火車的收入也可以進一步升級火車服務。價格管制的代價是黃牛黨興起,是民眾花大量的時間排隊,是列車超載。提議火車提價最大的質疑是,對於窮人該怎麼辦?農民工本身是弱勢群體,這樣社會是不是更不公平了。其實並非如此,對於幫助農民工,可以通過發放特殊補助的形式補貼。對於窮人,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增加火車的供應,提價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如此窮人也才能夠享受到同等的權利。

2.社會的公平只體現在機會均等上。

經常會有憤青抱怨這個社會越來越不公平了,然而現實是社會的確是不公平,公平的只有機會。理論上,所有的人只要擁有馬雲的才智、機遇、果決,每個人都可以成就阿里巴巴,馬雲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他的血統或是身份特權,是因為他的才智、機遇、果決,每個人成功的機會都是均等的。然而因為教育、視野、資源的不平均,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平等。我們難以想象大家完全一樣的社會需要多大的成本,這需要一個上帝一樣的全能政府,而令人尷尬是維持這樣的社會又有其它方面行政特權。商業的社會才是在所有的社會型別中,成本最低,最有創造力,最有活力的社會。

3.未來的社會,一定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社會。

所有人都將擁有近乎上帝的能力,每個人都會被賦能,只不過有的人用這個能力墮落,有的人用這個能力創造。比如電腦對於個人,一種神奇的玩具,也是一種神奇的工具。當每個人的能力都被放大時,每個人都成為產銷者,使用權會被強化。當汽車像歌曲一樣容易複製時,我們只會注重誰用了這個汽車,而不是這個汽車屬於誰。我們關於社會的生產可能性會不斷被打破,對於個人,重要的是不被複制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最好的個人的體驗。

在最後,還是那句話,對於經濟學,讀一點,體會一點,實踐一點,逐漸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