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華爾街》觀後筆記7——陽光交易

《華爾街》觀後筆記7——陽光交易

前言

  此片為2010年的央視紀錄片,該片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以證券市場為中心,梳理了兩百多年來,現代金融來龍去脈,探尋、發現資本市場興衰與經濟起伏的規律,為決策者提供依據,為資本市場的實踐者提供鏡鑑,為大眾提供關於資本市場的啟示。同時,也為中國人全面理解華爾街,全面理解美國,甚至全面理解現代金融與一個國家崛起的關係,提供最有益的幫助。這是中央電視臺深入華爾街,在歷史座標中,對資本市場的一次莊重表達。
  在本片每集開頭,都有這樣一段話來描述華爾街,在看完所有筆記之後,就會對這段話有較深的理解。

很久以前,它是印第安人的土地,
四百年前,它是荷蘭人的一道牆,
兩百年前,它是梧桐樹下的金融種子,
一百年前,它塑造了美國的崛起,
今天,它是一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
這張網強大又脆弱,光明又黑暗,
這張網既能讓經濟加速,又能讓經濟窒息,
它就是——華爾街

第七集 陽光交易

  本集是《華爾街》的第七集,主要介紹了美國資本市場曾經出現過的一些問題(資訊不透明導致),以及由此引發的體制革新和監管,下圖為博主概括的本集主要內容,有些地方結合自己的見聞做了點補充: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前言

(美國 紐約)

2009年11月3日,(麥道夫物品拍賣預展直播現場)一場普通的拍賣會吸引了眾多的媒體。

英語:這些物品是從其家中和曼哈頓公寓裡面搜出來的,這些物品有的只值二三十美元,但有些價格十分昂貴,現在你看到的是一塊經典的勞力士手錶。

一塊價值75000美元的手錶,幾個價值數千美元的錢包,一件普通的高爾夫球衫,這些物品曾經的主人是伯納德·麥道夫,此時他正在監獄裡度過150年的漫長刑期。伯納德·麥道夫,一位成功的投資家,一位慈善的富翁,一位和善的老人,這一切都在2008年聖誕節前夕終結。麥道夫事件給2008年的金融危機增加了一道註腳,人們開始質疑華爾街的貪婪是否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華爾街的貪婪。

在美國的資本市場,監管的原則一直沿用100多年前聯邦大法官布蘭代斯的名言(路易斯·布蘭戴斯,1856-1941,於1916-1939年任美國聯邦大法官):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燈光是最好的警察,陽光交易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資訊的公開透明。

“透明度所以重要就是,第一它是保證了這個市場還是市場,就是它不替你去做決定,但是保證了你能夠最大範圍的、最大限度的防範風險,保護自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

歷史上第一張股票誕生在1602年的荷蘭,200多年後在英國才有了世界上第一個監管法案《公司法》,法案第一次對資訊披露有了這樣的表述:招股書必須披露具體資訊,發行人對招股書的真實性負責,並要承擔民事責任。

1790年,美國在費城成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181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在華爾街擁有了一間辦公室,在這個美洲新大陸,資本市場表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沒有監管的年代,華爾街野蠻生長著。

約翰·戈登先生是金融史學家,他更願意在遠離華爾街的地方思考華爾街的歷史。

“那時(20世紀前)沒有什麼要公開資訊的要求,沒有年報,也沒有什麼類似的東西,人們想給什麼資訊就給什麼,像丹尼爾·德魯這樣的公司內部人員,他們進行內幕交易,也不是什麼違法的事。”(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德魯事件

華爾街的歷史上有一個傳奇人物,他原本是一個從外地來到紐約販賣黃牛的,後來成為了華爾街的金融家,他叫丹尼爾·德魯。

“丹尼爾·德魯最初是一個牛販子,將牛從鄉村販賣到城市。為了能讓他的牛賣個好價錢,賣之前他會帶他的牛到小溪邊喝很多水,這樣賣的時候牛就會更重,因為身體裡有很多水。當丹尼爾·德魯成為華爾街的投機家後,他覺得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給公司的股票摻水,以高於公司的價值發售超量股票,所以叫做摻水股。”(美國金融史學家理查德·希勒)

德魯靠著摻水股的發明在華爾街如魚得水,很快成為一個金融家,到1833年,德魯已經成為美國東部鐵路線伊利鐵路的大股東。德魯對經營鐵路並不感興趣,他只是期待著有一天能將伊利鐵路股票出手,賣出個好價錢。1863年,這個機會來了,這一年,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特看上了伊利鐵路,決定通過在證券市場購買伊利鐵路股票完成收購。範德比爾特以為自己的財力足以應付德魯的胃口,但是德魯更像是一個無底洞,誰也不知道德魯擁有多少伊利股票,因為這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必須公開的資訊。總之,只要範德比爾特想買,德魯就有的賣,而且似乎永遠也買不完,因為就在範德比爾特在交易大廳買股票的同時,德魯就在印刷廠印股票增發新股。範德比爾特被激怒了,開始向法院起訴,德魯則開始抱著成袋錢賄賂各級法官。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最終範德比爾特和德魯私下講和,範德比爾特花數百萬美元擁有了伊利鐵路,德魯花70萬美元免於刑事訴訟。

“那時候的華爾街,基本上只有一條的規則,就是買家請小心!所以丹尼爾·德魯可能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甚至不道德之處。如今我們的道德觀和那時很不同,我們會覺得那時候的行為確實很糟糕,但他可能不會覺得,他不是一個思想家,也沒受過多少教育。”(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德魯的故事在隨後的日子裡不斷被翻新,華爾街總是有新的德魯加入。1870年,華爾街一家報紙寫道,在這樣一個充滿陰謀的時代,成功的一個條件就是保密,如果公眾也有機會了解那些只有公司董事才知道的關於公司價值和前景的所有資訊,那麼投機董事的好日子就一去不復返了。

“18世紀60年代,那時候基本上沒什麼法律法規,也沒有警察,或者什麼人讓人們要誠實,所以有很多騙子,那時候的華爾街是瘋狂的。”(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早期的華爾街更像是一個私人俱樂部,充滿了內幕交易,但這在當時並不違法,它為權錢交易提供了最完美的平臺,華爾街也樂意效勞。而之所以能出現如此景象,是因為當時的華爾街還不成規模,整個社會對華爾街的依存度非常小。這樣的歷史一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交易所裡的叫賣聲傳到華爾街之外。

“美國曆來是根據任何一件事它所影響到公眾利益的範圍是很大還是很小,來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很關鍵的判斷政府到底到要介入還是不介入、介入多還是介入少關鍵的因素。”(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

第一個將交易大廳內的資訊傳遞出去的人叫查爾斯·亨利·道,他早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新聞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裡有了一段經歷,這段特殊的經歷讓查爾斯·亨利·道敏銳地察覺到資訊對於交易的重要性。

1882年,查爾斯·道與另一位合夥人愛德華·瓊斯創立了道瓊斯公司,公司的業務就是為商業客戶收集、摘抄商業資訊,沒想到這項業務在華爾街大受歡迎。1884年,報紙挑選了交易所內具有代表性的11種股票,每天將它們的平均價格刊登在報紙上,並取名為道瓊斯指數。1889年,這份業務發展成為一份每天都出版的報紙《華爾街日報》,最初報紙有四個版面,每份售價為2美分。1792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只有24個會員,華爾街上只零星散落著幾家銀行,而在此後的100多年,有超過1000萬人湧入紐約,其中有超過百分之十的人口從事金融或與金融相關的服務行業。

龐茲騙局與麥道夫事件

龐氏騙局:是對金融領域投資詐騙的稱呼,金字塔騙局的始祖。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查爾斯·龐茲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龐茲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茲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才讓被利益衝昏頭腦的人們清醒過來,後人稱之為“龐氏騙局”。在金融發展歷史中,將龐氏騙局應用的最好的是納德· 麥道夫

執行模式:這種騙局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不需要去尋求如何盈利,需要做的只是不斷去尋求財富來源,只要後投資者所投入的錢能夠償還之前的錢,便可以繼續執行下去。而隨著在騙局中嚐到甜頭的投資者數量增多,騙局傳播越來越廣,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投入的錢也會越來越多,構成了金字塔越來越寬的底部。其實往往很少有人會去關注企業真正投資於什麼領域以及該領域的盈利情況,人們所關注的主要是自己賬戶數字的變動。通俗來講,能讓錢包裡的錢變多,就是好投資途徑。龐氏騙局甚至不需要像約翰·勞一樣,許給投資人“密西西比遍地是黃金”的憧憬,只需要將投資真正“賺錢”展示給群眾,便可以一直“賺錢”下去。所以騙局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實現的,最終血本無歸的是處於塔底的新投資者。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龐氏騙局識別方法:其實識破騙局並不難,它們有一些明顯的特徵,最主要的就是過高的收益率。風險與收益始終是成正比的,所以當有人提出有一項投資低風險或者無風險,但是收益非常高時,便要注意在你關注所謂“無風險”的收益時,本金可能已經被盯上了。
而且這類騙局較為注重宣傳,其本身不需要將太多精力放在研究投資的好壞,而是拼命去增加新投資者數量,不斷將騙局做大,吸引更多資金。當看到一家金融公司,發展非常迅速,短時間內在各地紮根,受眾群體越來越龐大,那麼不妨去思考一下這家公司挖的是金礦還是陷阱。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37439973

從華爾街流淌出來的金錢打通了美國最長的運河,鋪設了全球最大的鐵路網,點亮了世界第一盞電燈,而這一切並沒有給華爾街贏得更多的好名聲。

麥道夫曾經就住在餐廳的對面,是餐廳的常客。在鄰居們的眼中,他只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餐廳經理:“他和一般的60歲左右的老年人沒有什麼兩樣,有高階夾克,但看起來並不是那麼風光。”

麥道夫的真正輝煌是將電子自動報價系統引入了證券交易。

“大約1971年,計算機出現了,為這個市場增加了透明度。所以我們有了一個創意,就是開發一個電腦螢幕上的交易平臺,這就是納斯達克的開始。”(美國麥道夫證券投資公司前總經理伯納德·麥道夫)

1971年美國推出納斯達克,麥道夫是其中創始人之一。2000年,麥道夫投資公司已經成為納斯達克表現最積極的5家證券代理商之一,麥道夫坐擁資產3億美元。在很多人看來,麥道夫的個人事業已經達到頂峰,但是這一切並不能讓麥道夫感到滿足。

25年前,麥道夫開始模仿100多年前的一個投資商:龐茲。查理斯·龐茲是一位義大利裔投機商,1903年移民到美國,1919年他開始策劃了一個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龐茲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維持他的資金鍊條。僅僅七個月,龐茲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一年之後,龐茲再也找不到新的投資者,資金鍊條終於斷了,騙局大白天下,龐茲鋃鐺入獄,後人稱之為龐茲騙局。

麥道夫在對龐茲騙局進行簡單包裝之後,在美國各地的富人俱樂部開始了他的龐茲冒險。他對投資人有嚴格的篩選,投資金額必須超過100萬美元,而且要有可靠的舉薦人推薦才可以加入,最後麥道夫許諾投資回報每年超過10%,而同期美國的投資回報率只有3%左右。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一長串投資者的名單中,有大導演斯皮爾柏格、諾貝爾獎獲得者威舍爾,另外還有西班牙銀行巨頭桑坦德銀行、法國的巴黎銀行、日本東京的野村控股公司和英國匯豐銀行。

“在今天的監管環境之下,實際上是很難去違規,一個違規行為不可能不被發現,特別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被發現。”(美國麥道夫證券投資公司前總經理伯納德·麥道夫)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歐洲的一家投資商希望儘快贖回70億美元的投資,麥道夫精心維護的資金鍊條提前斷裂,他最不希望看到的這一天終於到來。2009年6月16日,麥道夫被判150年的監禁。

然而,就在麥道夫事件發生的同時,世界各地還在重複上演著這個簡單的騙局。

2009年2月5日,一位75歲的日本商人被日本警方逮捕,他曾向投資者承諾36%的年回報。到案發時,他詐騙了數萬名投資者,金額達到14億美元。

2009年3月17日,一位加拿大華裔被當地證監會警告停止投資業務。此前,他曾向投資者承諾每週1%的回報。

2009年5月23日,英國兩名男子被警方拘捕,他們被指控涉及一樁2.5億英鎊的龐茲騙局。

“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你們這些調查機構的調查員都幹什麼去了?十年前就已經有一些人發現了這個騙局的線索,就在你們眼皮底下,你們卻不能發現他的問題,你們都幹什麼去了?”(美國國會議員蓋瑞·艾克曼)

政府的監管

每一次金融危機的發生,人們都會質疑資本市場的監管。美國曆史上最大一次金融危機爆發在1929年。從1929年到1932年間,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市值由890億美元降至150億美元,在這期間投資者信心完全崩潰,許多股票甚至完全無交易。美國國會在1933年時針對此事進行了聽證,聽證報告指出,大蕭條之前股市之所以興旺,主要原因是證券公司利用虛假資訊進行炒作,而公司內部人也大量進行內幕交易掠奪小股民,上市公司根本不注意資訊披露,甚至不出年報。

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證券法》,確立了證券發行市場的資訊披露制度,詳細規定了招股說明書應披露的資訊內容,以及對初次資訊披露應承擔的法律責任。1934年又頒了《證券交易法》,對證券交易市場的資訊披露進行法律約束。

“1933年和1934年的這兩部法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我們要為投資者提供全面、公平的資訊,讓他們和經過註冊的投資商平等交易、平等對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約翰·科菲)

1934年,美國證券監管委員會成立,證監會主席成為政府對證券市場監管的最高責任人。

“這是我的任命書,那堵牆上還有一張。”(美國第26任證監會主席 哈維·皮特)

2001年3月,哈維·皮特被布什總統任命為美國證監會第26任主席,之前他是一個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年薪300萬美元。

“那時我的小女兒9歲,她從《華爾街日報》讀到我的年薪將會是13萬9千美元,她就問我妻子,媽媽,這是月薪還是年薪。我妻子告訴她是年薪。然後她就看著我妻子說,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以後會變窮。”(美國第26任證監會主席 哈維·皮特)

皮特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證券市場法律諮詢工作;1968年開始,皮特與證監會合作;1975年,被任命為證監會大律師;1978年,皮特離開證監會,成立自己的律師事務所。當布什總統任命他為證監會主席的時候,他覺得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時候到了。

然而一切都出乎意料,皮特上任半年後,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當天紐交所和納斯達克關閉。一週後再次開盤,道瓊斯指數暴跌6%。皮特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應付突發事件,但是他沒有料到,一場隱蔽更深更為持久的災難即將引爆。

媒體的監管

貝薩尼原來是美國《財富》雜誌的編輯,從2000年開始,她關注美國的一家上市公司安然公司。

當時的安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天然氣和電力公司之一,是北美地區頭號天然氣和電力批發銷售商,擁有員工超過2萬員,從1995年連續六年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美最具創新精神的企業,2000年在全球財富500強中排名第16位。當幾乎大多數人都在為安然的斐然成績感到興奮的時候,貝薩尼卻對這一切表示懷疑。

“我覺得作為一個記者必須有懷疑精神,但不能憤世嫉俗,懷疑精神是指,他總願意提出疑問,總相信事情遠沒有看起來這麼簡單,總覺得有人在草率行事。”(時任美國《財富》雜誌編輯貝薩尼·麥克林)

懷疑精神一直是記者最寶貴的品質,懷疑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深刻的揭露。

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將揭露新聞的寫作者稱為“扒糞者”,因為,他們總是揭露社會光鮮外表下最醜陋最骯髒的一面。十九世紀,一位美國女記者加入“扒糞者”行列,她就是埃塔·坦貝爾。

埃塔·坦貝爾1857年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產油區,父親是一個小的石油生產商,從小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大學畢業後她成為一名記者,這在當時是很少有女性從事的職業。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進入空前的繁榮期,在那個時代,鐵路總里程數是代表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最重要的指標。1888年,美國鐵路里程要比全歐洲的鐵路里程數多26080英里(約41737公里)。進入20世紀,美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空前的經濟繁榮中,洛克菲勒這樣的大資本家成為時代最光鮮的人物,1879年,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標準石油公司成立,當時的標準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美國的石油生產、銷售、運輸的各個環節,而像坦貝爾父親這樣的小生產商逐漸遭受排擠,最後傾家蕩產,被趕出了這個行業。

坦貝爾目睹了這場豪賭中的大人物的光鮮和小人物的落寞,她切身感到了父親的痛苦和無奈,她不能認同這就是簡單的優勝劣汰,這是不公平的弱肉強食。

這時候的坦貝爾已經是《麥克盧爾》雜誌的一名記者,於是她用五年時間對洛克菲勒公司進行深度調查,最終寫出15期報道《標準石油公司的歷史》。坦貝爾的文章資料翔實,充滿感染力,引起美國社會對不公平競爭的關注。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標準石油公司壟斷違法,妨礙了自由競爭,並下令解散標準石油公司。

“只要有這樣一種文化存在,揭露金融犯罪會給記者帶來威望,爆炸性的新聞會帶來成功,這也是理所當然的,那麼媒體就會努力去揭露醜聞。”(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喬納森·梅西)

媒體在追求社會正義的同時,也逐步獲得了社會的承認,社會開始給予媒體更廣泛的權利。從20世紀開始,世界各地的法庭都普遍承認媒體的監督職能。在美國,當媒體與個人或公司打官司時,媒體的勝訴率達到92%。

“一個公司很能告一個記者誹謗,他們必須有證據證明記者在撒謊,有參與某種受賄行為,但如果你寫的都是事實,而公司只是不喜歡文章的觀點,他們什麼轍也沒有。”(時任美國《財富》雜誌編輯貝薩尼·麥克林)

就像當初的坦貝爾調查石油帝國洛克菲勒公司一樣,貝薩尼對能源帝國安然公司開展了獨立調查。

“我寫報道時,並沒有說安然公司是個騙子,也沒說它即將倒閉或者破產,我只是說,如果你細看這些數字,你會發現它們根本不相符。安然不像大家想的那麼成功,收入也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多,財務報告中的這些疑點沒有人能解釋,所以這其中肯定有問題。”(時任美國《財富》雜誌編輯貝薩尼·麥克林)

經過近一年的調查採訪,2001年2月,貝薩尼寫出了對安然的調查文章《安然的股價是否過高》。從複雜而晦澀的財務報表中,貝薩尼向公眾傳遞了一個明確無誤的資訊,安然公司財務造假,為安然提供虛假財務報表的是當時美國第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安然每年支付安達信諮詢費100萬美元。

“關於安然的審計,有一個著名的’狗和鴨’故事,你有一隻狗和一隻鴨子,怎麼把這隻狗變成鴨子呢。首選你把它染成白色,畫上黃色的喙和鴨蹼,然後說,你看它符合了鴨子的特徵,但是誰看都會說那還是一條狗啊,但會計師會說,它符合鴨子的特徵,就是鴨子。這就是安達信在安然事件上的做法。”(時任美國《財富》雜誌編輯貝薩尼麥克林)

(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破產。2002年,安然公司副董事長福德·巴克斯自殺身亡。2004年,安然公司首席財務官迪·法斯托被判10年監禁。2005年,安然公司首席會計師理查德·考西被判7年監禁。2006年,64歲的安然董事長肯尼斯·雷心臟病猝死。)

2001年11月8日,安然公司承認在1997年到2000年間由關聯交易,共虛報了5.52億美元的盈利。12月2日安然破產,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破產重組案。

美國人還從未見過這樣一家超級公司如此戲劇性地從頂峰墜落到谷底。在申報破產時,安然的股票價格約50美分,而就在這一年的年初,安然的股價最高時達到90.75美元。

“絕大多數美國證監會獲得的醜聞資訊都是媒體揭露的,實際上媒體的角色非常重要,給了投資者很大幫助,這也暴露了監管機構是多麼糟糕。”(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喬納森·梅西)

“新聞媒體有這種職業性的激勵,去找這些黑洞,去找這些瑕疵,因為通過找到這樣的故事,找到這樣虛假的行為,讓這些新聞媒體本身可以受益。”(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

此時的證監會主席哈維·皮特因為安然事件,正陷入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困境,人們在對安然事件的反思中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安然公然造假,美國證監會為什麼不作為?為什麼是媒體首先揭露安然事件,美國證監會的監管功能如何體現?

“這些危機的禍根埋在上世紀90年代,但是’幸運’(自嘲),我當了主席之後,這些危機紛紛浮出水面。”(美國第26任證監會主席 哈維·皮特)

人們已經沒有耐心聆聽哈維·皮特的解釋,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哈維·皮特經歷了安然事件、9.11恐怖襲擊、世界通訊公司財務造假、安達信公司倒閉,資本市場的動盪涉及到了政府的威信。

“這幅畫是在嘲諷我,我還是覺得很有意思,你必須有自嘲的能力。比如下面這幅,就是諷刺我,當美國證監會主席期間發胖了。”(美國第26任證監會主席 哈維·皮特)

2001年11月5日,哈維·皮特黯然離開美國證監會,而安然事件並不是個人行為可以承擔的。

按照美國的慣例,每次大的災難發生之後,都會誕生重要的法規,以避免災難的重複發生。

“每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機都會促使相關法案的誕生,不管是1987年的股市崩盤,還是2002年促使《塞班斯法案》出臺的安然垮臺,所有的這些金融危機都促使了相關法案的出臺。”(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喬納森·梅西)

2002年7月《塞班斯法案》出臺,《塞班斯法案》被布什總統稱為自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時代以來美國關於商業準則影響最廣泛的改革行動,同時也被華爾街認為是昂貴的法案。法案規定,所有的財務報表企業法人都必須簽字,以保證其真實性,並要承擔法律責任。

“5年前,對於想進入美國市場的公司來說,《塞班斯法案》是一種障礙,但是我想指出,在過去的兩三個月裡,有一些中國企業在美國公開上市,我想他們這樣做,部分原因是美國市場監管更為嚴格,可以提高他們的信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約翰·科菲)

律師事務所——集體訴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就像是警察,就像你走在一條陰暗的小路上,你希望看到有個警察站在街角,而不是一個人沒有,而且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在這裡,我們隨時可以為投資者行動起來。”(美國BLB&G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麥克·麥凱布)

麥克斯是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公司主要承接集體訴訟官司,他稱自己就像是華爾街的隱形警察,時刻在尋找華爾街的錯誤,這就是他的職業。

“如果你損失了500美元,作為一個投資者你可能無法與那個坑害了你的大公司抗衡,你也無法補回你那500美元的損失,因為打官司弄手續都比那500美元高。”(美國BLB&G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麥克·麥凱布)

在資本市場有許多小的投資者,一旦他們受到大公司的欺詐,自身的力量難以與之抗衡,於是集體訴訟就可以將這些小的投資者聯合起來與大公司打官司,要求賠償。

早在1820年,美國就有了集體訴訟,1833年美國就有了關於集體訴訟的法律規定,現在,每年的集體訴訟官司達到200多件,也就是說每年美國每百家上市公司中就有兩家面臨集體訴訟。

“我們看到了很多巨頭詐騙案,比如世界通訊、安然、泰克等等,這些公司的高層通過大量篡改財務記錄來進行詐騙。我們看到投資者幾十億幾十億的資金消失了。”(美國BLB&G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傑拉爾德·西爾克)

由於集體訴訟的受害者是一個群體,要求的賠償金額通常是一個天文數字。

“比如說,美國證監會對世通公司提出訴訟,只能為股東們爭取到7.5億美元的補償,而我們能為股東們拿回62億美元的補償。”(美國BLB&G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麥克·麥凱布)

集體訴訟一旦勝訴,事務所能拿到近三分之一的賠償金,這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圍繞著集體訴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律師事務所開始緊盯華爾街。

“華爾街會看著我們說:你在監視我們,試圖挑我們的刺。我認為集體訴訟的方式其實是保護了華爾街,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你的國家,想在美國投資至少都因為一個因素,這裡的法律力量很強大。”(美國BLB&G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傑拉爾德·西爾克)

集體訴訟增加了一些公司欺詐投資者的成本,無形中給中小投資者多了一把保護傘。

美國BLB&G律師事務所工作會議:我們的執行基於公開的資訊,其中不包括那些私密資訊。

集體訴訟進行時,律師事務所並不向客戶收取費用,而官司沒打贏,事務所也不會給律師支付薪金。於是,事務所、律師都是背水一戰,而被訴方面對集體訴訟也不敢掉以輕心,這是一場博弈。

2010年,在紐交所上市剛剛十年的豐田公司遭遇到汽車召回事件,美國16個州的22家律師事務所準備向豐田發起集體訴訟,指責豐田的召回行動給車主造成了20億美元的損失,傳票已由司法部門送達豐田公司。

在紐約,有超過70萬人從事金融工作,而有更多的人值守在這條金融大道的兩旁,不管是因為職業責任還是利益驅動,都在保障圍繞資本市場的公平交易。

後記

“人們說華爾街只有兩種情緒:恐懼和貪婪。而這兩種情緒來回交替,人們賺錢的時候都很貪婪,然後突然遭遇恐懼,人們覺得什麼都沒了,趕緊跳出去。這兩種就反覆交替著,那就是人性。”(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10月3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每年這個時候人們都會驅趕惡魔。2009年的萬聖節上多了一個新的裝扮,麥道夫成為了這一天的玩偶。在資本市場,人們總是期盼永遠的狂歡,慾望似乎可以無窮的伸展。在華爾街200多年的歷史中走過了德魯時代,留下了與坦貝爾的駐足,有過龐茲與麥道夫的相遇,上演了安然和貝爾斯登的故事,這裡有最原始的衝動,也誕生了嚴厲的法律約束。

100多年前布蘭戴斯的話至今迴盪在華爾街的上空,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燈光是最好的警察。陽光包括政府監管、法律監督、媒體揭露,陽光包括每個人的善良之心。

內容來源:央視紀錄片《華爾街》
本文由wikiwen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