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華爾街》觀後筆記4——鍍金時代

《華爾街》觀後筆記4——鍍金時代

前言

  此片為2010年的央視紀錄片,該片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以證券市場為中心,梳理了兩百多年來,現代金融來龍去脈,探尋、發現資本市場興衰與經濟起伏的規律,為決策者提供依據,為資本市場的實踐者提供鏡鑑,為大眾提供關於資本市場的啟示。同時,也為中國人全面理解華爾街,全面理解美國,甚至全面理解現代金融與一個國家崛起的關係,提供最有益的幫助。這是中央電視臺深入華爾街,在歷史座標中,對資本市場的一次莊重表達。
  在本片每集開頭,都有這樣一段話來描述華爾街,在看完所有筆記之後,就會對這段話有較深的理解。

很久以前,它是印第安人的土地,
四百年前,它是荷蘭人的一道牆,
兩百年前,它是梧桐樹下的金融種子,
一百年前,它塑造了美國的崛起,
今天,它是一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
這張網強大又脆弱,光明又黑暗,
這張網既能讓經濟加速,又能讓經濟窒息,
它就是——華爾街

第四集 鍍金時代

  本集是《華爾街》的第四集,主要介紹了美國19世紀依靠華爾街(或者說現代金融)越來越繁榮的發展,下圖為博主概括的本集主要內容:


這裡寫圖片描述

1 伊利運河的開鑿

伊利運河是紐約州建造,它使紐約成為經濟和金融中心。一條運河改變了紐約的命運,也創造了一個國家的歷史。

美國用100年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用200年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大國,如果沒有現代金融,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伊利湖畔的水牛城是美國的一座歷史名城,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美國早期的一段歷史就保留在這裡。這裡是美國最早的人工運河——伊利運河的源頭,因為伊利運河,水牛城也成了一個開放的博物館。

現在的紐約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超過850萬,其中三分之一是外來移民,有170種語言可以在這裡使用,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理想的人們匯聚到這裡。紐約的城市歷史只有300年,但這300年卻讓紐約擁有了諸多耀眼的光環,紐約擁有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所,紐約控制了全世界40%的金融資產,在這300年的歷史中,紐約空間發生了什麼,哪些重要的時刻改變了紐約的命運?

19世紀的美國國土面積只有現在的二分之一,阿巴拉契亞山脈將當時的美國分成東西兩個部分,東部是以紐約為代表的美國商業重鎮,而西部是美國的傳統農業地域。美國西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美國重要的糧倉,也是東部貿易的物資來源。而對於19世紀的美國人來說,連年的豐收並不能讓西部的農場主更加富有,而東部的商人也只能望洋興嘆,因為在當時要將西部的物品運輸到東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這裡寫圖片描述

“在那之前,從中西部到東部,要經過密西西比河、懷俄明州、佛羅里達州,然後才能到東海岸甚至歐洲。”(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當時從西部運輸一噸麵粉到東部需要20多天的時間,麵粉的成本是每噸40美元,而運輸費用卻要120美元,而即便就是這樣一條昂貴的運輸線,其中的一段還要經過英國殖民地。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面對東西部的運輸也是一籌莫展,他說,西部居民的忠誠度懸於一線,因為他們的經濟利益更多地依賴於殖民地的西部而不是合眾國誕生地的美國東部,無論從國家利益還是民眾個人利益,東西部的運輸都是一個難題,直到1817年,這一問題的解決才出現轉機。

1817年,紐約州迎來了一位新州長——德威·克林頓。克林頓州長有一個理想,就是打通美國東西運輸通道。紐約溯北而上有美國的五大湖泊,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如果能修建一條人工運河將五大湖泊連線起來,再利用紐約天然良港的優勢,就可以打通一條貫穿美國東西部並與世界相聯的水上通道。

那是一條很長的運河,大概360、370英里(約580公里)長,運河從奧爾良班尼起,通過哈德遜河連線到紐約,一直到水牛城的伊利湖,最終將紐約與五大湖連線起來。所以,從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密歇根州以及伊利諾伊州生產的貨物可以通過五大湖系統,通過伊利運河到達奧爾班尼,最後經哈德遜河運輸到紐約,這使紐約成為美國最棒的港口。


這裡寫圖片描述

克林頓帶著他的偉大構想去華盛頓特區找聯邦政府,希望能得到財政上的支援。

當時的聯邦政府一年的收支只有2000多萬美元,而克林頓州長報出的伊利運河預算是700萬美元,這相當於國家要拿出一年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幫助一個州來修建一條水路通道。聯邦政府很明確地告訴克林頓,在修建伊利運河的資金上聯邦政府不能提供一分錢的幫助。

“一開始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他們稱它為克林頓溝,因為是克林頓政府在推動這個專案。”(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被聯邦政府拒絕了的克林頓回到了紐約,來到了華爾街,這裡是他最後的希望。這一年,在華爾街40號的一間月租200美元的房間裡,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就是現在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他們還起草了第一份正式章程,《證券證券交易委員會憲章》(《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憲章》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這份1000字的章程制訂了詳細的規章制度和相關程式,規定入會費每個會員25美元。當華爾街得知紐約州急需一大筆資金的時候,開始興奮起來,按照當時的常規,佣金費率在1%左右,華爾街在這個專案中可以獲得7萬美元。經紀人極力撮合這筆大買賣,向克林頓州長表示華爾街有足夠的能力承銷伊利運河債券,這是政府的第一個工程專案,也是華爾街的第一個工程債券,雙方都很謹慎,決定債券分期發行,工程分段進行

“債券是由紐約州發售的,很多紐約州居民都有購買,國內其它地區和倫敦也有銷售,那時候倫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伊利運河水落差最大的地方達到10多米,閘口是工程難度最大的地段,也是最耗費資金的工程段。1817年7月4日,伊利運河開工。100多年前,這裡每天都聚集了大量的勞工,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勞工是剛剛從愛爾蘭來到美國,工地就是他們美國之行的第一站,勞作一天他們可以賺到50美分。

兩年之後,最初的一段運河就修通了,每一道閘口就是一個收費站,當年閘口的收益達到25萬美元,而當時投入的資金不到100萬美元。

“到了伊利運河基本建成的時候,倫敦購進了大量的伊利運河債券,因為他們已經能預見到這個專案將會成功。”(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好的經濟回報很快刺激了華爾街承銷商的熱情,伊利運河債券開始受到市場的追捧,而資金的充裕又加快了運河的建設,就這樣,原計劃十年完成的伊利運河工程,整整提前了兩年,在1825年完工

(《伊利運河之歌》歌詞大意:我有一頭毛驢,它的名字叫塞爾,在伊利運河上,它已經拉了15英里,它拉著煤塊和乾草,我們要從奧爾班尼去水牛城。)

1825年10月26日,德威·克林頓州長和夫人,坐著一和艘由4匹馬拉動的裝飾豪華的大駁船從水牛城出發了,大船以每小時不低於5英里(約8公里)的航速航行,9天后,他們抵達紐約哈德遜河,克林頓親自將伊利湖帶來的兩桶水傾注到大西洋。運河的開通,打破了伊利湖的平靜,運河兩岸的城市一天天繁華起來,同樣一噸麵粉現在從西部運輸到東部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運輸費減少了四分之三。當時的報紙這樣寫道:“只要肉眼能看到,不管從哪個方向,你都能看到長排的小船。入夜,閃爍著的照明燈好似一群群飛舞著的螢火蟲。”

伊利運河沿途的船隻沿著河道全部匯聚到了紐約港,紐約開始成為不夜城。伊利運河開鑿的同一年,紐約的一家名為黑球的公司成立,他們開闢了從紐約到英國利物浦的定期郵輪,這條航線被稱為黑球航線。紐約成為了運輸中心,黑球航線又將紐約送到了世界更遠的地方。

“伊利運河的開鑿就註定紐約要不同於別的城市,一躍成為美國的金融中心,給了紐約與其它城市競爭的絕對優勢。”(美國金融史學家——理查德·希勒)

伊利運河的巨大成功,刺激美國各州紛紛發行債券修建運河,到1840年,美國總共投資了大約1.25億美元修建了長約5000公里的運河,而在華爾街運河概念受到追捧,一些還沒有圖紙,甚至沒有河流的地方都開始發行運河債券,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泡沫。

2 鐵路網的建設

與現在其他國家和地方的交易所相比,紐交所還保留了許多傳統的交易方式,交易員們習慣在古老的交易大廳內不停穿梭走動,幾百年來交易大廳內的忙碌似乎一刻也沒有停頓過。

“交易一直在變化,最早是農業經濟,到後來工業經濟,後來鐵路成了很重要的東西,所有的銀行家在華爾街工作,完成自己的事,掙錢。”(美國紐交所交易員戴夫·亨德森)

現在交易大廳的交易員大概有3000人左右,五年前這裡有5000人,十年前這裡有15000人。在紐交所的歷史中,第一個牛市出現在19世紀30年代,到1835年,紐交所的日交易量達到了8500股,7年間增長了50倍,引領這場大牛市的就是鐵路的誕生。

對於19世紀的人們來說,鐵路的出現,帶來的恐懼要比興奮更多。英國的一條鐵路在通車的時候發生事故,一位國會議員葬身在鐵軌下;在巴黎和奧地利,人們一地直在擔憂,鐵路的鋪設是否會破壞地氣。而對於美國這樣一個全新的國家,他們對一切新的事物都懷有強烈的好奇,不過要滿足這樣的好奇心必須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當時建造鐵路需要的資金是一個天文數字,造價約為每英里36000美元。

“到了19世紀末,許多鐵路、大的工廠、公司建立起來了,如果你想要發展,可以通過股票交易來實現,你可以來華爾街融資。”(美國金融史學家理查德·希勒)

1835年,華爾街只有三家鐵路公司的股票,到了1850年,數量增加到了38家,鐵路的股票和債券佔到全美國可流通證券的一半以上。

華爾街的鐵路股票和債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湧入美國,為美國鋪設遍佈全國的鐵路網線。當時一半的鐵路工人來自中國的廣東和福建,他們在這裡一個月能掙26美元。在10000多名的華工中,有超過1000人就埋葬在鐵軌旁。

“他們是鐵路吸引而來的,中央太平洋鐵路貫穿山脈的部分是中國工人修建的,他們來舊金山尋找工作機會。”(美國曆史學家——T. J. 斯泰爾斯)

1830年,美國只有23英里(約37公里)的鐵軌,到1850年增加到了9012英里(約14420公里),到1860年已經擴充套件到了30626英里(約49000公里),並且超過英國。

“隨著鐵路運輸網路的不斷延伸,使得商品市場跨越美國不同的州、不同的地區,美國金融市場對整個美國經濟的影響,在19世紀後半期發生了一個根本的突變。”(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

縱橫交錯的鐵路網讓美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統一市場,商品的流通又促進了金融的繁榮。1839年,一位19歲的小夥子在他的日記中寫到,大火車呼嘯而過,是多麼壯觀的場景啊,火車拖著長長的車廂,既像一條世龍,又像一個魔鬼,以每小時20英里(約32公里)的速度飛奔,天哪。

鐵路引領的大牛市時代早已遠去,華爾街人在此後的歲月中,又經歷了電氣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生物時代,在這裡似乎永遠都不缺乏題材,資金總是隨時準備著投入到新的時代當中,就像是隨時準備衝上戰場的炮彈。

3 我們不是被北方的士兵打敗的,是被北方的金融打敗的

1861年4月21日,南北戰爭打響,戰爭的殘酷遠遠超出了聯邦政府的預想,每天戰場上要死傷數千人,每天的軍費開支超過100萬美元。戰爭初期,財力雄厚的南方在戰場上連連得勝

“戰爭是種非常昂貴的買賣,其實中國以前有個說法,戰爭充滿了銀彈,確實戰爭中通常最富有的往往最後都能贏得勝利。”(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戰爭逐漸將聯邦政府拖入了財政困境,戰爭之初,聯邦政府的債務就超過6000萬美元,如果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北方將輸掉這場戰爭。報紙上每天都會出現這樣的徵兵廣告:花300美元就可以向戰場輸送一名士兵。民眾對強制徵兵越來越反感。1863年7月13日,紐約曼哈頓地區發生一場暴亂,傷亡人數超過2000人。

林肯政府必須儘快結束戰爭才能儘早平息內亂,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及時解決戰爭資金。而此時的華爾街也佈滿了戰爭的陰影。庫克是當時的一位銀行家,一天,聯邦政府找到他,希望他能承銷5000萬美元的戰爭債券,庫克對這送上門來的買賣即感到興奮又有些擔憂,當時的華爾街還只是一個富人之間的金錢俱樂部,調動資金的能力有限,要承銷這樣一大筆買賣並不是當時的華爾街可以承擔的,庫克必須創造一種新的銷售模式。

“他發展了創新的市場營銷方法來銷售美國國債,將大面值的國債變成小面值,再利用愛國主義進行呼籲,那些不太富有的人因為愛國的原因就也能夠買些小面值的國債,他以這種方式賣了五億多美元的國債,所以有些歷史書裡把傑伊.庫克稱為內戰金融家。”(美國金融史學家 理查德·希勒)

這是庫克為了銷售戰爭債券張貼的廣告,上面寫著:為了勝利請購買戰爭債券。庫克巧妙地將民眾的愛國熱情轉化為一張張戰爭債券,這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將普通民眾直接列為債券的銷售物件。

19世紀60年代,美國只有一小部分人有銀行存款,只有不到1%的人持有股票,大部分家庭會把多餘的現金藏在床墊底下,而當內戰接近尾聲之時,有5%的民眾都購買了戰爭債券。

“內戰開始的時候,美國的國債是6500萬美元,但是內戰結束後,也就是4年後,國債達到了27億美元。”(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在4年的戰爭中,華爾街源源不斷地為北方軍提供資金保障,而南方種植園內的農場主的資金一點點耗盡,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建立一個戰爭融資渠道,已經被戰爭拖到了破產的邊緣。

1864年5月,南方州接受戰敗,美國內戰結束,在這場戰爭中,南北雙方共耗資150億美元,傷亡人數超過100萬,南方的一位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們不是被北方的士兵打敗的,是被北方的金融打敗的。”

一場戰爭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的金融格局。

“所有那些錢都是流經華爾街,所以華爾街從一個世界上不太重要的市場成了世界上第二大金融市場,僅次於倫敦。”(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4 金融帝國與大工業公司的併購

華爾街上的金融家們,在南北戰爭中攫取了第一桶金,其中最矚目的一個銀行家就是約翰·皮爾彭特·摩根

羅伯特·彭諾耶是華爾街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約翰·皮爾彭特的曾孫,他的童年就是在這棟宮殿般的大樓裡度過的。

摩根的父親朱尼厄斯·摩根是一位銀行家,與歐洲的銀行一起保持業務往來,朱尼厄斯·摩根一直期待著自己的長子約翰·皮爾彭特·摩根能夠子承父業,而摩根也似乎秉承了父親的商業頭腦,從小就顯露出了商業天賦。

“那時皮爾彭特·摩根17歲,他很想經商,但是他的父親說,還不到時候,你還沒讀完書。他把皮爾彭特送到瑞士的寄宿學校學習法語,後來又送他到德國的哥廷根大學學習了一年。與當時多數美國人相比,皮爾彭特見多識廣,對不同的文化有著更深的瞭解。”(《摩根傳遍》作者瓊·施特勞斯)

摩根從歐洲學成歸來,成為了華爾街的銀行家,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個人經歷,以及家族銀行與歐洲金融界密切關係,這一切註定摩根將在華爾街擁有特殊的地位。

在這張華爾街的老照片上,曾經還有這樣一家裁縫店,這是華爾街上最後的生活場景。南北戰爭之後的華爾街已經不再是曼哈頓島上的一條普通街區,這條泥濘的街道鋪上了青石板,街邊的樓越建越高,裡面擠滿了經紀人和銀行家,不過當時美國最耀眼的明星並不在華爾街。

進入19世紀中葉,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1860年在全球製造業總產值中美國只佔1.8%,處於世界第一的是中國,佔到32.9%;而到了1900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佔到15.8%,中國佔到11.1%。

美國的工業經濟經過半個世紀的高速發展之後,各個行業開始出現市場強者,他們已經厭倦了與眾多的競爭者無休無止的價格爭鬥,不斷重複的低價競爭也開始阻礙了行業的發展。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美國的鋼鐵、石油、鐵路,這些大工業產業開始追求大規模、低成本、高產量,美國進入併購時代。

“可能美國的第一次大合併浪潮是發生在1898年至1902年,我覺得發生的原因是19世紀末的通貨緊縮,公司間競爭很大,很難盈利。”(美國金融史學家理查德.希勒)

1882年,洛克菲勒在紐約建立了世紀第一家石油托拉斯:標準石油公司。1890年,標準石油公司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

“當這些合併產生時,華爾街是從中賺錢的,因為他們要買賣新舊債券,所以華爾街對於合併當然樂見其成,因為他們可能從中獲利。”(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併購的發生,通過併購把一些企業做大、做強,按照這種方式去重新改制,重新改變美國經濟的結構,資本市場的貢獻特別是摩根的貢獻是非常非常大的。”(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

如果要完成併購,摩根是企業家的最好合作夥伴,他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籌集到最多的資金,只要是摩根認定的事情似乎沒有幹不了的。

“他有種不同尋常的個性,他是個高大魁梧的人,超過6英尺高,他的眼睛也很特別,有人說就像火車燈似的,看上去令人生畏,很多人都被他嚇得要命。”(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摩根的巨大的能量來源於他在華爾街組建的辛迪加。

這個辛迪加囊括了當時美國國內大多數主要銀行,以及一些外國銀行。”(《摩根傳記》作者——瓊·施特勞斯)

摩根每天行走在這條街道上,他覺得這裡充滿活力,但缺乏秩序,這是華爾街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摩根認定這場併購狂潮將改變華爾街人的命運。

“他是個統領思想主義者,他覺得政府不應該干涉金融體系,他傾向自由市場,但同時他認為,市場應該有所監管,而且認為市場應該由他這樣的人進行管理。”(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1901年3月份的一天,在紐約一個高爾夫球場,鋼鐵大王卡耐基與下屬在這裡揮杆擊球。

當時的鋼鐵大王卡耐基已經65歲,在球場上,下屬告訴卡耐基,摩根曾經向他透露想購買卡耐基的公司,價錢由卡耐基決定。

卡耐基說他需要24個小時的思考時間,第二天卡耐基在一張紙條上寫下了他想要的價錢,4.8億美元,很快這張紙條到了摩根手裡,摩根看了一眼這個價格,說,我接受。

“摩根以4.8億美元買下卡耐基的股份,遞給他支票時跟他說,恭喜你卡耐基先生,你現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很快,就在短短12周內,摩根就收購了很多其它各種公司,將美國鋼鐵公司以14億美元的價格資本化。”(《摩根傳記》作者瓊·施特勞斯)

“當時美國政府每年基本上花費5億美元,所以在當時來說那是一筆巨大的資金。”(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這是無人敢想的舉動,既令人震驚,也使人害怕,因為這個公司的規模是如此驚人。”(《摩根傳記》作者瓊·施特勞斯)

“其中有個有趣的故事,在交易完成後,卡耐基對摩根說:摩根先生,我一直在想,我可能把價格開低了。摩根說:如果你還想多要100萬美元,我可以給你。”(美國金融史學家 理查德·希勒)

摩根打造的鋼鐵王國讓整個國家感到不安,至今華爾街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老師問學生,是誰創造了世界,學生答,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了世界,但是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組了一回。

20世紀初,華爾街將美國帶入一個併購狂潮,每年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公司控制了美國大部分市場。1910年,美國托拉斯組織達到800家,當時有72家大公司分別控制了各自市場份額的40%,有42家大公司甚至控制了市場的70%,托拉斯成為美國經濟的統治力量,掌握美國的經濟命脈,而華爾街就是幕後操手。

“有些美國人痛恨這種銀行家的權力,摩根自己說過,他覺得他有義務要把他的人放去那個公司的董事局裡,但另外一些人會說,這不是負責,這是銀行家的大權在握。”(美國金融史學家理查德·希勒)

1913年4月30日,摩根客死義大利,當天紐約證券交易所關閉半天,在第二天的報紙上人們知道了摩根的遺產6000萬美元。洛克菲勒看到這則新聞說道,摩根算不上是個有錢人。在那個時代,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資產超過10億美元,鋼鐵大王卡耐基資產超過4億美元,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特的資產超過5億美元。

“參加葬禮的有許多人,有來自約翰教堂戴維斯廣場的人,還有來自全世界的鮮花,這是個不同尋常的葬禮,是對一個生命的祝福,也是對他的永別。”(《摩根傳記》作者瓊·施特勞斯)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在懷念華爾街的這位特殊的人物,在他的有生之年,美國沒有中央銀行,他以一己之力擔當了這一特殊的角色。摩根拯救了1893年和1907年兩次大的金融危機,化解了華爾街與華盛頓政府的各種矛盾。他為愛迪生融資,創辦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開啟了美國電氣時代。但是,在摩根身後的人們對華爾街的爭議一直不斷。

1920年9月16日,華爾街23號摩根大廈發生爆炸,30人當場炸死,300多人受傷。1933年,摩根財團被強制分拆,金融帝國時代結束。

結尾

十九世紀的華爾街是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在奢華和富足中潛藏著不安和躁動。

1874年,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就曾經這樣描述這個時代:表面繁華,掩蓋著腐敗的氣息,道德的淪喪,以及其它潛在的危機,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黃金時代”,但只不過是內裡虛空、矛盾重重的“鍍金時代”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人們把它叫做“鍍金時代”,有些人把它叫做“強盜貴族”時代。”(美國金融史學家理查德·希勒)

從19世紀開始,紐約的富人在這裡蓋起了別墅,模仿歐洲貴族的生活。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的超級富翁們開始把自己的財富捐贈出來,用於建造學校、醫院、博物館、歌劇院、公共圖書館與慈善基金,把自己的財富留給整個社會在美國開始成為傳統。

“你要記住,有一條經濟學的定論是無法打破的,那就是當你死去以後財富是你帶不走的,你所創造的財富將留給後人,讓全世界更為富有。”(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

1896年,晚清直隸總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來到紐約,抵達當天他路過華爾街,經過紐約交易所,看見街上的摩天大樓,他對陪同的美國官員說:我在清國和歐洲從沒見過這種高樓,清國也要發展經濟,我們歡迎美國和歐洲的資金進入。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此後經過連年的戰亂和動盪,直到半個多世紀之後,中國才重啟了資本市場。

“馬克思都已經把它說得清清楚楚,沒有資本市場,就沒有鐵路,那肯定沒有這個市場,就沒有美國,這些大國在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國都是如此,它要經過一些跳躍,跳躍的時候就是需要資本市場的時候。”(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

“這個國家在100年裡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然後再過了100年成為政治上的超級強國,如果沒有現代金融那些都不可能發生。”(美國金融史學家理查德·希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