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華爾街》觀後筆記5——矽谷方程

《華爾街》觀後筆記5——矽谷方程

前言

  此片為2010年的央視紀錄片,該片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以證券市場為中心,梳理了兩百多年來,現代金融來龍去脈,探尋、發現資本市場興衰與經濟起伏的規律,為決策者提供依據,為資本市場的實踐者提供鏡鑑,為大眾提供關於資本市場的啟示。同時,也為中國人全面理解華爾街,全面理解美國,甚至全面理解現代金融與一個國家崛起的關係,提供最有益的幫助。這是中央電視臺深入華爾街,在歷史座標中,對資本市場的一次莊重表達。
  在本片每集開頭,都有這樣一段話來描述華爾街,在看完所有筆記之後,就會對這段話有較深的理解。

很久以前,它是印第安人的土地,
四百年前,它是荷蘭人的一道牆,
兩百年前,它是梧桐樹下的金融種子,
一百年前,它塑造了美國的崛起,
今天,它是一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
這張網強大又脆弱,光明又黑暗,
這張網既能讓經濟加速,又能讓經濟窒息,
它就是——華爾街

第五集 矽谷方程

  本集是《華爾街》的第五集,主要介紹了矽谷蓬勃發展,創新企業層出不窮的原因——創新想法+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將資金和創新想法很好的結合起來,讓想法成為現實,下圖為博主概括的本集主要內容:

這裡寫圖片描述

1 納斯達克交易所

“資本市場是支援創新理念的,依託創新理念能夠迅速地、大規模地,而且是過量地來籌集資金。”(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
華爾街就是在有錢投資和需要錢創業的人之間搭橋。”(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高階顧問詹姆斯·朗德)
在美國科技的變革中,華爾街的力量在伴其左右,正是這些力量創造了科技和財富,塑造了美國的強大。
“激發更多的年輕人去創業的架構是美國成為世界上活躍的創新國家最核心的基礎。”(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 陳志武)

每個工作日的早晨,位於紐約時報廣場的納斯達克電子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開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交易場地,企業的上市儀式以及紀念儀式都是在一個電子螢幕前舉行的,這是無數企業家夢想的地方。

“納斯達克幫助我們發展,從1992年上市起,我們的資本從5億增長到20億。”(美國學樂集團執行長理查德·羅賓遜)

納斯達克是世界最大的電子交易平臺,有近3000家公司在這裡上市,日交易量在25到40億美元之間,每天在美國市場上換手的股票中有超過半數的交易在這裡進行,今天如此龐大的交易系統它的誕生是一種純市場的行為。

“40年前,納斯達克是電子交易的先鋒,我們被認為是發明創造的交易所。”(美國納斯達克OMX集團執行副總裁布魯斯·歐斯特)

1971年2月8日,在一片露天的空地納斯達克交易所成立,開始了第一天的交易,儘管採取了當時先進的電子化交易模式,但是納斯達克依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這裡交易的股票太不為人所知了,很多股票的價格甚至是一美元的的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我們幫助孵化小企業,但是當時其他交易所卻不以為然。”(美國納斯達克OMX集團高階副總裁鮑勃·麥庫伊)

當時的紐交所已經成立了近180年,它有著近乎苛刻的上市門檻,美國的中小企業被擋在交易所的大門外,為了吸引這些公司上市,納斯達克打出的廣告是:任何企業都能在這裡上市,硬性標準只有一個,企業已經具備12個月的存活期。上市門檻降低了,也意味著股市風險加大了,但這畢竟給中心企業進入華爾街提供了一個空間。

“納斯達克作為創新增長的市場,那些在納斯達克註冊的公司都具有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美國納斯達克OMX集團執行副總裁布魯斯·歐斯特)

在成立的15年後,納斯達克第一次成為了華爾街的焦點。1986年,一位31歲的年輕人在公司的上市推介會上宣讀了自己親自撰寫的報告,(比爾·蓋茨照片)比爾·蓋茨作為公司的創始人,他在數學與計算機語言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15歲他就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取代自動化儀表的晶片計算機。華爾街是否會對這位自認為有天賦的哈佛輟學生敞開大門呢?

“如果當時你以每股21美元的價格購買5股,總金額不過100多美元,但是今天的市值就是34000美元。”(美國納斯達克OMX集團高階副總裁 鮑勃·麥庫伊)

1986年3月13日,美國微軟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擁有大約45%的股份,那一年,他以3.15億美元財富進入福布斯富豪榜。

“微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上市,具有革命性,大家都在步他後塵。”(美國福布斯雜誌總編馬修·米勒)

“股權交易市場給現代年輕人、中年人提供的個人創業、個人財富故事的一種手段,由此帶來新的商業模式。”(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

在資本的支援下,一個學生創辦的公司引領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而納斯達克也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30年前,華爾街的一次偶然創新成就了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加速器,納斯達克也有了新的形象,從此它也成為創業者的希望。

2 矽谷傳奇

“那絕對是一個很棒的目標,對任何公司來說,能上市都是件大事。我是17歲的時候來這裡的,我在美國大概有17年了。”(美國矽谷創業者申扎德·納克霍達)

來自巴基斯坦的申扎德畢業於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公司,但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份體面的工作。

“如果一直待在甲骨文也會不錯,也許當不了執行長,但是也可能得到很多,但是我還是想自己做些事情。”(美國矽谷創業者申扎德·納克霍達)

在這裡,有太多人有著和申扎德同樣的經歷,創業成為了人們來到這裡的目的和原因,沒有人會關心你來自哪裡,以及過去的成功與否,這裡就是——矽谷

“在這裡我接受的建議是,你必須在四十歲的時候有所作為。”(美國DNA2.0公司創始人傑裡米·明舒爾)

“這裡在心理上和事業上讓自己變得更開闊,是一個可以讓我在未來兩年大展拳腳的地方。”(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學生羅伯特)

“這裡是一片機會的樂土,這裡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你可以重新塑造自我的地方。”(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理查德·懷特)

矽谷不是一個城市,它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舊金山市和聖何塞市之間,一塊狹長地帶,由許多小城市組合而成,它曾經是美國半導體電晶體的主要生產地。1971年,一位記者在一篇報道中依據半導體中的主要成分矽給這個地方取名為矽谷。


這裡寫圖片描述
這裡寫圖片描述

在矽谷,大部分公司隱藏在這些不出名的街道里,這樣的地方為很多小企業的生存提供了機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 矽谷就是美國高科技的代名詞,然而給矽谷帶來巨大名聲的是這樣一個地方。

“你好,歡迎來到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的惠普車庫,這就是惠普公司成立的地方,也是矽谷的發源地。”(美國惠普公司工作人員安娜·曼西尼)

在這間簡陋的車庫裡,矽谷的第一家公司成立了1938年,兩位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比爾·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建立了惠普公司,那時,兩位學生的全部資產只有一個工作臺,買來的若干電子零件和向他們的老師借來的538美元,而這座破舊的車庫直到今天仍然支撐著人們的創業夢想。

“很多像蘋果和惠普這樣的矽谷公司都是從車庫開始的,雖然我們的公司沒有車庫,但是我們仍舊取這個名字來對那些公司表示敬意。”(美國柳樹車庫公司執行長史蒂夫·卡曾斯)

今天的矽谷早已從一家車庫公司發展成為幾千家高科技企業的聚集地,幾乎涵蓋了世界未來科技的前端領域。這裡有代表未來人工智慧的前沿科技。

“機器人將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人們無論在家裡還是工作中都能得到幫助。”(美國柳樹車庫公司執行長史蒂夫·卡曾斯)

這裡有將會改變人們生活的生物技術。

“按每千克的價錢來看,DNA是最昂貴的商品。”(美國DNA2.0公司副總裁 克拉斯·古斯塔夫森)

“我們在美國的基因合成領域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公司。”(美國DNA2.0公司創始人傑裡米·明舒爾)

在這裡,更多的是剛剛起步的小公司,一個新想法、一兩個合夥人、一間辦公室就是公司的全部。

“這個和這個是之前在這裡的公司留下的,他們生意失敗後不幸離開了,所以要把東西都處理了。你聽說過很多的成功故事,但是事實上,失敗的故事要比成功的故事多得多。”(美國矽谷創業者申扎德·納克霍達)

大樓裡總是會有失敗的企業離開,但還是會有新的公司入駐,每一個初創企業都渴望有一天能夠長成參天大樹,然而,在發展的道路上,那些無法經受住風雨考驗的公司將面臨著夭折的殘酷現實。在矽谷,創業的失敗率達到了30%至40%,能夠存活十年以上的只有10%。

3 風險投資公司

這些科技發明對於大眾來說是改變生活方式的神奇力量,而對於華爾街來說這裡是製造風險的地方,發展科技需要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同時又必須有足夠的膽識和力量承受它的失敗,在創新的途中,風險接下來會被傳遞到哪裡呢?

“我們每年會接收到成千上萬個商業計劃書,而我們能提供資金的,每年可能只有10至20個,小公司被淘汰的機率很大。”(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蒂姆創辦的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是美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作為風險投資家,蒂姆是創業者和華爾街之間的重要紐帶,蒂姆把從投資者那裡籌集來的資金注入到他看好的創業型企業,換取部分企業股權。最理想的結果是企業成功上市,風險投資家賣出股權,獲得回報,但是,如果企業失敗了,就意味著之前的投資全部血本無歸。

“我們在和企業家見面之前都會看他們的商業計劃書,考察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之後我們會做一個市場調查,看看市場有多大,如果市場足夠大,並且這個企業正在做的事情能帶來長期回報,那麼就是有前途的生意。”(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蒂姆每天都要見不同的創業者,他們心中的創業夢想在蒂姆這裡被換算成另一套評價體系:資本投入的成本、回報的週期,以及風險的高低,這如同在一堆石頭裡尋找鑽石。今天,蒂姆在全球尋找著可以帶來回報的風險投資專案,而遠在500年前,正在這片大陸上發生著世界上最古老的風險投資故事。

3.1 傳統投資案例

15世紀末,一位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探險方案向西班牙女王尋求一筆巨大的資金,那是一條從來沒人嘗試過的路線,目的地是盛產黃金和香料的富庶東方。在此前的六年時間裡,年輕人找到了歐洲各大皇室貴族,他們並非對探險計劃不感興趣,而是在年輕人苛刻的條件面前退縮了。年輕人提出,投資人出探險的全部費用,倘若探險失敗,自己不負責賠償損失,而一旦探險成功,自己要獲得探險收益的10%,同是也成為新領地的總督。(西班牙伊莎貝爾女王 1451-1504 油畫)

西班牙女王與年輕人進行了四年的討價還價,卻沒有達成一致。就在年輕人失望離開準備去向法國國王遊說的時候,女王改變了主意。年輕人拿到了收益分配契約,女王的承諾激發了年輕人渴望成功的勇氣和慾望。當探險的帆船駛入大西洋時,這筆風險投資是否能獲得收益又或者血本無歸,無論是女王還是年輕人都不得而知。此後的探險故事當然以成功告終,否則就不會有歷史上最著名的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經歷被演繹成傳奇故事,人們奉他為英雄,其實是女王的風險投資和哥倫布的航海技術共同造就了西方地理大發現中最輝煌的成就。

“美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關於自由市場的歷史,關於資本主義的成功史,那時人們帶來金點子,獲得融資,創造市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副總裁克萊格·塔格爾)

憑藉華爾街的力量,美國曾修建連通五大湖泊的運河,開通了橫跨南北的鐵路,實現了從傳統的農業國向工業化強國的轉變。500年前的探險計劃,演變成今天的商業計劃書,今天的風險投資人已不僅僅是像西班牙女王那樣提供資金,他們同時需要通過參與管理給出建議,儘可能地控制風險,與創業者建造一個利益共同體。

“我們和創業者間總會有分歧,所以我會盡量從全域性出發,至少雙方有共同的目標,我們這樣做是為了保證投資者和創業者,至少在資金這一方面站在同一個戰線上。”(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在矽谷,風險投資家和創業者間的合作往往是在這些隨意的咖啡館談成的,但輕鬆自由的環境並沒有讓彼此忘記資本的本性,因為風險投資是逐利的,它對創造怎樣的科技並不會有太多的熱情。

“我們最初所做的是基因合成技術,而當時這一產業尚未形成一個大的成熟市場,風險投資者都希望他們的投資能得到高額的回報,而我們沒辦法跟他們說,你看這有一個規模達到一億美元的市場。”(美國DNA2.0公司創始人傑裡米·明舒爾)

“到目前為止,我們和投資人之間的關係還不錯,他們的目標就是要讓公司在世界範圍產生影響力,而其他投資人的目標卻是在短期內得到高額回報,所以他們的目標不同。”(美國柳樹車庫公司執行長史蒂史·卡曾斯)

資本的嗅覺來自華爾街百年的摸索,也來自市場的自由發展,在早期沒有風險投資的時代,華爾街如何與科技相遇。

1882年的一個夏天,位於麥迪遜大街的一座豪宅被市民包圍,豪宅的主人是19世紀華爾街最重要的銀行家皮爾彭特·摩根。這一天,他要在自己的家裡展示一項新的發明:白熾電燈,這次展示的成敗直接決定著一筆重要的投資,負責鋪設電力照明系統的是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自1840年以來,四分之一居住在大中城市的美國人都在使用煤氣燈,它不僅燈光不穩定,而且燃燒過程中會排放出有毒的氣體,愛迪生要用白熾燈取代這些,他用之前發明積攢的資金在新澤西的門羅公園創辦了實驗室,招募了100個工程師,發明電燈的開支每週高達800美元,在當時相當於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半年多的收入,愛迪生無法完成這項耗資巨大的專案,開始將希望交給了摩根。

“摩根不是一個從貧窮背景裡出來的人,他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但他通過為自己的銀行做正確的決定而成為美國的領頭銀行家。”(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史教授理查德·希勒)

摩根並沒有直接答應為愛迪生投資,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愛迪生把這棟義大利風格的豪宅用電進行照明。他對愛迪生說,我希望你珍惜試驗的價值。愛迪生的工作隊伍開始晝夜不停地工作,到了秋天,豪宅中已經裝上了385盞電燈,他們照亮了房間的每個角落。

“在19世紀80年代初,當電燈第一次出現時,那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這將意味著人們能夠工作到更晚,在夜裡閱讀,而商店可以延長營業時間,這一切都讓人難以置信。”(《摩根傳記》作者瓊斯·斯特勞斯)

摩根的家人也非常的高興,開玩笑說,小偷要是夜裡來了,一按開關他就跑不了了。摩根看到新的機會到來了,他投資了200萬美金與愛迪生合夥開辦了電燈公司。銀行家和發明家的合作讓電燈的計劃變得更加巨集偉,從燈泡的發明到覆蓋美國的電網。就在他們實現理想的途中,意外出現了,投資家和發明家因為公司治理的分歧站到了相反的陣營,資本開始說話了,摩根將愛迪生的電力公司和原先的競爭對手進行合併,並在新公司的名字裡抹去了愛迪生的名字,這就是今天著名的通用電氣公司,愛迪生一氣之下再沒有踏進通用電氣公司半步。

“當時銀行家有很大的權力,可以說他們控制著資本的流向,不過我認為在19世紀末期,美國正飛速地發展,能調動資本的人將資本和這些新崛起的公司連線在一起。”(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史教授理查德·希勒)

電燈很快在世界各地流行,19世紀末晚清的頤和園點亮了中國的第一盞電燈。

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世界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電氣時代。

電氣時代幫助美國完成了一個大的跨越,世界科學技術中心從歐洲轉向北美,雖然摩根的資本與愛迪生的技術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合作,但採取的是傳統的合夥形式,六十多年之後,資本與技術在美國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出現,這就是風險投資。

“以前沒有風險投資行業,只有家族基金,而創業者很難找到銀行的投資,因此創業成功的案例很少。”(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歐文·格勞斯貝克)

3.2 現代風險投資

1946年,美國哈佛商學院前院長喬治·多里奧特建立了美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美國研發公司,專門投資於創新科技。1957年,美國研發公司將募集來的7萬美元投資給從事電腦研發的數字裝置公司,獲得70%的股份。1968年,數字裝置公司的上市讓這7萬美元的投資變成了3.55億美元,這也是現代風險投資史上第一個重大的成功案例。今天,風險投資已經成為美國的一個重要行業,這筆巨大的資金,風險投資家們從哪裡籌集,誰是高科技產業背後的出資者?

“我們有1600萬成員,大部分是政府員工、退休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庭受益人,我們為他們工作。”(美國加州公共僱員退休基金管理人員克拉克·麥金利)

養老基金是美國人重要的生活保障之一,如何能夠管理好這筆錢,並使它不斷增值,是養老金的重要職責,為了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他們把一部分資金將給經驗豐富的風險投資家們。

“我們在全球投資的公司有9000家,我們傾向於那些進行科技創新的公司,在開始的三到五年其實是賠錢的,即使投了幾億美元也會賠,但是長期來看是有回報的,有些投資的回報甚至是翻倍的。”(美國加州公共僱員退休基金管理人員克拉克·麥金利)

在美國科技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巨大資金大部分來源於資本市場,包括養老基金、捐贈基金、保險公司、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這就意味著在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切的風險由整個市場承擔,而不是某個人、某家公司、某個政府單獨承擔。

“以色列在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時候,開始就是政府投資,弄了一段以後發現不行,這就是我剛才說的,管得緊了根本一個專案也不敢投,管鬆了這裡面舞弊、貪汙、輸送利益這種事情就會發生,所以他們就到美國學習,發現美國這個辦法,就是風險投資這一套制度安排才是有效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

這樣一個風險的體系經過創新者、風險投資家、投資銀行、證券交易所的包裝上市,讓所有的投資者購買股票,這個環節當中的利益群體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時無意之中承接了高科技帶來的風險,人們可能知道技術的發明者是誰,他們的成果又是什麼,但是沒人知道是誰在購買他們的股票。今天,納斯達克在5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26萬多個計算機銷售終端,這些計算機網路傳遞資訊的同時,也將風險散播到整個世界。

資本市場是比較有利於,而且是強於,支援創新性投入,因為它需要錢,市場前景還不確定,需要有冒險精神的人來投資。銀行不是,它是需要市場前景已經很穩定、大規模生產,然後不斷地提供資金支援。所以,如果創新是我們的任務的話,那麼在金融體系的發展中,我們特別要強調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們仍然需要納斯達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股新的創新力量正在形成。

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現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它佔地面積170平方米,重達30噸,只有操作員才能執行運算,並在幾天後拿到結果。

以資訊科技為主導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比前兩次技術革命來得更加快速與迅猛,矽谷成為了此次革命的重要發源地,而華爾街則為其加速提供動力。也正是在那個時代,蒂姆的爺爺在加州創辦了一家投資公司,在此後奠定了一個投資家族的地位。

“我們的血液裡流淌著風險投資的傳統,他是開拓者,在那個時代最早奔走全國,到偏遠地方拓展業務,就像現在中國的西部一樣。”(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作為家族的第三代風險投資人,他沒有選擇進入家族公司,帶著父輩們的經驗和教訓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而這價事業也讓蒂姆經歷了人生中最大一次挫折。

“過了大概三年,我投資了大概25家公司,但是不見有什麼成效,沒有一家公司上市,而且有的公司進入了低迷期。有人開始催我還貸款,我不得不回去求他們,告訴他們這些公司都非常有潛力,而事實上我也不知道未來的情況會怎樣。”(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在蒂姆的投資生涯中,曾經有過很多失敗的經歷,也曾面臨無法償還貸款的艱難歲月,甚至被列入美國聯邦小企業署的監控名單。

“看起來我好像要失去所有,失去過去三年到四年的投資,別人催我償還貸款,當時的一切都讓人沮喪。”(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在到處佈滿荊棘的風險中,存活下來的唯一辦法就是尋找到可以轉化為財富的風險,在三十年的投資生涯中,蒂姆從未停下腳步,而另一個人也在追逐著風險。1999年,一個年輕人放棄了在矽谷的工作,萌生了在中國創業的想法,在矽谷的經歷讓他熟悉了技術和資本間的運作模式,他渴望在中國也尋找到複製這種模式的途徑,這個人就是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巨集

“矽谷是一個很令人興奮的地方,那些技術人員每天工作非常辛苦,不計較得失,吃住。開的車都很破,都很隨便,但是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就是用他的技術去改變世界。而風險投資,加上上市這些機制,確實使很多人能夠很快圓他們創業的夢。”(百度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巨集)

當時風險投資在中國還是剛剛起步,百度在中國的成立並沒有吸引到本土的投資公司,卻吸引了遠在美國的蒂姆,此時的蒂姆正醞釀著一個龐大的計劃。

“我見證了矽谷一步一步發展到了今天的成功,我發現有些東西能夠帶來巨大的影響,我所做的就是把這些東西融入到我在世界各地的投資專案中去。”(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就在百度成立後的第二年,華爾街正經歷著一場災難,那一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近一半的網路公司在泡沫中消失。當一些美國風險投資公司撤出中國市場的時候,蒂姆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吃驚的決定,注資百度,以1200萬美元收購了28%的股份,這無疑升級了更大的風險。

“當時人們都覺得我瘋了。”(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網際網路泡沫,多少企業一個接著一個地倒閉。”(百度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巨集)

“他們充滿創造力和活力,改變世界,出類拔萃,並且他們緊跟潮流。”(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在總共三次的融資中,百度獲得了美國數家風險投資公司近三千萬美元的投資,隨著百度公司的業績穩步上升,李彥巨集和蒂姆都在期待著一個更加精彩的日子。2005年8月5日,在公司成立六年後,百度登陸納斯達克,當天收盤時達到了近360%的漲幅,創下五年以來美國股市上市新股當時漲幅最高紀錄。

“看到第一筆出來之後,大家都特別的興奮,那個時候,我跟我的合夥人擁抱,我跟我的首席財務官擁抱,跟我太太擁抱。”(百度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巨集)

就在上市的那天,李彥巨集特地在納斯達克的螢幕前拍下了這張照片,一個年輕創業者的夢想在這一刻成為現實。

英語:百度公司被譽為當今中國的谷歌,百度公司的股票表現得太驚人了。

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成功上市,創造與分享著華爾街的財富。

“我們在路演的過程當中還是有很多反對的聲音說不應該上市,應該賣掉,我事先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說服我的投資者,說百度還有很大的潛力,現在不應該賣,最後是我的觀點佔了上風才能夠上市。整個的過程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後來打電話回來給北京的同事的時候,說著說著就流淚了。”(百度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巨集)

作為百度最大機構投資者,德豐傑獲得了將近50倍的回報,僅僅憑藉投資百度而獲得的股票市值就足以收回其在全球60家創業企業投入的4億美元的成本,而所有持有百度公司股票的人和機構都是幸運者,他們曾經共同分擔的風險在這一刻變成了巨大的回報。

“公司公開募股上市對於我們而言意味著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看到了曙光。”(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後記

“納斯達克提供的融資支援和公共服務上的幫助使企業不斷髮展壯大,也為風險投資家撤資創造了流通性。”(美國納斯達克OMX集團高階副總裁鮑勃·麥庫伊)

從納斯達克1971年的出現到現在已經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它所塑造的諸多企業赫然出現在世界500強企業行列。1971年英特爾上市,1986年微軟上市,1990年思科上市,1996年雅虎上市,2004年穀歌上市。納斯達克成為了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股票市場,它的指數從1971年的100點最高漲到了5048.62點。今天,有數十家世界財經媒體選擇在這裡設立直播平臺,把股市的資訊實時釋出給世界投資者。

“你現在所看到的這個工作室就是吸引全世界各地財經記者們的地方,在這裡平均每天的新聞報道大約有100條,這裡有例如CNBC財經頻道、福克斯商業頻道、彭博電視臺,以及包括鳳凰衛視在內的許多國際媒體。”(美國納斯達克OMX集團公關副總裁西爾維婭)

強大的資訊讓人們看到了納斯達克的光環,也目睹了無數的慘痛失敗,在上市的幾千家公司中,每年有8%左右因為過差的市場表現被退市或摘牌。在網路泡沫前,納斯達克曾有五千多家上市公司,一場危機過後,有近一半企業黯然離場,整個投資界哀鴻遍野,然而,如果沒有網際網路泡沫,就不會有後來的網際網路時代。

“我們不能決定市場想要什麼,我們不能一覺醒來就說市場需要醫療產業,然後就引入很多醫療公司,我們是市場的學生,密切研究市場,我們是好學生。”(美國摩根斯坦利常務董事保羅·多納休)

自1962年以來,共有39個國家和地區先後設立了75家創業板市場,人們都在嘗試複製納斯達克模式,然而到今天,在全球有近一半的創業板已經被關閉,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但是人們還是在以各種方式尋找高科技和資本相結合的最好模式

“在2005年百度上市的時候,按照我們當時的業績水平,我們根本無法在國內上市,國內要你連續三年盈利,我們沒有這個歷史。”(百度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巨集)

我們其實需要的是一個支援創業的資本市場,A股、H股或者B股,或者是中小板、創業板,都是支援資本交易的,我們要支援資本形成。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證監會提出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是有遠見的,就是要把它延伸到企業形成,延伸到創業這樣一個和實體經濟相結合的領域中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

2010年,美國的財富榜再次被顛覆,社交網站臉譜網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以40億美元的身價排在福布斯全球最年輕億萬富翁的首位。同樣是19歲開始創業,同樣是哈佛大學輟學生,他被稱為蓋茨第二,而他23歲那年第一次進入福布斯富豪榜比當年的比爾·蓋茨小了八歲,而在矽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學與創業有關的課程每天都在繼續,在過去的50年間由斯坦福的教師、學生和畢業生在矽谷創辦的公司有1200多家,一半以上的矽谷產品出自他們之手。

“創新一直在不斷地快速發展著,人類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這真讓人激動,我們會看到未來十年將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驚喜。”(美國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蒂姆·德雷伯)

美國著名投資家約翰·鄧普頓曾說:一個國家的財富不能依靠自然資源,它應該依靠人們心中的想法和觀念。

內容來源:央視紀錄片《華爾街》
本文由wikiwen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