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暗時間》讀書筆記

《暗時間》讀書筆記

生活雜感 Linux HTTP Python

一些學習思考的總結:

1) Google&baidu&Wiki: 遇到問題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學習某個東西做功課最先用到的東西。

2)看書挑剔,只看經典。

3)做讀書筆記,一是將自己閱讀的時候的思考總結下來,二是將書中的好例子摘抄下來,加深理解。 人與人學習的差距不是資質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時間和思考的深度上。

時常反省和註意自己的思維過程。 尤其是當遇到無法理解或解決的問題之後, 最需要將原先的思維過程回顧一遍,看看到底哪個環節被阻塞註了妨礙了理解。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並分析以後需要加強哪方面的思維習慣,才能夠不在同樣或類似的時候被絆住。 對此,將思維的大致脈絡寫下來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4)創造回憶機會:經常與別人討論,或者講給別人聽。經常和朋友討論交流,說說一段時間總結的東西,這樣別人也學到新東西,你也從和別人討論講解中學到新東西,並且彼此在表達的過程中都強化了自己的記憶和理解,

4)養成習慣,經常主動回顧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這不僅有利於鞏固長時記憶,而且一段時間之後的回顧你可能已經欣慰新的只是學習從而對原先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看法,通過回顧,可以整合新舊知識,得到新的啟發。

5)善於利用小塊時間,走路和吃飯的時候思考,還有睡前必然要弄一個問題放在腦子裏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多出來大量的思考時間。
a 將思考成為習慣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避免焦慮。所以感到焦慮的時候不妨思考吧。甚至完全可以去理性分析和思考導致焦慮的問題本身,將其拆解,分析來源,在不知不覺中,大腦的工作重心就從情緒模塊轉向了推理模塊,而且這思考也可能順帶有更有效地解決了導致焦慮的問題呢。

7)重要事情營造比較寬裕的時間塊來完成。比如一本好書,或者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最好不要切得太瑣碎了看,否則看了後面忘了前面。不利於知識的組織和聯系。

8)多看心理書與思維的書,因為它們是跨學科的。 知識分兩種,意識我們通常所謂的知識,即領域知識。二是關於我們大腦吸收知識的機制的知識,後者不妨稱為元知識。雖說這也是領域知識,但跟其它領域不同的是,它指導這我們學習其它所有的領域知識。

9)學習一項知識,必須先問自己三個重要問題:1.它的本質是什麽。 2.它的第一原則是什麽。 3.它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

10)獲得的多少並不取決於讀了多少,而取決於思考了多少,多深。

養成反駁自己的想法的習慣:在有一個想法的時候,習慣性地去反駁它,問自己"難道就一定成立嗎?"、"有沒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嗎?" 之類的問題;

重視不變的知識:對於程序員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程序員行業的知識蕪雜海量,而且總是在正常變化。很多人感嘆跟不上新技術。應對這個問題的辦法只能是:抓住不變量。大量的新技術其實只是一層皮,背後的支撐技術其實都是十來年不便的東西。底層只是永遠都不過時。

擡起頭來:人的思維是非常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 時不時擡起頭審視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它(對現在或未來)有什麽價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 你學到的東西到底是什麽? 它重要嗎? 你需要在這時候學習這些嗎?

造就我們思維的弱點原因:
大腦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確利用這個工具,唯一的途徑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點

人的思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捷徑,每一條捷徑都是一般雙刃劍。 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腦的認知復雜性,有助於我們迅速做出絕大部分時候都正確的判斷, 另一方面,它常常導致人們把大部分情況下慣性思維當成公理。 可以說,有多少捷徑就有多少條謬誤;比如,第一次看到地鐵,會想地鐵該如何掉頭。發現並沒有類似U型可用於掉頭的軌道;

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長很多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 這些人總能夠在重要的事情上時時主動提醒自己,將臨時的記憶編程硬編碼的行為習慣;
認為時間對每個人是均等的是一個錯覺,認為別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如果你學習一門專業,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數來衡量,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投入了不少的時間,卻得多很少的回報。然而, "投入時間"這個說法就是荒唐的, 你"投入"很多時間在一件事情上面,卻發現毫無進展,因為你沒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將學習的事情常駐大腦,時刻給以它最高優先級。當你的CPU總是分配給它,這個時候你的思維時間就被利用到了極致,你投入的時間就真正等於了實際流逝的時間,因為你的CPU是滿載的。

專註一件事能夠讓你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和學習
程序員們都知道,任務切換需要耗費許多額外的花銷,通俗地將,首先需要保存當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夠順利切換回來,然後要加載目標任務的上下文。 如果一個系統不停地在多個任務之間來回倒騰,就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在上下文切換上,無形中浪費很多的時間。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務,就不會有此損失。這就是為什麽專註的人比不專註的人時間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大腦開始一件任務的時候必須要有一段時間來"熱身",這個時間因人而異,並且可以通過練習來改變。 比如,你看了會書之後,又打開瀏覽器去上網沖浪, 十分鐘之後又繼續看書,但要恢復到當時的理想狀態,卻需要一段時間來努力集中精力,把記憶中相關的知識重新加載到大腦中,從而才能進入"狀態"。因為你上了十分鐘網之後記憶已經被移植。如果 這個"熱身 需要10分鐘,那麽看似10分鐘的上網,卻耗費了20分鐘(上網沖浪+進入狀態的熱身時間)

設計你自己的進度條:善於規劃的人,將目標分割成一個個的裏程碑,裏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而所謂的規劃其實就是針對這種心理弱點的做事方法。 如果你對整個目標的幾個重大步驟有清晰的界定,能夠對每個步驟的耗時做出靠譜的估計,你就不會被不確定的未來,不確定的時間投入感到恐懼,就不會被這種不確定感壓迫到過早退出。
心理學告訴人們,人受焦慮情緒影響會覺得等待時間比實際時間更漫長。
進度條的設計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樣的耗時,如果不給人任何進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後才彈出一個完成消息,中間沒有任何動態變化,那麽整個過程就會讓人等的非常焦急,導致一些人幹脆把程序關了了事。如果有進度不斷更新,那麽對整個過程耗時的心裏感受就會遠低於實際值,用戶也不會郁悶到把程序關了。

不要過早退出循環
過早退出的原因往往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投資時間最終無法收到回報的恐懼,感受到的困難越大,這種恐懼越大,因為越大的困難往往暗示著這個任務需要投資的時間越大。 所以其實我們都是直覺經濟學家,當我們誰"畏難"的時候,其實我們畏懼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困難所暗示的時間經濟學意義

反思是讓人得以改進自己的最終的思維品質
性格是這樣一種自我實現和強化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專註的人,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分散註意的力東西,你的思維難以在一個事情上停留半個小時,於是你的時間變得瑣碎,你很難在一個領域有長久的積累和深入的思考,這種現實可能會讓你感到沮喪,後者讓你更加無法專心,這種的現實可能會讓你感到焦慮,為了避開焦慮你又會去尋求其他的刺激,結果是惡性循環。

迅速做出決定。推遲決定是最差的決定
有的人因為無法做出決定就推遲決定,然而實際上推遲決定是最差的決定。 在推遲期間,時間悄悄流逝,你卻沒有在任何一條路上的積累,白白浪費了時間。 如果你有些錢不知道花在A上還是B上,你先不作決定,沒問題,因為錢還是你的。 但如果你有一些時間不知道話在A上還是B上,不行,因為過了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糾結,也要從糾結中逃離,通過的決定一會。 好好思考和調查之後作出一個決定並堅持下去。

《暗時間》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