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暗時間》----讀書筆記

《暗時間》----讀書筆記

題記:

這本書是去年買的,買來後翻了十幾頁,就沒有再翻過,一直擱在書架上了。現在拿出來讀,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閱讀量實在太少,眼界實在太窄。而閱讀使人充實,使人沉澱,使人靜心!所以,就想從這本書開始,讓自己養成讀書的習慣,希望保持下去。。。

這裡寫圖片描述

閱讀時間:2016.11.06~2016.11.15

第一篇:暗時間

這裡寫圖片描述

第二篇: 思維改變生活

(一)逃出你的肖申克

1、別人的故事也許只是他們的想法,你自己親身經歷同樣的事情也許完全又是另一種想法。

2、別人告訴你的只是怎麼做(how),而難以說清楚為什麼(why)。

3、失敗即成功—-從資訊收集者的角度來說(資訊理論),世界上沒有成功或失敗,失敗的事情中揭露出來的資訊一點也不比成功事件中的資訊少,或許往往還能得到更多的東西。

4、普通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聰明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5、我們在大腦中走的越遠,在現實中就走的越穩。我們在大腦中失敗的次數越多,在現實中失敗的次數就越少。

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三種現象
(1)偏見:不同的人戴著不同的有色眼鏡,對同一現象產生不同的理解或解釋。
(2)立場:例如對於“人生的意義”沒喲統一的標準公理,因此每種生活都是合理的,個人可以持有不同的價值觀,追求不同的東西。
(3)選擇性關注:隊友同一事物,不同的人關注的點不一樣,象有四腿,各摸一條。

7、Open Mind:
(1)這只是一種可能,未必是唯一的可能。
(2)想不出其他解釋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釋。

8、人有兩個大腦,一個負責情緒,一個負責理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總是被情緒大腦去“要挾”或者“誘使”做某事。

只要我們的情緒大腦首先認定了一件事,我們那點可憐的理性思維便很容易屈從於情緒大腦發下的命令—-把事情往利於自己的方向解釋。

9、我們知道答案,卻往往不知道求解的真正思維過程。

(二)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

(1)書寫是對思維的備忘——將思維過程記錄下來,則給了我們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維軌跡的可能。
(2)書寫是對思維的快取——用紙筆快取思考的中間結果正是人類的理性之光能夠走得如此之遠的最重要條件。
(3)書寫是與自己的對話——書寫可以將空出來的思維精力用於反思你自己的觀點。
(4)書寫是與別人的交流——把自己的思考寫出來讓別人發現漏洞,則是對自己只是體系的善莫大焉。

如果你逼著自己講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看著自己寫的內容,試著進一步拓展它們,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的很遠,很遠。

(三)為什麼你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寫部落格

(1)用部落格的形式記錄下你有價值的思考,會帶來很多好處,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壞處。

(2)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理解。

(3)學會持之以很的做一件事,激勵持續學習和思考。

(四)我不想與我不能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我自己就是這樣,慚愧,努力改正):

你發現自己想做某件事,但你同時又迅速發現,自己並不擅長做這件事或做不了這件事。於是“我想做某事”這個念頭被打敗病暫時擱置起來了。。。

一旦做出一個決定,放棄“想做”,改為“不想做”,你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現”自己“不想做”的原因,比如“其實也不是不想做”,“這件事其實也沒那麼重要”,“別人不也沒做到麼”等等。

可惜,事實是你“不想做”的原因是因為發覺自己“不能做”。你“不想做”並不是你真正的不想做或沒興趣做,而是對“不能做”的一個妥協。

心理學將這樣的過程叫做“自利歸因”就是把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歸結為對自己有利的那種情況。簡言之,就是不能讓自己難堪,不能讓自己下不來臺。功勞都給自己,責任都給別人。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要奢望你努力了就絕對會成功,你不能,更不要以這個理由來作為不去努力的原因,因為不去努力,那就永遠不會成功。

凡事多往自身歸因,你才能披荊斬棘,才能“漫漫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五)遇到問題為什麼應該自己動手

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也獲得了一下內容:
(1)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該到哪裡最快最有效地找到參考。
(2)哪些網站是尋找這個領域最有價值資訊的地方。
(3)哪些書是領域內最經典的書。
(4)遇到了一些類似的問題,從而理解了除了你原本想要弄明白的問題之外的一系列問題。
(5)遇到了一些不類似的問題,從而拓寬了視野。
(6)在尋訪答案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牛人。

生活就像一條漫長的跑道,在你遇到障礙的時候,如果你總是選擇繞過,那麼你終將越來越發現只能繞過障礙,而無力搬開。如果你大多數時候選擇搬開障礙,雖然表面上來看,跟那些繞過障礙的人相比,你的速度慢了許多,但隨著你越來越熟練於解決障礙,最終你的速度將遠遠超過總是“抄近路”的。

如果選擇總是問別人的話,下次你還得繼續問別人,每次直接問到問題的答案,同時意味著你永遠都要靠別人的大腦來獲得答案。

困難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困難。

(六)什麼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就是個人獨特的個性知識經驗組合
(1)絕無僅有;(2)在實踐中有價值;(3)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不可替代性是什麼?
(1)專業領域技能——成為一個專業領域的專家
(2)跨領域的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判斷與決策能力,批判性思維,表達溝通能力
(3)學習能力——持續學習和思考新知識
(4)性格要素——專注,持之以恆,自省,好奇心,自信,謙卑

第三篇: 根波利亞學解題

1、事實上,從真實的數學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講授數學,也是數學教學法的最佳方法。

2、波利亞的《How to solve it》提到的思維方法:
(1)時刻不忘未知量——即必須時刻將問題放在注意力層面;
(2)用特例啟發思考——便於通過試錯這樣的手法去助探問題的內部結構。
(3)反過來推導——反向解題隱含了解題中至為深刻的思想:歸約。 解決問題時,順著推實際上就是運用
(4)試錯—— 試錯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啟發法,然而試錯卻不是最高效的。
(5)調整題目的條件
(6)求解一個類似的題目——為了便於腦中的知識結構真正能夠“遷移”,在記憶掌握和分析問題的時候都應該儘量抽象地去看待,這樣才能否建立知識的本質聯絡,才能否最大化聯想空間。
(7)列出所有可能跟問題有關的定理或性質
(8)考察反面,考察其他所有情況
(9)將問題泛化,並求解這個泛化後的問題——解決一類問題,比解決這類問題裡面某個特定問題還要容易,波利亞稱為“發明者悖論”。
(10)意識孵化法——-我們先把問題吃透,放在腦子裡,然後等著我們的下意識把它解出來。
(11)燙手山芋法——-就是把問題扔給別人解決。在這個網路時代,幾乎任何知識性的問題,都可以迅速搜尋或請教到答案。

3、思維定勢就是指下意識遵循既有知識框架思考的過程。

4、如何在獲取知識優勢的同時,防止被知識束縛住,是一門技術。
無論是在解題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已經掌握了這個知識最深刻最本質的東西”是非常有益的。

5、有很多題目,求解他們的那個關鍵的知識可以通過考察題目本身蘊含的條件來獲得,這類題目就是測試思維本身的能力的好題目了。而如果這個性質根本無法通過對題目本身的考察得出來,那麼這個題目測試的就是知識儲備以及聯絡能力。

6、事後偏見: 一旦知道結果之後,所有指向結果的證據看上去都那麼顯然和充分,而同時所有反結果的證據看起來都那麼不顯然和不充分。

7、看得見的思考(將思考過程清晰的寫在紙上)的好處:
(1)將思維過程記錄下來,給了我們完全的回顧機會;
(2)擴充了我們的工作記憶,增加了思維的快取;
(3)作為視覺線索,可能激起更多對既有知識的回憶;
(4)避免思維定勢錯誤;
(5)發現另一種可能性;
(6)對解題完後的反思有益。

8、如果你想釘一個釘子,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像是錘子。

9、如果你專注於你想要解決的問題,那麼你所看到的東西就會呈現出以往你沒有看到的一面。

10、魚是最後一個看到水的:說明了思維定勢的問題。
普通人遵守規則,牛人無視規則,偉人創造規則。

11、不要覺得不用設計模式就不夠好不夠強大,以儘可能簡單的方式完成任務才是王道。

12、學習程式設計重在學習基本的概念和素養。

13、Think out of Box.跳出盒子想問題。

14、我們要的不是相對論,而是誕生相對論的那個大腦;我們要的不是金蛋,而是下金蛋的那隻雞。

15、在沒明白背後的證明之前,任何一個定理對你來說都是等價的——等價於背乘法口訣表。

16、作者在第三篇跟波利亞學解題中的後半部分,從圖靈的停機問題、Y Combinator、lambda calculus的問題,從遞迴、不動點原理,依次分析它們產生的過程,最終順水推舟地歸約到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從一個逆向的過程中,給讀者呈現了這些著名的科學論斷的推理提出過程,更是不著痕跡的照應了作者一開始提出的觀點。

感悟:

(1)一件事情如果你能長久的堅持下去,那麼不管效率和頻率多低,最終總能取得一些可觀的收益。

(2)一件事情只要你堅持的足夠長久,“堅持”就會慢慢變成習“習慣”。

寫給自己的話:克服自己的惰性,勤于思考,持之以恆,好好利用自己的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