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2 阿新 • • 發佈:2019-02-10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尤其是想要閱讀的人。所謂“閱讀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瞭解的人,就和過去歷史上每一個深有教養、智慧的人別無二致。 在某種範圍內,知識(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決條件。但有時,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對理解力的阻礙。 主動的閱讀 第一,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 第二,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寫作與閱讀就像(棒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投手和捕手)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 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溝通都發生於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剛好被讀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與讀者的技巧融合起來,便達到共同的終點。 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所謂“閱讀藝術”,是一個憑藉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憑著你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你的頭腦會從粗淺的瞭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 (按照閱讀目的,)將閱讀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第一,閱讀報紙、雜誌等一下子便能融會貫通的東西;第二,閱讀一開始並不怎麼了解的東西,但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在一定程度之內。此外,還可以以娛樂為目的來閱讀。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 (閱讀)不要止於吸收資訊而已。 思考也是閱讀的一部分。 閱讀也就是一種發現。 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閱讀是在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沒有面對面的互動,要求自己思考、理解。】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閱讀的規則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一共有四種層次的閱讀。 第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要求:識字。提出的問題:這個句子在說什麼?通常在小學完成這個層次的學習。 第二層次的閱讀,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要求: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從表面去觀察這本書,學習到書的表面所教給你的一切。提出的問題:這本書在談什麼?這本書的構架如何?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 第三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要求: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分析閱讀永遠是一種專注的活動。提出的問題:一個分析型的閱讀者一定會對自己所讀的東西提出許多有系統的問題。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寫好一本書的讀書筆記、讀書報告,或者書評,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分析閱讀吧,回想自己大二時IPE的期中作業——寫《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和平》的書評,差不多用了三週的時間,翻來覆去讀了三遍,整理出了非常詳細的書的結構框架,最後寫書評的時候,就感覺很得心應手了。但由於當時能力和精力有限,對除吉爾平之外的、同領域的其他作者的著作沒有進行廣泛的第二層次的閱讀,所以我當時的閱讀層次僅到分析閱讀為止,沒有進入到下面的第四層次——主題閱讀。】 第四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要求:閱讀很多書,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甚至還要構架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有提過的主題分析。 【現在想來,任何一名學習社會科學的研究生、甚至擴充套件到所有學科和領域的學生,在寫畢業論文時,都免不了要經歷閱讀的第四層次。即一名認真對待自己和自己論文的學生,必然要在做文獻綜述時不自覺地經歷這一層次的閱讀。我所研究的領域都有哪些成果?前人的研究還有哪些不足?還有哪些問題和角度可以進行深入探討?我們對自己的論文主題所做的文獻綜述其實就是對自己無形中所做的主題閱讀的最好彙報。在此涉及到一個閱讀之外的話題,搜尋文獻。如果沒有前期大量且全面地搜尋相關文獻,那麼很難說是經歷了有廣度和深度的主題閱讀。所以,讀研收穫的並不只是一本自己熬油點燈、累死累活寫出的一本有意義或者沒意義的碩士論文,而是更多在為了完成論文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無形中得到的自我訓練和提升,以及更多潛意識中形成的良好習慣。】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學習閱讀的階段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reading readiness)。從出生開始,直到六七歲為止。 第二階段:學習讀一些簡單的讀物。 第三階段:快速建立字彙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從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揭發”不熟悉的字眼。【感覺有點像我們閱讀英文讀物時的根據上下文猜詞。】 第四階段:精煉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 閱讀的階段與層次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認字,相當於一年級學生典型的學習經驗。 第三階段: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通常在四年級結束時就學會的方法,又稱“四年級讀寫能力”(fourth grade literacy)或“功能性讀寫能力”(functional literacy)。 第四階段:“成熟”的閱讀者,幾乎可以閱讀所有讀物,但不夠老練,截止到初中畢業,稱為八年級、九年級或十年級的讀寫能力。 更高層次的閱讀與高等教育 閱讀能力是否需要矯正? 閱讀與民主教育的理念 我們一定要比一個人人識字的國家更進一步。我們的國人應該變成一個個真正“有能力”的閱讀者,能夠真正認知“有能力”這個字眼中的涵義。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就無法應付未來世界的需求。 【對於我們來說,對漢語的基礎閱讀階段必然是人人都具備的,那麼,可以同理審視一下自己英語學習的過程,因為對語言的學習大致是相通的。現在對英語學習的準備階段越來越早,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了。那麼認字就是背單詞。字彙的增長就是不停地背單詞,比如初中高中時,老師要求的不僅是課文中的單詞,還包括《英語週報》或者《21世紀報》裡的單詞。對課文的運用是否就是學習課文中涉及的語法點和各種片語短語呢?最後,要想做到“成熟”的閱讀者,唯有把第三階段不斷夯實,然後不停地閱讀閱讀再閱讀。所以,對我們來說,學習英語的基礎閱讀階段,無非就是兩件事——不斷地背單詞和不停地閱讀。單詞背的越多越有助於順暢地閱讀,閱讀得越多,越能記住更多的單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可見,背單詞有多麼的重要。自己曾經是個對背單詞這種枯燥的事情極其不情願做的人,堅持從閱讀中來背單詞,但發現其實收效要比先背過大量單詞再閱讀要慢很多,所以,現在潛意識裡強迫自己不斷地背單詞,經常閱讀,以此來增進自己的學習。】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積累的,前一層次包含在本層次中,本層次又包含在下一層次內。 首先要精通基礎閱讀,——在閱讀一位作者的作品時要相當順手,用不著停下來檢查許多生字的意思,也不會被文法或文章結構阻礙住——否則無法進入檢視閱讀的層次。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略讀或粗讀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子層次。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 略讀的建議: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這本書的特殊角度。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艾德勒和範多倫教授指出,許多作者花很多時間創作目錄頁,但許多讀者卻連看都不看一眼。回想起碩士畢業論文的幾稿,最初吳老師從來都不看內容,而是先看目錄就能指出一大堆問題,這大概就是如此。我們設計的標題,要反映我們的內容,而吳老師可以從我們設計的標題是否簡潔、是否有邏輯來看出我們整篇論文的內容是否有邏輯和條理。所以,吳老師一直對我們論文的結構有很高的要求,我們可以在內容上沒有那麼多的創新,可以寫得不是特別深刻,可以沒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但是,我們的論文必須是一篇合乎學術規範的合格的論文。畢業論文寫完之後,答辯之後,甚至畢業之後,都在不斷重新體會著吳老師寫在畢業論文終稿上的那句話:“非經過不知苦樂,只有論文完成後回望已經過往的歷程,方知這一歷程難得,收穫歷久彌豐。”】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看一本書的索引、參考文獻大概是我們蒐集文獻時偷懶的最好方法。借鑑一下前人的閱讀成果和分類,可以讓我們走很多彎路。而這一過程其實很重要且很漫長。首先,要選對了書,必須是對我們所做的議題最有針對性的書,必須是對我們所做的議題相對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是大師所寫的書就更好不過了。因為作者的背景和認知都在比我們高很高的高度,這為我們的繼續學習和研究剔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枝蔓蔓,為我們集中精力、切中核心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高水平的出版者/出版社自然不會出太低檔次的書,這是他們為自身發展所必須要考慮的。】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後一步,把書開啟來,東翻翻西翻翻,念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 現在你已經很有系統地略讀過一本書了。你已經完成了第一種型態的檢視閱讀。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瞭解的東西而停頓。 在大多數情況裡,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瞭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閱讀的速度 一個很好的速讀課程應該要教你不同的閱讀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應該是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而讓你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逗留與倒退 學習跟著腦部運作的快速度來閱讀,而不是跟著眼部的慢動作來閱讀。 理解的問題 一個優秀的閱讀者就是讀得很主動,很專心。但專心並不一定等於理解力。 所謂的理解力就是超越基礎閱讀層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問題的根源。(對一些字句再三玩味、推敲、沉思。) 檢視閱讀的摘要 閱讀的速度並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閱讀某種讀物時該用什麼樣的速度。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懂的書時,不要企圖瞭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而這番努力是會有回饋的。 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問題。 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後盡你可能地找出答案)。這是絕不可或忘的原則。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沒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之間,有天壤之別的原因。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瞌睡,並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 如果你有讀書時提出問題的習慣,那就要比沒有這種習慣更能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 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去寫下來。 為什麼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在檢視閱讀時,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做筆記,但還是要在記憶猶新時把一些重要問題的答案記下來。這些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因此稱這樣的筆記為結構筆記(structural note-making)。 在檢視閱讀的過程中,特別是又長又難讀的書,你有可能掌握作者對這個主題所要表達的一些想法。在這個層次的閱讀裡,你做的筆記就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便也會出現你自己的觀點了。這就是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 對一個已經熟練同時讀好幾本相同主題的專業閱讀者來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記筆記的方法,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稱為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making)。 培養閱讀的習慣 所謂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 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這就是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在你養成習慣的前後,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閱讀能力與速度的不同。 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閱讀就像滑雪一樣,做得很好的時候,是很優美又和諧的一種活動。但對於成人來說,已經習慣於走路很久,卻要在雪橇上重新學起。除非你對每一個步驟都很熟練之後,你才能將所有不同的步驟連結起來,變成一個複雜卻和諧的動作。 要學習做一個很好的閱讀者並不容易,而且不單單只是閱讀,還是分析式的閱讀。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我們要說的閱讀技巧,也可以應用在其他型別的讀物中。 書籍分類的重要性 分析閱讀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一本論說性的書的主要目的是在傳達知識。任何一本書,如果主要的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並且作者多少表示了這些主張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那這種傳達知識的書,就是一本論說性(expository)的書。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雖然適用於所有的書籍,卻特別適合用來閱讀非小說,論說性的書。 【如何判斷一本書是論說性的書?正如前文所鋪墊的,這是我們在第二層次的閱讀需要完成的任務。事實上,每一個學科內的相關論說性的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術書”,無論從題目還是從目錄,都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其性質特點。社會科學類、文學類、歷史學類、哲學類,這些學科的書,都還是很好辨識的。我一直認為在圖書館找書的時候也是看緣分的,專門去找的時候未必能找到或者能借到,但有時無心插柳卻會得到意外收穫,這時便會像是撿到黃金一樣,欣喜若狂地一把將書攬在懷中,生怕被人搶了去。】 從一本書的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 告訴你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大量舉例說明) 實用性vs. 理論性作品 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任何一本書告訴你要該做什麼,或如何去做,都是實用的書。 一本實用的書有其特質,因為它經常會出現“應該”和“應當”、“好”和“壞”、“結果”和“意義”之類的字眼。理論型的作品卻常常說“是”,沒有“應該”或“應當”之類的字眼。 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照傳統的分法,理論性的作品會被分類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分類舉例說明)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分析閱讀規則二: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分析閱讀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 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需要提醒的事:首先,一位作者,特別是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其次,要小心,不要把我們提供給你的那些書的重點摘要,當作是它們絕對又唯一的說明。 【對於這兩點提醒,真是太恰到好處了,真的無需多解釋,閱讀之人全部瞭然於心。如何做一名主動的、帶著問題、心存批判的閱讀者,而不是一味的接受者,很多時候都是從點滴的細節抓起的,當然對於本書也是如此,也要帶著問題和思考批判著看。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方法都可以調整和重新挖掘,但閱讀之人想要學習並發現的心估計都是相通的。】 駕馭複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 一套可運用的公式: 1.作者將全書分成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什麼,第二部分談什麼,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但是,就算你已經很熟練閱讀技巧了,你也不一定讀每本書都要用上同樣的力氣。你會發現在某些書上運用這些技巧是個浪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書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沒有一本書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為任何一本書寫出一個完美的綱要。 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根據一個綱要來寫作一本書,不論這個綱要詳盡的程度如何,都在給予這本書一種生命,而這種效果是其他情況所達不到的。 一個作品應該有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後連貫。這是優秀寫作的基本準則。 規則二和規則三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好的作品與壞的作品。而且,這兩個規則不但可以用來閱讀一整本論說性的書,也可以用來閱讀其中某個特別重要的部分。 【我記得,在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寫作文,老師會告訴我們在寫之前要先列個提綱,語文考試的時候,也會發一張草稿紙備用。我只記得,當時的我很懶,而且藉口考試的時候時間很緊,只是用腦子來想想構思一下,很少落在筆頭上。那時候800、1000的字數,40-50分鐘的時間完成,還是可以讓腦子代勞的,倒也沒造成什麼大的問題出來。到了大學,動輒幾千字、上萬字的論文,十天半個月地來完成,光有腦子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必在廣泛地閱讀文獻之後、正式動筆之前專門拿出一段時間來構思提綱和結構,寫上點粗淺的想法。後來,除了寫日記是跟著感覺走,寫任何正式的東西都要先列個提綱。當然,提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會遇到寫到一半發現原先的結構行不通,又臨時進行改動的情況。現在想來,白紙黑字落出來的提綱,其實是對我們的一直規範,在寫的時候不至於寫跑題了,在拿著這張紙整體來看的時候,可以發現結構上的漏洞或者不妥。又或者是拖沓之人的法寶,有這提綱在,即使寫1個月、10個月、10年都能一下子讓自己明白落筆之處或者拾筆之處所在的定位。還有,記得在上豐哥的國際關係理論原著選讀的時候,每個半個月就要讀一本很大部頭的學術專著或者說是豐哥精心挑選的做的很好的研究設計。對於許多我不感興趣的選題,讀那些書是很痛苦的,過程也是苦不堪言,但是面對必須完成的課堂報告,必須要在短時間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和核心觀點,最後整理出提綱來。現在回想,我們接受的訓練也是漸進式的。】 發現作者的意圖 分析閱讀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你應該有辦法說出整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是什麼。如果主要的問題很複雜,又分成很多部分,你還要能說出次要的問題是什麼,你應該不只是有辦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關的問題,還要能明智地將這些問題整合出順序來。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哪個問題要先回答,哪些是後來才要回答的? 遵守規則四,能讓你和遵守前兩條規則產生前後呼應的效果。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這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雖然沒有必要為了運用前四個階段,將一本書讀完,但是要了解,在分析閱讀中,要明白一本書的架構是有階段性的進展的。 運用前四個規則,能幫助你回答關於一本書的一些基本問題。你會想起第一個問題是:整本書談的是什麼?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除非讀者與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詞義,否則想要把知識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詞義(term)是可供溝通的知識的基本要素。 單字 vs. 詞義 詞義和單字(word)不同——至少,不是一個沒有任何進一步定義的單字。 為了要達成完全的溝通,最重要的是雙方必須要使用意義相同的單字——簡單來說,就是,找出共通的詞義達成共識。達成共識是作者與讀者要一起努力的事。因為這是閱讀與寫作的藝術要追求的終極成就,所以我們可以將達成共識看作是一種使用文字的技巧,以達溝通知識的目的。 分析閱讀規則五: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以論說性作品為主)這個規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需要採取兩個步驟:第一,處理語言的問題;第二,超越語言,處理語言背後的思想涵義。在論說性的作品中,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善用語言。 找出關鍵字 作者使用的字大多數都不重要。 如果你把覺得有困擾的字圈處理,很可能就找出了作者有特定用法的那些字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如果作者所用的都只是一般日常用語的含義,對你來說就根本不存在有困擾的問題了。因此,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讓你頭痛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