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做主動閱讀的人
推薦本書
本來我是不喜歡讀實用性的書籍,總感覺有指手畫腳的嫌疑,做事方式得按它所說的才算是妥當。周末逛購書中心偶然看到這本書,才發覺它是我待讀書目裏面的第一本,於是細細翻閱,覺得不容錯過,是值得細讀的實用書,特別看到附錄中建議閱讀書目,就下定決定買下來。
在我這幾月讀過的書,我都沒推薦閱讀的,主要是覺得都還沒到非讀不可的地步,錯過了也不算太可惜。《如何閱讀一本書》看書名就知道,這是本教人好好讀書的書,明白讀書的目的和讀不同書的方式。推薦的理由是因為它會對人的閱讀方式有長期的影響(畢竟讀書是一生的事),可以養成一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讀書目的
一、為了獲得資訊、娛樂自己;二、提高理解力;在讀某本書的時候,明確自己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你如何去讀這本書。如果讀這本書只是為了獲取資訊,那麽就快速閱讀、閱後總結即可;如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拓寬思維,就得最好最完整的閱讀;
如培根說,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如果讀任何書的速度都是一樣的,那麽可能就只是浪費時間而已,因為有些書可能連略讀都不值得。目的的不同,讀書的速度、整理總結方式也要不同。
判定值得讀的書
要確認讀書的目的,其實有個前提是你必須對要讀的書有所了解,才能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讀,然後用什麽方式讀。如果是廣為推崇的名家名文,那應該是值得的。但絕大多數的書是你從沒接觸過的,該書的建議是:
1、看書名、序、目錄頁、索引、出版者信息
2、挑幾個跟主題相關篇章看
3、隨意翻閱,讀小部分
一般這樣做,大概十分鐘,基本上都能知道你想不想去讀,也能大概知道所得收獲。但如果這樣還是判斷不了,那就快讀。當然用這種方式的二三步去檢查小說是不太好的,總給人有些劇透的感覺,所以小說故事類可以只做第一步。
我有一種偏激的想法,就是絕大多數小說都不值得細細閱讀,除非你是要學習裏面的寫作技巧。因為我覺得小說裏講的是經歷故事,而這種經歷對你來說是很好理解的,你不會有認知上的障礙,也就不會讓你思緒開闊或明白為人處世之道,你只是多了一段你不知道的故事,這東西沒有也不算可惜。
讀書所要做的事
該書是有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能正常讀。
檢視閱讀:一定時間內,找出書的重點。(快讀)
分析閱讀:無限時間裏,最好最完整的閱讀。
主題閱讀:根據主題比較閱讀多本書。
在我看來,不必太過於糾結自己是用哪個層次方式去讀書,重點在於要做什麽。我整理出我認為該做的東西:
1、區分書的類別
2、找出關鍵字、關鍵句
3、找出作者提的問題以及作者的解答(主旨)
4、整理書的大綱,總結書的內容,回答作者的問題。
5、客觀評論這本書及其觀點,闡述所得到的啟發。
後三個步驟,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總結,不然就是你其實自己也沒讀懂這本書。(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麽,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麽。)快讀和分析閱讀都要做這些步驟,只不過力度不一樣。快讀是可以放低要求的,像第4步做到知道書在談什麽就行了。
批評和贊揚的前提
在這本書裏,令我印象深刻,最受益的地方,就是評論一本書的態度。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換言之,你必須清楚書到底在講什麽,你才有資格對其做出評論,不然你都不知道在評論什麽。
延伸到為人處世的方式,評論人和事,批評和贊揚是有前提的,你必須知道你在批評和贊揚什麽,能拿出什麽證據來。批評和贊揚都需要證據,沒有證據的,我們一般稱為討厭和喜歡。
做主動閱讀的讀者
實用書就有這麽一點,如果讀者不接受,那即便是作者說得舌燦蓮花、天昏地暗,也是沒用的。現代的資訊,作者為了讓讀者短時間接受自己主旨,一般會把自己每個觀點總結並高亮標識出來,然後大多讀者也就養成了接受別人結論的習慣,缺失了自我思考。這種情況問題在於,讀者只是簡單接受的結論,並不知道為什麽,該如何思考,不是真正懂得。
勉勵的話,說起來有些指責的意味,但還是希望,多主動閱讀,自己發現問題、解答問題,讀得慢也還好。
至少你在讀書,而不是在玩手機。
附錄
1、碰到難讀的書,從頭到尾讀一遍,不懂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2、不同類別書讀的方式
實用性的書:總結作者要你怎麽做,你想怎麽做。
故事書:快速,全神投入,不要停。
史詩:集中註意力,全心參與。
戲劇:假裝能看到演出的實景。
抒情詩:第一遍,不要停,第二遍,大聲讀,反復讀。
歷史書: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多讀幾本,並觀察為什麽有如此行動的原因。
哲學書:發現問題,回答問題。(書是怎麽回答,你又是如何回答)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做主動閱讀的人